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9362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保健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
背景技术
随着医学诊断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基础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日益丰富和完善,除了手术治疗以外,物理疗法越来越受到医生的患者的欢迎。牵引床便众多物理治疗方法中最突出的一种,一直是社会医学界人士重点研究的对象。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牵引床及相关疗法更是层出不穷,在消除患者痛苦缓解病情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现在使用的牵引床在工作时,患者脊柱没有处于自然生理弯曲状态,牵引时使患者脊柱部分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病情的缓解,对于某些重症患者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和隐患。市场上现有的牵引床,功能比较单一,其设计者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了牵引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忽略了综合一机多用、多种疗法所带来的突出效果和设备采购成本的降低。同时由于牵引床安全防护及自动检测反馈装置不到位,牵引治疗过程中牵引床异常运动和过量运动的情况时常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安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陷的治疗效果更好且更安全的新型牵引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包括作为机架的床体、位于床体后下方的动力部分、位于床体尾端的控制部分和安装于床体上牵引行走机构;所述动力部分由油箱、油泵、单向阀、溢流阀、节流阀、电磁换向阀、液压缸组成;所述控制部分由作为上位机的PC机、作为下位机的单片机和操作开关组成;所述牵引行走机构包括固定于床体上的牵引行走架,所述牵引行走架上部两侧的方钢上各安装至少四个滚动轮,下部安装有一个牵引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一端通过拉压传感器与床体相联,另一端与牵引行走架相联;所述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还包括前托箱、中托箱和后托箱,所述三个托箱分别由升降液压缸、位移传感器、托板、海绵垫组成,可以实现上下运动;前托箱和后托箱还包括束带;其中前托箱安装在牵引行走架的前端,中托箱安装在牵引行走架的后端,可以随牵引行走机构一起左右运动;后托箱固定安装在床体的尾端,不能左右运动O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还包括由弹压机构和振颤机构组成的负压振颤修整器;所述弹压机构通过立柱固定于床体一侧的中部,摇臂穿过立柱,并通过锁紧装置固定在立柱上;立柱上安装升降装置;所述摇臂前下方安装有一个平衡安全板,弹性修整板通过两端的弹力伸缩器安装在平衡安全板的下方;弹力伸缩器上安装压力传感器;所述弹性修整板下面四角部位各有一个振颤机构。
所述牵引行走架的下部一侧安装一套机械式的导向限位装置;所述导向限位装置由调节手轮、调节螺杆、调节螺杆支撑座、调节螺母、调节导套、滑动导套、导柱、导柱支撑座、锁紧螺钉、指示箭头、标尺组成;调节螺杆、调节螺母通过其两端的调节螺杆支撑座安装固定在床体上,调节手轮安装在调节螺杆的右端并与之固定,调节螺母与调节导套相固联成一个整体,调节导套安装在与调节螺杆平行安装的导柱上,导柱通过其两端的导柱支撑座固联的牵引行走架上,滑动导套也安装在导柱上,并通过锁紧螺钉固定在导柱上,调节螺母上安装有指示箭头,牵引床侧面面板上的标尺。