可穿线结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05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穿线结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可穿线结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 61/159212的优先权,该美国临时专利申请 No. 61/159212的申请日为2009年3月11日,该文献的内容整个被本文参引。
背景技术
椎间盘切除术是通过外科手术除去突出的髓核以便实现神经系统的减压而治疗背疼、神经根病和/或脊髓病的处理过程。椎间盘切除术技术涉及通过在椎间盘的纤维化环带中的孔来除去椎间盘材料,不过,这样的技术通常并不修复在椎间盘切除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环带缺陷。在处理过程中,外科医生可以选择只除去撞上神经的髓核的突出部分, 这样治疗神经根病,但是可能增加了在外科手术后在椎间盘内的剩余髓核重新突出的危险。也可选择,外科医生可以选择进行大范围的去除,其中,除了突出部分,还除去大部分的剩余髓核材料,以便最小化外科手术后重新突出的危险;不过,外科手术后椎间盘高度塌缩和随后背下部疼痛的危险可能增加。当进行限制的椎间盘切除术与椎间盘的大范围的去除相比,临床病人将更快地恢复正常日常活动,并受到减少的椎间盘退化。对于当前标准的外科手术实践,在环带中的孔或裂口由于椎间盘突出而由疾病产生,或者由外科医生在髓核切除术或局部椎间盘切除术中产生,且在处理过程结束时仍然保留,从而留下了将来突出的通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设置成修复软组织缺陷的软组织修复系统的多种实施例。在一个实施例中,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包括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该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有自由端和预先系的结;杆,结绕该杆系住;缝合线取回装置;以及结推动器。杆可以包括槽道,并可以沿纵向轴线在近端和远端之间延伸。缝合线取回装置可以容纳在杆的槽道的内部,并可在该槽道内移动。缝合线取回装置能够可退回地相对于杆的近端和远端移动,并可以设置成捕获缝合线的自由端。当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由缝合线取回装置捕获时,在自由端穿过临近缺陷的软组织之后,缝合线取回装置可以使得自由端从远端穿过杆的槽道,并穿过近端出来。结推动器可以与杆的外部连接,并可以设置成使得结朝着缺陷向远侧滑动离开该杆。在另一实施例中,软组织修复系统可以包括纵向延伸的引导管,该引导管有穿过它的槽道;以及构架臂,该构架臂从引导管伸出。构架臂可以包括构架臂壳体,该构架臂壳体与引导管间隔,其中,组织接收间隙布置在构架臂壳体和引导管之间。针头可以在引导管的槽道内在前进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往复平移,在该前进位置中,针头的远端延伸到构架臂壳体中,在该退回位置中,针头的远端从构架臂壳体退回。系统还可以包括梭动元件,该梭动元件设置成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以及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以及缝合线股绳, 该缝合线股绳有自由端和预先系的结,其中,该预先系的结环绕引导管系住,且自由端附接在梭动元件上。
使用所述系统将获得通过有限的椎间盘切除术技术提供的外科手术后的优点,同时提供了防重新突出的屏蔽件。系统的简化是关键,因为标准的椎间盘切除术处理过程通常持续小于40分钟,且不希望使得病人保持全身迷醉长于所需时间。因此,所述发明和它的实施例能够用于简单的环带封闭方案。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将更好地理解前面的概述以及后面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为了说明本申请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附图中表示了优选实施例。不过应当知道,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所示的确切结构和工具。附图中图1是装配后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其包括插管杆、缝合线取回装置和结推动器;图2A是图1的插管杆和缝合线取回装置在使得缝合线取回装置平移通过插管杆之前的正视图,其中,为了清楚去除了结推动器;图2B是图2A中所示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放大正向剖视图,表示了缝合线取回装置在压缩结构中被平移通过插管杆;图2C是图2A中所示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正视图,表示了在平移通过插管杆之后的缝合线取回装置;图2D是图2A中所示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一部分的透视图,表示了被推离插管杆的可穿线结;图3A是图1中所示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结推动器的放大正视图;图;3B是图1中所示的插管杆的放大正视图;图3C是安装在图;3B中所示的插管杆上的、图3A中所示的结推动器的放大正视图;图4A是根据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插管杆的放大正视图;图4B是根据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推动器的放大正视图;图4C是图4B的结推动器部分和图4A的插管杆部分的装配图;图5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切割仪器的正视图;图5B是图5A中所示的热切割仪器的剖视图;图5C是图5B中所示的热切割仪器的剖视图,其中缝合线股绳被切断;图5D是图5C中所示的热切割仪器的剖视图,其中缝合线股绳被加热以便形成小球;图6A是本发明的施加器仪器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图6B是图6A中所示的施加器仪器与图3中所示的软组织修复系统连接的正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正视图;图8A-8B是根据示例方法修复软组织缺陷的、图7所示的系统的正视图;图8C-8D是根据另一示例方法修复软组织缺陷的、图7所示的系统的正视图;图9A-9B是根据另一示例方法修复软组织缺陷的、图7所示的系统的正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正视图11是根据示例方法修复软组织缺陷的、图10所示的系统的正视图;图12A-12E是根据另一示例方法修复软组织缺陷的、图10所示的系统的正视图;图13A是本发明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其中,软组织修复系统在第一修复步骤中部分地位于环带中的缺陷内;图13B是图13A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剖视图,表示了使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第二步骤;图13C是图13B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剖视图,表示了使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第三步骤;图13D是图13C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剖视图,表示了使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第四步骤;图13E是图13D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剖视图,表示了使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第五步骤;图13F是图13E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剖视图,表示了使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第六步骤;图13G是图13F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剖视图,表示了使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第七步骤;图14A是本发明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14B是图14A中所示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远端的放大视图;图14C是可以用于图14A中所示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可选结结构;图15是系在双向缝合线通过仪器上的、图14A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图16A是简单缝法的正视图;图16B是图16A中所示的简单缝法的侧视图;图16C是水平盒形褥式缝法的正视图;图16D是水平交叉褥式缝法的正视图;图16E是反向水平交叉褥式缝法的正视图;图16F是图16E中所示的反向水平交叉褥式缝法的侧视图;图16G是竖直褥式缝法的正视图;图16H是反向竖直褥式缝法的正视图;图161是图16H的反向竖直褥式缝法的侧视图;图16J是具有外部结的倒竖直褥式缝法的正视图;图17A是在椎间盘和临近椎骨本体之间固有的边缘撕裂缺陷的剖视图;图17B是在接近图17A中所示的缺陷时使用的插管元件的俯视图;图17C是图17B中所示的