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塑形输液软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432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自塑形输液软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输液瓶,尤其是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吊环、输液软瓶瓶体、瓶口塞及灌注液构成,所述输液软瓶瓶体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本发明输液时随着输液软瓶瓶体内灌注液输注减少,输液软瓶瓶体经预留塑形薄弱线变形,避免因瓶体自身弹性复张力使输液软瓶瓶体内灌注液不能用尽;同时也避免气体经进气针进入瓶内可能造成的污染,能提高输液安全性,简单可靠。
【专利说明】自塑形输液软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100ml以上)注射液。输注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静脉给药、补充体液、电解质或营养物质。国际人均输液2.5-3.3瓶,我国高达8瓶。输液瓶是临床用于输液的器皿,有玻璃瓶、塑料瓶和塑料袋三类。
[0003]玻璃瓶输液作为第一代输液产品,优点是可以自立,方便悬吊及配药,减少配药及放置待用时污染几率。其缺点是稳定性差易产生玻璃屑、插入进气针形成空气回路增加软塞碎屑及空气污染机率、体重大运输成本高、急救输液时不便于加压输液。
[0004]塑料袋即输液塑料软袋,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依靠自身张力压迫药液滴出,无须形成空气回路,降低了空气污染的机率,便于加压输液。但输液塑料软袋缺点也非常明显:悬吊时必须手持袋底吊环处,配药时必须手持较硬的瓶口部,极为不便;软袋无法站立,放置时瓶口极易污染;使用软袋配药及插入输液针时必须手持较硬的瓶口部,增加瓶口污染机率,增加护士针刺伤几率。
[0005]输液软瓶(即塑料瓶)同时具有玻璃瓶和塑料袋的大部分优点,但缺点是:不使用进气针时瓶内液体部分排出后,因输液软瓶自身弹性形成负压吸力使部分液体不能正常输注。使用进气针能形成空气回路将输注液用尽,但造成空气二次污染;插入进气针时可能导致进气针刺伤;插入进气针将瓶塞碎屑带入输液中;输液用尽时软瓶内残留气体进入输液管路,更换补液稍不及时必须对输液管路进行排气操作。
[0006]目前上述三种输液瓶输液完毕若没能及时换输液容器,输液容器内残留的气体均会进入输液管路,再次输液时必须排净输液管路气体。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在保留原塑料软瓶能站立配药及悬吊方便的基础上,能避免输液软瓶输液时进气针的使用,避免输液没及时换瓶时的排气操作,避免空气污染几率,使用方便,提高输液的安全性。
[0008]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输液软瓶瓶体、吊环、瓶口塞及输注液。所述输注液灌装在输液软瓶瓶体内。所述输液软瓶瓶体上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当输液软瓶瓶体内液体减少时,塑料瓶壁沿预留塑形薄弱线变形。
[0009]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在输液软瓶瓶体壁上由输液软瓶瓶体底部延伸达到瓶口塞部位。
[0010]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最少两条。
[0011]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数目为双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数目为单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
[0012]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包括导向变形时用于向内凹陷的塑形阴线和导向变形时用于向外凸起的塑形阳线。
[0013]所述塑形阴线包括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外壁上的凹槽;所述塑形阳线包括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内壁上的凹槽。
[0014]所述塑形阴线和塑形阳线间隔相邻对称分布。
[0015]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包括连贯塑形线和间断塑形线。
[0016]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在邻近瓶底部位设置加强筋,输液时对抗大气压形成残留气腔,用于存留输液软瓶瓶体灌装输注液时残留的气体。
[0017]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规模生产。运输时不会破裂产生碎屑,使用时瓶体可以站立,配药及插入输液针时不必手持危险部位,悬吊时不必手持吊环,不必插入进气针,可以加压输液,没及时换瓶时不用对输液管路排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灌装输注液整体实施形状结构图。
[0019]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设置两条预留塑形薄弱线)输液前瓶体截面图。
[0020]图3为本发明图2实施例输液完毕后瓶体截面图。
[0021]图4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设置四条塑形阴线和四条塑形阳线相邻间隔对称分布)输液前瓶体截面图。
[0022]图5为本发明图4实施例输液完毕后瓶体截面图。
[0023]图6为本发明在邻近输液软瓶瓶体底部设置加强筋的形状结构图。