所述还包含一个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由导柱、上导座、下导座、导向套组成;导柱安装在托板的侧面,上导座、下导座分别固定于牵引行走架上,导向套安装在导柱上,并与托板固定联接。所述导向装置由安装在牵引行走架上四周封闭的滑箱和安装在托板下部四角上两排共八个导向轮组成。所述升降装置采用螺纹传动,螺杆安装在摇臂的螺纹孔内,电机安装在摇臂上,电机通过减速器与螺杆相联。所述升降装置采用液压传动,立柱上座安装在立柱的上端,并可绕立柱转动,液压缸安装在立柱上座上,其活塞杆与摇臂相联接。在弹性修整板的下面,四个振颤器之间安装有热红外治疗仪。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前、中、后三个托箱,使用时,患者水平俯卧于床面上,用束带将患者的胸部、·腿部紧固在身体相应部位的床面上,嵌位于床面并对应于患者胸部、腹部、腿部的三个托箱从与床面相平的位置同时升起,将患者分段悬空托起。医生根据影像学所确定患者的腰椎突出物大小与位置,患者的体质、体重等具体情况,在计算机内设定各托箱升起高度、牵引距离各参数,使3个托箱升起的高度拟合人体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沿生理曲度方向上的牵引拉伸,避免发生因牵引方向和患者生理弯曲方向不同所造成的患者部分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加重病情的情况。在实现牵引功能的同时,本发明还包含有一套可以模仿按摩推拿手法的负压振颤修整器,,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设置弹压力和振颤力大小,使牵引床一侧的负压振颤修整器代替医生对病变椎间施加弹压和振颤力,从而更好地使突出物变位还纳,消除神经根粘连水肿,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同时,本发明采用了 PC机和单片机组成的控制系统,并大量使用传感器和机械限位装置,确保在治疗过程中,设备不会出现异动现象,保证了患者的安全,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牵引床装置图。图2牵引行走机构。图3导向限位装置俯视图。图4托箱采用导轮导向结构图。图5负压振颤修整器结构图。图6负压振颤修整器采用液压缸升降结构图。图7振颤器安装在腹带结构图。
图8牵引床液压系统原理图。图9牵引床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0控制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如图1、图2、图8、图10所示,它包括作为机架的床体1、位于床体I后下方的动力部分7、位于床体I尾端的控制部分8和安装于床体上牵引行走机构5 ;所述动力部分7由油箱7.16、油泵7.15、单向阀7.13、溢流阀7.14、节流阀 7.2、7.5、7.8、7.11、电磁换向阀 7.3、7.6、7.9、7.12、液压缸 5.2、2.1,3.1,4.1 组成;所述控制部分8由作为上位机的PC机8.1、作为下位机的单片机8.2和操作开关8.3组成;所述牵引行走机构5包括固定于床体I上的牵引行走架5.1,所述牵引行走架5.1上部两侧的方钢上各安装至少四个滚动轮5.3,下部安装有一个牵引液压缸5.2,所述液压缸5.2一端通过拉压传感器5.4与床体I相联,另一端与牵引行走架5.1相联;所述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还包括前托箱2、中托箱3和后托箱4,分别由升降液压缸2.1,3.1,4.1、位移传感器2.2,3.2,4.2、托板2.3,3.3,4.3、海绵垫2.5,3.5,4.5组成,前托箱2和后托箱4还包括束带2.6,4.6 ;其中前托箱2安装在牵引行走架5.1的前端,中托箱2安装在牵引行走架