插管元件穿过线17C-17C剖开的剖视图;图17D是具有倾斜端部的、图17B的插管元件的剖视图;图18A是使用图17A-17D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盒形褥式缝合方法的正视图;图18B是使用图17A-17D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竖直褥式缝合方法的正视图;图19A是根据本发明使用骨锚固件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19B是图19A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正视图,其中,结被保持在软组织缺陷的内部;图20A是缝合线插塞(plug)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0B是缝合线插塞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0C是图20B中所示的缝合线插塞在压缩状态中的正视图;图20D是设置成布置缝合线插塞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0E是在除去软组织修复系统之后位于缺陷内的、图20D中所示的插塞的俯视图;图20F是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某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而不是限定。词语“右”、“左”、“下部”和“上部”表示所参考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侧”或“远侧”和“外侧”或“近侧”是指分别朝向和远离优选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和它的相关部件的几何中心的方向。词语“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中间”、“侧面”和相关词语和/或短语是指所参考的人体的优选位置和方位,而不是进行限制。术语包括上述词语、衍生词和类似意思的词。参考图1-3C,根据一个实施例构成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设置成帮助修复具有缺陷18(例如裂缝)的软组织14,例如椎间盘的纤维化环带。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12,该缝合线修整装置12沿纵向方向L是细长的,并包括近端P和相对的远端D。如图所示,缝合线修整装置12包括插管杆22,该插管杆22沿纵向方向L 是细长的;缝合线取回装置26,该缝合线取回装置沈可沿方向L在插管杆22的槽道30内平移;以及结推动器32,该结推动器32环绕插管杆22布置。缝合线修整装置12还可以包括一股外科手术缝合线34,该外科手术缝合线34有第一自由端38、结42和第二自由端,该第二自由端可以设置为截成缝合线小球46。结42是预先系成的可穿线结,它环绕插管杆 22的目标结位置43系住,该目标结位置43布置在插管杆22的近端和远端之间。使用预先系的可穿线结与多种缝合线通过技术和缝法结构组合可以使得固定在组织上的全厚度缝线以“零”轮廓布置在外部环带壁上,且与人工系结相比可以显著减少外科手术时间。结 42可以使用任意已知方法产生,包括图14B和14C所示的/用于制备结534的方法。根据一个实施例,结位置43能够在插管杆22的远端处或远端附近。换句话说,结42能够在外科手术处理之前或处理过程中环绕插管杆22的远端系住。这样,应当知道,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也能够在没有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34的情况下提供,该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34 能够在外科手术处理之前或处理过程中由外科医生添加至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上。因此,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能够提供为一次性的或可重新使用的系统。结42能够采取滑动结、棘轮(ratcheting)结、或者外科手术领域已知的其它多种锁定结的形式。在优选实施例中,结42是设置成防止修复的结构在外科手术后松开的棘轮结或锁定结。如图2A中所示,结42有自由近端,该自由近端能够提供为缝合线小球46,例如直径比结42的缝合线股绳34的直径更大的熔融或烧焦缝合线材料块。缝合线小球46 能够通过切割缝合线34和施加热量来提供,如后面参考图5A-5D详细所述。缝合线小球46 能够用于防止结42解开。也可选择,缝合线股绳34可以有未切割的第二自由端,而不是形成缝合线小球46的第二自由端,如参考图14B的结534所示。
如图2A-2D中所示,插管杆22优选是空心管,槽道30沿方向L完全穿过延伸。缝合线取回装置26穿过槽道30延伸,且结42靠近杆22的远端环绕插管杆22的外表面布置。 插管杆22还可以包括从杆22的近端横向延伸的手柄48。插管杆22优选是用作临时“柱线”,它允许缝合线股绳34的第一自由端38在缺陷18的各侧穿过软组织14。缝合线取回装置沈包括轴50 ;柔性的结穿线器54,该柔性的结穿线器M从轴 50的远端延伸;以及把手58,该把手58从轴50的近端延伸。柔性结穿线器M限定了开口 62,该开口 62接收和捕获缝合线股绳34的第一自由端38。结穿线器M能够为菱形,或者也可选择为所希望的形状,并由可压缩的线状材料来制造。如图2A中所示,轴50穿过插管杆22的槽道30延伸,且穿线器M从杆22的远端向外伸出,把手从杆22的近端向外伸出。 如图2B中所示,当拉动把手58时,轴50相对于插管杆22向近侧平移,从而相对于杆22的远端拉动穿线器54,并使它自身塌缩或压缩,从而使它能够拉动穿过杆22的槽道30。例如,如图2A中所示,穿线器M限定了一对外表面5 和Mb,该对外表面5 和 54b沿横过纵向方向L的方向T相对。当穿线器M未布置在槽道30中,并因此处于松弛或中性结构时,外表面5 和Mb限定了初始的外部横向尺寸D1。如图所示,Dl足够大,以便使得用户很容易地使缝合线股绳;34的第一自由端38穿过它。也就是,Dl足够大,这样,开口 62提供了用于使得个人很容易地使缝合线股绳34的第一自由端38穿过的窗口。参考图2B,当穿线器被拉入槽道30中时,外表面5 和54b朝向彼此向内压缩,从而限定了压缩的最外侧横向尺寸D2,该横向尺寸D2小于初始的外部横向尺寸D1。根据所示实施例,初始横向尺寸Dl大于槽道30的内径,而压缩的横向尺寸D2基本等于槽道30的内径,因此,穿线器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被拉动穿过槽道。当被压缩时,穿线器M可以夹紧缝合线股绳34 的第一自由端38,从而使得第一自由端38不会从缝合线取回装置沈意外地跌落。尽管穿线器M介绍为柔性,但是应当知道,穿线器M也可以是刚性钩。下面参考图3A-3C,缝合线修整装置12还包括结推动器32,该结推动器32有在近侧布置的把手部分66以及从该把手部分66向远侧延伸的轴部分70。轴部分70终止于远侧推动器表面71,该远侧推动器表面71相对于结42布置在近侧,并与结42对齐。因此, 轴部分70相对于杆22向远侧运动(或者杆相对于推动器32向近侧运动)将使得推动器表面71向远侧推动结42离开插管杆22。槽道74纵向延伸穿过把手部分66和轴部分70。 结推动器32还包括布置在把手部分66内部的横向凹口 78,该横向凹口 78使得纵向槽道 74与把手部分66的外部连接。纵向槽道74和横向凹口 78优选是设置成分别容纳插管杆 22和手柄48。凹口 78沿纵向延伸的距离大于该手柄48,这样,纵向间隙G允许推动器32 沿杆22向远侧平移。一旦推动器表面71将结42推离杆22,手柄48将在凹口 78的近端处抵靠把手66,以便防止结推动器32滑出杆22。结推动器32还可以包括缝合线线夹82,该缝合线线夹82例如在把手部分66的近端处从把手部分66上向外延伸。在操作中,下面参考图1-3C,利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来帮助修复软组织14的软组织缺陷18,例如椎间盘的纤维化环带的裂缝。缝合线取回装置沈穿过插管杆22插入, 这样,柔性结穿线器W从插管杆22的远端凸出,且把手部分58从插管杆22的近端凸出。 缝合线股绳34的结42和小球46 (或第二自由端)环绕插管杆22布置,且插管杆22插入结推动器32的纵向槽道74中,这样,插管杆22的手柄48装入结推动器32的横向凹口 32 内。缝合线股绳34的第一自由端38与针头86连接,并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外部穿过软组织14的整个厚度,经过缺陷18的下面并到达缺陷18的相对侧,并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使用例如具有孔眼的弯曲或直针头而通向外部。针头86并不必须有孔眼,因此,缝合线股绳34可以直接与针头86连接。根据缺陷18的尺寸,该步骤可以重复多次(如果需要)。该步骤还可以颠倒,这样,缝合线首先从组织14的内表面通向外表面,经过组织的外部,然后从组织的外部通向内部。这样的步骤顺序将形成位于组织14的内表面上的结42。在取出针头之后,缝合线取回装置沈的结穿线器M再用于捕获第一自由端38。 例如,第一自由端38穿过取回装置沈的开口 62插入,如图2A中所示。当向近侧拉动该缝合线取回装置26的把手58时,结穿线器M穿过插管杆22向近侧拉动,如图2B中所示,从而使得第一自由端38也与结穿线器M —起穿过插管杆22向近侧运行。结穿线器的压缩进一步帮助保持穿过开口 62的第一自由端38。把手58进一步向近侧拉动,直到结穿线器 54向近侧拉出该插管杆22,如图2C中所示,从而使得第一自由端38穿过环绕插管杆22布置的结42。因此,结42能够称为可穿线结。通过拉动第一自由端38使其处于拉伸而使缺陷18靠近,从而将插管杆22和结42拉向缺陷18。结推动器32再向远侧平移,直到远侧推动器表面71将结向远侧推动离开插管杆22至缺陷18的位置。也可选择,杆22能够向近侧平移,直到结推动器32的远侧推动器表面71将结42向远侧推动离开插管杆22至缺陷 18的位置。然后,通过在一个或多个第一自由端上进行拉动以便“梳理(dress)”该结,再通过拉动第一自由端以便使得该结向远侧滑动,而使得结42环绕第一自由端拉紧,直到缺陷重新接近,从而使得缝合线34的环圈能够保持固定在接近位置。