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导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1739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医疗用导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血管病变部治疗用等中使用的医疗用导线。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进行血管的末梢部的狭窄部以及堵塞部等血管病变部的治疗时,为了防止末梢部的血管壁的穿孔,或者防止误入病变部以外的侧支以及迅速治疗,存在如下的技术:手术医生一边使医疗用导线(以下称作导线)的跟前侧(后端侧)旋转一边利用血管蜿蜒部等有意地使导线的前端部弯曲成U字形状并到达病变部的入口部,之后,在稍微拉动跟前侧而使前端部的U字形状恢复至初始的形状后通过血管堵塞部,从而进行血管堵塞部的扩径治疗。

在该情况下,同时要求用于使导线的前端部弯曲变形成U字形状的易弯曲性、为了通过血管堵塞部等而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的高度的旋转传递性能、以及反复抗疲劳特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前端部弯垂(prolapse)(弯曲成U字)的导线。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与前端部的螺旋弹簧相比靠后端侧的芯线具有弯曲刚性等机械特性的导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7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623906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述的导线涉及如下的技术内容:使芯轴(芯线)的前端与大致半球体形的最前端部分离,在比最前端部靠后端侧的位置将柔软的安全线作为第一钎焊部而将芯轴的前端与线圈体接合,利用第一钎焊部的前端与后端的刚性差使导线弯垂。

专利文献2所述的导线涉及如下技术内容:芯线由不锈钢或者镍钛的超弹性合金构成,与前端部的螺旋弹簧相比靠后端侧的芯线的弯曲刚性在长边方向上线性变化,从而消除了急剧的阻力感,由此提高手术医生的操作性。

并且,专利文献1、2均没有记载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线圈内的芯线前端部具有前端细径体与至少一个以上的截头圆锥体,根据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与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的扭转角比发现使前端部弯曲成U字形状的适当条件,此外,还通过同时采用将截头圆锥体连接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构造,能够一并提高使前端部弯曲成U字形状的易弯曲性、用于通过血管堵塞部的旋转传递性、以及反复抗疲劳特性等。这些性能是使用导线迅速到达血管病变部并且提高血管堵塞部的通过性的重要技术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著提高迅速治疗、血管病变部处的通过性的导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导线构成为,将具有从后端侧向前端侧逐渐缩径的部分的芯线的芯线前端部向外侧线圈内穿插。芯线前端部从前端向后端具有前端细径体和连接截头圆锥体,将外侧线圈的前端与前端细径体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将外侧线圈的后端与芯线前端部的后端接合而形成外侧线圈后端接合部。

连接截头圆锥体构成为,沿长边方向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截头圆锥体,一个截头圆锥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从后端侧的截头圆锥体朝向前端侧的截头圆锥体逐渐减小,并且,后端的大径外径与前端的小径外径的外径比、即后端的大径外径/前端的小径外径从后端侧的截头圆锥体朝向前端侧的截头圆锥体逐渐增大。

另外,在连接截头圆锥体的最大外径为D0,最小外径为D1,全长为L,将从最大外径D0的横截面的中心位置朝向前端的任意位置X处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外径设为Dm,任意位置X处于0<X<L的关系的情况下,连接截头圆锥体的外径Dm满足Dm>{D0-(D0-D1)X/L}的关系式。

并且,连接截头圆锥体的前端的截头圆锥体为第一截头圆锥体,在将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设为θo,将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设为θ1的情况下,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大于1。

前端细径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呈长边与短边的长宽比、即长边/短边为1.676以上且3.958以下的矩形,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为1.210以上且2.706以下。

外侧线圈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具备后端大径部和前端小径部,在将外侧线圈的后端大径部的外径设为B1,将前端小径部的外径设为B2,将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后端的大径外径设为D2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前端的小径外径为D1,因此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后端的大径外径D2与前端的小径外径D1的外径比D2/D1大于外侧线圈的外径比B1/B2,即(D2/D1)>(B1/B2)。

