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导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12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推进导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进导线,通过设置为在使芯轴旋转时保护膜不易连动地旋转,由此能够防止保护膜的脱出并防止支架的损坏,并且能够将芯轴的旋转传递到前端。在推进导线(1)中,在保护膜(40)的前端(40a)插入至前端凹部(100)另一方面保护膜(40)的后端(40b)插入至后端凹部(110)的状态下,通过使保护膜(40)从芯轴(12)上悬浮,由此,在使芯轴(12)旋转时,能够减小保护膜(40)与支架(10)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防止保护膜(40)从芯轴(12)脱落并防止支架(10)损坏,并且,由于提高了推进导线(1)的旋转传递性,因此,调整支架(10)的释放位置变得容易。
【专利说明】推进导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将容纳于导管中的支架输送至目标部位的推进导线。

【背景技术】
[0002]支架是支撑血管或消化器官的内腔以使通过气囊导管等而得以扩张的血管或消化器官不再变狭窄的医疗器具。支架的种类大致分为:通过气囊导管等扩张的气囊扩张型支架;以及支架本身自然地扩张的自身扩张型支架。最近,大多使用即使受到外力也难以变形的自身扩张型支架。
[0003]作为将自身扩张型支架输送至目标部位的方法而为人们所公知的是:在在推进导线的外周配置有支架的状态下,将该支架容纳于导管的前端部,在使导管行进至目标部位后,向前端方向按入推进导线,由此,将支架从导管的前端输送至目标部位(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I)。在专利文献I的推进导线中,支架配置于起到作为前端挡块的作用的前端螺旋体与起到作为后端挡块的作用的后端螺旋体之间,并且,为了使支架不与推进导线的芯轴接触,在支架与芯轴之间包括由树脂形成的保护膜。
[0004]但是,在上述推进导线中,由于保护膜被固定在芯轴上,而并非悬浮在芯轴上,因此,若使芯轴旋转,则保护膜也会连动地旋转。因此,在使芯轴旋转时,会产生如下问题:保护膜和支架之间会产生摩擦阻力,导致支架损坏,或者由于保护膜与支架之间的摩擦阻力,芯轴的旋转无法传递到前端(换言之,推进导线的旋转传递性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许第4498709号。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进导线,其被构成为,在使芯轴旋转时,保护膜不易与芯轴连动地旋转,由此能够防止保护膜脱落并防止支架的损坏,并且能够将芯轴的旋转传递到前端。
[0008]上述问题通过采用以下列举的方式解决。
[0009]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推进导线通过推进部将支架输送至目标部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导线包括:芯轴;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覆盖所述芯轴的外周并在轴向上能够滑动;前端凹部,所述前端凹部与所述芯轴接合并限制所述保护膜向前端侧的移动;以及,后端凹部,所述后端凹部与所述芯轴接合并限制所述保护膜向后端侧的移动;所述保护膜的前端通过所述前端凹部覆盖,所述保护膜的后端通过所述后端凹部覆盖。
[0010]根据第一方式所述的推进导线,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推进导线的特征在于,包括:前端螺旋体,所述前端螺旋体缠绕于所述芯轴的外周,并从所述芯轴的前端延伸到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前端挡块,在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所述前端挡块将所述芯轴与所述前端螺旋体接合;所述前端凹部由所述前端螺旋体的后端部和所述前端挡块形成。
[0011]根据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述的推进导线,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推进导线的特征在于,包括:后端螺旋体,所述后端螺旋体缠绕于所述芯轴的外周,并从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后端挡块,在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所述后端挡块将所述芯轴与所述后端螺旋体接合;所述后端凹部由所述后端螺旋体的前端部和所述后端挡块形成。
[0012]根据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任意一种所述的推进导线,本发明的第四种方式的推进导线的特征在于,从所述后端凹部至所述前端凹部,所述芯轴的直径减小;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与所述芯轴之间的间隙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与所述芯轴之间的空隙大。