[0024]图7为本发明输液完毕后整体实施形状结构图(含不同部位截面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1-吊环、21-瓶壁、22-瓶底、23-漏斗部、24-加强筋、3_预留塑形薄弱线、31-塑形阳线、32-塑形阴线、4-瓶口塞、5-输注液、6-残留气腔及7-输液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7]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输液软瓶现有缺点,本发明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输液软瓶瓶体、吊环1、瓶口塞4及输注液5。所述输液软瓶瓶体上瓶壁21部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3,当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减少时,瓶壁21在预留塑形薄弱线3导向下变形瘪陷。
[0028]所述输液软瓶瓶体一端端部密闭形成瓶底22,输液软瓶瓶体对应瓶底部22另外一侧瓶壁21弧形缩小收口形成漏斗部23连接瓶口部。瓶口部腔内设置适配的软质弹性瓶口塞4,所述瓶口塞4与瓶口部内腔密封连接。所述瓶口塞4与输液软瓶瓶体形成密闭腔隙,腔内灌装输注液5。在所述瓶底22中央部位凹陷设置吊环1,吊环I在瓶底22凹陷内不影响输液软瓶直立。输液时,吊环I展开可以悬吊在输液架吊钩上,方便使用。所述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设置的预留塑形薄弱线3是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最薄弱的部位,压力作用下最先变形,对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变形瘪陷起导向作用。
[0029]所述输液软瓶上部没有灌注输注液5的部分形成残留气腔6,是输液灌装线对输液软瓶瓶体灌装输注液5时容纳没能排出气体的位置。所述残留气腔6在目前输液灌装产品中普遍存在:若输液软瓶内输注液5灌装过满,封装时输注液5外溢导致封装部密封性受影响,进而造成封装失败漏液。
[0030]输液时,经所述瓶口塞4插入连接输液管路的输液针,展开吊环I将输液软瓶瓶体悬吊在输液架勾上,排净输液管路内的气体,连接静脉针即可输液。随输注液5从输液软瓶瓶体内不断排出,输液软瓶瓶体内的压力不断降低,原输液软瓶瓶体壁内外压力差平衡破坏。随着输液软瓶瓶体壁内外压力差不断增大,在大气压正压及输液水柱负压的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逐渐瘪陷。预留塑形薄弱线3正是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最先变形和变形最为突出的部位,并对后期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变形瘪陷起导向作用。
[0031]如图1所示: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在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由邻近瓶底22部位延伸达到邻近瓶口塞4部位。如此,随着部分输注液5排出,输液软瓶瓶体变形最突出的部位在各个预留塑形薄弱线3部位形成一个棘突状突起;随着输液软瓶瓶体内的输注液5不断排出,棘突状突起不断延长;最终输注液5排空,在各个输液软瓶瓶体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3的瓶壁部位形成由邻近瓶底22延伸达到瓶口塞4部位的棘突线。
[0032]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设置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使输液软瓶瓶体弹性复张力减小,在大气压正压及输液水柱负压的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内的输注液5可轻易完全排出。如此,使用实用本发明结构输液时时,将不必使用进气针形成空气回路来平衡输液软瓶瓶体内外的压力。
[0033]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数目为双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数目为单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这样,通过对称均匀分布的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可以将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等分。这样,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瘪陷时,等分的瓶壁21能紧密贴合,避免瘪陷后的瓶壁21形成新的腔隙;避免部分输注液5留存在瘪陷后的瓶壁21形成的新腔隙内不能输完。
[0034]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设置两条预留塑形薄弱线3的瓶体截面图,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为输液前状态。本实施例中所述两条预留塑形薄弱线3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截面长轴的两端部,为设置在瓶壁21上的薄弱线。输液前,在输注液5的液压及残留气腔6内的残留气体气压对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施加向外压力,在此压力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及预留塑形薄弱线3均处于伸展状态。此时,在瓶内输注液5的液压及残留气腔6内的残留气体气压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保持基本伸展的外形,有基本固定的形态,输液软瓶瓶体可以保持瓶口部位向上直立放置在操作台上。同时,配置药液及插入输液针时可以手持输液软瓶瓶体远离瓶口塞4的任意部位,避免向瓶口塞4插针时误操作导致针刺伤;配置药液完成待用时,输液软瓶瓶体可以保持瓶口部位向上直立放置在操作台上,减少瓶口塞4污染几率;悬吊式,可以手持漏斗部23使吊环I向上暴露,便于悬吊。
[0035]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图2实施例在输液完毕后瓶壁21瘪陷后形成的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排尽,瓶内液压消失,在大气压正压及输液水柱负压的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完全瘪陷。设置在瓶壁21截面长轴的两端部的预留塑形薄弱线3最为薄弱,变形最严重,形成瓶壁21双层重叠紧贴结构,此结构以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截面长轴两端部的预留塑形薄弱线3为两顶点。与此对应,整个输液软瓶瓶体瘪陷形成一个在邻近瓶底22和瓶口塞4膨隆,在瓶壁21及漏斗部23瘪陷的扁平双层瓶壁21重叠紧贴结构,此结构以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长轴两端部的预留塑形薄弱线3为边沿。