内侧线圈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具备后端大径部和前端小径部。

在芯线前端部的外侧且外侧线圈的内侧将内侧线圈以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外侧线圈短的方式配置成同心状。另外,将外侧线圈的前端、内侧线圈的前端(前端小径部的前端)、以及前端细径体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将内侧线圈的后端(后端大径部的后端)与芯线前端部接合而形成内侧线圈后端接合部。

连接截头圆锥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和第二截头圆锥体,第一截头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侧线圈内,在第二截头圆锥体的后端的大径外径为D0,前端的小径外径为D2,将内侧线圈的后端大径部的外径设为A1,将前端小径部的外径设为A2的情况下,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D2/D1大于第二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D0/D2,即(D2/D1)>(D0/D2),并且,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D2/D1、内侧线圈的外径比A1/A2、以及外侧线圈的外径比B1/B2满足(D2/D1)>(A1/A2)>(B1/B2)的关系式。

在配置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前端与前端细径体的后端之间的边界部的外侧的外侧线圈、或者外侧线圈与内侧线圈双方,在以所述边界部为基准包括前端侧和后端侧在内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至少为5mm的范围内设置有稀疏卷绕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导线的特征在于,穿插于外侧线圈内的芯线前端部从前端向后端具有前端细径体和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截头圆锥体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连接截头圆锥体的前端为第一截头圆锥体,在将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设为θo,将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设为θ1的情况下,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大于1。

其原因为,通过使前端侧的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大于后端侧的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从而提高前端细径体侧的U字形状的易弯曲性。另外,通过采用从前端侧向后端侧而外径逐渐扩径(或者,从后端侧向前端侧逐渐缩径)的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构造,与外径为等径的情况相比,后端侧扩径,因此能够增大扭转角比(θ1/θo)。

另外,连接截头圆锥体构成为,沿长边方向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截头圆锥体,一个截头圆锥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从后端侧的截头圆锥体朝向前端侧的截头圆锥体逐渐减小,并且,后端的大径外径与前端的小径外径的外径比(后端的大径外径/前端的小径外径)从后端的截头圆锥体朝向前端的截头圆锥体逐渐增大。

连接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满足恒定的关系式。其原因为,通过将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设为比后端侧的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高的值,从而在对跟前侧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虽是细径的芯线,但也能够进一步减小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

并且,将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的连接截头圆锥体配置在前端细径体的后端。

其原因为,基于在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后端连接截头圆锥体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构造,进一步增大使扭转角θo减小了的第一截头圆锥体与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的扭转角比(θ1/θo),进一步提高前端细径体侧的易弯曲性。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前端部的U字形状的弯曲变形,从而迅速地到达血管病变部的入口部,此外,基于连接截头圆锥体的构造,能够提高朝向芯线前端部的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弯曲刚性、耐压曲强度、以及反复抗疲劳特性,进一步提高血管堵塞部处的通过性,通过兼具备朝向血管病变部的入口部的迅速的到达性和血管堵塞部处的更高的通过性,能够提供可对血管病变部的治疗做出较大贡献的导线。

前端细径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呈长边与短边的长宽比(长边/短边)为1.676以上且3.958以下的矩形,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优选为1.210以上且2.706以下。

其原因为,若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低于1,则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低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第一截头圆锥体比前端细径体更容易弯曲,无法确保前端细径体侧的易弯曲性。

另外,若超出所述范围的上限值,则后述的前端细径体的横截面构成为矩形的长边与短边的对角线的长度大于外侧线圈的内径从而无法组装、后者在弯曲变形时与外侧线圈的内壁干涉或者被约束而成为蜿蜒形状,难以进行弯曲蜿蜒血管内的插入操作,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故而设为所述范围。因此,优选处于所述上下限值的范围。

外侧线圈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具备后端大径部和前端小径部,在将外侧线圈的后端大径部的外径设为B1,将前端小径部的外径设为B2,将连接截头圆锥体的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后端的大径外径设为D2的情况下,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后端的大径外径D2与前端的小径外径D1的外径比(D2/D1)大于外侧线圈的外径比(B1/B2),即,(D2/D1)>(B1/B2)。

