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84608阅读:9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药物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钾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为细胞生存所必需。低血钾在临床上可引起各种病症,如严重心律失常,肌无力、麻痹、呼吸功能不全等神经肌肉紊乱,长期低血钾导致肾小管损伤(低血钾肾病)。临床上应用的钾盐分为无机钾盐和有机钾盐。无机钾盐为氯化钾、磷酸钾等;有机钾盐为醋酸钾、门冬氨酸钾、谷氨酸钾、枸橼酸钾等。补钾药物可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而加以选择。

门冬氨酸对细胞的亲和力很强,可作为钾离子的载体并为其提供能量,使其重返细胞内,提高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大量的临床资料、文献资料证明本品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的特点。

静脉途径是最常用的补钾方式,适用于重症低钾血症的患者,可及时、快速纠正低钾血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已普遍采用高浓度补钾。一般选用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其优点是能迅速提升血钾水平,防止低钾对心肌应激性及血管张力的影响。

静脉给药可能引起注射部位疼痛,严重者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为钾离子是致痛因子,输入血管后除自身的物理刺激外,钾离子进入组织后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使其去极化,引起疼痛。钾离子也可以直接刺激血管上壁,并通过血管上壁的交感神经引起皮下和表皮组织肌电爆发波,单波释放能力加剧触动游离神经末梢而引起刺激痛和放射痛。此外,尚可引起体内神经介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不同程度的升高,从而致使穿刺部位出现疼痛。静脉补钾疼痛程度和钾浓度呈正相关,和滴注的速度呈正比。通过临床观察,静脉输注钾盐,大多数患者主述进针处有不同程度疼痛,有的因疼痛难忍而终止注射。

借鉴国外对静脉刺激性大的药物如麻醉药丙泊酚、依托米酯等溶解于溶解于油相中制成水包油乳剂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刚和减轻疼痛。本发明研究制备出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剂,在补钾的同时可以减轻血管刺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设计门冬氨酸钾的新制剂,提高药效,减低副作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该注射液的重量/体积%(g/ml)组成为门冬氨酸钾0.05~0.25%、注射用大豆油10~30%、磷脂选择注射用蛋黄卵磷脂1.0~1.5%或注射用大豆磷脂0.8~1.5%、注射用甘油2.0~2.5%、注射用水加至100ml。

本发明的注射液为水包油乳剂,250ml:250mg,其用量每次为门冬氨酸钾250~750mg。经药理试验证实其静脉刺激性和疼痛程度比现有制剂减轻。并且因本制剂采用大豆油作溶媒、卵磷脂作乳化剂,使其在临床治疗时还能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脂肪酸等营养成份,尚具有临床营养支持功效。

本发明的门冬氨酸钾注射液对动物疼痛及血管刺激试验结果如下:

1、受试物:

配制方法:10%脂肪乳注射液含0.1%门冬氨酸钾(I号)、20%脂肪乳注射液含0.1%门冬氨酸钾(II号)及20%脂肪乳注射液含6%右旋醣酐及0.1%门冬氨酸钾(III号)三个样品均采用原液。参照品原门冬氨酸钾注射液以生理盐水稀释,门冬氨酸钾浓度从0.5%稀释至0.1%(IV)。

2、试验内容:

(1)小鼠扭体试验: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每组实验10。20只,雌雄各半。

剂量及给药途径:I、II及III号三个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样品均采用原液1ml/只小鼠,即1mg/只小鼠。参照品原门冬氨酸钾注射液,采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门冬氨酸钾浓度1ml/1m IV号样品,给药浓度也为1ml/只小鼠,即1mg/只小鼠。各样品试液均采用腹腔途径给药。(备注:按常规腹腔途径给药的体积为0.5ml/只小鼠,本次实验的预试验发现受试物若给0.5ml/0.5mg/只小鼠未出现“扭体”反应。为强化受试物的应激条件,将其给药的体积增至1ml/只小鼠)。

小鼠扭体试验方法:在室温20℃±2℃条件下,将受试液注入小鼠腹腔内,使小鼠因刺激而引起腹部深部的、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反应。统计观察各组小鼠0~15分钟及15~30分钟内产生“扭体”(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腿伸张、臀部高起)的次数,以各组小鼠引起“扭体"的次数,进行统计。

小鼠扭体试验结果:三个被筛选I、II、III号三个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样品对小鼠扭体刺激基本不出现反应,它们对小鼠扭体刺激十分明显低于原门冬氨酸钾注射液IV。详见表1。

表l 小鼠扭体试验 (1)n=5;(2)n=10

注:1、括弧内1及2分别表示两次实验结果

2、第1次实验每组小鼠10只,第2次每组20只,均雌雄各半。

(2)小鼠热板致疼痛试验: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体重20±2克,每组实验10--,20只,雌雄各半。

剂量及给药途径:I、II及IⅡ号三个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样品均采用原液0.3ml/只小鼠,即0.3mg/只小鼠。对照品Ⅳ号给药浓度也为0.3ml/只小鼠,即0.3mg/只小鼠。各样品试验均采用右后足趾皮下给药。

小鼠热板致疼痛试验方法:小鼠后足趾皮下注射0.03ml试液后,置于20℃±l℃的热板上,观察小鼠出现疼痛反应的时间以及给药后5分钟内出现疼痛的次数,所得结果与原门冬氨酸钾乳注射液比较按下式进行计算。

拟定的标准:舔足1次计2分

提足1次计1分

上述动作连续超过5分钟累加1次

出现刺激时间:即开始出现舔足或提足时间(秒)

