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39389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连接处置部件和操作线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内窥镜下手术中,作为切除粘膜等活体组织的处置器具(下面,也称作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一例,公知有高频刀(参照专利文献1~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插入到活体内的插入部和与该插入部的基端部连结的操作部的高频刀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插入部由挠性护套、设置于该挠性护套的前端部的挡块部件以及绝缘片形成,这些部件的外周部被绝缘管覆盖。操作线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到该插入部的内部。操作线的基端侧与用于对操作线进行操作的线操作手柄连结。另一方面,成为切开器具(刀)的电极部作为处置部件沿轴向延伸设置,并经由连结部件固定于操作线的前端部。在该连结部件设置有挡块承受部,通过使挡块承受部与挡块部件抵接来限制电极部的突出长度。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电极部的构造,该电极部的前端成为具有多个角部(钩挂部)的板状(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等)。

在这样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当连接部件彼此(例如,操作线和电极部)时,以往利用接合强度大并且能够电连接的焊接。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从在侧面设置有焊料注入孔的管状的连结部件的两端分别插入棒状电极和操作线,通过对焊料注入孔注入焊料来连接棒状电极和操作线(参照专利文献2的图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89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9715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昭62-506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当在活体内使用高频刀时,具有如下问题:若使用者对高频刀进行了不合理的操作,则会对电极部施加过大的负载。例如,当进行处置时,有时其他处置器具或留置在体内的夹子等与高频刀一起同时使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若保持电极部的前端钩挂在其他处置器具或夹子等的状态进行操作线的牵拉操作,则会对电极部施加较强的拉力。或者,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尽管电极部在挠性护套中被牵拉,但若勉强地进行牵拉操作,则仍然会对电极部施加过大的负载。这样,在对电极部的负载超过限度的情况下,有可能电极部与操作线的连接部分或电极部本身断裂从而使电极部脱落。

针对该问题,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在棒状电极部(刀)的基端侧设置直径比棒状电极部的外径大的台阶部,将限制该棒状电极部的限制管的一端侧的内径做成与棒状电极部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小径部并且将另一端侧的内径做成与操作线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大直径部,通过从限制管的大直径部侧插入棒状电极部的前端进行组装,来防止棒状电极部从限制管脱落。然而,在该构造中,在棒状电极部自身在比限制管靠前端侧的位置断裂的情况下,也很难防止棒状电极部的脱落。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即使在因不合理的操作而对处置部件施加过大的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处置部件的脱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构造在内窥镜用处置器具中使用连结部件来连接处置部件和操作线,该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处置部件的基端部呈棒状,在所述连结部件的一端侧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基端部插入的第一孔部,在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操作线插入的第二孔部,在将所述基端部插入于所述第一孔部的状态下,通过对所述第一孔部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凿紧而使其塑性变形,来接合所述基端部和所述连结部件,在将所述操作线插入于所述第二孔部的状态下,通过对所述第二孔部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凿紧而使其塑性变形,来接合所述操作线和所述连结部件,所述基端部和所述连结部件的接合强度比所述操作线和所述连结部件的接合强度强。

在上述连接构造中,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孔部的周壁的凿紧量比对所述第二孔部的周壁的凿紧量多,

在上述连接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部的周壁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孔部的周壁的厚度厚。

本发明的连接方法在内窥镜中处置器具中使用连结部件来连接基端部呈棒状的处置部件和操作线,该连结部件在一端侧设置有能够供所述基端部插入的第一孔部,在另一端侧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操作线插入的第二孔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方法包含如下工序:第一凿紧工序,将所述基端部插入于所述第一孔部,通过对所述第一孔部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凿紧而使其塑性变形来接合所述基端部和所述连结部件;以及第二凿紧工序,将所述操作线插入于所述第二孔部,通过对所述第二孔部的周壁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凿紧而使其塑性变形,而以比所述基端部和所述连结部件的接合强度小的接合强度接合所述操作线和所述连结部件,所述第一凿紧工序和所述第二凿紧工序按任意的顺序进行。