5.1的后端,后托箱4安装在床体I的尾端。使用本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进行物理治疗时,患者俯卧于床面上,将患者的胸背部用束带2.6固定于前托箱2上,腿部用束带4.6固定于后托箱4上,患者的病变椎间位于中托箱3上。医生根据影像学所确定患者的腰椎突出物大小与位置,患者的体质、体重等具体情况,通过PC机8.1设定各三个托箱升起高度及相关牵引数据后,启动设备。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在单片机8.2的控制下,油泵7.15启动,开始从油箱7.16中向油路泵油。此时电磁换向阀7.6、7.9、7.12通电动作,油液通过单向阀7.13、电磁换向阀7.6、7.9、7.12进入液压缸2.1,3.1, 4.1,使三个托箱慢慢升起。当与升降油缸2.1,3.1、4.1平行安装的位移传感器2.2,3.1、4.2检测任何托箱上升到医生通过PC机8.1设定的高度时,单片机8.2控制相应的电磁换向阀断电,此托箱停止运动。当三个托箱都上升到指定高度时,人体脊柱达到正常生理曲度,椎间盘张开一定的角度,此时电磁换向阀7.3通电,油泵向液压缸5.2供油,推动活塞杆伸出,液压缸5.2推动牵引行走架5.1沿床体内槽在滚动轮5.3的支撑和滚动下向前运动,实现对病人脊柱的牵引治疗。如图3所示,为防止牵引行走架5.1在液压缸5.2的推力下产生向上翻转,同时也为了防止电器元件失灵造成牵弓I到位后仍不停止而造成医疗事故,以及确保牵弓I机构牵弓I到位后有一套万无一失的安全机构,在牵引行走架5.1的下部一侧安装一套机械式的导向限位装置5.5。所述导向限位装置5.5由调节手轮5.5.1、调节螺杆5.5.2、调节螺杆支撑座5.5.3、调节螺母5.5.4、调节导套5.5.5、滑动导套5.5.6、导柱5.5.7、导柱支撑座5.5.8、锁紧螺钉5.5.9、指示箭头5.5.10、标尺组成5.5.11。调节螺杆5.5.2、调节螺母5.5.4通过其两端的调节螺杆支撑座5.5.3安装固定在床体I上,调节手轮5.5.1安装在调节螺杆
5.5.3的一端并与之固定。旋转调节手轮5.5.1带动调节螺杆5.5.2转动,穿过调节螺杆5.5.2的调节螺母5.5.4沿螺杆中心线左右直线运动。调节螺母5.5.4与调节导套5.5.5相固联或加工成一个整体,调节导套5.5.5安装在与调节螺杆5.5.2平行安装的导柱5.5.7上,并随调节螺母5.5.4的运动而沿导柱5.5.7左右滑动。导柱5.5.7通过其两端的导柱支撑座5.5.8固联的牵引行走架5.1上。滑动导套5.5.6也安装在导柱5.5.7上,可以滑动,但通过滑动导套5.5.6上的锁紧螺钉5.5.9可以将滑动导套5.5.6固定的导柱5.5.7上。牵引时,将滑动导套5.5.6锁紧导柱5.5.7上。当牵引行走架5.1沿床体内槽向床前运动,导柱5.5.7、滑动导套5.5.6随之运动。当滑动导套5.5.6撞上调节导套5.5.5时,牵引行走架5.1的向床前方向的直线运动被机械式限死,从而确保了患者的安全。调整调节导套5.5.5和定位导套5.5.9在导柱5.5.7上的位置,就可以改变牵引的距离。该限位装置5.5配合牵引运动的电气控制部分,使限位装置的限位距离稍大于通过微机进行设定的牵引距离,当万一电气控制部分失灵时,限位导向装置5.5机械限位,确保牵引不超出安全距离。限位距离的显示由固定的调节螺母5.5.4上的指示箭头5.5.10与安装在牵引床侧面面板上的标尺5.5.11来标识指示医生进行牵引距离的调节。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采取定距离牵引和定力量牵引两种方式。定力量牵引时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控制部分8的微机8.1上设定牵引力的大小。拉压传感器5.4安装在牵引油缸5.2和固定在床体I上的支耳1.1之间。随着牵引行走架5.1的向前运动,牵引力逐渐增大,拉压传感器5.4检测牵引力量,当牵引力达到医生的设定值时,微机8.1向控制牵引油缸5.2的电磁换向阀发出断电指令,牵引运动不再继续。定距离牵引时也是由医生在微机8.1上设定牵引距离,然后医生按下牵引键,微机8.1向控制牵引油缸5.2的电磁换向阀发出牵引指令,牵引液压缸5.2动作,安装在与牵引油缸5.2平行的位置的位移传感器5.6检测牵引的距离,当牵引油缸5.2的运动距离达到设定的牵引距离时,微机8.1向控制牵引油缸5.2的电磁换向阀发出断电指令,牵引运动停止。牵引保持的时间也由医生设定,达到牵引保持时间时,微机8.1使控制牵引油缸5.2的电磁换向阀通电,牵引油缸
5.2后退。为使前托箱2中的托板2.3上升时运动平稳,在前托箱2中设置了导向装置2.4。导向装置2.4有两种形式:
如图2所示,第一种是托板2.3的侧面安装导柱2.4.1,上导座2.4.2、下导座2.4.3固定于牵引行走架5.1上。导向套2.4.4安装在导柱2.4.1上,并与托板2.3联接并固定。升降液压缸2.1带动托板2.3升降时,导向套2.4.4沿导柱2.4.1上下滑动。如图4所示,第二种是在牵引行走架5.1下面安装四周封闭的滑箱2.4.5,托板2.3下部四角安装上下两排8个导向轮2.4.6,导向轮沿滑箱四角滚动,从而使升降液压缸
