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引导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568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引导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配置在插入部的弯曲部内的操作线进行引导的线引导构件。
背景技术
一般地,内窥镜的弯曲部是通过多个节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而构成的。弯曲部被操作线操作,该操作线贯穿于节环内。另外,节环具有用于保持操作线的保持构件 (线接受构件)。该保持构件是为了提高操作线的牵引操作时的操作性而配置的。保持构件是例如焊接在节环的内周面上的筒状构件。或者,保持构件是通过在冲压加工的作用下使节环的内周面缺口弯曲而形成的。
另外,在节环内贯穿有线引导构件。线引导构件贯穿于保持构件(线接受构件)内。 此时,操作线贯穿于该线引导构件内。线引导构件防止操作线与其他构成构件之间的干扰, 对操作线进行引导。上述保持构件隔着线引导构件保持操作线。
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圆筒状的线贯穿孔配置于关节轴,并作为能够直线或平滑地形成的保持构件(线接受构件)发挥作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将螺旋弹簧的压缩力用作阻力使弯曲部自顶端部分开始弯折的内窥镜的弯曲部。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减小螺旋弹簧伴随着弯曲动作的压缩率从而避免弯曲操作变迟钝、而且操作线的耐久性也优异的内窥镜的弯曲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能够使弯曲部自顶端侧弯曲、能够容易地使弯曲的弯曲部恢复的内窥镜。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8 - 468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 - 237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 - 78012号公报
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当弯曲部弯曲时,操作线拉伸,在操作线上施加有载荷。在该状态下,操作线穿过沿着以保持构件为顶点的多边形 的外形的路径。在这种路径中,在操作线与保持构件相接触的部分将会产生摩擦。由此,若弯曲部反复弯曲,重复使用操作线, 则始终仅是操作线的与保持构件相接触的接触部分磨损。由此,操作线的寿命明显降低。另外,由于因接触而产生摩擦,从而操作线被牵弓I时的阻力变大,操作线的操作性降低。
为了防止上述寿命降低与操作性降低,考虑增加保持构件的设置位置、形成沿着顶点进一步增多的多边形的外形的路径。但是,将会产生作为微细零件的保持构件的加工和组装变复杂这一制造上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3中,操作线的磨损受到线引导构件抑制。但是,由于线引导构件两端的进退移动未受到限制,因此通过弯曲部反复弯曲,可能会导致线引导构件的端部相对于弯曲部的轴向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有可能产生弯曲部的不良情况或线引导构件的弯曲特性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操作线的磨损并防止操作线的寿命明显降低、能够提高操作性从而能够抑制端部的轴向的位置变化的线引导构件。
本发明的线引导构件的一技术方案是,该线引导构件被配置在节环上的保持构件保持为在上述保持构件的轴向上能够贯穿保持构件并能够进行进退移动,且该线引导构件供使弯曲部弯曲的操作线贯穿,并对上述操作线进行引导,为了形成上述弯曲部,相邻的上述节环彼此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通过使上述线引导构件与顶端部保持构件和基端部保持构件相抵接,从而限制上述线引导构件沿轴向的进退移动,该顶端部保持构件是配置在上述弯曲部的顶端部处的上述节环即顶端部节环上的上述保持构件,该基端部保持构件是配置在上述弯曲部的基端部处的上述节环即基端部节环上的上述保持构件,上述线引导构件被中间保持构件、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及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保持为能够在上述保持构件的轴向上贯穿上述中间保持构件、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及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并进行进退移动,该中间保持构件是配置在上述顶端部节环与上述基端部节环之间的至少一个节环即中间节环上的上述保持构件,上述线引导构件具有弹性力。


图1是本发明的内窥镜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弯曲部的结构的图。
图3A是节环的立体图。
图3B是顶端部节环、基端部节环及中间节环的立体图。
图4A是第I实施方式中的线引导构件的侧视图。
图4B是线引导构件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弯曲部弯曲时的线引导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6是第I变形例中的线引导构件的主视图。
图7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的结构的图。