其原因为,外侧线圈的尖头形状提高从后端侧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通过使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大于外侧线圈的外径,从而通过芯线前端部的连接截头圆锥体补充从后端侧向前端侧的扭转力,由此提高前端细径体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比(θ1/θo)。

由此,通过同时采用芯线前端部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构造和尖头形状的外侧线圈,能够在提高弯曲刚性和耐压曲强度等的同时,实现朝向前端侧的扭转力矩增大,进一步提高朝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外侧线圈与内侧线圈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具备后端大径部和前端小径部。在芯线前端部的外侧且外侧线圈的内侧将该内侧线圈以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外侧线圈短的方式配置成同心状。另外,将外侧线圈的前端小径部的前端、内侧线圈的前端小径部的前端、以及芯线前端部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将内侧线圈的后端大径部的后端与芯线前端部接合而形成内侧线圈后端接合部。

连接截头圆锥体从前端侧向后端侧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和第二截头圆锥体,第一截头圆锥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内侧线圈内,在第二截头圆锥体的后端的大径外径为D0,前端的小径外径为D2,将内侧线圈的后端大径部的外径设为A1,将前端小径部的外径设为A2的情况下,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D2/D1)大于第二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D0/D2),即,(D2/D1)>(D0/D2),并且,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D2/D1)、内侧线圈的外径比(A1/A2)、以及外侧线圈的外径比(B1/B2)满足(D2/D1)>(A1/A2)>(B1/B2)的关系式。

其原因为,内侧线圈与外侧线圈的尖头形状进一步提高从后端侧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通过使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大于外侧线圈的外径比和内侧线圈的外径比,从而进一步补充芯线前端部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从后端侧向前端侧的扭转力,进一步提高前端细径体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比(θ1/θo)。

由此,通过同时采用芯线前端部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构造与尖头形状的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能够在进一步提高弯曲刚性与耐压曲强度等的同时,实现朝向前端侧的扭转力矩的进一步增大,进一步提高朝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在配置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前端与前端细径体的后端之间的边界部的外侧的外侧线圈、或者外侧线圈与内侧线圈双方,在以所述边界部为基准包括前端侧和后端侧在内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至少为5mm的范围内设置有稀疏卷绕部。

由此,以提高了前端细径体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比(θ1/θo)的第一截头圆锥体和前端细径体的边界部为起点,能够补充前端部的U字形状的易弯曲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整体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是示出具有前端细径体与两个截头圆锥体连接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前端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3示出图2中的前端细径体的横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三个截头圆锥体连接而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两个截头圆锥体连接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与假想的单一截头圆锥体的外径的关系式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的前端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线的前端部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8示出本发明的外侧线圈与内侧线圈的其他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11、111 医疗用导线

2 芯线

2A 芯线后端部

2B、2C 芯线前端部

3、30 外侧线圈

4 内侧线圈

26、260 连接截头圆锥体

26A 第一截头圆锥体

26B 第二截头圆锥体

26C 第三截头圆锥体

27 前端细径体

28 节部

29 边界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导线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1,图1示出整体图,图2示出前端部的主要部分,图3示出图2中的C-C剖视图。

导线1具有芯线2、外侧线圈3、氟树脂被膜6、以及亲水性树脂被膜7。芯线2具有芯线后端部2A与芯线前端部2B,且具有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逐渐缩径的部分。

外侧线圈3中穿插有芯线前端部2B,使用接合构件将外侧线圈3的前端与芯线前端部2B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圆形状的前端接合部5A,将外侧线圈3的后端与芯线前端部2B的后端接合而形成外侧线圈后端接合部5B。

氟树脂被膜6形成于后端侧的粗径的芯线后端部2A的外周。亲水性树脂被膜7形成于外侧线圈3的外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发明的导线1而言,与长度相比直径为非常小的值。因此,对于本发明的导线1而言,若将纵横的缩放率设为相同则难以在规定的区域图示,因此以将局部放大或省略的方式图示。

芯线2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包括第一等径部21、第一锥部22、第二等径部23、第二锥部24、第三等径部25、将第一截头圆锥体26A与第二截头圆锥体26B连接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边界部29、以及前端细径部27,边界部29存在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与前端细径体27之间。

