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8701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导管,其插入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并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
背景技术
以往,一般都如下处理,S卩,主要对于从口摄取食物等困难的患者,通过手术形成从身体表面连接胃壁的瘘管并留置导管,并通过该导管向胃内部流入水分、营养等。这样的胃瘘用的导管中,由于事故(自己)拔去成为问题,所以需要胃内部的固定力(导管的拔去阻力),但若为了减小患者的负担,而采用易插入的形状、柔软的材料,则有胃内部的固定力降低的问题。作为能够解决像这样相反问题的以往的技术,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胃瘘导管。其构成为,在导管管体的前端设有由四处连结的缓冲结构体构成的缓冲器,这些缓冲结构体的各自的基端固定于导管管体的前端,将缓冲结构体的前端固定于在可滑动地嵌插在导管管体的内筒上。这样的胃瘘导管中,若将内筒向导管管体的前端挤出的方向移动,缓冲结构体则将变形为直线,若解除施加在内筒上的压力,则缓冲结构体复原为扩径的状态的同时内筒在导管管体的内部朝向基端侧滑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6007号公报然而,上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各个缓冲结构体的前端分别不直接固定于导管管体,而是固定于可滑动地嵌插于导管管体的内筒上。因此,在对导管管体施加拔去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各个缓冲结构体容易以沿管体的轴向延伸的方式变形,从而无法期待胃壁的内部的固定力的提高,或者有留置无法得到足够的固定力的担忧。另外,在胃瘘导管的内部,由于成为在导管管体的内侧嵌插有内筒的双重构造,所以在胃瘘导管的内壁上产生阶梯差。因此,当向导管管体内插入内窥镜等时,内窥镜等的前端容易钩在上述阶梯差的部位,不仅成为操作方面的问题,而且也容易对内筒施加额外的力,存在无意中导致上述的缓冲结构体的变形的可能性高的问题。鉴于以上的以往的导管所出现的问题点,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已经通过日本特愿2011-227880号而提出如下的导管,S卩,插入患者的瘘管的管主体的前端侧固定的缓冲部由多个带状片构成,当将管主体插入瘘管和从瘘管抽出时,各带状片分别以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胃壁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由此,不仅容易从瘘管中插入和抽出,并充分地提高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的固定力,另外,得到插入内部的器械等的圆滑的操作性。然而,对于这样类型的导管,期望用于解决如下的问题的改进。即,根据抑制接触性溃疡的发症的方面、以及抑制缓冲部相对于应力的变形的方面,优选增大带状片的宽度尺寸,但在增大了带状片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出现如下新的问题点,即,当插入和抽出于瘘管时沿管主体的外周面萎缩的带状片彼此在它们的接合部的附近产生干扰,而难以成为易插入体内的细长的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以上的以往的技术具有的问题点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导管,即,不仅能够容易插入瘘管,也能够充分提高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的固定力,另外,能够减少插入内部的器械等的动作阻力,而能够得到圆滑的操作性,并且,即使带状片的宽度尺寸大,也能够相对于瘘管容易插入抽出。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的目的的本发明的要旨,有以下各项发明。[I] 一种导管10,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10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状态的管主体11 ;以及缓冲部20,其设于该管主体11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上述缓冲部20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21构成,各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11的前端侧中途的外周面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11的轴心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朝向前端侧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上述管主体11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对于上述各带状片21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11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沿管主体11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2]根据[I]所记载 的导管10,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主体11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相连。[3]根据[I]或[2]所记载的导管10,其特征在于,上述管主体11形成为从其前端侧中途至前端开口 13处、至少内周面逐渐缩径的锥形形状的同时,在该锥形形状的外周侧设置防止该部位的弹性变形的具有刚性的托部14,并设定为,当将上述管主体11插入上述瘘管时,在插入管主体11内的状态来下将被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A的前端经由上述托部14而与管主体内侧的内周面抵接。[4] 一种导管10A、10B,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10AU0B的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状态的管主体IlAUlB ;以及缓冲部20,其设于该管主体IlAUlB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IlAUlB固定于设