图7B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线引导构件的侧视图。
图7C是表示弯曲部弯曲时的线引导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8A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的结构的图。
图SB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线引导构件的侧视图。
图8C是表示弯曲部弯曲时的线引导构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A、图3B、图4A、图4B及图5说明第I实施方式。
另外,为了简化图示,例如以在图2中省略了吸引通道等内置物的图示的方式,在一部分附图中省略了构成构件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10的长度方向、弯曲部23的长度方向、线引导构件 101的轴向、节环30的轴向及保持构件45的轴向是同一方向。
如图1所示,内窥镜I具有细长的插入部10,其插入患者的体腔内等;以及操作部60,其与插入部10的基端部相连结,并用于操作内窥镜I。
插入部10从插入部10的顶端部侧朝向基端部侧具有顶端硬质部21、弯曲部23及挠性管部25。顶端硬质部21的基端部与弯曲部23的顶端部相连结,弯曲部23的基端部与挠性管部25的顶端部相连结。
顶端硬质部21是插入部10的顶端部,且较硬。
挠性管部25具有期望的挠性,并在外力作用下弯曲。挠性管部25是自操作部60 的后述的主体部61延伸出的管状构件。
后面说明弯曲部23。
操作部60具有主体部61,挠性管部25自主体部61延伸出来;把持部63,其与主体部61的基端部相连结,并由操作内窥镜I的操作者把持;以及通用线缆65,其与把持部 63相连接。
主体部61具有处理器具插入口 61a。处理器具插入口 61a与未图示的处理器具贯穿通道的基端部相连结。处理器具贯穿通道在插入部10内配置在从挠性管部25到顶端硬质部21的范围内。处理器具插入口 61a是供未图示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插入处理器具贯穿通道内的插入口。未图示的内窥镜用处理器具自处理器具插入口 61a插入处理器具贯穿通道内,被压入至顶端硬质部21侧。而且,内窥镜用处理器具从处理器具贯穿通道的配置在顶端硬质部21内的未图示的顶端开口部突出。
把持部63具有用于对弯曲部23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部67。弯曲操作部67 具有对弯曲部23进行左右弯曲操作的左右弯曲操作旋钮67a、对弯曲部23进行上下弯曲操作的上下弯曲操作旋钮67b以及对弯曲的弯曲部23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旋钮67c。
左右弯曲操作旋钮67a与由左右弯曲操作旋钮67a驱动的未图示的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相连接。另外,上下弯曲操作旋钮67b与由上下弯曲操作旋钮67b驱动的未图示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相连接。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与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配 置在操作部60内。
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与后述的操作线50的基端部相连接,该操作线50贯穿挠性管部25和弯曲部23。如图2所示,该操作线50的顶端部例如借助于焊锡等连接构件 21a而与顶端硬质部21相连接。
另外,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与操作线50的基端部相连接,该操作线50贯穿挠性管部25和弯曲部23。与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相连接的操作线50和与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相连接的操作线50不同。与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相连接的操作线50的顶端部例如借助于焊锡等连接构件21a与顶端硬质部21相连接。
左右弯曲操作旋钮67a借助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和操作线50使弯曲部23向左右方向弯曲。另外,上下弯曲操作旋钮67b借助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机构和操作线50使弯曲部23向上下方向弯曲。
另外,把持部63具有在把持部63被操作者把持时由操作者的手进行操作的开关部69。开关部69具有吸引开关69a和送气/送液开关69b。吸引开关69a在内窥镜I从配置在顶端硬质部21内的未图示的吸引开口部经由未图示的吸引通道吸引粘液、流体等时被操作。送气/送液开关69b在为了确保配置在顶端硬质部21内的未图示的摄像单元的观察视野而从未图示的送气/送液通道送出流体时被操作。流体包括水、气体。
例如,操作线50、吸引通道、送气/送液通道、摄像单元中的线缆及后述的线引导构件101是内置在插入部10 (顶端硬质部21、弯曲部23及挠性管部25)内的内置物。另外,如图2所示,操作线50在挠性管部25中贯穿于配置在挠性管部25内的线引导构件25a 中。线引导构件25a在挠性管部25中防止操作线50与除操作线50以外的内置物之间的干扰。
另外,把持部63具有内窥镜摄影用的各种按钮71。
通用线缆65具有与未图示的视频处理器、光源装置相连接的连接部65a。
接着,参照图2说明弯曲部23。