从第一等径部21至第一截头圆锥体26A,外径从0.3556mm(0.014英寸)逐渐缩径至0.054mm。另外,前端细径体27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后述的长边a与短边b的长度比(a/b)处于规定的范围的矩形。

连接截头圆锥体26从大径侧的后端的外径0.180mm逐渐向小径侧的前端的外径0.054mm缩径。使用钎料等接合构件将外侧线圈3的外侧线圈后端接合部5B与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大径侧的后端的外径0.180mm接合。另外,也可以使用接合构件将外侧线圈后端接合部5B与外径为0.180mm的第三等径部25接合。

芯线2使用不锈钢线、Ni-Ti合金线等。例如日本特开平11-6037所示,使用反复进行拉丝加工和退火处理而成的高强度的不锈钢线。或者,如日本特开2002-69555所示,使用在规定条件下实施热处理而制造出的Ni-Ti合金线等。优选使用拉伸强度为2200MPa以上且3500MPa以下的奥氏体不锈钢线。

其原因为,通过缩径拉丝加工能够容易地提高拉伸强度,并且容易进行后述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形状的无心研磨加工。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是指,使用一根线材进行研磨加工等并沿长边方向设置有多个截头圆锥体的形状的构造体。另外,芯线前端部2B与芯线后端部2A可以采用将不同线材焊接接合而成的芯线2,例如所述芯线的材质等的组合(具体而言,芯线后端部2A为不锈钢线,芯线前端部2B为Ni-Ti合金线)等。

外侧线圈3是将外径B1为0.330mm并等径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160mm、螺旋线的线径t1为0.060mm的一根或多根线材卷绕成形而得到的线圈。前端侧的外侧第一线圈31由将金、白金、或者在金、白金中含有镍等的放射线不穿透的线材卷绕成形而得到的线圈构成,长边方向的长度为40mm。另外,外侧第一线圈31也可以采用以后端侧密集卷绕而前端侧稀疏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形的线圈,但为了补充前端细径体27侧的易弯曲性,优选为,对于配置在边界部29的外侧的外侧第一线圈31,以边界部29为基准包括前端侧和后端侧在内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至少为5mm的范围内设置采用稀疏卷绕的稀疏卷绕部8。需要说明的是,稀疏卷绕部8的线间间隙为线径t1的0.07倍以上且1.90倍以下。

另外,后端侧的外侧第二线圈32为由不锈钢线的放射线穿透的线材构成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120mm的以密集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形的线圈。

外侧第一线圈31与外侧第二线圈32通过拧入螺旋线并在中间接合部5D使用钎料等手段接合而成。另外,也可以代替拧入接合,而使用焊接等方法将螺旋线彼此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外侧第二线圈32的螺旋线的材质优选使用不锈钢线中的拉伸强度为2200MPa以上且3500MPa以下的奥氏体不锈钢线。其原因为,通过采用具有高强度的拉伸强度的螺旋线且以密集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形,能够通过较高的扭转应力和较高的初始张力来提高抗疲劳特性。另外,外侧线圈3也可以使用一根或多根金、白金、以及在金中含有镍等、或者在白金中含有镍等的放射线不穿透的材质的线材。

图2示出具有前端细径体27与两个截头圆锥体连接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芯线前端部2B,图3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中的前端细径体27的横剖视图。

另外,图4示出截头圆锥体为三个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芯线前端部2C。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芯线前端部2C以外,其他规格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对相同的构成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图2所示的前端细径体27、边界部29。

在图2中,芯线前端部2B从前端向后端具有前端细径体27和连接截头圆锥体26,在前端细径体27与连接截头圆锥体26之间,具有从连接截头圆锥体26(或者前端细径体27)向前端细径体27(或者连接截头圆锥体26)过渡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约为2mm以下的边界部29。前端细径体27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4为12mm,如图3所示那样横截面的形状呈矩形,长边的长度a与短边的长度b的长宽比(a/b)后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端细径体27使用外径为0.054mm(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小径外径D1的外径0.054mm相等的直径)的横截面呈圆形的线材,通过挤压加工而形成,横截面的形状呈矩形。另外,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等机械加工形成为矩形。另外,在此所说的边界部29是指,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小径外径D1向前端侧的前端细径体27过渡的部位。