[0036]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为输液前状态。本实施例中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均匀对称上设置了八条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其中四条在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减少时瓶壁21向输液软瓶瓶体外部突起,命名为塑形阳线31 ;另外四条预留塑形薄弱线3在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减少时瓶壁21向输液软瓶瓶体中心部瘪陷,命名为塑形阴线32。输液前,在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的液压及残留气腔6内的残留气体气压的向瓶壁21内壁压力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四条塑形阳线31及四条塑形阴线32均处于伸展状态。此时,输液软瓶瓶体保持基本伸展的外形,具有基本固定的形态,输液软瓶瓶体可以保持瓶口部位向上直立放置在操作台上。同时,配置药液及插入输液针时可以手持输液软瓶瓶体远离瓶口塞4的任意部位,避免向瓶口塞4插针时误操作导致针刺伤;配置药液完成待用时,输液软瓶瓶体可以保持瓶口部位向上直立,减少瓶口塞4污染几率;悬吊时,可以手持漏斗部23使吊环I向上暴露,便于悬吊放置于输液架挂钩上。
[0037]所述四条塑形阳线31及四条塑形阴线32优选均匀分布在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且一定是间隔相邻对称分布。如此,输液完毕输液软瓶瓶体完全瘪陷时,被四条塑形阳线31和四条塑形阴线32分隔成八段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才能完全贴合,四条塑形阴线32瘪陷后集中在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避免输液软瓶瓶体完全瘪陷后四条塑形阴线32间可能不贴合形成新的腔隙存留输注液5。塑形阳线31和塑形阴线32间隔相邻对称分布,使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瘪陷时弹性复张力进一步减少,输液完毕后相邻瓶壁21宽度均相等,恰好能完全贴合。本实施例中,四条塑形阳线31分别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截面的长轴及短轴的两端端部,四条塑形阴线32分别设置在任意两条相邻的塑形阳线31的中间线上,均为设置在瓶壁21上的薄弱线。
[0038]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图4实施例在输液完毕后瓶壁截面图。四条塑形阳线31向外凸起形成棘突状结构;四条塑形阴线32向输液软瓶瓶体中心凹陷贴合集中在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整个输液软瓶瓶体经四条塑形阳线31和四条塑形阴线32分别变形,使输液软瓶瓶体被八条预留塑形薄弱线3分隔成的八段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且相邻的瓶体瓶壁21分别贴合,形成双层瓶壁21重叠紧贴构成的十字架结构。
[0039]所述塑形阴线32优选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外壁上的凹槽,有利于向输液软瓶瓶体中心变形凹陷;所述塑形阳线31优选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内壁上的凹槽,有利于向输液软瓶瓶体外侧变形突出。当然,塑形阴线32和塑形阳线31结构及位置可以互换,但无论怎样变化,均具备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的基本特征:为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上最薄弱的部位;当输液软瓶瓶体完全瘪陷后形成的结构也基本相同。
[0040]图4及图5均为瓶壁21设置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具体实施方案的举例,具体实施时塑形阴线32和塑形阳线31的数目及位置方案变化较多,此处不再赘述。但具体实施时优选塑形阴线32和塑形阳线31的数目均大于2条,塑形阴线32和塑形阳线31的数目相同,塑形阴线32和塑形阳线31间隔相邻对称分布。
[0041]如图1所示: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设置为连贯塑形线,即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在输液软瓶瓶体上由邻近瓶底22连贯延伸达到瓶口塞4部位,中间没有间断。当然,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也可设置为间断塑形导向线,即在输液软瓶瓶体上由邻近瓶底22到瓶口塞4部位间断设置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
[0042]将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设置为间断塑形导向线意义在于: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间断部位的瓶壁21增加了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的强度,为所述输液软瓶瓶体输液前直立提供更稳定的支撑力。