贯穿了挠性管部25的操作线50贯穿于弯曲部23内。利用弯曲操作部67牵引操作线50,从而使弯曲部23向例如上下左右这样的期望的方向弯曲。因弯曲部23弯曲,从而顶端硬质部21的位置与朝向发生改变,观察对象物被捕捉到观察视野内,照明光对观察对象物进行照明。
另外,如图2所示,弯曲部23通过使多个大致圆筒(环状)形状的节环30沿着插入部1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而构成。相邻的(沿着插入部10的长度方向位于前后的)节环 30借助于后述的连结部3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这样,通过使节环30彼此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从而形成能够如上所述地进行弯曲(转动)的弯曲部23。
接着,参照图3A和图3B说明节环30。
节环30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如图2所示,这种节环30沿着插入部1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相邻的节环30如上所述那样为了形成弯曲部23而分别借助于连结部39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
节环30由例如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节环30例如由金属薄板冲压品、锻造品等成形。
节环30在节环30的顶端部侧(图3A和图3B的左侧)具有两个突片(前侧铰接台)33。突片33是节环30的一部分朝向前方(弯曲部23的顶端部侧)突出而形成为平面状的部分。另外,突片33在与节环3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将突片33贯穿的通孔33a。两个突片33在周向上离开大致180°地配置。
另外,节环30在节环30的后端部侧(图3A和图3B的右侧)具有两个突片(后侧铰接台)35。突片35是节环30的一部分朝向后方(弯曲部23的基端部侧)突出并形成为平面状的部分。另外,突片35具有突片33的大致板厚量的台阶。另外,突片35在与节环 3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穿设有贯穿了突片35的通孔35a。两个突片35在周向上离开大致 180°地配置。通孔35a的轴向与通孔35a的轴向正交。
前侧的两个突片33与后侧的两个突片35配置在沿周向彼此离开大致90°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挠性管部25侧的节环30的突片35与顶端硬质部21侧的节环30 的突片33中,在通孔33a、35a内插入有作为 转动构件(枢轴)的铆钉37。由此,挠性管部25 侧的节环30与顶端硬质部21侧的节环30借助于铆钉37相连结,并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以铆钉37为中心转动。这样,在突片33与突片35之间形成有以铆钉37为转动支承轴的支承轴部。
另外换言之,突片33、突片35及铆钉37作为连结挠性管部25侧的节环30与顶端硬质部21侧的节环30之间的连结部39发挥作用。
另外,当节环30彼此借助于铆钉37相连结时,挠性管部25侧的节环30的突片33 层叠在顶端硬质部21侧的节环30的突片35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23中,成为将多个节环30之间彼此连结的转动构件的铆钉37以在各个节环30前后之间彼此错开了大致90°的状态交替配置。由此,弯曲部23构成为能够分别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弯曲。
另外,节环30具有缺口部41。
缺口部41在节环30的轴向上与突片35配置在相同的直线上,并配置在比突片35 靠节环30的顶端部侧(图3A和图3B的左侧、顶端硬质部21侧)的位置,以相对于突片在周向上33错开大致90°的状态配置。缺口部41朝向顶端硬质部21开口。
另外,缺口部41在节环30的轴向上与突片33配置在相同的直线上,并配置在比突片33靠节环30的后端部侧(图3A和图3B的右侧、挠性管部25侧)的位置,以相对于突片35在周向上错开大致90°的状态配置。缺口部41朝向挠性管部25侧开口。
缺口部41是为了在弯曲部23弯曲时如后述的图5所示那样防止线引导构件101 与节环30相抵接并磨损而配置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B所示,将配置在弯曲部23的顶端部处的节环30作为顶端部节环(以下,称作节环31a),将配置在弯曲部23的基端部处的节环30作为基端部节环(以下,称作节环31b)。另外,将配置在节环31a与节环31b之间的至少一个节环30作为中间节环(以下,称作节环31c)。节环31c表示是除节环31a与节环31b以外的至少一个节环30。
如图2所示,节环31a与顶端硬质部21相连结,节环31b与挠性管部25相连结。 另外,节环31c在弯曲部23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弯曲部23的例如中间部。
如图3A和图 3B所示,节环31a、31b、31c的构造与节环30大致相同。但是,在节环31a、31b、31c上未配置有缺口部41。另外,如图3B所示,节环31a、31b、31c在节环31a、 31b,31c的内周面40上具有用于保持后述的线引导构件101的保持构件45。将节环31a、 31b,31c中的保持构件45分别作为保持构件45a、45b、45c。保持构件45a是配置在弯曲部 23的顶端部处的顶端部保持构件。另外,保持构件45b是配置在弯曲部23的基端部处的基端部保持构件。另外,保持构件45c是中间保持构件。这样,节环31a、31b、31c具有用于保持后述的线引导构件101的保持构件45。