置位置,上述缓冲部20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21构成,各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IlAUlB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IlAUlB的轴心的延长线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从上述管主体IlAUl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在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15、16连为一体,对于上述各带状片21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11A、11B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上述弹性体15、16为中心萎缩地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侦牝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IlAUlB固定于设置位置。[5]根据上述[4]所记载的导管10A,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15包括以在上述管主体IlA的前端开口边缘的外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棒状体17 ;以及与各棒状体17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上述管主体IlA插入上述瘘管时,在插入管主体IlA内的状态下被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A的前端抵接的托部19,在该托部19分别连结上述各带状片21的前端。[6]根据[4]所记载的导管10B,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16包括螺旋体18,其从上述管主体Il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以轴心的延长线为中心螺旋状地延伸;以及托部19,其与该螺旋体18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上述管主体IlB插入上述瘘管时,与用于以插入管主体IlB内的状态来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A的前端抵接,在该托部19分别连结上述各带状片21的前端。[7]根据[I]、[2]、[3]、[4]、[5]或[6]所记载的导管 10、10A、10B,其特征在于,具备外部限位器30,该外部限位器·30设于上述管主体11、11A、11B的基端侧,并留置在身体表面上,上述外部限位器30从管主体11、11A、IIB的外周开始在与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以平面状伸出,在其一端侧经由可挠片32而一体地设有堵住管主体11、IlAUlB的基端开口的按钮状的盖部33。[8]根据[I]、[2]、[3]、[4]、[5]、[6]或[7]所记载的导管 10、10A、10B,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的基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23上设有凹陷部210,该凹陷部210朝向上述管主体11、IlAUlB的轴心方向被切割而成,当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防止基端彼此的干涉,并且,在上述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的前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24上设有凹陷部211,该凹陷部211朝向上述管主体11、11A、11B的轴心方向被切割而成,当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防止前端彼此的干涉。[9]根据[8]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陷部210、211形成为在上述带状片21的前端以及基端各自的上述带状片21的宽度变窄的方向上挖出的具有圆角的形状。[10]根据[8]或者[9]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其特征在于,在设于上述带状片21的至少前端侧的接合部分24上的凹陷部211上设有挖去部212,该挖去部212是沿上述管主体11、IlAUlB的轴心方向挖去上述凹陷部211而成的。接下来,对基于上述的解决方法的作用进行说明。根据上述[I]所记载的导管10,当将管主体11及其前端侧的缓冲部20插入瘘管时,能够在管主体11的内侧插入例如棒状的插塞等,并能够经由该插塞沿轴向压入管主体11。此处,缓冲部20由可弹性变形的多个带状片21构成,各带状片21以基端和前端分别与管主体11连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固定。因而,当相对于瘘管插入抽出管主体11时,各带状片21以沿管主体11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导管10插入瘘管、或从瘘管中拔出导管10。另外,在使缓冲部20穿透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后,若从管主体11拔出插塞等,则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分别复原为从管主体11的轴心放射状地扩径的原先的弯曲的状态。因此,各带状片21与瘘管周围的壁部内侧接触而防止脱离。尤其是,各带状片21的基端和前端分别以与管主体11连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固定,从而即使对管主体11施加一些力,各带状片21也不会以萎缩的方式缩径。因而,不仅能够容易插入瘘管,也能够充分地提高在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的固定力。根据上述[2]所记载的导管10,上述管主体11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连接。由此,能够减少插入导管10内部的内窥镜所代表的器械等的动作阻力,从而能够得到圆滑的操作性。根据上述[3]所记载的导管10,上述管主体11形成为从其前端侧中途至前端开口