在上述连接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凿紧工序中的凿紧量比所述第二凿紧工序中的凿紧量多。

在上述连接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凿紧工序前的所述第一孔部的周壁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凿紧工序前的所述第二孔部的周壁的厚度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使处置部件的基端部和连结部件的接合强度比操作线和连结部件的接合强度强,因此即使在因不合理的操作而对处置部件施加过大的负载的情况下,由于操作线与连结部件的接合部先断裂,而维持了处置部件和连结部件的接合,因此能够防止处置部件的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高频刀)的外观的示意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插入部的前端部放大示出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从前端侧观察图2所示的插入部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电极部的构造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电极部的构造的再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电极部的构造的再一例的示意图。

图7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7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8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8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经由连结部件连接棒状电极部和操作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通过凿紧直径来设定凿紧条件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中的凿紧量与接合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能够使用的凿紧模具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能够使用的凿紧模具的剖视图。

图14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14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的连接构造中的凿紧量与连接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方式限定。并且,在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进行示出。附图是示意性的,需要注意各部的尺寸关系和比例与现实不同。即使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实施方式一)

图1是示出作为应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的一例的高频刀的外观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高频刀1具有能够贯穿插入到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通道中的插入部10和设置于该插入部10的基端的操作部20。在插入部10的前端,作为处置部件的一例而设置有能够通过接通高频电流来切除活体组织的电极部(刀部)12。

操作部20具有在细长的筒的端部设置有支承部21a的操作部主体21和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21沿轴向滑动的线操作手柄22。在线操作手柄22设置有连接器部23,该连接器部23电连接着从向电极部12提供高频电流的高频产生装置延伸的缆线。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插入部10的前端部放大示出的局部剖视图。如图2所示,插入部10具有:挠性护套11;电极部12,其设置为能够从挠性护套11的前端突出;与电极部12连接的操作线13,其贯穿插入到挠性护套11内;以及连结部件14,其连接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另外,在图2中,用剖面仅示出挠性护套11。

挠性护套11例如由通过将金属卷绕成紧密的线圈状而成为管状的密绕线圈15、设置于密绕线圈15的前端的挡块部件16、设置于挡块部件16的前端的绝缘片17以及覆盖密绕线圈15、挡块部件16以及绝缘片17的外周的绝缘管18形成。

挡块部件16设置有呈具有均匀外径的筒状且与密绕线圈15的前端嵌合的嵌合部16a、具有能够供连结部件14插入的内径的插入部16b以及能够供电极部12的基端侧的棒状电极部12a贯穿插入并且内径比插入部16b小的壁厚部16c。

绝缘片17是设置有能够供棒状电极部12a贯穿插入的开口的呈环状的绝缘部件。绝缘片17的开口直径与挡块部件16的壁厚部16c的内径大致相同,设置为内周面彼此连续。

绝缘管18例如由聚四氟乙烯材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一体地覆盖密绕线圈15、挡块部件16以及绝缘片17。

电极部12包含呈棒状的棒状电极部12a和设置于棒状电极部12a的前端的板状电极部12b。板状电极部12b设置在与棒状电极部12a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图3是从前端侧观察插入部10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板状电极部12b呈直径比棒状电极部12a大的圆盘状。棒状电极部12a和板状电极部12b由不锈钢(例如sus304)等导电性材料例如通过切削加工而一体形成。

或者,也可以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形成棒状电极部12a和板状电极部12b这两者。例如,由不锈钢等导电性材料形成棒状电极部12a,也可以代替板状电极部12b,将由陶瓷等绝缘材料形成的板状部件与棒状电极部12a接合。

并且,板状电极部12b的平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状,也可以设置图4所示那样的呈三角形状的板状电极部12c,也可以设置像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或星形那样具有多个角部的板状电极部。