保持构件45是支承线引导构件101的接受构件。另外,在线引导构件101中贯穿有操作线50。因此,保持构件45也是隔着线引导构件101保持操作线50并隔着线引导构件101支承操作线50的线接受构件。
保持构件45由例如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保持构件45具有例如圆筒形状。线引导构件101在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贯穿保持构件45并进行进退移动。保持构件45例如通过焊接固定在节环31a、31b、31c的内周面40上。保持构件45在弯曲部23的长度方向上与突片33,35配置在相同的直线上。因此,在节环31a、31b、31c中,保持构件45在周向上离开90°地配置有四个。配置在节环31a、31b、31c上的各个保持构件45在弯曲部23的长度方向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接着,参照图2、图4A及图4B说明线引导构件101。
线引导构件101是具有弹性力的管状构件。线引导构件101被保持构件45保持为在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能够贯穿保持构件45并进行进退移动。在该线引导构件101内, 以使操作线50在线引导构件101的轴向上自由进退移动的方式贯穿有操作线50。这种线引导构件101是供操作线50贯穿的线贯穿构件。另外,线引导构件101在弯曲部23内将操作线50从弯曲部23的基端部引导至顶端部。另外,线引导构件101保护操作线50远离除操作线50以外的内置物。这种线引导构件101是例如卷绕操作线50的螺旋弹簧。
如图2所示,线引导构件101通过抵接于保持构件45a和保持构件45b而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的进退移动。
详细地说,在保持于保持构件45a上的线引导构件101的顶端部IOla侧和保持于保持构件45b上的线引导构件101的基端部IOlb侦彳,线引导构件101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的进退移动。
更详细地说,如图2和图4A所示,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小径部105和大径部107, 该小径部105被保持构件45保持为线引导构件101在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能够贯穿保持构件45并进行进退移动,该大径部107具有直径比小径部105的直径大的截面,在弯曲部 23弯曲时抵接于保持构件45a和保持构件45b,从而限制了线引导构件101沿线引导构件 101轴向的进退移动。
小径部105形成在顶端部IOla侧与基端部IOlb侧之间。详细地说,小径部105 表示除大径部107以外的线引导构件101。S卩,如图2所示,小径部105表示在轴向上配置在节环31a与节环31b之间的线引导构件101、比后述的大径部107a靠顶端部IOla侧的线引导构件101以及比后述的大径部107b靠基端部IOlb侧的线引导构件101。
如图4B所示 ,大径部107也是比小径部105向径向鼓出的鼓出部。大径部107分别形成在顶端部IOla侧与基端部IOlb侧。S卩,大径部107表示配置在顶端部IOla侧与基端部IOlb侧的线引导构件101。
以下,将顶端部IOla侧的大径部107作为大径部107a,将基端部IOlb侧的大径部 107作为大径部107b。分别说明大径部107a、107b。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部IOla侧的大径部107a以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的方式在线引导构件101的轴向上配置在比保持构件45a靠弯曲部23的顶端部(顶端硬质部21) 侧的位置。基端部IOlb侧的大径部107b以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的方式在线引导构件 101的轴向上配置在比保持构件45b靠弯曲部23的基端部(挠性管部25)侧的位置。
若操作弯曲操作部67而使弯曲部23弯曲,则如图5所示,配置在弯曲的弯曲部23 内侧的线引导构件201缩短。在该线引导构件201中,顶端部IOla与连接构件21a相抵接, 基端部IOlb与线引导构件25a相抵接。由此,线引导构件101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101 轴向相对于弯曲部23的进退移动。
另外,在配置于弯曲部23内侧的线引导构件201中,也可以是大径部107a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大径部107b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由此,线引导构件101也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相对于弯曲部23的进退移动。
这样,在弯曲部23与线引导构件201弯曲的情况下,线引导构件201具有顶端部 IOla与连接构件21a相抵接并且基端部IOlb与线引导构件25a相抵接的长度、或者大径部107a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并且大径部107b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的长度。
另外,若操作弯曲操作部67而使弯曲部23弯曲,则如图5所示,配置在弯曲的弯曲部23外侧的线引导构件301拉伸。在该线引导构件301中,大径部107a与保持构件45a 相抵接,大径部107b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此时,大径部107a在弯曲部23弯曲时限制线引导构件101向弯曲部23的基端部侧(挠性管部25)的进退移动。另外,大径部107b在弯曲部23弯曲时限制线引导构件101向弯曲部23的顶端部侧(顶端硬质部21)的进退移动。由此,线引导构件101被限制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相对于弯曲部23的进退移动。这样,大径部107是限制线引导构件101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的进退移动的限制部。