[0013]根据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任意一种所述的推进导线,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推进导线的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凹部起到作为将所述支架输送到目标部位的所述推进部的作用。
[0014]发明的效果
[0015]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推进导线中,保护膜的前端通过前端凹部覆盖,保护膜的后端通过后端凹部覆盖。因此,保护膜不会从芯轴脱落而处于悬浮的状态,不易与芯轴的旋转连动地旋转。其结果是,在使芯轴旋转时,能够减小保护膜与支架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降低支架损坏或芯轴的旋转传递不到前端的风险。
[0016]在本发明的第二种方式的推进导线中,前端凹部通过前端螺旋体和前端挡块形成,所述前端螺旋体从芯轴的前端延伸到比保护膜的前端更接近后端侧位置,所述前端挡块在比保护膜的前端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将芯轴与前端螺旋体接合。因此,经由与芯轴接合的前端挡块,能够将芯轴的旋转传递至前端螺旋体,能够提高推进导线的旋转传递性。另夕卜,即使在推进导线弯曲的情况下,由于保护膜的前端被具有弹性的螺旋体(前端螺旋体的后端部)覆盖,因此,螺旋体(前端螺旋体的后端部)也能够适度的伸长,从而降低保护膜从前端凹部脱出的风险。
[0017]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推进导线中,后端凹部由后端螺旋体和后端挡块形成,所述后端螺旋体从比保护膜的后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延伸到比保护膜的后端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所述后端挡块在比保护膜的后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将芯轴和后端螺旋体接合。由于保护膜的后端被具有弹性的螺旋体(后端螺旋体的前端部)覆盖,因此,即使在推进导线弯曲的情况下,螺旋体(后端螺旋体的前端部)也能够适度的伸长,从而降低保护膜从后端凹部脱出的风险。
[0018]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推进导线中,从后端凹部到前端凹部,芯轴的直径减小,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与芯轴之间的间隙比所述保护膜的后端与所述芯轴之间的间隙更大。因此,能够使芯轴与保护膜的接触部分并非为保护膜的整个表面而仅仅为保护膜的后端侦U,从而保护膜能够设置为不易与芯轴连动地旋转的构成。
[0019]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推进导线中,后端凹部起到作为将支架输送到目标部位的推进部的作用。因此,通过后端凹部,能够兼用于起到防止保护膜的脱落的作用和作为推进部的作用,不需要再另外单独使用推进部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将容纳于导管中的支架输送至目标部位的本实施方式的推进导线的整体图;图1 (A)为示出支架容纳于导管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 (B)为示出支架从导管中被释放的过程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部的放大截面图;
[0022]图3为与图1不同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推进导线的整体图;图3 (A)为示出支架容纳于导管的状态的示意图;图3 (B)为示出支架从导管中被释放的过程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的B部的放大截面图;
[0024]图5为图4的变形例。
[0025]标号说明
[0026]1、la、Ib 推进导线
[0027]2 导管
[0028]10 支架
[0029]12 芯轴
[0030]14前端螺旋体
[0031]16前端梢
[0032]18后端螺旋体
[0033]20筒状体
[0034]22 后?而口
[0035]24 前端口
[0036]30接合部件(如立而挡块)
[0037]32接合部件(后纟而挡块)
[0038]34接合部件
[0039]40保护膜
[0040]50推进部(后端挡块)
[0041]60推进部
[0042]100前端凹部
[0043]110后端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首先,参照图1 (A) —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推进导线I进行说明。而且,在图1(A) —图2中,左侧是插入体内的前端侧(远位侧),右侧是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后端侧(近位侧、底端侧)。另外,图2为将图1 (A)的A部放大的截面图。