一旦结42在它的最终位置完全拉紧,一个或多个第一自由端38例如使用缝合线刀或微型剪刀(未示出)而进行切割,从而完成缺陷18的修复(例如,如图13G中所示)。热切割装置(如下面参考图5A-5D所述)和/或粘接剂施加器(如下面参考图 6A-6B所述)可以用于固定该接近部。例如,热切割装置能够用于切割和/或熔化第一自由端38,从而形成第二缝合线小球90,该第二缝合线小球90用于防止结42解开。可生物相容的粘接剂(例如纤维蛋白胶或可生物相容的氰基丙烯酸酯)也能够用于进一步固定结 42。粘接剂能够恰好在切割第一自由端38之前或之后来施加。用于施加粘接剂的装置的合适实施例在图6A-6B中表示。包括这样的粘接剂可以另外帮助保持软组织14的接近部。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4A和4B,插管杆和结推动器可以颠倒。并不是将手柄48 布置在插管杆22的近端附近,以便使得插管杆22相对于结推动器32向近侧退出,从而将结42向远侧推动离开插管杆22 (如参考图1-3C所述),而是类似的手柄能够布置在结推动器的近端附近,这样,结推动器相对于插管杆向远侧前进将迫使结向远侧离开插管杆。例如,如图4A-4C中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100。如图所示,缝合线修整装置100可以包括与结推动器114组合的插管杆110。如图所示,插管杆110包括把手部分118和轴部分122,该轴部分穿过把手部分118并从把手部分118的底部向远侧延伸。如图所示,纵向槽道126穿过轴部分122的整个纵向长度延伸,并设置成容纳缝合线取回装置,例如图2A-2C中所示的缝合线取回装置26。把手部分包括纵向槽道130和布置在把手部分118内部的横向凹口 134,该横向凹口 134使得纵向槽道130与把手部分118的外部连通。如图4A中所示,结推动器114包括管状本体140,该管状本体140有在该本体140的整个纵向长度上延伸的槽道144。结推动器114还包括手柄148,该手柄148从本体140 的近端横向延伸。如图4B中所示,结推动器114可以容纳于插管杆110的槽道130和凹口 134内, 这样,结推动器114的手柄148从插管杆110的壳体部分伸出。当组合时,插管杆110的轴部分122穿过结推动器114的槽道144延伸,这样,结推动器114可以沿轴部分122平移。 在操作时,结推动器114可以沿插管杆110的轴部分122向远侧前进,从而将预先系的结推动离开轴部分122的远端。参考图5A-5D,热切割仪器150可以用于切割和熔化缝合线股绳34的第一自由端 38,从而形成小球90。热切割仪器150包括由防护元件158包围的可退回的热切割器154, 该防护元件158设置成保护周围组织防止受损或坏死;和远侧布置的结防护件162,该结防护件设置成保护结42防止受到热切割器154的损坏。在操作中,继续参考图5A-5D,热切割仪器150布置在缝合线股绳34上面,使得热切割器154与结42稍微间隔。向热切割仪器150供电,从而使得热切割器154发出足够热量,以便使得缝合线股绳34熔化和切断以形成切割端,如图5C中所示。然后,热切割器IM 相对于热切割仪器150向远侧朝着结42前进,从而使得切断的缝合线股绳34的切割端熔化和皱缩成小球90,如图5D中所示。热切割器154前进,并拉动形成的小球90,直到小球 90临近结42,同时,防护件158保护附近的组织,结防护件162保护结42防止受到由热切割器巧4发出的热量。形成的小球90帮助防止结42解开。热切割仪器150可以用于在外科手术中、在外科手术之前、或者在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的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形成结42。参考图6A和6B,图中表示了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以及用于使得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与结推动器32和插管杆22组件连接的合适连接结构194。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 采取注射器的形式,该注射器设置成用于分配粘接剂,例如纤维蛋白胶或可生物相容的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包括管形壳体194,针头部分在远侧附接在该管形壳体194上。把手202布置在管形壳体194的近端处。柱塞206可往复运动地连接在管形壳体194的内部,以便使得容纳于管形壳体194内部的一定量粘接剂210通过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排出至针头198的远端外。连接器214布置在管形壳体194的远端附近,该连接器214例如为路厄锁(luer lock)或一系列螺纹,设置成使得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与结推动器32和插管杆22组件连接。在操作中,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能够用于施加所需量的可生物相容粘接剂210, 以便进一步地将结42固定在缺陷18附近。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穿过结推动器32和插管杆22组件插入,并通过连接器194 (例如路厄锁)和包含在把手部分66的近端处的相应连接机构(未示出)而连接在其上。恰好在缺陷接近之前或之后,柱塞206朝着远端移动, 以便排出所需量的粘接剂210。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能够在有或没有针头部分198的情况下穿过结推动器32和插管杆22组件插入。粘接剂施加器仪器190还能够与结推动器32 和插管杆22组件分开地使用,并能够除了由热切割仪器150形成的小球90之外使用或代替由热切割仪器150形成的小球90而使用。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7,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可以设置成靠近缺陷布置两个预先系的结。如图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252。如图所示, 缝合线修整装置252包括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Mb,它们可以在近端处或近端附近连接;以及第一和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258a、258b,它们可在插管杆25^、254b的相应槽道内平移。缝合线修整装置252还包括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沈0,该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260有第一和第二自由端沈加、26沘以及第一和第二结^6a、266b。与第一实施例的结42类似,第一和第二结266aJ66b优选是预先系的可穿线结,它们能够采取滑动结、棘轮结、或者外科手术领域已知的其它多种类型的锁定结的形式。优选是,第一和第二结266aJ66b是棘轮或锁定结构造,以防止修复结构在外科手术后松开的。也可选择,第一和第二结^56a、266b 可以由相同缝合线制成,并可以通过桥接的缝合线股绳而连接。与第一实施例的插管杆22 类似,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54b为空心管,第一和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258a、258b分别穿过该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Mb,且第一和第二结266^ 分别布置在该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54b上,并用作暂时的“柱线”,以便使得第一和第二自由端^h、262b能够在缺陷18的各侧穿过软组织14。缝合线取回装置258a和258b分别包括第一和第二结穿线器270a、270b,该第一和第二结穿线器270a、270b预先装入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Mb 中。在操作中,参考图7-9B,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如、254b装载有第一和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258a、258b,且第一和第二结洸6a、266b环绕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54b的远端形成。第一和第二自由端^^a、262b在缺陷18的各侧穿过软组织14,然后使用第一和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258a、258b通过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54b而往回穿过。第一和第二自由端^^a、262b能够环绕脊椎盘的环带中的缺陷18而穿线,并以多种不同方式来拉紧,例如在图8A-8D和9A-9B中所示的穿线结构。然后,通过拉动第一和第二自由端^h、262b 使其处于拉伸而使得缺陷18接近,从而将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54b以及第一和第二结 266a,266b拉向缺陷18。然后,预先装载在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54b上的结推动器或一对结推动器(未示出,但是与结推动器150类似)用于推动第一和第二结沈63、26613离开第一和第二插管杆25^、254b并朝向缺陷18推动,同时使得缝合线股绳260的环圈保持拉伸。第一和第二结266aJ66b环绕第一和第二自由端^h、262b拉紧,从而使得缝合线股绳沈0的环圈保持固定在接近位置。一旦第一和第二结266aJ66b在它们的最终位置充分拉紧,就切割第一和第二自由端26h、262b,从而完成缺陷18的修复。另外可以使用热切割或粘接剂施加,如上所述。