2.1推动托板2.3上下运动时能够水平运动、升降平稳。如图1、图5、图6所示,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还包括由弹压机构6.1和振颤机构6.2组成的负压振颤修整器6 ;所述弹压机构6.1通过立柱6.1.1固定于床体I一侧的中部,摇臂6.1.4穿过立柱6.1.1,并通过锁紧装置6.1.5固定在立柱6.1.1上;立柱6.1.1上安装升降装置6.1.3 ;所述摇臂6.1.4前下方安装有一个平衡安全板6.1.6,弹性修整板6.1.9通过两端的弹力伸缩器6.1.7安装在平衡安全板6.1.的下方;弹力伸缩器
6.1.7上安装压力传感器6.1.8 ;所述弹性修整板6.1.9下面四角部位各有一个振颤机构
6.2。整形治疗时,医生将负压振颤器6旋转至俯卧在牵引床上的患者的腰部的上方,使弹性修整板6.1.9的中心对准患者腰椎病变处后将锁紧装置6.1.5锁紧,使摇臂6.1.4不能围绕立柱6.1.1转动。医生根据病人的体重、病情等具体情况,通过微机8.1设定弹压机构6.1向下弹压时的压力值和弹压次数,然后启动弹压机构6.1。弹压机构6.1向下运动时弹性修整板6.1.9接触到患者的腰部,施以一定的下压作用力并继续下压,由于患者腰部的反作用力,弹性修整板的中部产生向上的弹性变形,对患者的腰部病变处产生弹性压缩作用。压力传感器6.1.8检测弹性修整板6.1.9下压时的压力,实时反馈至控制部分。当弹压机构6.1向下运动到设定压力值时,微机8.1向电机6.1.3.2或液压缸6.1.3.4发出指令,弹压机构6.1上升。弹压修整板6.1.9随着压力的减小,作用在患者腰部的弹性变形逐渐恢复。位移传感器6.1.2平行安装在立柱6.1.1的一侧,检测弹压机构6.1的上下运动情况。当位移传感器6.1.2检测到弹压机构6.1上升到上限时,向微机8.1发出指令通知电机6.1.3.2正转或液压缸6.1.3.4的电磁换向阀换向,使弹压机构再次向下运动。重复弹压动作直到设定次数。升降装置6.1.3可采用二种方式:
如图5所示,第一种方式升降装置6.1.3为螺纹传动,螺杆6.1.3.1安装在摇臂6.1.4的螺纹孔内,电机6.1.3.2也安装有摇臂6.1.4上,电机6.1.3.2转动通过减速器6.1.3.3带动螺杆6.1.3.1转动,通达螺纹传动带动摇臂6.1.4沿立柱6.1.1上下移动。如图6所示,第二种方式升降装置6.1.3为立柱上座6.1.3.5安装在立柱6.1.1的上端,并可绕立柱6.1.1转动。液压缸6.1.3.4安装在立柱上座6.1.3.5上,液压缸
6.1.3.4的活塞杆与摇臂6.1.4相联接。液压缸6.1.3.4动作时,其活塞杆带动摇臂6.1.4沿着立柱6.1.1上下移动。如图7所示,振颤器6.2也可以安装在患者腰部的腹带6.3上,腹带6.3缠绕在患者的腰部并扎紧,固定在腹带6.3上的四个振颤器6.2在患者的病变腰部产生强力振动。如图5、图6所示,整形治疗时,医生将负压振颤器6旋转至俯卧在牵引床上的患者的腰部的上方,使弹性修整板6.1.9的中心对准患者腰椎病变处后将锁紧装置6.1.5锁紧,使摇臂6.1.4不能围绕立柱6.1.1转动。医生根据病人的体重、病情等具体情况,通过微机8.1设定弹压机构6.1向下弹压时的压力值和弹压次数,然后启动弹压机构6.1。弹压机构6.1向下运动时弹性修整板6.1.9接触到患者的腰部,施以一定的下压作用力并继续下压,由于患者腰部的反作用力,弹性修整板的中部产生向上的弹性变形,对患者的腰部病变处产生弹性压缩作用。压力传感器6.1.8检测弹性修整板6.1.9下压时的压力,实时反馈至控制部分。当弹压机构6.1向下运动到设定压力值时,微机8.1向电机6.1.3.2或液压缸6.1.3.4发出指令,弹压机构6.1上升。弹压修整板6.1.9随着压力的减小,作用在患者腰部的弹性变形逐渐恢复。位移传感器6.1.2平行安装在立柱6.1.1的一侧,检测弹压机构6.1的上下运动情况。当位移传感器6.1.2检测到弹压机构6.1上升到上限时,向微机8.1发出指令通知电机6.1.3.2正转或液压缸6.1.3.4的电磁换向阀换向,使弹压机构再次向下运动。重复弹压动作直到设定次数。如图8所示,液压油由齿轮泵7.15供出,经单向阀7.13、溢流阀7.14后到达各电磁换向阀7.3、7.6、7.9、7.12。当电磁换向阀7.12右端带电时,由于活塞杆前端是和床体相固联,所以液压缸5.2向右移动,带动牵引行走架右移实现牵引运动。在液压缸5.2进油管上并联节流阀7.2,实现液压缸5.2向右运动时的旁路节流调速,利用节流阀7.2把齿轮泵
