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5588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



背景技术:

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相应部位血液供应障碍的病理过程。依血栓组成成分可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混合血栓等。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血栓、静脉性血栓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是血栓由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流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动脉血栓)及淤血、水肿(静脉血栓)的病理过程。

由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且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工作、生活中活动减少,血栓性疾病近年来还有渐增之势,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血栓性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活动减少、血管炎症等。肺栓塞(pe)亦称肺血栓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生肺出血或坏死者,即称为肺梗死。尸检资料表明,pe的发生年龄多在50~65岁,儿童患病率约为3%。而60岁以上可达20%。90%致死性pe发生在50岁以上。在女性20~39岁者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同龄男性高10倍,故pe之发生率相对增高。另外因下肢骨折、瘫痪、重症心肺疾病、手术等原因,致使长期不适当的卧床,或健康人平时肢体活动减少,降低了静脉血流的驱动力,也会导致血流淤滞,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前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抗凝、抗栓、溶栓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对陈旧性血栓经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即手术取出血栓或切除栓塞血管段并重新吻合。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局部溶栓,通过导管负压抽吸血栓以及通过球囊、支架等器械机械式取栓。

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移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 引起相应组织和(或)器官缺血、缺氧、坏死等。血栓栓塞影响的严重程度与栓塞的位置及栓塞的时间有关。

抗凝、抗栓、溶栓等药物治疗,需要对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用药,用药量大,见效慢,容易引起器官脏器出血等并发症。

目前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注入局部的介入治疗,能降低药量,减少对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但仍然存在见效慢的问题。

血栓尤其是新鲜血栓在体内像果冻,没有机械强度,在体内容易破裂。通过球囊取栓,需要阻断远端血流,为了取栓尽量完全,取栓球囊需要贴壁,在移动时容易刮伤血管,通过支架取栓容易导致血栓破裂和取栓不完全。

导管负压抽吸血栓目前包括手动抽吸和伯努利效应将血栓抽吸至体外。手动抽吸不稳定且抽吸力小,几乎没有临床疗效。利用伯努利效应抽吸,其工作过程是驱动泵产生脉冲压力将生理盐水经导管注入并从导管头端侧孔反向喷射冲刷血栓,高速生理盐水同时产生局部低压区,使碎裂的血栓颗粒由导管排出孔吸出。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将血栓抽吸至体外的同时,血液也一起抽吸至体外,导致患者血容量减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向血栓性疾病患者提供一种经皮使用的,快速、有效移除血栓的设备,系统在移除血栓的同时,不减少血容量,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无需外科手术。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包括可经皮植入人体的抽吸导管和驱动模块,所述抽吸导管包括入血口、血流通道及出血口,所述抽吸导管的血流通道内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和出血口之间或出血口处设置有叶轮;所述叶轮和所述驱动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位于体外与所述抽吸导管分开设置,所述驱动模块的远端通过柔性传动结构与所述抽吸导管相连,所述驱动模块的近端通过信号线与控制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传动结构包括驱动导丝以及为所述驱动导丝提供传动腔的传动导管,所述驱动导丝通过桥接结构与所述叶轮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传动结构的长度范围为80cm~200cm,所述驱动导丝为螺旋 缠绕管或钢绞线。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支撑外壳、驱动马达及桥接结构,所述驱动模块桥接结构的远端连接所述柔性传动结构内的驱动导丝,所述驱动模块桥接结构的近端连接所述驱动马达的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马达为气动马达,所述支撑外壳内还设置有冷却结构、测速结构、排气结构及降噪结构,所述控制模块向所述驱动模块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气源的输出气压对汽轮转速进行控制,同时所述测速结构反馈汽轮实际转速用于形成闭环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马达为电动马达,所述支撑外壳内还设置有冷却结构,所述控制模块向所述驱动模块提供驱动信号机电源,所述驱动模块反馈电机的运行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模块为位于体内的电机,与所述驱动模块相连的控制模块位于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主体、电气系统和控制器搭载的系统软件,并具有人机交互界面;所述控制器主体与所述驱动模块通过信号线相连,所述控制器主体传送并接收所述驱动模块内马达的运行参数;所述系统软件用于设置系统运行参数、控制系统运行、实时监控所述抽吸导管的运行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滤网的网孔面积范围为0.1mm2-16mm2