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0,软组织修复系统10还可以包括具有尖锐远端的插管针。如图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300,该缝合线修整装置300设置成穿透组织14。由此,缝合线修整装置300包括具有尖锐远端308的纵向延伸的插管杆 304。除了尖锐远端308之外,插管杆304包括类似结构,并以与参考图1_3C所述的插管杆 22类似的方式来起作用。因此,缝合线修整装置300还包括缝合线取回装置314,该缝合线取回装置314可在穿过插管杆304延伸的槽道内平移。如图所示,缝合线修整装置300还包括缝合线股绳318,该缝合线股绳318具有结322(例如预先系的结),该结322环绕插管杆304的目标结位置3M而系住;以及第一自由端326,该第一自由端3 可以设置成附接在针头上。缝合线取回装置314的远端包括穿线器330,用于捕获缝合线股绳318的第一自由端幻6。在操作中,参考图11和12A-12E,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300设置成接近这种类型的缺陷18,其中,希望进行将第一块组织340交叠在第二块组织344上面的简单附接,如图11中所示,但是它也可用于非交叠的组织修复,如图12A-12E中所示。如果系统要用于非交叠的组织修复,如图12A-12E中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可以首先穿过第一块组织350插入,如图12A中所示。一旦穿过第一块组织350,缝合线取回装置314可以暂时捕获缝合线股绳318的第一自由端326,以便使得缝合线穿过组织。然后, 能够释放缝合线,软组织修复系统可以再穿过第二块组织354,缝合线能够由缝合线取回装置314再次捕获,如图12B中所示,从而在组织的各侧产生缝线。一旦缝线已经环绕缺陷18 布置,缝合线取回装置314可以穿过插管杆304被拉动,如图12C中所示。然后,结322可以滑动离开插管杆304的远端,并定位成靠近缺陷18,如图12D和12E中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参考图13A-13G,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还可以设置成具有缝合线通过能力。如图13A-13G中所示,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402,该缝合线修整装置402结合在缝合线通过装置408中,这可以进一步简化系统,从而能够用于更快速的环带封闭方案。由此,图13A-13G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包括插管杆410 (例如具有纵向槽道的本体部件);构架臂414,该构架臂414从插管杆410的远端向远侧延伸; 以及构架臂壳体418,该构架臂壳体418限定于构架臂414的远侧部分中。组织接收间隙 422限定于插管杆410的远端和构架臂壳体418之间。图13A-13G的软组织修复系统10还包括针头430 ;以及梭动元件434,该梭动元件434可与针头430和构架臂壳体418可拆卸地连接。针头430可在插管杆410内在伸出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往复平移,在该伸出位置中,针头430与由构架臂壳体418限定的孔436接合,而在该退回位置中,针头430与构架臂壳体418脱开。图13A-13G的软组织修复系统10还包括缝合线股绳440,该缝合线股绳440有 结444(例如预先系的结),该结444环绕插管杆410的目标结位置446而系住;以及第一自由端448,该第一自由端448附接在梭动元件434上。结444优选是与前述可穿线的棘轮或锁定结类似。插管杆410与构架臂壳体418对齐,并设置成这样,即针头430相对于插管杆410的向下移动使得针头430的远侧尖端与构架臂壳体418接合,从而与针头430的远端连接的梭动元件434由构架臂壳体418捕获。梭动元件434和针头430可以包括使得梭动元件434能够与针头430可拆卸地连接的相应接合结构。例如,针头430和梭动元件434可以包括相应螺纹,该螺纹设置成使得梭动元件434能够环绕针头430的外表面与针头430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选择,螺纹可以设置成使得梭动元件434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在针头430的槽道内。类似的,梭动元件 434可以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设置成与由构架臂壳体418限定的锁定交接面接合,以便使得梭动元件434能够与构架臂壳体418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锁定机构和锁定交接面可以是设置成使得梭动元件434能够与构架臂壳体418可拆卸地连接的相应螺纹。接合结构、锁定机构和锁定交接面已经根据两个实施例来介绍,但是应当知道,它们可以根据可选实施例来构成。例如,接合结构、锁定机构和锁定交接面能够如美国专利申请No. 12/693820 中所述而构成,该美国专利申请No. 12/693820的申请日为2010年1月沈日,该文献的内容整个由本文参引。在操作中,继续参考图13A-13G,结444环绕插管杆410的目标结位置446而预先系住,针头430穿过插管杆410插入。梭动元件434与针头430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构架臂壳体418穿过缺陷18布置在软组织14中,优选是椎间盘的环带中。在软组织14是椎间盘环带的情况下,构架臂壳体418穿过缺陷18布置在椎间盘空间的内部中,即经过环带组织并进入髓核组织中。针头430相对于插管杆410向远侧被推进,使得针头430的远侧尖端以及附接在它上面的梭动元件434穿过软组织14,并与构架臂壳体418接合,如图13A 中所示。促动器可以用于使得梭动元件434与构架臂壳体418可拆卸地连接和从针头430 上拆卸。然后,针头430可以穿过软组织14退回至插管杆410中,同时,梭动元件434与附接在它上面的缝合线股绳440的第一自由端448保持与构架臂壳体418连接,如图13B中所示。然后,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在邻近缺陷的组织内旋转至另一位置,例如近似 180度(180° ),这样,针头430布置在缺陷18的相对侧上面,构架臂壳体418和梭动元件 434布置在缺陷18的相对侧下面,并直接在针头430下面对齐,如图13C中所示。然后,针头 430相对于插管杆410向远侧被推进,使得针头430的远侧尖端穿过软组织14,并与和构架臂壳体418连接的梭动元件434接合。促动器可以再次用于使得针头430与梭动元件434 重新连接,并使得梭动元件434与构架臂壳体418脱开,如图13D中所示。这样,图13A-13G 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具有双向缝合线通过能力。然后,针头430和梭动元件434穿过软组织14退回并进入插管杆410的槽道内,如图13E中所示。该处理能够重复,以便适应多种不同的缝合线通过结构,例如如图16A-16J中所示和下面参考这些附图所述。应当知道,处理过程可以在首先将梭动元件434附接在构架臂壳体418上(产生在组织缺陷内部的结)的情况下开始。一旦缝合线440已经进入所需结构中,针头430和梭动元件434就退回至插管杆 410内和穿过该插管杆410的近端退出,如图13F中所示。如图所示,这时从插管杆410的近端伸出的第一自由端448被抓住,且结444被推离插管杆410的远端,优选是使用如前所述的结推动器来将结444推离插管杆410至缺陷18,如图13G中所示。然后,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取出,且当希望附加缝合线来使得缺陷18接近时,能够利用一个或多个另外的软组织修复系统来执行这些步骤另外的一次或多次。这时,通过拉紧附接在梭动元件434上的第一端来将一个或多个缝合线股绳拉紧,以便环绕一个或多个第一自由端448拉紧结444, 从而使得缺陷18接近。拉伸缝合线股绳440以便使得缺陷18接近能够通过使用结推动器 (如上所述),或者通过将棘轮扳机结构结合在软组织修复系统10中来实现,该棘轮扳机结构用于将结444拉向缺陷18。一旦结444充分拉紧和使得缺陷18接近,一个或多个第一自由端448将被剪切。如上所述,可以另外采用热切割或粘接剂施加。参考图14A-14C,软组织修复系统可以包括其它特征和结构。例如,如图14A中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500。缝合线修整装置500包括本体部分504 ;结推动器508,该结推动器508从本体部分504向远侧延伸;以及插管杆512,该插管杆512延伸穿过结推动器508的槽道并伸出结推动器508的远端。装置500还可以包括把手520,该把手520从本体部分504向下延伸;以及第二把手524,该第二把手5M从本体部分504向近侧延伸。把手520可以设置成使得个人能够牢固保持装置500,而把手 5M可以为环形,以便使得用户能够相对于本体部分504向近侧拉动把手524。与第一实施例的把手58类似,把手5M与缝合线取回装置连接,这样,当把手524向近侧拉动时,缝合线取回装置也向近侧拉动。如图14A和14B中所示,装置500还包括缝合线股绳530,该缝合线股绳530有结534(例如预先系的结),该结534环绕插管杆512的目标结位置536系住。如图14A和14B 中所示,结534可以系成使得缝合线股绳530的两端远离仪器延伸。不过应当知道,股绳的一端可以与缝合线的第一自由端连接,而股绳的另一端附接在装置500上,如图14A中所示,或者被操作成热切割小球,如图14C中所示。图14B中所示的预先系的结534可以通过首先使用第一自由端以顺时针运动绕杆 512形成5个环圈而制造。该5个缝合线环圈的任何松弛可以通过使得环圈向近侧滑动和通过向第一和第二自由端施加拉紧力而除去。然后,通过使得第一自由端在第一环圈的上面(远侧)松散地缠绕杆512而制成第六环圈,以使得第一自由端在第二自由端的上面横过并环绕杆512,以便产生间隙。然后,第一自由端可以在它从缠绕杆512返回时通过该间隙。这时,第二自由端将垂直于杆512拉动,且结可以在第一自由端拉紧时完成。图14C中所示的预先系的结534可以这样制造,即通过制成环绕杆512的第一环圈、在该第一环圈上面(远侧)的第二环圈和在该第一环圈下面(近侧)的第三环圈,以便因此产生在杆512和缝合线之间的第一间隙。