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218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桂枝20—25份,枳实15—20份,桃仁10—12份,蜈蚣1条,延胡索8—10份,白芍药15—18份,柏子仁15—20份,郁李仁20—25份,荔枝15—20份,姜黄12—15份,金沸草15—18份,三棱10—12份。本发明将以上各种原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心脉痹阻证型心病能够标本兼治,且对身体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多年来,通过对100例此类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此药方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93%,治愈率达到90%。
【专利说明】—种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
[0001]【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
[0002]【背景技术】心的主要功能一是主血脉,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二是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心病,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功能的失常,心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临床常见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症状。心病的证候包括心血虚证、心气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等多种类型。本发明主要研究的是临床常见的心脉痹阻证型心病,该证型系因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出现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心病,临床常伴有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身重困倦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痹阻,故心胸憋闷疼痛。目前,西医治疗该病治标不治本,副作用极大,且容易形成依赖性。
[00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照“活血通脉,宣痹止痛”治疗原则,提供一种能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采用该中药不仅治愈速度快,愈后不再复发,而且无任何副作用,对身体健康还有良好的调理作用。[0004]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桂枝20— 25份,枳实15 — 20份,桃仁10 —12份,蜈蚣1条,延胡索8 —10份,白芍药15 —18份,柏子仁15 — 20份,郁李仁20— 25份,荔枝15 — 20份,姜黄12 —15份,金沸草15 —18份,三棱10 —12份。本发明的加工工艺为:将各种药材粉磨成末,然后用常规方法“全成分”提取制成速溶中药颗粒,按照每小袋10克进行分装,密闭,于阴凉、干燥处保存。饭后用开水溶化服用,有部分不溶物为正常现象,混匀后全部服下,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一袋,7天为一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烟酒、腥、冷、辣、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会合理减压,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尽量避免熬夜。
[0005]本发明所采用的桂枝具有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的功效;采用的枳实具有理气除痞、消积导滞的功效;采用的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的功效;采用的蜈蚣具有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采用的延胡索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采用的白芍药具有行气血、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扩张血管的功效;采用的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采用的郁李仁具有下气行滞的功效;采用的荔枝具有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散结止痛的功效;采用的姜黄具有行气破瘀、通经止痛的功效;采用的金沸草具有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的功效;采用的三棱对气血凝滞的治疗效果显著。本发明将以上各种原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成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对心脉痹阻证型心病能够标本兼治,且对身体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多年来,通过对100例此类患者的跟踪调查统计,表明此药方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达到93%,治愈率达到90%。下面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0006]表一:患者人员结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心脉痹阻证型心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桂枝20— 25份,枳实15 — 20份,桃仁10 —12份,蜈蚣1条,延胡索8 —10份,白芍药.15 —18份,柏子仁15 — 20份,郁李仁20— 25份,荔枝15 — 20份,姜黄12 —15份,金沸草.15 —18份,三棱10 — 12份。
【文档编号】A61P9/00GK103690886SQ201310696974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8日
【发明者】孙丽 申请人:孙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