连接截头圆锥体26包括第二截头圆锥体26B和第一截头圆锥体26A这两个截头圆锥体,所述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2为100mm,大径外径D0为0.180mm,小径外径D2为0.120mm,所述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为40mm,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观察时大径外径D2为0.120mm,小径外径D1为0.054mm。

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2为100mm,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为40mm,且从后端侧向前端侧减小(L2>L1),并且,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外径比D0/D2为1.50,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D2/D1约为2.22,从后端侧向前端侧增大,即,(D0/D1)<(D2/D1)。

接下来,对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与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进行说明。

前端细径体27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4为12mm,横截面的形状呈长边a为0.0654mm、短边b为0.035mm、长宽比(a/b)约为1.868的矩形(图3)。

若将该矩形横截面的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力矩设为M,将长度设为L4,将根据长边的长度a与短边的长度b的长宽比(a/b)确定的系数设为k,将横弹性系数设为G,将扭转角设为θ1(rad),则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通过关系式(1)而求出。

θ1=M×L4/(k×a×b3×G)···(1)

另外,根据长宽比(a/b)确定的系数k通过关系式(2)而求出。

另外,对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若将扭转力矩设为M,将长边方向的长度设为L1,将大径外径设为D2,将小径外径设为D1,将横弹性系数设为G,将扭转角设为θo(rad),则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通过关系式(3)而求出。

θo=32×M×L1×N1/(3π×G×N2)···(3)

其中,N1=D12+D1×D2+D22,N2=D13×D23

并且,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1/θo)通过关系式(4)而求出。

θ1/θo=3π×N2×L4/(32×k×a×b3×N1×L1)···(4)

其中,N1=D12+D1×D2+D22,N2=D13×D23

在此,前端细径体27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4为12mm,长边的长度a为0.0654mm,短边的长度b为0.035mm,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为40mm,大径外径D2为0.120mm,小径外径D1为0.054mm,因此若将这些值带入关系式(4),则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1/θo)约为1.586。

这表明: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相比,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较大,约为1.586倍。因此,在使跟前侧旋转的情况下,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相比,前端细径体27侧更容易较大地扭转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将前端部弯曲变形成U字状。

并且,根据大量实验得出:在前端细径体27侧扭转弯曲变形成U字状的易弯曲性的下限值、在扭转并弯曲变形成U字状的情况下外侧线圈3的内径与前端细径体27的矩形横截面的长边a和短边b的对角线的长度的非干涉尺寸、以及考虑了间隙的上限值。其结果是,前端细径体27的矩形横截面的上下限值的长宽比(a/b)为1.676以上且3.958以下。

另外,根据所述长宽比(a/b)的上下限值的范围,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1/θo)为1.210以上且2.706以下。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前端细径体27的矩形横截面的长宽比(a/b)约为1.869,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1/θo)约为1.586,处于所述扭转角比(θ1/θo)的上下限值的范围内。

若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1/θo)低于1,则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小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第一截头圆锥体26A比前端细径体27更容易弯曲。若第一截头圆锥体26A比前端细径体27更容易弯曲,则弯曲位置至少超过前端细径体27的长度,由此与前端接合部5A相距的距离变长,无法在血管直径较小的末梢血管内的病变部入口部附近恢复至初始的形状。因此,需要确保前端细径体27侧的易弯曲性。优选扭转角比(θ1/θo)的下限值为1.210。

若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前端细径体27的横截面的形状呈矩形的长边a与短边b的对角线的长度大于外侧线圈3的内径,从而前端细径体27无法组装、或者在弯曲变形时与外侧线圈3的内壁干涉、或者前端部被约束而成为蜿蜒形状,无法进行弯曲蜿蜒血管内的插入操作。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根据大量实验得出外侧线圈3的内径与前端细径体27的矩形剖面的对角线的长度的非干涉尺寸以及间隙。