[0045]如图1(A)、图1 (B)和图2所示,用于将支架10输送至目标部位的推进导线I包括:芯轴12 ;缠绕在芯轴12的第一前端部12a的外周上的前端螺旋体14 ;将芯轴12的前端与前端螺旋体14的前端进行了接合的前端梢16 ;后端螺旋体18,该后端螺旋体18配置得比前端螺旋体14更接近后端侧(图中的右侧),并缠绕在芯轴12的第三前端部12c的外周上。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芯轴12分开进行说明:将被前端螺旋体14所覆盖的部分称为第一前端部12a ;将被后端螺旋体18所覆盖的部分称为第三前端部12c ;将由第一前端部12a与第三前端部12c所夹着的部分称为第二前端部12b。
[0046]导管2具有能够插入推进导线I的筒状体20,能够从导管2的后端口 22插入推进导线1,支架10配置在推进导线I的前端螺旋体14与后端螺旋体18之间。另外,由于导管2能够使用已经公知的,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0047]如图2所示,前端螺旋体14通过接合部件30 (例如,焊材)与芯轴12的第一前端部12a接合。另外,后端螺旋体18通过接合构件32 (例如,焊材)与芯轴12的第三前端部12c接合。进一步地,后端螺旋体18的后端18a通过接合构件34 (例如,焊材)与芯轴12的第三前端部12c接合。
[0048]在支架10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之间,配置由树脂形成的保护膜40。保护膜40包覆着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的外周,但是并不固定在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上,能够在轴向上滑动。因此,如后述那样地,保护膜40构成为,在使芯轴12旋转时,保护膜40不易连动地旋转。
[0049]保护膜40的前端40a进入前端螺旋体14的后端部14a与芯轴12的第一前端部12a之间,通过接合构件30,保护膜40向前端侧(图面的左侧)的移动得以限制。因此,接合构件30起到作为保护膜40的前端挡块的作用。
[0050]另外,在支架10与后端螺旋体18之间,设置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接合的后端挡块50。后端挡块50具有切去筒状体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凹部50a,保护膜40的后端40b通过插入后端挡块50的凹部50a,从而保护膜40向后端侧(图面的右侧)的移动得以限制。后端挡块50也起到作为用于将支架10推出至前端侧(图面的左侧)的推进部的作用。
[0051]如上所述,保护膜40的前端40a插入至前端凹部100,该前端凹部100由前端螺旋体14的后端部14a和起到作为前端挡块的作用的接合构件30所形成,该前端螺旋体14从前端梢16延伸到比保护膜40的前端40a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另一方面,保护膜40的后端40b插入至由后端挡块50的凹部50a所形成的后端凹部110。因此,在保护膜40的前端40a被前端凹部100覆盖、且保护膜40的后端40b被后端凹部110覆盖的状态下,保护膜40配置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的外周上。
[0052]如图1 (A)及图1 (B)所示,若在支架10容纳于导管2的前端部的状态下(图1(A)的状态),将芯轴12塞入前端侧(图中的左侧),则支架10被与芯轴12接合的后端挡块50推进至前端侧(图面的左侧),从导管2的前端口 24释放到目标部位(图1 (B)的状态)。
[0053]在支架10释放到目标部位时,手术者不仅仅是将芯轴12塞入前端侧(图中的左侧),还存在使芯轴12旋转的情况。例如,存在以下情况:在目标部位处于弯曲的末梢血管时,由于导管2的前端部也弯曲,因此,即使将芯轴12塞入前端侧(图中的左侧),支架10在未进入前端侧(图面的左侧)的状态下,无法从导管2的前端口 24释放;或者,由于手术中导管2已经向后端侧(图中的右侧)后退,因此,即使再想使导管2的前端口 24对准到目标部位而将导管2推向前端侧(画中的左侧),导管2的前端部也因弯曲而无法进入。
[0054]在本实施方式的推进导线I中,该推进导线I构成为,在手术者使芯轴12旋转时,由于保护膜40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上悬浮,因此,保护膜40不易与芯轴12连动地旋转。因而,即使使芯轴12旋转,在保护膜40与支架10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小,从而能够防止支架10的损坏。另外,由于能够经由起到作为前端挡块的作用的接合部件30及前端螺旋体14,将芯轴12的旋转传递至前端梢16,因此,即使在导管2的前端部弯曲的情况下,也可提高推进导线I的旋转传递性,使从导管2的前端口 24释放支架10变得容易。
[0055]另外,在推进导线I中,由于保护膜40的前端40a通过具有弹性的前端螺旋体14的后端部14a覆盖,因此,即使在推进导线I沿着弯曲的血管或消化器官而弯曲的情况下,由于前端螺旋体14的后端部14a能够适度地伸长,因此,能够降低保护膜40从前端凹部100脱出的风险。