第三环圈可以通过继续使得该环圈缠绕杆 512和穿过第一环圈间隙而完成。然后,第四环圈可以位于第三环圈的下面(近侧),从而产生第二间隙,并当第四环圈完成时使得第二自由端穿过该第二间隙。这时,第四环圈的松弛可以通过使得环圈向近侧滑动和通过向第一和第二自由端施加拉紧力而除去。当第一和第二自由端可以拉紧时,结可以完成。如图所示,第二自由端可以形成小球。如图15中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500,该缝合线修整装置500系在单独的缝合线通过仪器600(即双向缝合线通过仪器)上。缝合线通过仪器 600可以包括在美国专利申请No. 12/693820中所述的任意设置和/或结构。例如,缝合线通过仪器600可以包括本体部件620和从该本体部件620向远侧延伸的构架臂624。尽管未示出,构架臂拟4包括在它的远端处的构架臂壳体,用于选择地容纳梭动元件。仪器600 还包括针头,该针头有可拆卸地与它连接的梭动元件,该梭动元件可在由本体部件620限定的槽道内在伸出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往复平移,在该伸出位置中,针头与由构架臂拟4 的远端限定的构架臂壳体接合,在该退回位置中,针头与构架臂壳体拟4脱开。通常,缝合线通过仪器600的操作和功能与参考图13A-13C所述的系统类似。在操作中,缝合线通过仪器600将通过使得具有梭动元件的针头穿过一块组织而使得缺陷18接近,该梭动元件与针头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与图13A-13G中所示的实施例相同,缝合线股绳530的第一自由端附接在缝合线通过仪器600的梭动元件上。不过,缝合线股绳530的结534环绕缝合线修整装置500的插管杆512布置。这样,缝合线通过仪器 600系在缝合线修整装置500上。一旦缝线已经环绕缺陷18布置,梭动元件可以被取出, 第一自由端可以由从缝合线修整装置500的插管杆512向外延伸的缝合线取回装置610捕获。然后,缝合线取回装置610可以被拉入插管杆512中,结534可以通过拉伸缝合线的第一自由端而被朝着缺陷18推动离开插管杆512的远端,从而结束处理过程。参考图16A-16J,图中表示了多种缝合线通过结构,这些缝合线通过结构能够使用这里所述的多种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来实现,或者使用手工缝合技术来完成。尽管缝合线通过技术将参考位于相邻椎骨V之间的椎间盘的纤维化环带组织所固有的裂缝或其它缺陷来介绍,但是可以设想,这里所述的缝合线通过结构可用于其它软组织缺陷范围,例如腹壁突出、肩部旋转肌群撕裂和膝盖的半月板撕裂。
参考图16A和16B,图中表示了简单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800,其中,缝合线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椎间盘D的外部穿过环带并进入椎间盘空间的内部,然后在缺陷18的下面水平通过环带的内部,然后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内部被取回至外部。缝合线股绳的第一自由端穿过装于插管杆上的预先装入的结,该结被推向缺陷18 (为了清楚除去了使用的工具)。拉紧第一自由端,且缺陷18通过使得结靠在缺陷18的外部而接近。也可选择,第一自由端可以首先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内部通向环带的外部,然后水平越过缺陷18的外部,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外部通向环带的内部,从而导致结42保持在接近的缺陷18的内部,并形成大致零轮廓结构。通常,导致结42保持在椎间盘内部的任何缝法结构都能够结合结推动器,以便使得结42穿过缺陷18插入。参考图16C,图中表示了水平盒形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900,其中一对褥式缝线穿过要接近的组织的整个厚度布置在缺陷18的各侧。缝合线股绳的第一自由端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环带的内部,在缺陷18的下面水平通向缺陷18的第二、 相对侧,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内部取回至外部,在缺陷的第二、相对侧在环带的外部竖直(例如向下)通过,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环带的内部,在缺陷的下面水平往回通向缺陷18的第一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内部取回至外部,然后穿过结42。然后,通过如上所述配置结42而使得组织接近,其中结42保持在缺陷18的外部。也可选择,第一自由端可以首先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内部通向外部, 然后水平越过缺陷18的外部,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在缺陷的第二、相对侧在环带的内部竖直(例如向下)通过,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内部通向环带的外部,在缺陷18的上面水平往回通向缺陷18的第一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然后穿过结42,从而形成保持在接近的缺陷18内部并成大致零轮廓结构的结42。参考图16D,图中表示了水平交叉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1000,其中,缝合线股绳的第一自由端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然后在缺陷18的第一侧竖直(例如向下)通过,然后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内部取回至外部,然后在缺陷18的外部沿对角线方向(例如从下向上)通向第二、相对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然后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在环带的内部竖直(例如向下)通过,然后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内部取回至外部,然后穿过结42。然后,组织通过如上所述配置结42而接近,且结42保持在缺陷18的外部。参考图16E和16F,图中表示了反向水平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1100,它与图 16D中所示的水平交叉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1000类似,除了缝合线经过方向的顺序相反(外部至内部变成内部至外部),以便将结42保持在环带的内部。参考图16G,图中表示了竖直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1200,其中,缝合线股绳的第一自由端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然后在缺陷18下面水平地通向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内部取回至外部,然后在缺陷18的外部上面沿对角线方向通向缺陷18的第一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然后在缺陷下面水平地通向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内部取回至环带的外部,并穿过结42。然后,结42被拉向缺陷,并保持在缺陷18的外部。
19
参考图16H和161,图中表示了具有内部结42的、反向的竖直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1300。如图所示,方法1300与图16G中所示的竖直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 1200类似,除了缝合线通过方向的顺序相反(外部至内部变成内部至外部),以便将结42 保持在环带的内部。参考图16J,图中表示了具有外部结42的、反向的竖直褥式缝法的缝合线通过方法1300。如图所示,缝合线股绳的第一自由端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 然后在缺陷18下面沿对角线方向从环带的内部通向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然后在缺陷18 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内部取回至外部,然后在缺陷18的外部上面水平地返回至缺陷18 的第一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一侧从环带的外部通向内部,然后在缺陷下面沿环带的内部沿对角线方向通向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然后在缺陷18的第二、相对侧从环带的内部取回至外部,并穿过结42。然后,结42被拉向缺陷,并保持在缺陷18的外部。这些方法步骤能够颠倒(未示出),这样,缝合线通过方向的顺序相反(外部至内部变成内部至外部),以便将结42保持在环带的内部。当用于环带修复用途时,使用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能够使用全厚度缝线 (如上所述)来封闭缺陷18,与通过组织锚固件来分配缝合线拉紧力的系统相比,该全厚度缝线将缝合线拉紧力分配在组织14的更宽部分上。与通过锚固系统和(在某些情况下) 通过手工缝合而形成的表面封闭相反,提供全厚度组织封闭能够使得组织有更大的治愈可能性,并提供了防外科手术后立即再次突出的更强屏蔽件。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来进行的某些缝法结构,例如参考图16G-16J所述的竖直褥式缝法,能够通过包围缺陷18而使得环带缺陷18沿它的整个深度接近,与产生漏斗形的接近的缺陷18的系统相反,该漏斗形的接近的缺陷18通过在缺陷外表面处桥接该缺陷18而形成,这样的接近缺陷具有较差的屏蔽特性,并减小了治愈的可能性。