因此,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优选扭转角比(θ1/θo)为所述1.210以上且2.706以下。

并且,更优选为,前端细径体27的矩形剖面的长宽比(a/b)为1.778以上且3.680以下,扭转角比(θ1/θo)为1.525以上且2.706以下。

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前端细径体27侧扭转并弯曲变形成U字状的易弯曲性。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横截面呈矩形的前端细径体27与从前端侧向后端侧逐渐扩径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进行了说明,然而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27A也是同样的。在说明时采用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的附图标记27A。

换句话说,若将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27A的外径设为d,将长边方向的长度设为L6,将扭转力矩设为M,将横弹性系数设为G,则断面极惯性矩Ip由(π/32)×d4表示,

前端细径体27A的扭转角θ2(rad)通过关系式(5)表示。

θ2=32×M×L6/(π×G×d4)···(5)

并且,前端细径体27A的扭转角θ2(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2/θo)通过关系式(6)表示。

θ2/θo=3×L6×N2/(d4×L1×N1)···(6)

其中,N1=D12+D1×D2+D22,N2=D13×D23

并且,为了使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27A的扭转角θ2(rad)大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只需使扭转角比(θ2/θo)大于1即可。

在此,在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27A的外径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小径外径D1相同时(D1为0.054mm),若根据所述关系式(6)求出用于使前端细径体27A的扭转角θ2(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2/θo)大于1的前端细径体27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6,扭转角比(θ2/θo)为1的情况下的L6的长度约为9.915mm。

因此,为了使横截面呈圆形且外径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小径外径D1相同(D1为0.054mm)的前端细径体27A的扭转角θ2(rad)大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只需将长边方向的长度L6设为超过9.915mm的尺寸即可。

此外,在横截面呈矩形的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的扭转角比(θ1/θo)和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扭转角比(θ1/θo)约为1.586},若与上述同样地使用所述关系式(6)求出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27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6,L6的长度约为15.725mm,长边方向的长度L6超过9.915mm,成为进一步超过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前端细径体27的长度L4(12mm)的尺寸。

这样,对于本发明而言,即使是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27A,也能够通过使长边方向的长度L6长于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前端细径体27的长度L4(12mm)而进行应用,并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并且,在欲使前端细径体27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短小化的情况下,前端细径体优选使用横截面的形状呈矩形的前端细径体27(在所述实施例中,能够短小化为3.725mm)。另外,在使跟前侧旋转而需要径向方向的顺畅的旋转性的情况下,前端细径体优选使用横截面呈圆形的前端细径体27A{(在横截面呈矩形的情况下,产生旋转不畅{爬行(stick slip)状的旋转}。

在图4中,芯线前端部2C具备连接第一~第三截头圆锥体26A、26B、26C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0。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L1(mm),大径外径为D2(mm),小径外径为D1(mm)。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L2(mm),大径外径为D3(mm),小径外径为D2(mm)。第三截头圆锥体26C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L3(mm),大径外径为D0(mm),小径外径为D3(mm)。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图2所示的前端细径部27和边界部29。

连接截头圆锥体260的各截头圆锥体26A、26B、26C的长边方向的长度L1、L2、L3从后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减小(L3>L2>L1),并且,各截头圆锥体26A、26B、26C的外径比(D2/D1)、(D3/D2)、(D0/D3)从后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增大{(D0/D3)<(D3/D2)<(D2/D1)}。

这样,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芯线前端部2B、2C是在与前端细径体27的后端连续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后端连接至少一个以上的截头圆锥体,并在长边方向上连接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26A在内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截头圆锥体而成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对于一个截头圆锥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而言,随着从第三截头圆锥体26C朝向第二截头圆锥体26B并进一步朝向第一截头圆锥体26A,从后端侧向前端侧的截头圆锥体逐渐减小,并且,一个截头圆锥体的后端的大径外径与前端的小径外径的外径比(后端的大径外径/前端的小径外径)从后端侧的截头圆锥体朝向前端侧的截头圆锥体逐渐增大。