或者,如图5所示,也可以不设置板状电极部12b,而仅由棒状电极部12a构成电极部。

并且,如图6所示,也可以代替图3所示的棒状电极部12a和板状电极部12b而设置使呈棒状的电极部件的前端屈曲成l字状的钩状的电极部12d。

操作线13是由不锈钢(例如sus304)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绞合线(例如7股),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贯穿插入到设置于挠性护套11的贯穿插入孔11a内。操作线13在前端侧与电极部12电连接,在基端侧与图1所示的连接器部23电连接。

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经由连结部件14而彼此电连接并且分别与连结部件14接合。连结部件14是由不锈钢(例如sus304)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筒状的部件,利用棒材或管材制作。将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以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式插入于连结部件14,通过从连结部件14的外周对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分别插入的区域进行凿紧而使电极部12、操作线13以及连结部件14一体化。对使用连结部件14的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的连接构造在后面详细说明。

连结部件14在组装到挠性护套11的状态下,在从板状电极部12b与绝缘片17的前端面抵接的位置到连结部件14的前端面14a与挡块部件16的插入部16b的内底面16d抵接的位置之间能够沿轴向移动。通过连结部件14的前端面14a与挡块部件16的内底面16d抵接来限制电极部12从插入部10的突出量。

当再次参照图1时,在操作部主体21设置有供操作线13贯穿插入的贯穿插入孔(未图示)。贯穿插入到挠性护套11的操作线13进而穿过操作部主体21内的贯穿插入孔而延伸到操作部主体21的基端侧并与线操作手柄22连结。通过使该线操作手柄22沿轴向滑动,使操作线13在挠性护套11的贯穿插入孔11a内沿轴向进退从而使电极部12从插入部10的前端部突出。并且,通过将高频产生装置与连接器部23连接而产生高频电流,从而经由连接器部23、操作线13以及连结部件14将高频电流提供给电极部12。由此,电极部12成为能够切除活体组织的状态。

接下来,对使用了连结部件14的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的连接构造以及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7a、图7b、图8a以及图8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其中,图7a示出将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插入于连结部件14的状态(连接之前的状态),图7b示出通过对连结部件14进行凿紧而使棒状电极部12a、操作线13以及连结部件14一体化的状态(连接之后的状态)。

这里,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的尺寸根据高频刀1的用途等而不同,以下,作为一例,对棒状电极部12a的外径约0.4mm,长度约10mm,操作线13的外径约0.5mm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7a所示,连结部件14是在两端分别设置有能够供棒状电极部12a插入的电极插入部14b和能够供操作线13插入的线插入部14c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另外,电极插入部14b和线插入部14c可以在连结部件14的内部彼此连通,也可以不连通。优选可以使两者连通从而使棒状电极部12a的端面和操作线13的端面抵接,由此,连结部件14的全长变短,即使在挠性护套11弯曲的状态下也能够顺畅地进退。

在将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的尺寸设为上述的尺寸的情况下,关于连结部件14,例如可以将长度设为5mm左右,将电极插入部14b的内径设为约0.43mm,将周壁的厚度设为约0.185mm、外径设为约0.8mm、长度设为约2.5mm,将线插入部14c的内径设为约0.53mm,将周壁的厚度设为约0.185mm、外径设为约0.9mm、长度设为约2.5mm。

如图7a所示,在棒状电极部12a的外径比操作线13的外径小的情况下,若使电极插入部14b和线插入部14c的周壁的厚度大致均匀,则在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上产生台阶。在这种情况下,当使操作线13进退时,为了防止该台阶钩挂在密绕线圈15或挡块部件16的内周面上,优选在台阶处设置锥形部14d而使外周形状变得平滑。另外,棒状电极部12a的外径和操作线13的外径也可以是相同程度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若使电极插入部14b和线插入部14c的周壁的厚度大致均匀,则连结部件14为外径的尺寸均匀且没有台阶的圆筒状。即,连结部件14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