另外,在弯曲部23与线引导构件301弯曲的情况下,线引导构件301具有顶端部 IOla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并且基端部IOlb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的长度。
另外,如图4B所示,小径部105与大径部107具有例如环形状的截面。而且,如图 4B所示,小径部105与大径部107相似。
另外,小径部105的外径小于保持构件45的内径,以使得小径部105处的线引导构件101在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能够贯穿保持构件45并进行进退移动。另外,在配置于比大径部107b靠基端部IOlb侧的小径部105中,该小径部105的内径大于线引导构件25a 的内径且小于线引导构件25a的外径,以便与挠性管部25处的线引导构件25a相抵接。
另外,大径部107的内径大于小径部105的外径。而且大径部107的内径大于保持构件45a、45b的内径,以使得如上所述那样大径部107与保持构件45a、45b相抵接。
另外,如图2所示,优选的是,弯曲部23配置为直线状态,在直线状态的线引导构件101保持于保持构件45时,大径部107未与保持构件45a、45b相抵接,并且以在大径部 107与保持构件45a、45b之间形成有间隙109的方式使大径部107与保持构件45a、45b相互分离。
这样,在弯曲部23与线引导构件101为直线状态的情况下,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在大径部107与保持构件45a、45b之间形成有间隙109并且大径部107自保持构件45a、 45b离开期望的距离那样的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小径部105形成在比大径部107a靠顶端部 IOla侧的位置,小径部105也形成在比大径部107b靠基端部IOlb侧的位置,但不必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小径部105在线引导构件101的轴向上仅配置在大径部107a与大径部107b之间。即,也可以是线引导构件101在两端部具有大径部107。在该情况下,大径部 107b的内径大于线引导构件25a的内径且小于线引导构件25a的外径,以便与挠性管部25 处的线引导构件25a相抵接。
S卩,如图2所示,小`径部105也可以形成在比大径部107a靠顶端部IOla侧的位置, 大径部107a也可以形成在顶端部101a。另外,小径部105也可以形成在比大径部107b靠基端部IOlb侧的位置,大径部107b也可以形成在基端部101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线引导构件101在顶端部IOla具有小径部105与大径部107中的任意一者、在基端部IOlb具有小径部105与大径部107中的任意一者即可。
接着,参照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方法。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配置在弯曲的弯曲部23内侧的线引导构件101作为线引导构件201,将配置在弯曲的弯曲部23外侧的线引导构件101作为线引导构件301。
操作弯曲操作部67,使弯曲部23弯曲。
此时,在线引导构件201中,顶端部IOla与连接构件21a相抵接,基端部IOlb与线引导构件25a相抵接。由此,线引导构件201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201轴向相对于弯曲部23的进退移动,线引导构件201的端部(顶端部IOla与基端部IOlb)的轴向的位置变化受到抑制。
另外,在线引导构件301中,大径部107a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大径部107b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由此,线引导构件301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301轴向相对于弯曲部23的进退移动,线引导构件301的端部(顶端部IOla与基端部IOlb)的轴向的位置变化受到抑制。
另外,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弹性力。另外,线引导构件101被保持构件45保持为线引导构件101在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能够贯穿保持构件45并进行进退移动。另外,保持构件45仅配置于节环31a、31b,且并非配置于所有的节环30而是仅配置于至少一个节环 31c。因此,当线引导构件101弯曲时,线引导构件101弯曲为平滑的圆弧形状。
由此,当操作线50贯穿弯曲的线引导构件101时,操作线50与线引导构件101之间的摩擦被分散、抑制。而且,防止了操作线50的寿命明显降低,防止了操作线50被牵引时的阻力变大,操作线50的操作性提高。
另外,线引导构件101弯曲为平滑的圆弧形状,保持构件45仅配置于节环31a、31b 和至少一个节环31c。因此,线引导构件101与保持构件45之间的接触被抑制为最小限度, 因此,防止了线引导构件101因与保持构件45接触而产生的磨损。
另外,操作线50由于被线引导构件101引导,因此未与保持构件45相接触。因此, 防止了操作线50因与保持构件45接触而产生的磨损。