其原因为,通过将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设为比后端侧的截头圆锥体的外径比高的值,在对跟前侧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虽是细径,但也能够进一步减小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rad)。

并且,将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26A在内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配置在前端细径体27的后端。其原因为,基于在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后端连接截头圆锥体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的构造,进一步增大使扭转角θo(rad)减小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与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rad)的扭转角比(θ1/θo),从而进一步提高前端细径体27侧的易弯曲性。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芯线前端部2B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外径与假想的单一截头圆锥体100的外径的关系式的说明图。

实线表示截头圆锥体为两个的情况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双点划线示出用于对关系式进行说明的假想的单一截头圆锥体100。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前端细径体27和边界部29。

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最大外径为D0(mm),最小外径为D1(mm),全长为L(mm)。另外,从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最大外径D0(mm)的横截面的中心位置朝向前端,将任意位置设为X(mm),在处于任意位置X(mm)大于0mm且小于Lmm的关系(0<X<L)的情况下,在将任意位置X(mm)处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外径设为Dm(mm),将假想的单一截头圆锥体100的外径设为Dx(mm)的情况下,外径Dx(mm)通过关系式(7)表示。

Dx=D0-(D0-D1)X/L···(7)

并且,任意位置X(mm)处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外径Dm(mm)大于外径Dx(mm)(Dm>Dx),因此能够通过关系式(8)表示。

Dm>{D0-(D0-D1)X/L}···(8)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与前端细径体27的后端连续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满足所述关系式(8)。

其原因为,进一步增大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与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的扭转角比(θ1/θo),从而进一步提高前端细径部27侧的易弯曲性。

更详细而言,其原因为,扭转刚性越高则扭转角越减小,扭转刚性能够用横弹性系数与断面极惯性矩之积来表示,在图4以及图5中,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的构造的断面极惯性矩比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假想的单一截头圆锥体100的构造的断面极惯性矩高,若断面极惯性矩高则扭转角减小。由此,能够补充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的减小作用,进一步增大与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比(θ1/θo)。

此外,在对后端侧进行推拉操作时,能够提高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的弯曲刚性和耐压曲强度。

其原因为,弯曲刚性能够用纵弹性系数与剖面惯性矩之积来表示,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的构造的剖面惯性矩比单一截头圆锥体100的构造的断面极惯性矩高。另外,压缩应力与横截面的面积成反比例,若横截面的面积增大则压缩应力降低。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的特别是节部28(与其他部位相比芯线外径大幅变化的位置)的横截面积比与节部28相同位置处的单一截头圆锥体100的横截面积大,压缩应力成为较低的值。

因此,在沿长边方向进行推拉操作的情况下,特别是由于横截面积增大的节部28的存在,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的构造与单一截头圆锥体100的构造相比,能够提高耐压曲强度。

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芯线前端部2B、2C的前端部的U字形状的弯曲变形,迅速地到达血管病变部的入口部,此外,通过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构造,能够提高芯线前端部2B、2C的弯曲刚性、耐压曲强度、以及反复抗疲劳特性,从而进一部提高血管病变部的通过性,通过兼备向血管病变部的迅速的到达性和血管病变部处的更高的通过性,能够提供可对血管病变部治疗做出较大贡献的导线。

接下来,图6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1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1不同之处在于,外侧线圈30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呈尖头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氟树脂被膜6和亲水性树脂被膜7。

在外侧线圈30中,后端大径等径部(后端大径部)311的外径B1为0.330mm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125mm,中间锥部312的外径从0.330mm向0.260mm逐渐减小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20mm,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的外径B2为0.260mm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15mm。

螺旋线的线径t1的材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外侧第二线圈320为放射线穿透的线材,外侧第一线圈310为放射线不穿透的线材,外侧线圈30是以后端大径等径部(后端大径部)311密集卷绕、中间锥部312至少后端侧密集卷绕、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稀疏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形的线圈。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也可以采用以后端侧密集卷绕而前端侧稀疏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形的线圈。另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为了提高前端细径体27侧的易弯曲性,如图6所示,在配置于边界部29的外侧的外侧第一线圈310的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或者中间锥部312和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双方,在以边界部29为基准包括前端侧和后端侧在内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至少为5mm的范围内设置稀疏卷绕部8。

