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367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该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其特殊之处在于:主要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制成:薄荷1-3份,冰片1-3份,蒲公英1-4份,麝香1-5份,黄芪2-5份,淡竹叶1-4份,泽泻2-4份,石菖蒲2-4份,麻黄1-3份,木通2-6份,葛根1-3份,辛夷2-6份,地龙1-4份,牛蒡子2-5份,野菊花2-6份,地丁1-3份,龙骨2.5-5份,露蜂房1-4份,黄柏1-4份,竹叶青1-4份,柯蒲木2-4份,风箱树根1-2份。本发明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副作用,能减少病人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其无毒副作用,病人可安心服用,总有效率达96%。
【专利说明】 一种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
[0002](一)

【背景技术】
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一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亦是小儿听力损失的常见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儿童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易复发,并发症和后遗症多。耳镜检查、耳部触诊等辅助检查有助于确诊化脓性中耳炎。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为其治疗原则。婴幼儿不惧陈诉病痛的能力,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搔耳、摇头、哭闹不安。全身症状较重,发热,常伴有消化道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2岁以内小儿的岩鳞缝尚未闭合,中耳粘膜与硬脑膜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联系,故中耳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影响邻近硬脑膜,出现脑膜刺激征。
[0003]西医治疗多以采用抗生素、消炎药、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但这些治疗不够理想,而且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引发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由于具有强调整体观念、协调阴阳、表本兼治、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0004](二)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
[0005]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其特殊之处在于:主要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薄荷1-3份,冰片1-3份,蒲公英1-4份,麝香1-5份,黄芪2-5份,淡竹叶1_4份,泽泻2-4份,石菖蒲2-4份,麻黄1-3份,木通2-6份,葛根1_3份,辛夷2_6份,地龙1_4份,牛蒡子2-5份,野菊花2-6份,地丁 1-3份,龙骨2.5-5份,露蜂房1_4份,黄柏1_4份,竹叶青1-4份,柯蒲木2-4份,风箱树根1-2份。
[0006]下面为本发明中各药材的功能及作用:
薄荷:性味:辛,凉。归经:归肺、肝经。功效主治: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0007]冰片:性味:辛、苦,微寒,归经:归心、脾、肺经。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0008]蒲公英:性味:苦甘,寒。归经:入肝、胃经。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0009]麝香:性味:辛,温。归经:归心、脾经。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经闭,癥瘕,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伤痛,痹痛麻木。
[0010]黄芪:性味:甘,温。归经:归肺、脾经。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0011]淡竹叶:性味: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
[0012]泽泻:性味:甘,寒。归经:归肾、膀胱经。功效:利小便,清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0013]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归经:归心、胃经。功效主治: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0014]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归经: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0015]木通:性味:苦,凉。归经:入心、小肠、膀胱经。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
[0016]葛根:性味:甘、辛,凉。归经:归脾、胃经。功能: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0017]辛夷:性味:辛,温。归经:归肺、胃经。功能与主治: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0018]地龙:性味:咸、寒,归经:归肝、肺、肾经。功能:止痉、熄风、通络、平喘。主治热病发热狂躁,惊痫抽搐,肝阳头痛,目赤肿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小儿疝疾,肺热喘咳。咽喉红肿,鼻衄,小便不通。