另外,由于保持构件45只要仅配置于至少三个节环31a、31b、31c即可,因此,节省了作为微细零件的保持构件45的加工和组装工时,内窥镜I变得低价。
另外,当弯曲部23弯曲时,如图5所示,线引导构件101借助于缺口部41而避开与节环30之间的边缘上的抵接,且使摩擦分散。因此,防止了线引导构件101因与节环30 接触而产生的局部磨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的线引导构件101、详细地说是大径部107与保持构件45a、45b相抵接而限制了线引导构件101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的进退移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件45将线引导构件101保持为线引导构件101相对于保持构件45 能够在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贯穿并进行进退移动。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线引导构件101的端部(顶端部IOla与基端部 IOlb)的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弹性力。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线引导构件101弯曲为平滑的圆弧形状,能够分散操作线50与线引导构件101之间的摩擦,能够防止操作线50的寿命明显降低,能够提高操作线50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引导构件101弯曲为平滑的圆弧形状,将保持构件 45仅配置于节环31a、31b和至少一个节环31c,因此能够将线引导构件101与保持构件45 之间的接触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够防止线引导构件101因与保持构件45接触而产生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线引导构件101,能够防止操作线50与保持构件45之间的接触,能够防止操作线50因与保持构件45接触而产生的磨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要将保持构件45仅配置于节环31a、31b、31c即可, 因此能够节省作为微细元件的保持构件45的加工和组装工时,从而能够使内窥镜I变得低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曲的线引导构件101中,使顶端部IOla与连接构件 21a相抵接,使基端部IOlb与线引导构件25a相抵接,限制了线引导构件101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的进退移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线引导构件101的端部(顶端部 IOla与基端部IOlb)的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线引导构件101弯曲时,利用小径部105,能够使线引导构件101沿保持构件45的轴向贯穿保持构件45并进行进退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利用大径部107能够限制线引导构件101沿轴向的进退移动,从而能够抑制线引导构件101 的端部(顶端部IOla与基端部IOlb)的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小径部105与大径部107相似,能够容易地制造线引导构件1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大径部107a配置在比保持构件45a靠弯曲部23的顶端部(顶端硬质部21)侧的位置,将大径部107b配置在比保持构件45b靠弯曲部23的基端部(挠性管部25)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抑制线引导构件101的端部(顶端部IOla与基端部IOlb)的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缺口部41,能够防止在弯曲部23弯曲时线引导构件 101与节环30局部抵接、线引导构件101局部磨损。
接着,参照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I变形例。
本实施方式的大径部107比小径部105向径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鼓出。例如在小径部105具有圆形形状的截面的情况下,大径部107具有比小径部105大的椭圆形状的截面。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大径部107与保持构件45a、45b之间的接触,能够减少线引导构件101因与保持构件45a、45b接触而产生的磨损。
接着,参照图7A、图7B及图7C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在顶端部IOla侦彳,大径部107a为了在弯曲部23弯曲时限制线引导构件101向弯曲部23的顶端部侧(顶端硬质部21侧)与基端部侧(挠性管部25侧)的移动而以在弯曲部 23弯曲时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的方式、并且以在轴向上夹入保持构件45a的方式配置在保持构件45a前后。在该情况下 ,在轴向上,前侧的大径部1071a与后侧的大径部1072a之间的小径部105的长度等于或大于保持构件45a的轴向的长度。