13、至少内周面逐渐缩径的锥形形状,并且,在该锥形形状的外侧设置防止该部位的弹性变形的具有刚性的托部14。此处,管主体11与上述缓冲部20相同地通常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而且,当将上述管主体11插入瘘管时,以插入管主体11内的状态来施加插入力的上述插塞等的插入件A的前端经由上述托部14而与其内侧的内周面抵接。这样,通过将托部14设在锥形形状的外周侧,从而在内周侧不需要用于勾挂插入件A的前端的凹凸形状,尽管内周面平滑地相连,也能够卡定插入件A的前端。另外,作为其它的导管10A、10B,也可以如上述[4]那样地构成。即,构成上述缓冲部20的多个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在管主体IlAUlB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从管主体IlAUlB的轴心的延长线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从管主体IlAUl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在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15、16连为一体。

这样,对于在管主体IlAUlB的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15、16上分别连结有前端的各带状片21而言,当将管主体IlAUlB相对于瘘管插入抽出时,以上述弹性体15、16为中心萎缩地缩径,另一方面,在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利用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可靠地将管主体IlAUlB固定于设置位置。尤其是,利用弹性体15、16来将各带状片21保持为放射状地扩径并弯曲的状态,从而即使无意中施加力,也没有错误地容易拔出的担忧。作为上述弹性体15,例如如上述[5]那样地构成即可。即,上述弹性体15包括多个棒状体17,它们以在管主体IlA的前端开口边缘的外周方向并列的方式连结;以及托部19,其与各棒状体17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管主体IlA插入瘘管时与上述插入件A的前端抵接,在该托部19分别连结上述各棒状体17的前端。利用这样的弹性体15,能够将各带状片21保持为放射状地扩径并弯曲的状态。另外,作为其它的弹性体16,例如也可以如上述[6]那样地构成。S卩,上述弹性体16包括螺旋体18,其从管主体Il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以轴心的延长线为中心螺旋状地延伸;以及托部19,其与该螺旋体18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管主体IlB插入瘘管时与上述插入件A的前端抵接,在该托部19分别连结上述各带状片21的前端。利用这样的弹性体16,也能够将各带状片21保持为放射状地扩径并弯曲的状态。根据上述[7]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具备设于上述管主体11、11A、11B的基端侧且留置在身体表面上的外部限位器30,该外部限位器30从管主体11、11A、11B的外周开始在与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以平面状伸出,在其一端侧经由可挠片32而一体地设有堵住管主体11、IlAUlB的基端开口的按钮状的盖部33。由此,导管10、10A、10B也由于外部限位器30而从身体表面可靠地进行固定,另夕卜,外部限位器30朝向身体外延伸也不会成为妨碍。并且,外部限位器30能够兼作管主体11、IlAUlB的基端开口的开闭机构。根据上述[8]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在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的前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24以及基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23上分别设置凹陷部211、210。因而,SP使带状片21的宽度尺寸变大,也能够缩小设置凹陷部210、211的部分的宽度尺寸。即,相邻的带状片21彼此的间隔扩大,因而当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能够防止前端彼此的干涉以及基端彼此的干涉。另外,当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形成有凹陷部210、211的部分的变形比其它位置的变形大,从而即使各带状片21的宽度尺寸大,也能够以成为更加细长的方式使带状片21萎缩。根据上述[9]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凹陷部210、211形成为,在带状片21的前端以及基端各自的带状片21的宽度变窄的方向上挖出的具有圆角的形状。由此,当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形成有凹陷部210、211的部分的变形进一步变大,且即使各带状片21的宽度尺寸大,也能够以进一步成为细长的方式使带状片21萎缩。根据上述[10]所记载的导管10、10A、10B,在设于带状片21的至少前端侧的接合部分24的凹陷部211上,设有沿管主体11、IlAUlB的轴心方向挖去凹陷部211的挖去部212,从而使设有凹陷部211的部分的壁厚变薄。由此,即使各带状片21的宽度尺寸大,也能够使形成有凹陷部211的部分的变形更大,从而能够使带状片21萎缩为更加细长。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根据本发明的导管,当相对于瘘管插入抽出管主体时,各带状片分别以萎缩的方式缩径,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导管插入瘘管、或从瘘管拔出导管。并且,各带状片在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放射状地扩径,复原为与瘘管周围的壁部内侧接触的弯曲的状态,从而即使对管主体施加一些力,各带状片也不会容易变形,从而也能够充分地提高留置的状态下的固定力。另外,管主体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连接,由此能够减少插入导管的内部的内窥镜所代表的器械等的动作阻力,从而能够得到圆滑的操作性。