参考图17A,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可以设置成用于修复在骨元件附近的软组织 14缺陷,例如环带边缘撕裂。图17A表示了一对相邻椎骨V,包括缺陷和纤维化环带的软组织的椎间盘布置在该对相邻椎骨V之间。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和方法包括经骨的骨隧道 1530,该骨隧道1530邻近缺陷18穿过椎骨本体V而钻出、取芯或冲击至恰好在纤维化环带内部的点;和缝合线1520,其具有结15M和第一自由端1522。缝合线1520、结15M和第一自由端1522各自与参考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元件类似。在操作中,继续参考图17A,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可以很好地适用于使得在椎间盘和椎骨本体V之间固有的边缘撕裂缺陷112接近。为了使得缺陷接近,一个或多个经骨的骨隧道1530通过钻出、取芯或冲击而在缺陷附近穿过椎骨V的椎骨本体并到达椎间盘空间的内部形成。然后,第一自由端1522在缺陷的、远离椎骨V (该椎骨V临近边缘撕裂缺陷)的一侧穿过环带的全厚度而从第一侧(例如外部)通向第二侧(例如内部)。然后,第一自由端1522通过该经骨的隧道1530而从第二侧通向第一侧。如果在较大缺陷的情况下使用多个穿过骨的隧道1530,该步骤能够重复进行。也可选择,第一自由端1522可以首先通过该经骨的隧道1530从第一侧(例如外部)通向第二侧(例如内部),然后通过环带组织的全厚度而从内部通向外部。然后,使用任意上述方法而使组织接近在缺陷附近的椎骨 V。这些步骤可以颠倒,这样,缝合线通过方向的顺序相反(外部至内部变成内部至外部), 以便将结42放置在环带的内部。
有螺纹或压配合的插管元件1540或缝合线锚固件(如图17B和17C中所示)可以在缝合线穿线步骤之前插入该经骨的骨隧道1530中,以便遮蔽椎骨V和支承通过缝合线传递的负载。插管元件1540优选是设置成跨过该经骨的骨隧道1530的整个长度,并获得双皮层支点(purchase)。这样的插管元件1540可以包括圆柱形本体巧44,该圆柱形本体1544 具有穿过延伸的孔巧48,并可以有横过插管元件1540的本体1544直径的内部杆1552,以便容纳不同数目的、穿过插管元件1540的缝合线。如图17D中所示,这样的插管元件1540 还可以包括倾斜端部1560,以便适应不同的进入角度。这样的插管元件1540还可以包括外螺纹,或者使用过盈配合,例如通过采取压配合插管骨销的形式,以便最佳地将它自身固定在经骨的骨隧道1530内。插管元件1540可以由同种异体移植骨来制造。在图18A和18B 中表示了使用褥式缝法和两个经骨的骨隧道1530的两个正视图。在另一实施例中,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骨锚固件或缝合线锚固件,以便将缝合线锚固在骨上,如图19A和19B的边缘撕裂方法中所示。如图所示,有螺纹或压配合的缝合线锚固件1610(该缝合线锚固件1610包括缝合线孔眼1614或内部杆(例如图 17A-D中的杆1552))能够用于将可穿线的结的结构锚固在缺陷18附近的椎骨本体上。如图所示,结42可以保持在接近的缺陷的外部,如图19A的方法1600所示,或者保持在接近的缺陷的内部,如图19B的方法1630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0A-20F,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插塞类型元件,以便充满缺陷18,例如当缺陷18太大,以至于不能单独使用缝合线来接近时。插塞可以由柔顺的可吸收或不可吸收材料来形成,例如胶原蛋白、纤维素、水凝胶、聚氨酯、聚酯等, 它用作支架,以便于缺陷18的治愈。如图20A中所示,插塞1700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包括外部编织袋1704,该外部编织袋1704充满自由的缝合线股绳或多层缝合线1708。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0B和20C,插塞1712可以包括由缝合线环圈结构1720包围的多股缝合线股绳1716,以便使得组织14被环绕插塞1712捆紧,从而提供机械屏蔽件。插塞1712能够直接附接在缝合线环圈1720上,或者使用附加元件,例如桥接缝合线。插塞1712能够由缝合线材料来形成,该缝合线材料编织或纺织成结构屏蔽件,并可以根据需要多次层叠,以便产生所需的插塞高度或厚度。如图20B和20C中所示,插塞1712可以包括向外延伸的多个股绳,例如四股缝合线股绳1730。当线1730拉动或者施加拉紧力时,插塞1712将压缩,如图20C中所示。包括插塞1700和1712的插塞能够由可生物相容的材料形成,并包括粘接剂特性, 以便使得插塞粘接在环带缺陷的周围壁上。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插塞材料的表面能够包括固有的粘接剂特性,或者可以通过添加活性剂(例如UV光、醛连接剂、环氧化学交联剂等) 而被诱导,从而粘接在周围组织上。这样的插塞表面还可以设置成选择地在某些表面上有粘接性,且在其它表面上无粘接性,例如最靠近神经系统结构的那些表面。如图20D中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1800。如图所示, 缝合线修整装置1800可以包括插塞1804(应当知道,插塞1804可以是任意类型的插塞,包括上述插塞1700和1712,该插塞1804位于插管杆1810上并靠近杆1810的远端。因此, 插塞1804有穿过延伸的孔,且杆1810穿过插塞1804的孔延伸。插塞孔可以压缩,这样,当插塞滑动离开杆1810时该孔能够封闭。如图所示,缝合线修整装置1800还包括缝合线股绳1814,该缝合线股绳1814有结1818,该结1818环绕杆1810的目标结位置1822而系住。如图所示,目标结位置1822布置在杆1810上并在插塞位置的远侧。缝合线股绳1814还有一个或多个自由端1830,该自由端1830可以附接在针头或梭动元件上。在操作中,缝合线股绳1814的自由端1830可以穿过组织14,直到缺陷18固定。 一旦固定,针头或梭动元件就可以取出,自由端1830可以穿过插管杆1810的槽道被拉动到杆1810的近端之外,如图20D中所示。一旦穿过杆1810,结1818和插塞1804可以被推动离开杆1810的远端,如图20E中所示。当缺陷被捆紧关闭时,插塞1804和可压缩孔被压缩。应当知道,插塞可以用于包括图7中所示的系统的任意系统。因此,插塞可以包括两个孔,图7中所示的系统的两个杆可以穿过插塞的相应孔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0F,软组织修复系统10可以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2000, 该缝合线修整装置2000系在缝合线插塞2010上。如图所示,软组织修复系统2000还包括缝合线股绳2014,该缝合线股绳2014有结2018,该结2018环绕装置2000的目标结位置系住。缝合线2014从结2018延伸至缝合线插塞2010。然后,缝合线2014从插塞2010伸出, 并终止于第一自由端2022。第一自由端2022可以附接在针头上,或者附接在梭动元件上, 如上所述。任意或全部前述元件能够为射线透不过的,以便能够在外科手术中和外科手术后通过X射线照相成像来可视化。另外,任意上述实施例可以使用多个可穿线的结系统来修复单个缺陷。所述的任意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可以提供为成套工具。例如,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和单独的缝合线通过装置的系统可以由它们自身或者与缝合线股绳和/或插塞一起提供为成套工具。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发明概念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因此,应当知道,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特殊实施例,而是将覆盖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变化。而且,应当知道,在美国专利申请No. 12/693820中所述的双向缝合线通过仪器的任意特征可以结合在所述的任意软组织修复系统中,反之亦然。例如,针头的接合结构可以是穿过针头的槽道延伸的线止动器。
2权利要求
1.一种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包括杆,所述杆限定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所述杆限定目标结位置,缝合线的结环绕所述目标结位置系住,杆具有穿过它延伸的槽道;缝合线取回装置,所述缝合线取回装置容纳在杆的槽道内部,并能在所述槽道内平移, 