当连接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时,首先,将操作线13插入于连结部件14的线插入部14c。接着,像图8a所示那样使凿紧模具30与作为线插入部14c的周壁的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抵接,像图8b所示那样朝向连结部件14的中心轴进行按压(凿紧工序)。

在该凿紧工序中,能够使用用于电布线用连接销和电线的凿紧连接等的通用的凿紧工具。图8a和图8b所示的4个凿紧模具30是作为通用的凿紧工具的一例而示出4个凹槽压接工具的一部分的示意图。这些凿紧模具30设置为在与被接合部件(在图8a和图8b中是连结部件14和操作线13或连结部件14和棒状电极部12a)的中心轴垂直的轴上进退自如。并且,这些凿紧模具30等间隔地配置为,前端部30a位于距被接合部件的中心轴的距离相等的圆周上,从而构成为能够同时进退。

通过将与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抵接的凿紧模具30朝向中心轴按入预先设定的量,使连结部件14的周壁沿内径方向塑性变形而按压操作线13,从而借助该按压力使操作线13也一起塑性变形。其结果是,连结部件14和操作线13被紧密地接合。

接着,将棒状电极部12a插入于连结部件14的电极插入部14b,像图8a所示那样使凿紧模具30与作为电极插入部14b的周壁的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抵接。而且,像图8b所示那样朝向连结部件14的中心轴进行按压,而将凿紧模具30按入预先设定的量(凿紧工序)。由此,连结部件14的周壁沿内径方向塑性变形而按压棒状电极部12a,借助该按压力而使棒状电极部12a也一起塑性变形。其结果是,连结部件14和电极部12被紧密地接合。另外,电极部12和连结部件14都可以先与连结部件14接合。

图9是示出经由连结部件14连接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通过凿紧模具30所抵接的部分进行塑性变形而凹陷的凹槽14e、14f。

这里,在上述的凿紧工序中,规定加工条件(凿紧条件),使得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以及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分别为预先设定的接合强度。该凿紧条件能够通过凿紧加工时的4个凿紧模具30被按入时的前端部30a所穿过的圆周的直径(凿紧直径)或者凿紧加工时的前端部30a从被接合部件的外周在径向上的按入量(凿紧量)来设定。

图10是用于说明通过凿紧直径来设定凿紧条件的方法的示意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直径d的销规31准确地调整各凿紧模具30的位置,使得4个凿紧模具30的前端部30a与销规31的圆周接触,并将该位置设定为凿紧模具30的最终的位置。当进行凿紧加工时,只要使凿紧模具30沿径向移动直到凿紧模具30的前端部30a到达该最终的位置为止即可。

但是,实际上即使凿紧直径相同,有时进行凿紧加工时的被接合部件的变形量也根据被接合部件的外径尺寸而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凿紧量来设定凿紧条件。具体而言,从加工前的被接合部件的外径减去凿紧直径,将该差设为凿紧量。在这种情况下,当进行凿紧加工时,只要使凿紧模具30从使凿紧模具30的前端部30a与被接合部件的外周面接触的位置起沿径向移动凿紧量的量即可。

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以及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能够通过凿紧量进行调节。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一的连接构造中的凿紧量与接合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该曲线图如下:以使凿紧量阶段性地变化的方式分别制作接合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体以及接合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体,并对制作出的接合体进行拉伸试验,将断裂时的强度作为接合强度。如图11所示,各接合体中的接合强度与凿紧量呈比例地增加。

因此,根据棒状电极部12a与连结部件14的接合部和操作线13与连结部件14的接合部分别所要求的接合强度求出凿紧量,并按照凿紧量实施各凿紧工序,从而能够以想要的强度接合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14,并以想要的强度接合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

这里,在高频刀1中,棒状电极部12a与连结部件14的接合部和操作线13与连结部件14的接合部各自相对于通常的内窥镜实施手术中的负载具有足够的接合强度,并且将使电极部12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比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强作为接合条件。另外,当然是以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单体的强度比上述接合强度强为前提。