[0056]进一步地,在推进导线I中,后端凹部110起到作为将支架10输送至目标部位的推进部的作用。因此,后端凹部I1能够兼用于起到防止保护膜40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脱出的作用、以及作为将支架10输送至目标部位的推进部的作用。由此,除了后端凹部110以外,不需要再另外单独使用推进部件,使制造变得容易。
[0057]下面,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推进导线I的各个要素的材料进行说明,但是,并非特别限定于此。
[0058]芯轴12能够通过不锈钢(SUS304、SUS316等)或N1-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形成。
[0059]前端螺旋体14与后端螺旋体18能够通过具有放射线不透过性的线材形成。例如可以举出金、钼、钨、及由上述元素形成的合金等。通过由放射线不透过性的线材形成前端螺旋体14及后端螺旋体18,手术者能够在放射线透视图像下掌握前端螺旋体14和后端螺旋体18的位置。
[0060]另外,前端螺旋体14及后端螺旋体18可以通过单线构成的线材形成,也可以通过多条线材捻成的捻线形成。由于与单线相比,捻线在柔软性或复原性等特性更佳,因此,优选的是通过捻线形成。
[0061]为了能够在放射线透视图像下掌握推进导线I的前端的位置,前端梢16能够利用金、钼、钨、以及由上述元素形成的合金等的放射线不透过性物质而形成。
[0062]接合部件30、32、34能够由焊材(铝合金焊料、银焊料、金焊料等)或金属焊锡(Au-Sn合金)等形成。
[0063]保护膜40能够通过聚酰亚胺或氟类树脂等树脂而形成。
[0064]与芯轴12 —样,后端挡块50能够通过不锈钢(SUS304、SUS316等)或N1-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而形成。
[0065]下面,参照图3 (A)-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推进导线Ia进行说明。另外,图3(A)-图4与图1 (A)-图2 —样,左侧表示向体内插入的前端侧(远位侧),右侧表示由医师等手术者操作的后端侧(近位侧、底端侧)。另外,图4为将图3 (A)的B部放大所得到的截面图。
[0066]若只对与图1(A)-图2所示的推进导线I不同点进行说明,则在推进导线Ia中,保护膜40的后端40b塞入后端螺旋体18的前端部18b与芯轴12的第三前端部12c之间,该后端螺旋体18从比保护膜40的后端40b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延伸到比保护膜40的后端40b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参照图4),通过接合部件32,保护膜40向后端侧(图面的右侦D的移动得以限制。因此,接合部件32起到作为保护膜40的后端挡块的作用。如上所述,保护膜40的后端40b被插入至后端凹部110,该后端凹部110通过后端螺旋体18的前端部18b和起到作为后端挡块的作用的接合部件32所形成,该后端螺旋体18从比保护膜40的后端40b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延伸到比保护膜40的后端40b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另外,在推进导线Ia中,用于将支架10推出至前端侧(图中的左侧)的推进部60在覆盖后端螺旋体18的前端部18b的状态下,与前端部18b接合。
[0067]如上所述,保护膜40的前端40a插入至前端凹部100,该前端凹部100由前端螺旋体14的后端部14a和起到作为前端挡块的作用的接合构件30所形成,该前端螺旋体14从前端梢16延伸到比保护膜40的前端40a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另一方面,保护膜40的后端40b插入至后端四部110,该后端四部110由后端螺旋体18的如端部18b和起到作为后端挡块的作用的接合部件32所形成,该后端螺旋体18从比保护膜40的后端40b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延伸到比保护膜40的后端40b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因此,推进导线Ia与推进导线I 一样,在保护膜40的前端40a通过前端凹部100覆盖且保护膜40的后端40b通过后端凹部110覆盖的状态下,配置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的外周上。
[0068]在推进导线Ia中,保护膜40的前端40a及后端40b由具有弹性的前端螺旋体14的后端部14a及后端螺旋体18的前端部18b所覆盖,由此,即使在推进导线Ia沿着弯曲的血管或消化器官也弯曲的情况下,由于前端螺旋体14的后端部14a及后端螺旋体18的前端部18b能够适度地伸长,因此,能够降低保护膜40从前端凹部100及后端凹部110脱出的风险。