其中,(i)缝合线取回装置包括远端,所述远端设置成捕获缝合线的自由端;(ii)缝合线取回装置设置成在缝合线的自由端穿过临近缺陷的软组织之后使得自由端从杆的远端穿过杆的槽道,并通过杆的近端穿出;以及结推动器,所述结推动器能与杆连接,所述结推动器设置成使得结朝着缺陷向远侧滑动离开所述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所述外科手术缝合线股绳具有自由端和环绕杆布置的预先系的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缝合线取回装置的远端为柔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柔性的远端设置成当所述远端穿过杆的内部槽道时进行压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缝合线包括临近所述结的缝合线小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附接在梭动元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梭动元件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杆设置成相对于结推动器向近侧退回,从而使得结朝着缺陷向远侧滑动离开所述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结推动器设置成相对于杆向远侧前进,从而使得结朝着缺陷向远侧滑动离开所述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杆具有尖锐的远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针头,所述针头与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第二杆,所述第二杆限定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所述第二杆限定目标结位置,第二缝合线的结环绕所述目标结位置系住,第二杆具有穿过它延伸的槽道;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所述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容纳在第二杆的槽道内部,并能在所述槽道内平移,其中,(i)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包括远端,所述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的远端设置成捕获第二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ii)第二缝合线取回装置设置成在缝合线的自由端穿过临近缺陷的软组织之后使得自由端从第二杆的远端穿过第二杆的槽道,并通过第二杆的近端穿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缝合线通过装置,所述缝合线通过装置包括本体部件,所述本体部件限定接收针头的槽道;构架臂,所述构架臂从本体部件延伸,所述构架臂具有与本体部件间隔的构架臂壳体, 其中,组织接收间隙布置在构架臂壳体和本体部件之间;针头,所述针头能在本体部件的槽道内在前进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往复平移,在所述前进位置中,针头的远端延伸到构架臂壳体中,在所述退回位置中,针头的远端从构架臂壳体退回;以及梭动元件,所述梭动元件设置成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以及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其中,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在最初附接在梭动元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缝合线通过装置设置成(i) 使得针头从它的退回位置平移至它的前进位置;(ii)使得梭动元件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iii)当梭动元件附接在构架臂壳体上时,使得针头往回平移至它的退回位置; (iii)使得针头往回平移至它的前进位置;(iv)使得梭动元件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以及 (ν)使得针头与附接在它上面的梭动元件一起往回平移至它的退回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i)针头包括接合结构,梭动元件包括相应接合结构;以及(ii)当接合结构相互接合时,梭动元件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接合结构是相应的螺纹。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粘接剂施加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热切割仪器,所述热切割仪器设置成切割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以便形成切割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热切割仪器还设置成使得缝合线股绳的切割端熔化,以便形成小球。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结是棘轮结、锁定结或滑动结。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插塞,所述插塞环绕杆布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由缝合线环圈结构包围的缝合线股绳。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编织的缝合线。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编织的缝合线是袋。
25.根据权利要求M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袋装有缝合线股绳。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粘接剂特性。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由可生物相容的材料制成,所述可生物相容的材料设置成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可生物相容的材料是胶原蛋白。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当材料由活性剂诱导时,所述材料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缝合线股绳包括系在结上的插O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由缝合线环圈结构包围的缝合线股绳。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编织的缝合线。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编织的缝合线是袋。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袋装有缝合线股绳。
35.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粘接剂特性。
36.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由可生物相容的材料制成,所述可生物相容的材料设置成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37.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当材料由活性剂诱导时,所述材料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38.一种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包括纵向延伸的引导管,所述引导管具有穿过它延伸的槽道;构架臂,所述构架臂从引导管延伸,构架臂具有构架臂壳体,所述构架臂壳体与引导管间隔,其中,组织接收间隙布置在构架臂壳体和引导管之间;针头,所述针头能在引导管的槽道内在前进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往复平移,在所述前进位置中,针头的远端延伸到构架臂壳体中,在所述退回位置中,针头的远端从构架臂壳体退回;梭动元件,所述梭动元件设置成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以及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以及缝合线股绳,所述缝合线股绳具有自由端和预先系的结,其中,所述预先系的结环绕由引导管限定的目标结位置系住,自由端附接在梭动元件上。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梭动元件设置成与针头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针头设置成穿过引导管的近端退回和拉动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
4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梭动元件设置成与针头的外表面可拆卸地连接。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插塞,所述插塞附接在缝合线股绳上。
4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由缝合线环圈结构包围的缝合线股绳。
4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编织的缝合线。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编织的缝合线是袋。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袋装有缝合线股绳。
47.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粘接剂特性。
48.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由可生物相容的材料制成,所述可生物相容的材料设置成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当材料由活性剂诱导时,所述材料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50.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将插塞靠近结环绕引导管布置。