具体而言,当对高频刀1进行了不合理的操作时,在将施加给电极部12的负载的阈值设为60n的情况下,根据图11所示的曲线图,通过将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的凿紧量设定为约0.27mm能够获得60n的接合强度。并且,在对上述阈值的强度施加余量而使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为120n的情况下,将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14的凿紧量设定为约0.4mm即可。

实际上以这样的接合强度的设定方法为基准,来掌握对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14以及对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进行接合时的各凿紧工序中的各种变动因素,优选以即使在产生该变动因素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想要的要求品质的方式进行验证并且确定凿紧量。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当通过连结部件14来连接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时,以使电极部12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比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14的接合强度强的方式,设定凿紧条件来进行凿紧加工。因此,万一对高频刀1进行了不合理的操作,即使在施加给电极部12的负载超过通常的内窥镜实施手术中的负载的情况下,由于操作线13与连结部件14的接合部先断裂而使电极部12保持与连结部件14接合的状态残留在插入部10侧,因此能够防止电极部12的脱落。

(变形例)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2和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中能够使用的凿紧模具的剖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一中,对在凿紧工序中使用4个凹槽压接工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凿紧工序中能够使用的工具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按压连结部件14的凿紧模具30(参照图8a和图8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个,只要有2个以上即可。

并且,凿紧模具的形状也像图8a和图8b所示的凿紧模具30那样并不限定于呈凸状地与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接触。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使用与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呈平面状的一对凿紧模具33,通过使连结部件14和贯穿插入到其内部的棒状电极部12a、操作线13模仿凿紧模具33的形状呈扁平状地塑性变形来进行接合。

或者,如图13所示,也可以使用与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屈曲的呈平面状的一对凿紧模具34,通过使连结部件14和插入到其内部的棒状电极部12a、操作线13模仿凿紧模具34的形状大致呈菱形形状地塑性变形来进行接合。

(实施方式二)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进行说明。应用了实施方式二的连接构造的内窥镜用处置器具(高频刀)的结构整体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参照图1),连结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的连结部件的形状与实施方式一不同。

图14a和图14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二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的示意图。其中,图14a示出将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插入于实施方式二中所使用的连结部件40的状态(连接之前的状态),图14b示出对连结部件40进行凿紧而使棒状电极部12a、操作线13以及连结部件40一体化的状态(连接之后的状态)。

如图14a所示,连结部件40是由不锈钢(例如sus304)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部件。在连结部件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能够供棒状电极部12a插入的电极插入部40a和能够供操作线13插入的线插入部40b。另外,电极插入部40a和线插入部40b也可以在连结部件40的内部彼此连通,也可以不连通。优选可以使两者连通从而使棒状电极部12a的端面和操作线13的端面抵接。

连结部件40的尺寸根据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的尺寸而适当确定。以下,作为一例,对棒状电极部12a的外径为约0.4mm,长度为约10mm,操作线13的外径为约0.5mm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若将连结部件40做成长度为约5mm,外径一律为约0.85mm的棒材或管材,则形成内径为约0.43mm、长度为约2.5mm的电极插入部40a和内径为约0.53mm、长度为约2.5mm的线插入部40b。在该情况下,电极插入部40a的周壁的厚度和线插入部40b的周壁的厚度为彼此不同的厚度,该电极插入部40a的周壁的厚度为约0.21mm,该线插入部40b的周壁的厚度为约0.16mm。

在本实施方式二中,作为一例,将连结部件40的电极插入部40a和线插入部40b的外径设为相同的尺寸,但也可以设定与外径不同的尺寸。

当连接电极部12和操作线13时,依次进行将棒状电极部12a插入于连结部件40的电极插入部40a而进行凿紧的工序(下面,称为电极凿紧工序)和将操作线13插入于线插入部40b而进行凿紧的工序(下面,称为线凿紧工序)。其结果是,在连结部件40的外周面形成凹槽40c、40d(参照图14b)。另外,电极凿紧工序和线凿紧工序都可以先进行。并且,各凿紧工序的详细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参照图8a和图8b)。

