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侧吸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5848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耳道侧吸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清洁外耳道的吸管。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外耳道吸管均是前置开口设计,前置开口的吸管在进行外耳道清洁时,常常会误吸鼓膜(因鼓膜是一层膜状物,有一定的活动度,即便吸管没有接触鼓膜,鼓膜也有可能在吸力的作用下被迫贴近吸管或被部分吸入吸管),导致原本并无病变的鼓膜出现局部的充血、肿胀,甚至意外穿孔,病人也往往会伴有鼓膜的疼痛、耳鸣或听力下降,严重者会造成突发性的耳聋,而对于部分鼓膜陈旧性穿孔的病人则会因为吸管误吸鼓室内的组织导致听骨脱位、淋巴瘘、圆窗破裂等意外伤害,病人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听力损害。同时,前置开口的吸管顶端锐利,在由外耳道口进入外耳道后段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操作时的轻微抖动而触碰到外耳道壁皮肤引起疼痛不适或破损出血。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误吸鼓膜、防止误伤外耳道和中耳道结构的外耳道侧吸管。本实用新型包括吸管本体,吸管本体的末端有连接口,吸管本体的顶端封闭,在顶端附近的侧壁有开口 ;开口至少有一个。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吸管本体的末端弯曲,弯曲的角度α为90。 -180。。作为本实用 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吸管本体的末端有通气孔。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吸管的开口设置在侧壁,避免开口过分靠近鼓膜而造成的鼓膜损伤。对于鼓膜已经穿孔或可疑穿孔而表面附着分泌物的病人,则应该使用侧位开口的吸管,以防止对中耳结构的盲目损伤。2、吸管的顶端圆滑,避免刮伤耳道皮肤。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的吸管本体的顶端正视图;图3是实施例的吸管本体的顶端俯视图;图4是实施例吸管本体的末端弯曲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吸管本体的末端带有通气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0017]参见图1,本实施例包括吸管本体I,吸管本体I的末端有连接口 3。吸管本体I为圆棒状,其顶端封闭,呈一稍微突出的光滑的弧面,在吸管本体I进入人体耳道时,避免出现轻微抖动而刮伤耳道皮肤。连接口 3与一软管相连,软管与电动吸引器相连。参见图2和图3,在吸管本体I的顶端附件的侧壁,对称设有两个开口 2。正视开口 2,其呈椭圆状。传统外耳道吸管是顶端开口,对准异物时要做必要的移动,本实施例的开口 2设在吸管本体I的侧壁,对准异物时,通过转动而减少不必要的移动,减少伤害耳道的可能。在清除耳道异物时,开口 2不会直接对准鼓膜,减少了对鼓膜的吸引,避免误伤鼓膜。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人们因为年龄、性别等生理特点,耳道的生理结构会有所不同,此外病变也会造成新的结构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开口 2的形状、大小、数量和位置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的生理结构和清除对象。参见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吸管本体I的末端弯曲,弯曲的角度α为90° 180°,适应不同医生的使用习惯。参见图5,作为本实 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吸管本体I的末端有通气孔4,通过控制通气孔4通风状况,去调节管内吸引力的大小,保证清除耳道异物的顺利进行。使用时,将吸管本体I末端的连接口 3与一软管相连,软管与电动吸引器相连。医生一手持握吸管本体I的末端,在直视下或视屏监控引导下将其缓慢推入外耳道,清除外耳道积存的各类分泌物或堆积物(如脓、血、耵聍、胆脂瘤皮、各种药液,等等)。
权利要求1.一种外耳道侧吸管,包括吸管本体(1),吸管本体(I)的末端有连接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管本体(I)的顶端封闭,在顶端附近的侧壁有开口(2);所述的开口(2)至少有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耳道侧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管本体(I)的末端弯曲,弯曲的角度α为90° -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耳道侧吸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管本体(I)的末端有通气孔 (4)。
专利摘要外耳道侧吸管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吸管本体,吸管本体的末端有连接口,吸管本体的顶端封闭,在顶端附近的侧壁有开口,开口至少有一个。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耳鼻喉科疾病治疗。
文档编号A61F11/00GK203138838SQ20132004453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8日
发明者郭强中 申请人:广东省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