51.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系统设置成(i)使得针头从它的退回位置平移至它的前进位置;(ii)使得梭动元件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iii)当梭动元件附接在构架臂壳体上时,使得针头往回平移至它的退回位置;(iii)使得针头往回平移至它的前进位置;(iv)使得梭动元件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以及(ν)使得针头与附接在它上面的梭动元件一起往回平移至它的退回位置。
5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粘接剂施加器。
53.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还包括热切割装置。
54.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结是棘轮结、锁定结或滑动结。
55.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引导管是本体部件。
56.一种用于修复软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得具有梭动元件的针头从引导管穿过软组织朝着构架臂壳体前进,所述梭动元件可拆卸地连接在针头上,其中,所述梭动元件具有附接在它上面的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缝合线股绳具有预先系的结,所述结环绕引导管的目标结位置系住; 使得梭动元件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使得针头从构架臂壳体退回,同时梭动元件保持附接在构架臂壳体上; 使得针头朝着构架臂壳体往回前进; 使得梭动元件与针头重新连接;使得针头朝着引导管往回退回,同时梭动元件与所述针头连接;以及使得缝合线股绳的预先系的结滑动离开引导管的远端。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第一次使得针头前进之前,梭动元件首先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
58.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当针头最后一次退回时,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被拉动穿过引导管的近端。
59.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中预先系的结是棘轮结、锁定结或滑动结。
60.一种用于修复软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用杆的远端刺穿组织而使得杆穿过一块组织前进,所述杆限定了目标结位置,缝合线股绳的结环绕所述目标结位置系住,所述杆具有穿过它延伸的槽道;通过缝合线捕获装置的远端来捕获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所述缝合线捕获装置布置在杆的槽道内;将缝合线捕获装置与缝合线股绳的被捕获的自由端一起穿过杆的槽道向近侧拉动;以及将结向远侧推动离开所述杆。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中杆被推进穿过第一块组织,第二块组织与第一块组织交叠。
62.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由缝合线捕获装置捕获之后,杆被推进穿过第一块组织,然后穿过第二块组织。
63.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方法,其中杆包括尖锐的远端。
64.一种用于修复软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靠近缺陷处形成穿过骨元件的经骨的隧道; 使得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穿过所述隧道;使得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穿过软组织;使得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穿过缝合线股绳的预先系的结;以及使得预先系的结在缺陷附近滑动。
65.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方法,其中骨元件是椎骨本体。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插管元件插入隧道内,其中,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穿过插管元件的槽道。
67.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方法,其中插管元件由同种异体移植骨来制造。
68.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方法,其中插管元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倾斜端部。
69.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方法,其中插管元件包括横跨所述插管元件的槽道延伸的内部杆。
70.根据权利要求66所述的方法,其中插管元件被压配合。
71.—种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包括杆,所述杆具有穿过它延伸的槽道;缝合线股绳,所述缝合线股绳具有预先系的结,所述结环绕杆的目标结位置系住;以及插塞,所述插塞具有孔,其中(i)杆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插塞的孔,使得插塞靠近杆的目标结位置定位;以及(ii)预先系的结和插塞设置成滑动离开杆的远端。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由缝合线环圈结构包围的缝合线股绳。
73.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i)插塞包括从所述插塞向外延伸的一个或多个股绳;以及(ii)插塞设置成当向一个或多个股绳施加拉力时压缩。
74.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编织的缝合线。
75.根据权利要求74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编织的缝合线是袋。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袋装有缝合线股绳。
77.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包括粘接剂特性。
78.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插塞由可生物相容的材料制成,所述可生物相容的材料设置成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当材料由活性剂诱导时,所述材料粘附在周围组织上。
80.根据权利要求79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所述材料是胶原蛋白。
81.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其中孔是可压缩的。
82.成套工具,包括缝合线修整装置,所述缝合线修整装置包括杆,所述杆限定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所述杆限定目标结位置,缝合线的结环绕所述目标结位置系住,杆具有穿过它延伸的槽道;缝合线取回装置,所述缝合线取回装置容纳在杆的槽道内部,并能在所述槽道内移动, 其中,(i)缝合线取回装置包括远端,所述远端设置成捕获缝合线的自由端;(ii)缝合线取回装置设置成在自由端穿过临近缺陷的软组织之后使得缝合线的自由端从杆的远端穿过杆的槽道,并通过杆的近端穿出;以及结推动器,所述结推动器能与杆连接,所述结推动器设置成使得结朝着缺陷向远侧滑动离开所述杆;以及缝合线通过装置,所述缝合线通过装置包括本体部件,所述本体部件限定针头接收槽道;构架臂,所述构架臂从本体部件延伸,所述构架臂具有构架臂壳体,所述构架臂壳体与本体部件间隔,其中,组织接收间隙布置在构架臂壳体和本体部件之间;针头,所述针头能在本体部件的槽道内在前进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往复平移,在所述前进位置中,针头的远端延伸到构架臂壳体中,在所述退回位置中,针头的远端从构架臂壳体退回;以及梭动元件,所述梭动元件设置成与针头可拆卸地连接以及与构架臂壳体可拆卸地连接,其中,缝合线股绳的自由端能够附接在梭动元件上。
83.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成套工具,还包括缝合线股绳。
84.根据权利要求83所述的成套工具,其中缝合线股绳包括插塞。
85.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成套工具,还包括缝合线股绳,所述缝合线股绳具有结和自由端,其中,所述结环绕缝合线修整装置的目标结位置系住,所述自由端附接在缝合线通过装置的梭动元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组织缺陷修复系统,用于接近缺陷,例如椎间盘的纤维化环中的缺陷,它包括插管杆,缝合线取回装置穿过该插管杆布置。缝合线股绳包括锁定或棘轮结,该结环绕插管杆的外侧预先系住;以及自由端,该自由端被引导进出软组织。结推动器环绕插管杆安装,其用于在组织的缝线完成后将结推离插管杆。缺陷通过拉紧自由端而接近。还公开了用于缺陷接近的多种缝合方法或图形。
文档编号A61B17/04GK102341047SQ201080009983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1日
发明者B·R·德尔马特, B·施密特, D·梅瑟利, G·富塞尔, J·塔尔博特, J·马诺斯, N·G·史密斯, W·米勒, W·辛哈塔特 申请人:斯恩蒂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