另外,在基端部IOlb侦彳,大径部107b为了在弯曲部23弯曲时抑制线引导构件101 向弯曲部23的顶端部侧(顶端硬质部21侧)与基端部侧(挠性管部25侧)的移动而以在弯曲部23弯曲时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的方式、并且以在轴向上夹入保持构件45b的方式配置在保持构件45b前后。在该情况下,在轴向上,前侧的大径部1071b与后侧的大径部1072b 之间的小径部105的长度等于或大于保持构件45b的轴向的长度。
如图7C所示,当弯曲部23弯曲时,在线引导构件201中,大径部1072a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大径部1071b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由此,线引导构件201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相对于弯曲部23的进退移动,线引导构件201的端部(顶端部IOla与基端部IOlb)的轴向上的位置变化受到抑制。
另外,当弯曲部23弯曲时,在线引导构件301中,大径部1071a与保持构件45a相抵接,大径部1072b与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由此,线引导构件301被限制了沿线引导构件 101轴向相对于弯曲部23的进退移动,线引导构件301的端部(顶端部IOla与基端部IOlb) 的轴向上的位置变化受到抑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大径部107a配直在保持构件45a如后,将大径部107b 配置在保持构件45b前后。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更牢固地限制线线引导构件101沿引导构件101轴向的进退移动,从而能够更牢固地抑制线引导构件101的端部(顶端部IOla 与基端部IOlb)的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接着,参照图8A、图8B及图8C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密卷绕部113a和疏卷绕部113b,该密卷绕部113a形成在包括大径部107a在内的线引导构件101被保持构件45保持的部分周边;该疏卷绕部113b卷绕得比密卷绕部113a疏松。
密卷绕部113a表示大径部107a、比大径部107a与保持构件45a靠顶端部IOla侧的部分115a、大径部107b、比大径部107b与保持构件45b靠基端部IOlb侧的部分115b以及在线引导构件101弯曲时和成为直线时由保持构件45保持的部分115c。疏卷绕部113b 表示除此以外的部分。
这样,在本实 施方式中,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密卷绕部113a与疏卷绕部113b,从而线引导构件101的挠性发生变化。
由此,即使操作线50的牵引力量增大、或者配置在弯曲的弯曲部23外侧的操作线 50的恢复阻力过大,线引导构件101也会因密卷绕部113a而在保持构件45中难以弯折,而且不会变得笔直而是平滑地弯曲。即,当弯曲部23弯曲时,保持构件41a与保持构件41c之间的线引导构件101和保持构件41c与保持构件41b之间的线引导构件101未成为直线状态而是平滑地弯曲。因此,线引导构件101例如在保持构件41c中未弯折,在保持构件45c 中,操作线50与线引导构件101之间的摩擦减少。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弯曲部23弯曲时,能够使线引导构件101弯曲为更平滑的圆弧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分散保持构件45中的操作线50与线引导构件101之间的摩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进一步防止操作线50的寿命明显降低,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线50的操作性。
本发明并不原样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使构成要素变形并具体化。另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线引导构件(101),其被配置在节环(30)上的保持构件(45)保持为在上述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能够贯穿上述保持构件(45)并能够进行进退移动,且该线引导构件(101)供使弯曲部(23)弯曲的操作线(50)贯穿,并对上述操作线(50)进行引导,为了形成上述弯曲部(23),相邻的上述节环(30)彼此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其中,通过使上述线引导构件(101)与顶端部保持构件(45a)和基端部保持构件(45b)相抵接,从而限制上述线引导构件(101)沿轴向的进退移动,该顶端部保持构件(45a)是配置在上述弯曲部(23)的顶端部处的上述节环(30)即顶端部节环(31a)上的上述保持构件(45), 该基端部保持构件(45b)是配置在上述弯曲部(23)的基端部处的上述节环(30)即基端部节环(3 Ib)上的上述保持构件(45),上述线引导构件(101)被中间保持构件(45c)、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及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保持为能够在上述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贯穿上述中间保持构件 (45c)、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及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并能够进行进退移动,该中间保持构件(45c)是配置在上述顶端部节环(31a)与上述基端部节环(31b)之间的至少一个节环(30)即中间节环(31c)上的上述保持构件(45),上述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弹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引导构件(101),其中,上述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小径部(105),其被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及上述中间保持构件(45c)保持为使上述线引导构件(101)能够在上述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贯穿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及上述中间保持构件(45c)并能够进行进退移动;以及大径部(107),其具有直径比上述小径部(105)的直径大的截面,通过在上述弯曲部(23)弯曲时使大径部(107)与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和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相抵接,从而限制上述线引导构件(101)沿上述线引导构件(101)轴向的进退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引导构件(101),其中,为了在上述弯曲部(23)弯曲时限制上述线引导构件(101)向上述弯曲部(23)的上述基端部侧的移动,上述大径部(107)以与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相抵接的方式在上述线引导构件(101)的轴向上配置在比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靠上述弯曲部(23)的上述顶端部侧的位置,为了在上述弯曲部(23)弯曲时限制上述线引导构件(101)向上述弯曲部(23)的上述顶端部侧的移动,上述大径部(107)以与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的方式在上述线引导构件(101)的轴向上还配置在比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靠上述弯曲部(23)的上述基端部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引导构件(101),其中,为了在上述弯曲部(23)弯曲时限制上述线引导构件(101)向上述弯曲部(23)的上述顶端部侧和上述基端部侧的移动,上述大径部(107)以在上述弯曲部(23)弯曲时与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相抵接的方式、并且以在轴向上夹入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的方式配置在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前后,为了在上述弯曲部(23)弯曲时限制上述线引导构件(101)向上述弯曲部(23)的上述顶端部侧和上述基端部侧的移动,上述大径部(107)以在上述弯曲部(23)弯曲时与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相抵接的方式、并且以在轴向上夹入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前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引导构件(101),其中,上述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密卷绕部(113a),其形成在包括上述大径部(107)的上述线引导构件(101)的被上述顶端部保持构件(45a)、上述基端部保持构件(45b)及上述中间保持构件(45c)保持的部分周边;以及疏卷绕部(113b),其卷绕得比上述密卷绕部(113a)疏松。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引导构件(101),其中,上述小径部(105)与上述大径部(107)相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引导构件(101),其中,上述大径部(107)比上述小径部(105)向径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鼓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引导构件(101),其中,上述线引导构件(101)是螺旋弹簧。
全文摘要
通过使线引导构件(101)与配置在顶端部节环(31a)上的保持构件(45a)和作为配置在基端部节环(31b)上的保持构件(45)的基端部保持构件(45b)相抵接,从而限制线引导构件(101)沿轴向的进退移动。另外,线引导构件(101)被中间保持构件(45c)、顶端部保持构件(45a)及基端部保持构件(45b)保持为能够在保持构件(45)的轴向上贯穿中间保持构件(45c)、顶端部保持构件(45a)及基端部保持构件(45b)并进行进退移动。线引导构件(101)具有弹性力。
文档编号A61B1/00GK103068296SQ20118004074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3日
发明者北川英哉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