7.15打出的油排出回油箱7. 16 —部分。随着牵引的继续,牵引力不断增大,液压缸5.2由于节流调速的缘故,牵引速度会随之下降,确保了牵引的安全。此时,溢流阀7.14的压力调整值比定拉力牵引时的最大拉力所需的压力高,平时不打开,只起安全作用。当电磁换向阀7.12左端带电时,液压缸5.2,向左运动,带动牵引行走架回到初始位置。当电磁换向阀7.6右端带电时,液压油进入液压缸7.4的下端,液压缸7.4的活塞杆上升,推动前托箱上升。在液压缸7.4下端进油管上安装节流阀7.5,实现进油节流调速,可以调整液压缸 .4的上升速度。当电磁换向阀7.6左端带电时,液压油进入液压缸7.4的上端,液压缸7.4的活塞杆下降,带动前托箱下降。液压缸3.1带动中托箱上下运动,液压缸4.1带动后托箱上下运动,它们的液压控制原理与控制前托箱的液压缸2.1相同。如图9所示,本发明控制部分8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前托箱2升降、中托箱3升降、后托箱4升降、牵引行走部分5的平移、负压振颤修整部分6的升降五个运动并加以控制。五个运动要求能够自动程序控制、能够独立运动并能根据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参数化设置以适应不同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为了使医生能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牵引治疗方案,控制部分8设计了一种自动运行工作方式,在这一工作方式中,医生通过PC机8.1上的人机界面进行牵引治疗时拉力、位移、次数等各项参数的设置。另外,为了提高操作的灵活性,在控制部分8中也设计了控制各个运动的电气按钮,以实现手动操作。各个运动的距离、力量控制精度由各部分位移传感器、拉压传感器实时检测并形成闭环控制。各部分的运动速度由在液压系统中安装在各部分液压回路中的节流阀进行控制。如图10所示,控制部分8的硬件设计采用二级控制,采用单片机8.2作为下位机,是控制部分8的核心,进行实时控制。PC机8.1为上位机,完成参数输入、指令发出、数据库建立、设备状态的监控等。上位PC机8.1与下位单片机8.2之间进行串行通信,完成信息的双向传送。由于上位机和下位机要建立通信,应进行通信接口电路和通信软件的设计。使用MSCOMM控件,此控件提供很多方便操作的属性和方法,利用它们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串行通信的目的。

上位机建立人机界面,为此选用VC作为开发语言。人机界面的设计应充分发挥VC善于建立可视化操作平台的优点,按照界面简单、实用、便于操作、安全的原则进行。人机界面完成治疗参数的输入传送、自动运行方案的设定、实时位置的显示、操作命令的发出。
权利要求
1.一种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包括作为机架的床体(I)、位于床体(I)后下方的动力部分(7)、位于床体(I)尾端的控制部分(8)和安装于床体上牵引行走机构(5); 所述动力部分(7)由油箱(7.16)、油泵(7.15)、单向阀(7.13)、溢流阀(7.14)、节流阀(7.2,7.5,7.8,7.11)、电磁换向阀(7.3,7.6,7.9,7.12)、液压缸(5.2,2.1,3.1,4.1)组成; 所述控制部分(8)由作为上位机的PC机(8.1)、作为下位机的单片机(8.2)和操作开关(8.3)组成; 所述牵引行走机构(5)包括固定于床体(I)上的牵引行走架(5.1),所述牵引行走架(5.1)上部两侧的方钢上各安装至少四个滚动轮(5.3),下部安装有一个牵引液压缸(5.2),所述液压缸(5.2)—端通过拉压传感器(5.4)与床体(I)相联,另一端与牵引行走架(5.1)相联;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升降液压牵引床还包括前托箱(2)、中托箱(3)和后托箱(4),分别由升降液压缸(2.1,3.1,4.1)、位移传感器(2.2,3.2,4.2)、托板(2.3,3.3,4.3)、海绵垫(2.5,3.5、4.5)组成,前托箱(2)和后托箱(4),包括束带(2.6,4.6);其中前托箱(2)安装在牵引行走架(5.1)的前端,中托箱(2)安装在牵引行走架(5.1)的后端,后托箱(4)安装在床体(I)的尾端。