另外,在缓冲部的各带状片的前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以及基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上分别设有凹陷部,从而即使带状片的宽度尺寸大,当各带状片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也能够防止前端彼此的干涉以及基端彼此的干涉,并且形成有凹陷部的部分的变形比其它位置的变形大,从而能够以变为细长的方式使带状片萎缩。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仰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中插入有插塞(obturator)的状态的纵首lJ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设置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缓冲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缓冲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1是图1O的A-A视剖视图。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缓冲部的前端侧的仰视图。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缓冲部的基端侧的、与图11相同的剖视图。图14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缓冲部的带状片的基端侧的放大图。图15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缓冲部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16是放大表示设于图15的缓冲部的前端侧的凹陷部的放大图。图17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的立体图。图18是从上方 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的立体图。图中10—导管,11一管主体,12—注入口,13—前端开口,14一托部,15—弹性体,16—弹性体,17一棒状体,18一螺旋体,19一托部,20一缓冲部,21 一带状片,22一肋,23一接合部分,24一接合部分,30一外部限位器,31一体表保持片,32一可接片,33一盖部,210一凹陷部,211—凹陷部,212—挖去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代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Λ图8表不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在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而形成的瘘管中插入,并用于从身体外向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以下,以将规定内脏器官设为胃、向形成于患者的腹部与胃壁之间的瘘管中插入、并作为流体物而向胃内供给流食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导管10具备管主体11,其由例如聚氨酯、乙烯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合成树脂成形,并设为插入瘘管的状态;缓冲部20,其设于该管主体11的前端侧,并留置于胃壁内侧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以及外部限位器30,其设于上述管主体11的基端侧,并留置在身体表面上。管主体11圆筒形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其基端以开口的状态与下述的外部限位器30连接,基端开口保持原样地成为注入口 12。另外,管主体11的前端保持原样地成为前端开口 13,与上述注入口 12连通。如图6所示,管主体11的内径形成为如下锥形形状,即,从其基端至前端侧中途直径相同,但前端侧中途至前端开口 13内周面逐渐缩径。管主体11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以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相连的方式成形。另外,在管主体11的锥形形状的外周侧,设有防止该部位的弹性变形的刚性的托部14。这样的托部14是用于承接后述的作为棒状的插入件的插塞A的前端部的部位,正确而言,是包围作为锥形形状的前端的前端开口 13的外周的环状的部件。托部14的具体的材质例如可以采用作为金属的钨、不锈钢、镍-钛合金、或者作为通用树脂的高密度聚乙烯、硬质聚氯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ABS树脂、另外作为工程树脂的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氟树脂、聚醚砜、PEEK树脂等。缓冲部20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四个带状片21、21…构成,各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与管主体11的前端侧中途的外周面连为一体,从管主体11的轴心放射状地扩展并朝向前端侧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管主体11的前端开口 13的边缘连为一体。作为各带状片21的具体的材质,与上述管主体11相同地使用聚氨酯、乙烯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合成树脂即可。各带状片21构成为,当将管主体11相对于瘘管插入抽出时,沿管主体11的外周面萎缩地缩径。另一方面,若各带状片21到达胃壁内侧,则以向原先的弯曲的状态扩径的方式复原。此处,各带状片21缩径的形态是能够相对于瘘管插入抽出的状态,在各带状片21扩径的形态下,是作为防脱用的限位器而发挥作用的状态。进一步详细而言,四个带状片21、21…相互以等间隔配置,分别在四个方向上主视时,弯曲成半圆形的弧状,且基端与前端一体地固定于管主体11。在各带状片21的上半部的内面侧,以沿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凹槽,并大致形成为U字形剖面。另外,在各带状片21的下半部的外面侧,以沿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凸条剖面形的肋22。