[0069]进一步地,作为图4的变形例,参照图5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推进导线Ib进行说明。若只对与图4所示的推进导线Ia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则在推进导线Ib中,由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形成为从后端凹部110至前端凹部100直径减小的圆锥形状,因此,保护膜40的前端40a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之间的空隙Dl比保护膜40的后端40b与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之间的空隙D2大(D1>D2)。因此,能够将芯轴12的第二前端部12b与保护膜40的接触部分设置为并非是保护膜40的整个表面而仅仅为保护膜40的后端40b。与推进导线I相比,手术者在使芯轴12旋转时,能够进一步减小保护膜40与支架10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能够进一步防止支架10的损坏。另外,由于经由起到作为后端挡块的作用的接合部件30以及前端螺旋体14,能够将芯轴12的旋转传递至前端梢16,因此,使推进导线Ib的旋转传递性进一步提高,从而使调整支架10的释放位置变得更容易。
[0070]而且,在使导管2的前端口 24配置于目标部位时,在预先将推进导线1、la、Ib插入导管2的状态下(图1 (A)、图3 (A)的状态),可以将导管2与推进导线l、la、lb—起输送,也可以在仅将导管2预先配置于目标部位后,再将推进导线1、la、Ib从导管2的后端口22插入。
[0071]像以上所述那样地,在推进导线I中,在保护膜40的前端40a插入至前端凹部100,另一方面保护膜40的后端40b插入至后端凹部110的状态下,通过使保护膜40从芯轴12上悬浮,在旋转芯轴12时,能够减小保护膜40与支架10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防止保护膜40从芯轴12脱出,而且,能够防止支架10的损坏,并且由于提高了推进导线I的旋转传递性,因此,使调整支架10的释放位置变得容易。
【权利要求】
1.一种推进导线,通过推进部将支架输送至目标部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导线包括: 芯轴; 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覆盖所述芯轴的外周并在轴向上能够滑动; 前端凹部,所述前端凹部与所述芯轴接合并限制所述保护膜向前端侧的移动; 后端凹部,所述后端凹部与所述芯轴接合并限制所述保护膜向后端侧的移动; 所述保护膜的前端通过所述前端凹部覆盖,所述保护膜的后端通过所述后端凹部覆至JHL 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端螺旋体,所述前端螺旋体缠绕于所述芯轴的外周,并从所述芯轴的前端延伸到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 前端挡块,在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所述前端挡块将所述芯轴与所述前端螺旋体接合; 所述前端凹部由所述前端螺旋体的后端部和所述前端挡块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导线包括: 后端螺旋体,所述后端螺旋体缠绕于所述芯轴的外周,并从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延伸到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更接近前端侧的位置; 后端挡块,在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更接近后端侧的位置,所述后端挡块将所述芯轴与所述后端螺旋体接合; 所述后端凹部由所述后端螺旋体的前端部和所述后端挡块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后端凹部至所述前端凹部,所述芯轴的直径减小; 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与所述芯轴之间的间隙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与所述芯轴之间的空隙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后端凹部至所述前端凹部,所述芯轴的直径减小; 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前端与所述芯轴之间的间隙比所述保护膜的所述后端与所述芯轴之间的空隙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后端凹部起到作为将所述支架输送到目标部位的所述推进部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后端凹部起到作为将所述支架输送到目标部位的所述推进部的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后端凹部起到作为将所述支架输送到目标部位的所述推进部的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推进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后端凹部起到作为将所述支架输送到目标部位的所述推进部的作用。
【文档编号】A61F2/95GK104127949SQ201310741353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30日
【发明者】西岸诚 申请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