在实施方式二中,与实施方式一不同,不在连结部件40的外周面上设置台阶(参照图7a和图7b所示的锥形部14d),一方面使外径的尺寸均匀,另一方面使电极插入部40a和线插入部40b的内径的尺寸分别与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的直径大致一致,因此电极插入部40a的周壁比线插入部40b的周壁厚。

这里,若周壁变厚,则使连结部件40塑性变形所需的力变大。因此,即使凿紧量相同,也能够使电极部12和连结部件40的接合强度比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40的接合强度强。并且,通过使凿紧量相同能够使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的塑性变形量大致相等。因此,与实施方式一不同,能够减轻施加给棒状电极部12a的负担,从而在棒状电极部12a的强度较低的制品中是有效的接合方法。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二的连接构造中的凿紧量与接合强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该曲线图如下:以使凿紧量阶段性地变化的方式分别制作将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40接合起来的接合体、以及将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40接合起来的接合体,并对制作出的接合体进行拉伸试验,将断裂时的强度作为接合强度。如图15所示,各接合体中的接合强度与凿紧量成比例地增加。并且,当对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40的接合体以及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40的接合体中的接合强度的变化进行比较时,前者的接合强度更大,进而接合强度相对于凿紧量的变化率较大。

作为具体的凿紧条件,当对高频刀1进行了不合理的操作时,在将施加给电极部12的负载的阈值设为60n的情况下,根据图15所示的曲线图,通过将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40的凿紧量设定为约0.35mm能够获得约60n的接合强度。并且,在将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40的凿紧量设定为相同的值(约0.35mm)的情况下,棒状电极部12a和连结部件40的接合强度为约120n。

实际上优选以这样的接合强度的设定方法为基准,来掌握对棒状电极部12a、操作线13以及连结部件40进行接合时的凿紧工序中的各种变动因素,以即使在产生该变动因素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想要的要求品质的方式进行验证并且确定凿紧量。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能够通过使电极插入部40a的周壁的厚度比线插入部40b的周壁的厚度厚并且以相同的凿紧条件(凿紧量)进行电极凿紧工序和线凿紧工序,来实现使电极部12和连结部件40的接合强度比操作线13和连结部件40的接合强度强的接合条件。

(实施方式三)

上述实施方式二的接合方法也可以与实施方式一组合进行。这里,在根据棒状电极部12a和操作线13的规格而单独地执行实施方式一或实施方式二的接合方法的情况下,也考虑了无法获得想要的接合强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复合地组合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的接合方法能够实现所要求的接合强度。具体而言,举出了如下方法:对在实施方式二中所使用的连结部件40的电极插入部40a和线插入部40b分别设定适当的凿紧量而进行凿紧工序。

例如,在棒状电极部12a与操作线13的外径差较小并且将连结部件40的外径设为一样的情况下,有时无法仅通过连结部件40的周壁的壁厚差来设定作为目标的接合强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可以使电极插入部40a中的凿紧量比线插入部40b中的凿紧量大。或者,在实施方式二中设定的接合部的要求强度变更的情况下等,将实施方式二的接合方法与实施方式一的接合方法复合地使用的方法也是有效的。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一~三及其变形例,通过对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各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构成要素中排除几个构成要素而形成,也可以对不同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而形成。

标号说明

1:高频刀;10:插入部;11:挠性护套;12、12d:电极部;12a:棒状电极部;12b、12c:板状电极部;13:操作线;14、40:连结部件;14a:前端面;14b、40a:电极插入部;14c、40b:线插入部;14d:锥形部;14e、14f、40c、40d:凹槽;15:密绕线圈;16:挡块部件;16a:嵌合部;16b:插入部;16c:壁厚部;16d:内底面;17:绝缘片;18:绝缘管;20:操作部;21:操作部主体;21a:支承部;22:线操作手柄;23:连接器部;30、33、34:凿紧模具;30a:前端部;31:销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