外部限位器30具有体表保持片31,其从管主体11的基端侧的外周开始在与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以平面状伸出;以及按钮状的盖部33,其经由可挠片32而与该体表保持片31的一端侧一体连结,并塞住管主体11的注入口 12。外部限位器30的具体的材质也与上述管主体11、缓冲部20相同地使用聚氨酯、乙烯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合成树脂即可。体表保持片31 —体成形为图示的形状,其是用于防止管主体11的整体从瘘管进入体内的部位。可挠片32是 从体表保持片31的一端侧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细宽度状的部位,其能够从作为根部的一端侧弯曲、或者以陡的角度屈曲。盖部33设为能够与管主体11的注入口 12嵌合的栓形,通过将可挠片32折弯而将盖部33按压抵接于注入口 12来与注入口 12嵌合,从而能够封闭管主体11的基端侧。另夕卜,通过拉拽可挠片32,将盖部33从注入口 12取下,由此能够使管主体11的基端侧开口。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对患者设置导管10的情况下,预先制造从体表皮至胃的内部的瘘管。而且,如图7所示,从管主体11的注入口 12朝向下方地插入插塞A。当插塞A的前端部到达位于管主体11的前端侧的托部14的内侧后,使缓冲部20紧贴瘘管而向下方压下插塞A。这样,各缓冲部20分别以沿管主体11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与这样的缩径的状态的缓冲部20 —起,管主体11能够容易地插入瘘管的深处。这样,当将管主体11插入瘘管时,插塞A的前端部与位于上述托部14的内侧的管主体11的锥形形状的内周面抵接,从而能够从插塞A向管主体11传递插入力。当缓冲部20进入患者的胃内后,从管主体11拔出插塞A。如图8 (a)所示,各带状片21复原为原先的弯曲并扩径的状态,并且各带状片21的上半部的上表面侧与胃壁的内表面接触。由此,缓冲部20作为防脱用的限位器而发挥作用,导管10被设于瘘管,不会容易地拔出,从而能够维持安装于患者的腹部的状态。尤其是,因为各带状片21的基端和前端分别以与管主体11连为一体的方式固定,从而即使对管主体11施加一些力,各带状片21也不会以萎缩的方式缩径。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不仅能够容易插入患者的瘘管,也能够充分地提高在胃的内部的固定力。并且,因为在各带状片21的下半部的外面侧具有肋22,所以如图8 (b)所示,即使对管主体11施加向上拉拽的力,各带状片21也不会容易纵弯曲,从而能够维持扩径的状态,并得到闻的固定力。之后,通过以位于外部限位器30的盖部33来塞住管主体11的注入口 12,来结束导管10的设置。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外部限位器30的体表保持片31与瘘管的周围的身体表面接触,从而防止管主体11的整体从瘘管进入体内。这样,导管10从身体表面也利用外部限位器30可靠地进行固定。另外,外部限位器30朝向体外延伸而不会有妨碍。当经由导管10向患者的胃内部供给流食、营养剂等流体物时,从注入口 12取下外部限位器30的盖部33,并向管主体11的内部插入图示省略的供给用的导管管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若向导管管体导入流体物,则流体物经由管主体11的内部而向患者的胃内供给。而且,在流食等的供给后,以盖部33来封闭注入口 12即可。这样,外部限位器30也兼作管主体11的注入口 12的开闭机构。如图7所示,管主体11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相连。由此,当向导管10的内部插入上述供给用的导管管体、代表内窥镜的器械等时,没有勾挂在内周面的担忧,从而也能够减少动作阻力,并能够得到顺畅的操作性。 如上所述,用于承接插塞A的前端部的托部14设置在管主体11的基端侧的锥形形状的外周侧。由此,在管主体11的基端侧的锥形形状的内周侧不需要用于勾挂插塞A的前端部的凹凸形状,从而尽管内周面平滑地相连,也能够卡定插塞A的前端部。图9至图16表示缓冲部20的变形例。图9是表示缓冲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0是表不缓冲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1是图10的A-A视首I]视图,图12是表不缓冲部的前端侧的仰视图。另外,图13是与图11相同的剖视图,图14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缓冲部的带状片的基端侧的放大图,图15是放大表示变形例的缓冲部的前端侧的放大图,图16是放大表示图15的设于缓冲部的前端侧的凹陷部211的放大图。如这些图所示,在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的基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23上,设有朝向管主体11的轴心方向被切割而成的凹陷部210。图13的虚线25表示在接合部分23上未设置凹陷部210的情况的带状片21的轮郭。通过设置该凹陷部210,带状片21的凹陷部210间的宽度尺寸必然比未设置凹陷部210的部分的宽度尺寸小。因此,即使为了抑制接触性溃疡的发症、抑制缓冲部20相对于应力的变形而增大带状片21的宽度尺寸,缓冲部20在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基端彼此也不会在接合部分23上干涉。另外,通过使带状片21的凹陷部210间的宽度尺寸变小,能够在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增大凹陷部210间的变形。由此,能够容易使带状片21萎缩,以成为容易插入体内的细长的形状。另一方面,在各带状片21的前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24上,也设有朝向管主体11的轴心方向被切割而成的凹陷部211。该凹陷部211可以是与基端侧的凹陷部210相同的形状,但也可以如图12、图15、图16所示地,形成为在带状片21的宽度变窄的方向上挖出的具有圆角的形状。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凹陷部211间的宽度尺寸,当各带状片21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凹陷部211间的变形更加容易变大。因此,更加容易使带状片21萎缩,以成为容易插入体内的细长的形状。此外,设于基端侧的接合部分23的凹陷部210也可以形成为在这样的带状片21的宽度变窄的方向上挖出的具有圆角的形状。另外,如图16所示,在设于前端侧的接合部分24的凹陷部211上,设有沿管主体11的轴心方向而从基端侧朝向前端挖去凹陷部211的一部分而成的挖去部212。因此,各带状片21的设有凹陷部211的接合部分24的壁厚变薄。