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弹压机构(6.1)和振颤机构(6.2)组成的负压振颤修整器(6);所述弹压机构(6.1)通过立柱(6.1.1)固定于床体(I)一侧的中部, 摇臂(6.1.4)穿过立柱(6.1.1),并通过锁紧装置(6.1.5)固定在立柱(6.1.1)上;立柱(6.1.1)上安装升降装置(6.1.3);所述摇臂(6.1.4)前下方安装有一个平衡安全板(6.1.6),弹性修整板(6.1.9)通过两端的弹力伸缩器(6.1.7)安装在平衡安全板(6.1.6)的下方;弹力伸缩器(6.1.7)上安装压力传感器(6.1.8)。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行走架(5.1)的下部一侧安装一套机械式的导向限位装置(5.5);所述导向限位装置(5.5)由调节手轮(5.5.1)、调节螺杆(5.5.2)、调节螺杆支撑座(5.5.3)、调节螺母(5.5.4)、调节导套(5.5.5)、滑动导套(5.5.6)、导柱(5.5.7)、导柱支撑座(5.5.8)、锁紧螺钉(5.5.9)、指示箭头(5.5.10)、标尺(5.5.11)组成;调节螺杆(5.5.2)、调节螺母(5.5.4)通过其两端的调节螺杆支撑座(5.5.3)安装固定在床体(I)上,调节手轮(5.5.1)安装在调节螺杆(5.5.3)的右端并与之固定;调节螺母(5.5.4)与调节导套(5.5.5)相固联成一个整体,调节导套(5.5.5)安装在与调节螺杆(5.5.2)平行安装的导柱(5.5.7)上,导柱(5.5.7)通过其两端的导柱支撑座(5.5.8)固联的牵引行走架(5.1)上,滑动导套(5.5.6)也安装在导柱(5.5.7)上,并通过锁紧螺钉(5.5.9)固定在导柱(5.5.7)上,调节螺母(5.5.4)上安装有指示箭头(5.5.10),牵引床侧面面板上的标尺(5.5.11)。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托箱(2)还包含一个导向装置(2.4)。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2.4)由导柱(2.4.1)、上导座(2.4.2)、下导座(2.4.3)、导向套(2.4.4)组成;导柱(2.4.1)安装在托板(2.3)的侧面,上导座(2.4.2)、下导座(2.4.3)分别固定于牵引行走架(5.1)上,导向套(2.4.4)安装在导柱(2.4.1)上,并与托板(2.3)固定联接。
6.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2.4)由安装在牵引行走架(5.1)上四周封闭的滑箱(2.4.5)和安装在托板(2.3)下部四角上两排共八个导向轮(2.4.6)组成。
7.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6.1.3)采用螺纹传动,螺杆(6.1.3.1)安装在摇臂(6.1.4)的螺纹孔内,电机(6.1.3.2)安装在摇臂(6.1.4)上,电机(6.1.3.2)通过减速器(6.1.3.3)与螺杆(6.1.3.1)相联。
8.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修整板(6.1.9)下面四角部位各有一个振颤机构(6.2)。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其特征在于:在弹性修整板(6.1.9)的下面、四个振颤器(6.2)之间安装有热红外治疗仪(6.1.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可升降液压牵引床,包括作为床体、动力部分、控制部分、牵引行走机构,还包括前托箱、中托箱和后托箱,三个托箱分别由升降液压缸、位移传感器、托板、海绵垫组成,前托箱和后托箱还包括束带;其中前托箱安装在牵引行走架的前端,中托箱安装在牵引行走架的后端,后托箱安装在床体的尾端。牵引治疗时,3个托箱升起的高度拟合人体脊柱正常生理曲度,沿生理曲度方向上的牵引拉伸,避免发生因牵引方向和患者生理弯曲方向不同所造成的患者部分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加重病情的情况,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F5/042GK103083128SQ20111034277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日
发明者杜新宇, 王志勇, 屈保中, 闫谦鹏, 马昂, 任立民, 王平, 何一文, 毛翠丽, 徐艳群 申请人:南阳理工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