[0019]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归经:归肺胃经。功能: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者,常与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
[0020]野菊花:性味:苦辛,凉;归经:入肺、肝经。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消肿解毒。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0021]地丁:性味:苦,寒;归经:入肝、脾二经。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0022]龙骨:性味:苦甘,微寒。归经:入脾经。功能主治:滋阴清热。主劳伤虚损;阴虚发热;盗汗。
[0023]露蜂房:性味:味微甘;性平;小毒。归经:肝;胃;肾经。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玫毒消肿;杀虫止痒。主风温痹痛;风虫牙痛;痈疽恶疮;瘰疬;喉舌肿痛;痔漏;风疹瘙痒;皮肤顽癣。
[0024]黄柏:性味:苦、寒。归经:归肾、膀胱经。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0025]竹叶青:药性:苦;涩;性凉;小毒,归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急性热病;急性肝炎;风火牙痛;跌打肿痛;痈疮肿毒;烧、烫伤。
[0026]柯蒲木:性味:苦辛,温,有毒。功能与主治:消炎止痛,舒筋活络。治咽喉炎,扁桃体炎,风湿骨痛,四肢麻木。
[0027]风箱树根: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化湿,散瘀消肿。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菌痢,痈肿,跌打瘀痛。
[0028]本发明的配制方法如下:将上述中药用开水浸泡40分钟后煎煮,煎煮时水份超过中药2-5公分,在水沸腾后用文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倒出药液即可服用,分早中晚,一日三次。
[0029]本发明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副作用,能减少病人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其无毒副作用,病人可安心服用,总有效率达96 %。
[0030](三)【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将薄荷I克,冰片I克,蒲公英I克,麝香I克,黄芪2克,淡竹叶I克,泽泻2克,石菖蒲2克,麻黄I克,木通2克,葛根I克,辛夷2克,地龙I克,牛蒡子2克,野菊花2克,地丁I克,龙骨2.5克,露蜂房I克,黄柏I克,竹叶青I克,柯蒲木2克,风箱树根I克用开水浸泡40分钟后煎煮,煎煮时水份超过中药2公分,在水沸腾后用文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倒出药液即可服用,分早中晚,一日三次。
[0031]实施例2
将薄荷2克,冰片2克,蒲公英2克,麝香2克,黄芪3克,淡竹叶2克,泽泻3克,石菖蒲3克,麻黄2克,木通3克,葛根2克,辛夷3克,地龙2克,牛蒡子3克,野菊花3克,地丁2克,龙骨3克,露蜂房2克,黄柏2克,竹叶青2克,柯蒲木3克,风箱树根2克用开水浸泡40分钟后煎煮,煎煮时水份超过中药4公分,在水沸腾后用文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倒出药液即可服用,分早中晚,一日三次。
[0032]实施例3
将薄荷3克,冰片3克,蒲公英3克,麝香3克,黄芪4克,淡竹叶3克,泽泻4克,石菖蒲3克,麻黄3克,木通4克,葛根3克,辛夷5克,地龙3克,牛蒡子4克,野菊花4克,地丁3克,龙骨4克,露蜂房4克,黄柏4克,竹叶青3克,柯蒲木4克,风箱树根2克用开水浸泡40分钟后煎煮,煎煮时水份超过中药5公分,在水沸腾后用文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倒出药液即可服用,分早中晚,一日三次。
[0033]实施例4
将薄荷3克,冰片3克,蒲公英4克,麝香5克,黄芪5克,淡竹叶4克,泽泻4克,石菖蒲4克,麻黄3克,木通6克,葛根3克,辛夷6克,地龙4克,牛蒡子5克,野菊花6克,地丁3克,龙骨5克,露蜂房4克,黄柏4克,竹叶青4克,柯蒲木4克,风箱树根2克用开水浸泡40分钟后煎煮,煎煮时水份超过中药5公分,在水沸腾后用文火煎煮30分钟后,过滤倒出药液即可服用,分早中晚,一日三次。
[0034]临床观察
(I)一般资料
本发明人于2009年至今对184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年龄6个月到10岁不等。
[0035](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病初有明显的发热烂燥不安,周身不适;
2)耳底部不同程度的胀痛或跳痛;
3)耳内脓液外流或间断流脓;
4)听觉显著或轻度障碍;
5)耳底检查可见鼓膜呈弥散性充血,或有搏动亮点。
[0036](3)治疗方法:每日一剂,早、、中、晚各服一次,7天一个疗程。
[0037](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痊愈:耳道内清洁,无脓性分泌物,鼓膜无充血,无肿胀,无听力障碍; 显效:耳内流脓明显减少,鼓膜轻微充血肿胀,无明显听力障碍;
无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
[0038](5)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169例,占92% ;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6%。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药制成: 薄荷1-3份,冰片1-3份,蒲公英1-4份,麝香1-5份,黄芪2-5份,淡竹叶1_4份,泽泻2-4份,石菖蒲2-4份,麻黄1-3份,木通2-6份,葛根1_3份,辛夷2_6份,地龙1_4份,牛蒡子2-5份,野菊花2-6份,地丁 1-3份,龙骨2.5-5份,露蜂房1_4份,黄柏1_4份,竹叶青1-4份,柯蒲木2-4份,风箱树根1-2份。
【文档编号】A61P27/16GK104274718SQ201410346921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刘艳菊 申请人:济南伟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