由此,即使各带状片21的宽度尺寸变大,也能够使形成有凹陷部211的部分的变形增大,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各带状片21细长地萎缩。此外,图16中,挖去部212从带状片21的单面侧挖去而设置,也可以从两面挖去而设置。另外,挖去部212以将设于带状片21的前端侧的接合部分24的凹陷部211的一部分挖去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形成为在基端侧的接合部分23上设置的凹陷部210。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导管IOA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0的基本的结构相同,但支承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的前端的构造 不同。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附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在管主体IlA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从管主体IlA的轴心的延长线放射状地扩展并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从管主体IlA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在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15连为一体。上述弹性体15由如下部件构成四根棒状体17,它们以在管主体IlA的前端开口边缘的外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连结;以及托部19,其与各棒状体17的前端侧连结,并且当将管主体IlA插入上述瘘管时,与上述插塞A的前端部抵接。此处,托部19与上述托部14相同地是内周面形成为逐渐缩径的锥形形状的环状部位,在该托部19的前端开口边缘分别一体地连结有上述各带状片21的前端。根据这样的导管10A,各带状片21的前端由弹性体15的各棒状体17保持在与管主体IlA的轴心对置的位置上,使插入管主体IlA的插塞A的前端部与托部19抵接,从而能够从插塞A向管主体IlA传递插入力。此时,各带状片21以弹性体15为中心萎缩地缩径,而插入瘘管。当缓冲部20进入患者的胃内后,若将插塞A从管主体IlA拔出,则各带状片21复原为原先的弯曲并扩径的状态,各带状片21的上半部的上表面侧与胃壁的内表面接触。由此,能够将管主体IlA固定在设置位置上。尤其是,各带状片21由弹性体15保持为放射状地扩径并弯曲的状态,从而即使无意中施加力,也没有错误地容易拔出的担忧。图18表不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导管IOB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IOA的基本的结构相同,但弹性体16的构造不同。此外,对于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附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也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缓冲部20的各带状片21各自的基端在管主体IlB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从管主体IlB的轴心的延长线放射状地扩展并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从管主体IlB的前端开口边缘在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16连为一体。此处,弹性体16与上述弹性体15不同,其由如下部件构成螺旋体18,其从管主体Il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以轴心的延长线为中心螺旋状地延伸;以及托部19,其与该螺旋体18的前端侧连结,在将管主体IlB插入瘘管时与上述插塞A的前端部抵接。利用这样的弹性体16,也能够与上述弹性体15的情况相同地将各带状片21保持为放射状地扩径并弯曲的状态。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的变更、追加也包括在本发明内。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导管10、10A、10B的规定内脏器官,以胃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于肠、膀胱等其它的内脏器官。
·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管主体11、11A、11B的长度、缓冲部20以及外部限位器30的具体的形状不限定于图示情况。尤其是,缓冲部20构成为四个带状片21向四个方向扩展,但带状片21的数量不限定于四个,也可以设置三个或者五个以上。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托部14在管主体11的内周面作为凹凸来表现即可,不仅管主体11的外周,例如,也可以对硬质的合成树脂进行插入成形、或者以在同一面上与管主体11的内周面的基准面相连的方式形成。当然,不限定于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环状。并且,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弹性体15、16的具体的结构也不限定于多个棒状体17或者螺旋体18与托部19的组合,也可以采用从管主体IlAUlB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在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其它的构造。另外,作为变形例而说明的设于缓冲部20的凹陷部210、211或挖去部212也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二、三实施方式的缓冲部20上。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导管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尤其能够用于胃瘘用导管。