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凤尾胆道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501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单凤尾胆道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凤尾胆道支架,包括聚氨酯或者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柔软中空导管,该导管的长度为8~15cm,外径为1.5~3mm,壁厚为0.1~0.2mm,该导管的上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A,引流孔A距离导管的上端面0.5~1.5cm,该导管的下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B,引流孔B距离导管的下端面0.5~1.5cm,该导管的下部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向斜上方突出的侧翼,侧翼与导管的连接位置距离导管的下端面1~2cm,该侧翼的长度为0.8~1.5cm。本技术方案既能引流胆汁到十二指肠又可自行脱落。
【专利说明】单凤尾胆道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胆道手术中需要胆总管引流的胆道内支架。

【背景技术】
[0002]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始于1884年,当时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但残石率较高。1889年,Kehr首创用于T管引流,自此作为胆总管切开取石标准方法使用了100多年。放置T管一方面是为了防止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导致的术后早期胆道高压引起的胆漏;另一方面为可能存在的胆道残余结石提供工作通道。其缺点是长期带管,生活质量下降,胆汁引流导致大量电解质丧失,拔出时仍然会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胆汁渗漏。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取代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为预防术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须经内镜放置鼻胆管引流,术后待胆汁渗漏的危险期度过后再拔出鼻胆管,但放置鼻胆管后患者常常会使患者感到咽喉部不适,部分患者尤其老年人常会自行拔除鼻胆管,而且鼻胆管同样存在和T管一样的胆汁引流导致大量电解质丧失的不利因素。在欧美国家经ERCP取胆管结石术后经内镜放置胆总管支架代替鼻胆管来暂时引流胆汁,术后7天再内镜下拔出支架,但是这种做法依然要经历一次内镜手术的操作,并未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减少医疗费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凤尾胆道支架,既能引流胆汁到十二指肠又可自行脱落。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单凤尾胆道支架,包括聚氨酯或者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柔软中空导管,该导管的长度为8?15cm,外径为1.5?3mm,壁厚为0.1?0.2mm,该导管的上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A,引流孔A距离导管的上端面0.5?1.5cm,该导管的下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B,引流孔B距离导管的下端面0.5?1.5cm,该导管的下部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向斜上方突出的侧翼,侧翼与导管的连接位置距离导管的下端面I?2cm,该侧翼的长度为0.8?1.5cm。
[0006]作为优选,所述侧翼为在导管侧壁上斜切开口形成的倒钩结构。
[0007]作为优选,所述侧翼与导管轴线的夹角为30°?60°。
[0008]作为优选,所述导管呈圆弧状自然弯曲。导管整体呈圆弧型,以顺应胆道结构。
[0009]本实用新型,采用聚氨酯或者聚乙烯材料制成柔软中空导管,可顺应胆道弯曲而柔性弯曲,一端约Icm处在侧面开有小孔,用于引流胆汁;另一端有侧翼或其他倒钩状结构,用于胆汁引流及防止支架向胆管内移位。现有的一般支架两边都有侧翼或者倒钩结构,而本实用新型只是一边有侧翼。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导管的材质、尺寸和设置形式上的特殊选择,使其能够与胆总管较好的贴合和支撑,这样不仅确保了支架在胆总管内的暂时固定,一定时间后会自行脱落,而且使其具有较好的使用舒适性和操作方便性。临床使用时,在内镜下,完成ERCP取石、扩张等操作后,通过导丝将支架放置在胆总管中,侧翼或其他倒钩结构朝下,即靠近十二指肠端,防止支架移位到胆总管。退出导丝及内镜,支架便可以开始引流胆汁。正常情况下,该支架在术后一到三天后可自行脱落,并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不需要再行十二指肠内镜手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1:
[0013]如图1所示的单凤尾胆道支架,包括聚氨酯或者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柔软中空导管I,该导管I的长度为8?15cm,外径为1.5?3mm,壁厚为0.1?0.2mm,该导管I的上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All,引流孔All距离导管I的上端面0.5?1.5cm,该导管I的下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B12,引流孔B12距离导管I的下端面0.5?1.5cm,该导管I的下部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向斜上方突出的侧翼13,侧翼13与导管I的连接位置距离导管I的下端面I?2cm,该侧翼13的长度为0.8?1.5cm。所述侧翼13为在导管I侧壁上斜切开口形成的倒钩结构。所述侧翼13与导管I轴线的夹角为30°?60°。所述导管I呈圆弧状自然弯曲。
[0014]本实施例采用聚氨酯或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柔软中空导管,并做一定的弧度塑形,以顺应胆道结构;一端有开口侧翼,两边距离端面约Icm处都有引流孔,用于胆汁引流。在ERCP手术,取石、扩张等操作完成以后,如图2所示,从十二指肠2,通过导丝将支架置入胆囊3的胆总管4,导管I的有侧翼端朝下,无侧翼端朝上,固定于胆总管4。平均I周之内支架可以自行脱落,通过肠道蠕动排出体外,不需要再行内镜手术。
[0015]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多年临床试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0016]2011年I月一2013年11月选择胆总管结石患者185例,男105例,女80例,年龄5?84岁,平均66.5岁。胆总管结石术前均经B超、MRCP诊断明确,经ERCP术中证实。
[0017]操作过程:术前禁食8h,度冷丁 50mg、屈他维林40mg、地西泮5mg术前1min静脉注射,术中持续吸氧、心电监护。插入十二指肠镜后先用切开刀行选择性胆管插管造影,明确结石位置、大小、数量;再做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根据乳头结构形态和结石大小决定切开长度,再根据结石大小、质地采用网篮直接取石或碎石后网篮取石,然后用取石气囊清扫胆管确保取石完全,最后循导丝放置单凤尾胆管支架。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发热、腹痛、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术后7天、I月、3月复查B超或X线透视了解支架滑脱情况。
[0018]结果185例患者胆总管结石均取石成功,均成功置入单凤尾胆道支架,见胆汁从支架口流出。术后无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显示术后7天时有115例(62.2% )患者支架滑脱,I月时有58例(3L 4% )患者支架滑脱,剩余12例(6.5% )患者在3月复查时已滑脱。
【权利要求】
1.单凤尾胆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聚氨酯或者聚乙烯材料制成的柔软中空导管(I),该导管(I)的长度为8?15cm,外径为1.5?3mm,壁厚为0.1?0.2mm,该导管(I)的上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A(Il),引流孔A(Il)距离导管⑴的上端面0.5?1.5cm,该导管(I)的下部侧壁上开有引流孔B(12),引流孔B(12)距离导管⑴的下端面0.5?1.5cm,该导管⑴的下部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向斜上方突出的侧翼(13),侧翼(13)与导管⑴的连接位置距离导管(I)的下端面I?2cm,该侧翼(13)的长度为0.8?1.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凤尾胆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13)为在导管(I)侧壁上斜切开口形成的倒钩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凤尾胆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13)与导管(I)轴线的夹角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凤尾胆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I)呈圆弧状自然弯曲。
【文档编号】A61L29/04GK203852712SQ201420225980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4日
【发明者】张筱凤, 杨建锋, 鲁艳 申请人:张筱凤, 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