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驱动叶轮旋转的驱动装置可位于体内或体外。驱动装置高速旋转时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在入血口形成负压区,将含有血栓的血液吸入抽吸导管,经过滤网时,血液可以通过,但大于滤网网孔的血栓则无法通过,从而可将血栓和血液进行分离,血液通过出血口回到血管。相对于球囊支架等取栓方式,本发明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无需阻断血流,采用负压的抽吸方式,取栓更安全,不担心血栓破裂和脱落。相对于现有的抽吸导管技术,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时,病人血液经过滤网后又回到血液循环而无失血,导管撤出体外时血栓也一并移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

1抽吸导管2滤网3叶轮

11入血口12出血口13血流通道

4传动导管5血管6血栓

7血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包括可经皮植入人体的抽吸导管1和驱动模块(图未示),抽吸导管1包括入血口11、血流通道13及出血口12,抽吸导管1的血流通道13内设置有滤网2,滤网2和出血口12之间或出血口12处设置有可旋转的叶轮3;叶轮3和所述驱动模块相连。较佳地,滤网2的网孔面积范围为0.1mm2-16mm2

本发明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中,所述驱动模块可以为位于体内的电机,叶轮3由体内电机驱动,控制模块可以位于体外。在本实施例中,较佳地,所述驱动模块位于体外与抽吸导管1分开设置,下面以驱动模块设置在体外的结构作为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所述驱动模块的远端通过柔性传动结构与抽吸导管1相连,所述驱动模块的近端通过信号线与控制模块相连。所述柔性传动结构包括驱动导丝以及为所述驱动导丝提供传动腔的传动导管4,所述驱动导丝通过桥接结构与叶轮3相连。优选地,所述柔性传动结构的长度范围为80cm~200cm,所述驱动导丝为螺旋缠绕管或钢绞线。所述驱动模块包括支撑外壳、驱动马达及桥接结构,所述驱动模块桥接结构的远端连接所述柔性传动结构内的驱动导丝,所述驱动模块桥接结构的近端连接所述驱动马达的转轴。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马达可以为气动马达或电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为气动马达时,所述支撑外壳内还设置有冷却结构、测速结构、排气结构及降噪结构,所述控制模块向所述驱动模块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气源的输出气压对汽轮转速进行控制,同时所述测速结构反馈汽轮实际转速用于形成闭环控制。所述驱动马达为电动 马达时,所述支撑外壳内还设置有冷却结构,所述控制模块向所述驱动模块提供驱动信号机电源,所述驱动模块反馈电机的运行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器主体、电气系统和控制器搭载的系统软件,并具有人机交互界面;所述控制器主体与所述驱动模块通过信号线相连,所述控制器主体传送并接收所述驱动模块内马达的运行参数;所述系统软件用于设置系统运行参数、控制系统运行、实时监控所述抽吸导管的运行状态。

开始使用时,通过人机界面向控制器输入控制参数并由控制器转换为运行参数;运行时控制器通过信号线向驱动模块发送驱动信号,控制驱动模块内马达依据所设运行参数运行;驱动模块通过柔性传动结构将转动扭矩传递至抽吸导管1内的叶轮3,叶轮3转动,血液和血栓6一同从入血口11吸入,经过滤网2时,血液正常能通过从出血口12流出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血栓6留在滤网2上。抽吸导管1移出体外时,血栓6跟随抽吸导管1一起移出体外。

综上,驱动叶轮旋转的驱动装置可位于体内或体外。抽吸导管1经皮进入有血栓的动脉或静脉。驱动装置高速旋转时带动叶轮3高速旋转,在入血口11形成负压区,将含有血栓6的血液吸入抽吸导管1,经过滤网2时,血液7可以通过,但大于滤网2网孔的血栓6则无法通过,从而可将血栓6和血液7进行分离,血液7通过出血口12回到血管5。相对于球囊支架等取栓方式,本发明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无需阻断血流,采用负压的抽吸方式,取栓更安全,不担心破裂和脱落。相对于现有的抽吸导管技术,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血管内血栓抽吸系统时,病人血液经过滤网2后又回到血液循环而无失血,抽吸导管1撤出体外时血栓也一并移出。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