抑制刺激的百分率=[(阳性组刺激计分一试验组刺激计分)/阳性组刺激计]分×100%

出现刺激时间的延长率=[(试验组出现刺激时间一阳性组出现刺激时间)/阳性组出现刺激时间】×100%

小鼠热板法致疼痛试验结果:I、Ⅱ、III号三个被筛选的门冬氨酸钾注射液样品对小鼠热板致疼痛反应无论初次出现刺激的时间或疼痛都

明显低于原门冬氨酸钾乳注射液对照品Ⅳ号,结果详见表2、3、4。

小鼠热板试验:

表2:n=10(雌雄各半)

表3

注1:以上数据均与原门冬氨酸钾注射液比较。

(3)家兔耳缘静脉连续滴注的刺激试验:

实验动物:家兔6号,体重2.5~3.0kg,雄性。

剂量及给药途径:I号样品每天以20~25ml/1h耳缘静脉滴注,每天给药量10mg/kg,连续给药8天,总剂量为80mg/kg。对照品IV号样品,以相同的剂量方案给药。阴性对照组为生理盐水。

家兔耳缘静脉刺激试验结果:

大体观察:给药的前3天未见明显耳缘静脉刺激反应,至第5天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在给药的过程中发现原门冬氨酸钾乳组的耳缘出现强直刺激状。改进的制剂所出现的程度很轻。

病理观察:各组耳缘均分6段观察。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静脉用)虽与原门冬氨酸钾乳注射液具有相似的血管刺激症状,但刺激程度较轻,而且未见血栓形成;且刺激发生的范围也较原门冬氨酸钾乳注射液为小。

注:本实验是在以上两种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仅选用了一个10%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静脉用)做比较。

药理刺激试验结论:三个处方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静脉用)对所选用的3种动物致疼痛及致刺激模型进行的试验,均能反映出新设计的门冬氨酸钾脂肪乳输液较原门冬氨酸钾乳注射液均能明显地减轻疼痛及血管刺激。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上述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注射用蛋黄磷脂(或注射用大豆磷脂)以及门冬氨酸钾高速搅拌至均匀制成油相。另将注射用甘油加入盛有适量注射用水容器内,混匀后过滤至澄明,加热至40~70℃:制成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台并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S值8.0~10.0,加注射用水至全量将初乳经二步高压匀质机反复乳化至乳粒检查合格(粒子<1 u以下占97%以上.再经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250~500ml玻瓶中,加通氮、胶塞、轧盖于回转式蒸汽灭菌

器中115℃30分灭菌。检查台格后即成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

本发明的制剂质量如下:

1、性状:本品为白色的乳状液体,

2、鉴别

取本品3皿,置试管中加乙醇11Ill,摇匀后沿管壁缓慢加1%香草界处显紫红色环,摇匀后显紫堇色

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检查项目:PI-I值、有关物质、游离脂肪酸、乳粒大小、热原、无菌及有关注射剂项下的各项规定。

4、古量测定:槐香烯 采用气相色谱i击测定

5、有关物质检查主要检查游离脂肪酸(采用化学法测定)及有关杂质(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6、稳定性试验:

门冬氨酸钾脂肪乳(光照、40℃、60℃、80℃加速10天)舯℃恒温加速三个月后,其含量无明显变化,而游离脂肪酸值及PH随着时间厦温度有所变化,即pH稍有降低,游离脂肪酸值有所增加,但均能符合所订质量标准。其它如外观、乳粒大小等均无明显变化.初步证明本品在室温贮放可稳定二年左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在氮气保护下,称取注射用大豆油120 g,加热至70℃,加入注射用蛋黄卵磷脂13 g和门冬氨酸钾0.8 g,高速搅拌至均匀,制成油相。另将注射用甘油23 g,加入适量注射用水混匀后加热至60℃过滤后在高速搅拌下与油相混合制成初乳,然后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9.5,加注射用水至1000ml将初乳经二步高压匀质机反复乳化至乳粒检查合格(粒子<1 u以下占97%以上),再经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250~500ml玻瓶中,通氮、加塞、轧盖于回转式蒸汽灭菌器中115℃30分灭菌。检查合格后即成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

实施例二:

在氮气保护下,称取注射用大豆油200 g,加热至60℃,加入榄香烯1.5 g,高速搅拌至均匀,制成油相。另将注射用甘油22 g,加入适量注射用水混匀后在高速搅拌下再加入注射用大豆磷脂8 g混匀后加热至70℃,在高速搅拌下与油相混合制成初乳,并用1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8.5,加注射用水至全量1000ml将初乳经二步高压匀质机反复乳化至乳粒检查合格(粒子<1 u以下占97%以上),再经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250~500ml玻瓶中,通氮、加塞、轧盖于回转式蒸汽灭菌器中1 15℃30分灭菌。检查合格后即成门冬氨酸钾脂肪乳注射液。

实施例三:

在氮气保护下,称取注射用大豆油1 50 g,加热至80℃,加入注射用蛋黄卵磷脂14g和门冬氨酸钾1.2 g,高速搅拌至均匀,制成油相。另将注射用甘油24 g,加入适量注射用水混匀后加热至50~C过滤后在高速搅拌下与油相混合制成初乳,然后用lO%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8.5,加注射用水至1000ml将初乳经二步高压匀质机反复乳化至乳粒检查合格(粒子<1 u以下,再经微孔滤膜过滤灌装于250~500ml玻瓶中,通氮、加塞、轧盖于回转式蒸汽灭菌器中115℃30分灭菌。检查合格即成门冬氨酸钾脂肪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