[0043]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在邻近瓶底22部位设置输液时用于对抗大气压形成残留气腔6的加强筋24,所述加强筋24仅设置于邻近瓶底22的瓶壁21。图6为输液前状态,图7为输液完毕时状态。本实施例中仅设置两条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设置位置同图2及图3,在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延长线上邻近瓶底22部位设置加强筋24。所述加强筋24的厚度优选大于瓶壁21,依靠自身较大的弹性复张力能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在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排出时,能支撑邻近瓶底22的瓶壁21形成所述残留气腔6,容纳输液软瓶瓶体灌装输注液5时没能排出的气体。长短适当的加强筋24能提供适宜大小的残留气腔6,使残留气腔6的容积略大于输液软瓶瓶体灌装输注液5时没能排出的气体在一个大气压下体积。如此,输注液5输完时,在大气压的正压及输液管道水柱负压作用下输液软瓶瓶体内灌装时残留的气体不能进入输液管路。加强筋24的具体长度需根据灌装时残留气体的量来调整决定:灌装时残留气体越多,加强筋24越长;灌装时残留气体越少,加强24越短;若后期灌装线工艺提高,灌装时没有残留气体,不需设置加强筋24。
[0044]通过加强筋24的设置使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全部输完时弹性复张力较大的加强筋24提供的支撑力能对抗大气压及输液管道内水柱的压力,灌装时残留气体全部留存于残留气腔6内。在没能及时更换补液时残留气腔6内的灌装时残留气体不能进入输液管路,再次更换补液时就不必进行输液管路的排气操作。
[0045]在远离加强筋24的部位,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能正常发挥其作用,输液完毕后形成各个被预留塑形薄弱线3等分的瓶壁21紧贴重叠的结构。在图6及图7实施例中由于采用了图2和图3的实施方案(只在输液软瓶瓶体截面长轴的两端部设置了预留塑形薄弱线3),输液完毕后在输液软瓶瓶体的各个平面(瓶底22及瓶口塞4除外)的横截面均形成相似的双层瓶壁21紧贴重叠的“一”字形结构,只是在瓶口漏斗部23尺寸较小,输液软瓶瓶体中部稍大;如图7所示:A1、A2、A3及A4为瓶壁瘪陷后在各水平横截面图。
[0046]若在图6及图7实施例中采用了图4和图5的实施方案,输液完成后输液软瓶瓶体瓶壁21瘪陷会形成以下结构:输液软瓶瓶体在瓶底22及瓶口塞4出膨隆突出,在输液软瓶瓶体的各个平面(瓶底22及瓶口塞4除外)的横截面均形成相似的双层瓶壁21紧贴重叠的“十”字形结构,只是在瓶口漏斗部23尺寸较小,输液软瓶瓶体中部稍大。
[0047]当然,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数目可以变化,但均形成类似结构:输液软瓶瓶体在瓶底22及瓶口塞4出膨隆突出,在输液软瓶瓶体的各个平面(瓶底22及瓶口塞4除外)的横截面均形成相似的双层瓶壁21紧贴重叠的瘪陷后形成的结构,只是在瓶口漏斗部23尺寸较小,输液软瓶瓶体中部稍大,此处不再赘述。
[0048]实际上,加强筋24与预留塑形薄弱线3衔接部位会形成不规则的腔隙,属于残留气腔6的一部分。在具体实施方案中,应对加强筋24长度精确调整,达到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能完全输完同时灌装时残留气体不能进入输液管路的效果。
[0049]具体实施时,在瓶底22其他部位设置加强筋24形成适宜的残留气腔6 ;或仅增加邻近瓶底22部位瓶壁21的强度,不设置加强筋24,形成适宜的残留气腔6 ;或仅缩短预留塑形薄弱线3的长度利用输液软瓶瓶体自身弹性形成适宜的残留气腔6均为可行方案,此处不再赘述。
[0050]总之:本发明通过在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设置预留塑形薄弱线3达到无需使用进气针能将输液软瓶瓶体内的输注液5完全输完的目的;通过加强筋24的设置,使输液完毕时残留气体不能进入输液管路。如此,避免了进气针插入瓶口塞4的操作,不使用进气针输注液5也能输完,若没能及时更换补液也不必对输液管路进行排气操作。结构简单,极易实施,安全可靠。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塑形输液软瓶,包括输液软瓶瓶体、吊环〔0、瓶口塞(4)及输注液;其特征是:所述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上设置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当输液软瓶瓶体内输注液(5)减少时,瓶壁(21)在预留塑形薄弱线(3)导向下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在输液软瓶瓶体的瓶壁(21)上由邻近瓶底(22)延伸达到瓶口塞(4)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最少两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数目为双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数目为单数时,所述若干预留塑形薄弱线(3)以输液软瓶瓶体对称轴线为中心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包括导向变形时用于向内凹陷的塑形阴线(32)和导向变形时用于向外凸起的塑形阳线(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塑形阴线(32)包括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外壁上的凹槽;所述塑形阳线(31)包括设置在输液软瓶瓶体内壁上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塑形阴线(32)和塑形阳线(31)间隔相邻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预留塑形薄弱线(3)包括连贯塑形线和间断塑形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塑形输液软瓶,其特征是:所述自塑形输液软瓶在邻近瓶底(22)部位设置加强筋(24),输液时对抗大气压形成残留气腔(6),用于存留输液软瓶瓶体灌装输注液(5)时残留的气体。
【文档编号】A61J1/14GK104398382SQ201410802496
【公开日】2015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2日
【发明者】高宏 申请人:高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