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管,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的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状态的管主体;以及缓冲部,其设于该管主体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 上述缓冲部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构成,各带状片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侧中途的外周面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的轴心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朝向前端侧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 对于上述各带状片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沿管主体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主体的内侧成为从其基端至前端没有遮挡的一个连续的内腔,其内周面没有凹凸形状地平滑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管主体形成为从其前端侧中途至前端开口处、至少内周面逐渐缩径的锥形形状的同时,在该锥形形状的外周侧设置防止该部位的弹性变形的具有刚性的托部, 并设定为,当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时,在插入管主体内的状态下将被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的前端经由上述托部而与管主体内侧的内周面抵接。
4.一种导管,其插入从身体表面至身体内的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形成的瘘管中,用于从身体外向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供给流体物,该导管的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为插入上述瘘管状态的管主体;以及缓冲部,其设于该管主体的前端侧,留置于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 上述缓冲部由利用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形成的多个带状片构成,各带状片各自的基端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连为一体,从上述管主体的轴心的延长线开始放射状地扩展并弯曲地延伸之后,各自的前端与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在轴心的延长线上伸出的弹性体连为一体, 对于上述各带状片而言,当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和从上述瘘管抽出时,以上述弹性体为中心萎缩地缩径,另一方面,在上述规定内脏器官的壁部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固定于设置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包括以在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的外周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连结的多个棒状体;以及与各棒状体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时,在插入管主体内的状态下被施加插入力的棒状的插入件的前端抵接的托部,在该托部分别连结上述各带状片的前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性体包括螺旋体,其从上述管主体的前端开口边缘开始以轴心的延长线为中心螺旋状地延伸;以及托部,其与该螺旋体的前端侧连结,并在将上述管主体插入上述瘘管时,与用于以插入管主体内的状态来施加插入力的棒状插入件的前端抵接,在该托部分别连结上述各带状片的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部限位器,该外部限位器设于上述管主体的基端侧,并留置在身体表面上, 上述外部限位器从管主体的外周开始在与轴心正交的方向上以平面状伸出,在其一端侧经由可挠片而一体地设有堵住管主体的基端开口的按钮状的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缓冲部的各带状片的基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上设有凹陷部,该凹陷部朝向上述管主体的轴心方向被切割而成,当各带状片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防止基端彼此的干涉的同时, 在上述缓冲部的各带状片的前端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分上设有凹陷部,该凹陷部朝向上述管主体的轴心方向被切割而成,当各带状片以萎缩的方式缩径时,防止前端彼此的干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陷部形成为在上述带状片的前端以及基端各自的上述带状片的宽度变窄的方向上挖出的具有圆角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导管,其特征在于, 在设于上述带状片的至少前端侧的接合部分上的凹陷部上设有挖去部,该挖去部是沿上述管主体的轴心方向挖去上述凹陷部而成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管,其不仅能够容易插入瘘管,也能够充分提高在规定内脏器官的内部的固定力,并且能够减少用于插入内部器械等的动作阻力,从而得到圆滑的操作性。该导管具备插入患者的瘘管的管主体(11)、以及设于其前端侧并留置于胃壁内侧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的缓冲部(20),缓冲部(20)由多个带状片(21)构成,各带状片(21)构成为,当将管主体(11)插入瘘管和从瘘管抽出时,以沿管主体(11)的外周面萎缩的方式缩径,另一方面,在胃壁内侧,扩径为原先的弯曲的状态而将管主体(11)固定于设置位置。
文档编号A61M25/00GK103041494SQ201210394950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7日
发明者笹渕一德 申请人:库利艾特梅迪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