对于外侧线圈30的后端大径等径部(后端大径部)311的外径B1与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的外径B2的外径比B1/B2而言,在考虑心脏血管治疗用中使用的导线的外径为0.3556mm(0.014英寸)的情况下,外径比B1/B2为1.10至1.50,另外,在考虑下肢血管治疗用中使用的导线的最大外径为0.4572mm(0.018英寸)的情况下,外径比B1/B2为1.10以上且1.80以下。

并且,若同时考虑心脏血管治疗用和下肢血管治疗用双方,则外径比B1/B2为1.10以上且1.80以下,优选为1.15以上且1.80以下。第三实施方式的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约为1.27。

并且,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后端的大径外径D2与前端的小径外径D1的外径比D2/D1大于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D2/D1)>(B1/B2)}。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约为1.27,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D2/D1约为2.22,因此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D2/D1大于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D2/D1)>(B1/B2)}。其原因为,通过采用朝向前端侧呈尖头形状的外侧线圈30,能够补充外侧线圈30内的芯线前端部2B的朝向前端侧的扭转力。

另外,通过使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后端与前端的外径比D2/D1大于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在实现朝向前端侧的扭转力矩增大的同时,补充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与前端细径体θ1的扭转角比(θ1/θo)的增大化,此外通过一并采用尖头形状的外侧线圈30,能够进一步提高朝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接下来,图7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线111,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线1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外侧线圈30的内侧配置有内侧线圈4,该内侧线圈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较短,并且与外侧线圈30呈同心状,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形成为尖头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氟树脂被膜6和亲水性树脂被膜7。

内侧线圈4中穿插有芯线前端部2B,使用接合构件等将外侧线圈30的前端、内侧线圈4的前端、以及芯线前端部2B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圆形状的前端接合部5A,将内侧线圈4的后端与芯线前端部2B接合而形成内侧线圈后端接合部5C。中间接合部5E将内侧线圈4、外侧线圈30、以及芯线前端部2B一体接合。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接合部5E也可以仅进行内侧线圈4与芯线前端部2B的接合,或者内侧线圈4与外侧线圈30的接合。

在内侧线圈4中,后端大径等径部(后端大径部)411的外径A1为0.185mm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20mm,中间锥部412的外径朝向前端侧从0.185mm向0.130mm逐渐缩径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20mm,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413的外径A2为0.130mm且长边方向的长度为15mm,另外,螺旋线是使用线径t2为0.030mm的一根或多根线材以后端大径等径部(后端大径部)411密集卷绕、中间锥部412至少后端侧密集卷绕、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413稀疏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形的线圈。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413也可以采用以后端侧密集卷绕而前端侧稀疏卷绕的方式卷绕成形的线圈。另外,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为了提高前端细径体27侧的易弯曲性,如图7所示,在配置于边界部29的外侧的外侧第一线圈310和内侧线圈4的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413、或者中间锥部312、412和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413双方,在以边界部29为基准包括前端侧和后端侧在内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至少为5mm的范围内设置稀疏卷绕的稀疏卷绕部8。

对于内侧线圈4的后端大径等径部(后端大径部)411的外径A1与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413的外径A2的外径比A1/A2,在考虑心脏血管治疗用中使用的外径为0.3556mm(0.014英寸)的情况下,外径比A1/A2为1.15以上且1.70以下,在考虑下肢血管治疗用中使用的导线的最大外径为0.4572mm(0.018英寸)的情况下,外径比A1/A2为1.15以上且2.80以下。

并且,若同时考虑心脏血管治疗用和下肢血管治疗用双方,则外径比A1/A2为1.15以上且2.80以下,优选为1.15以上且2.75以下,更优选为1.25以上且2.75以下。第四实施方式的内侧线圈4的外径比A1/A2约为1.42。

并且,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前端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后端的大径外径D2与前端的小径外径D1的外径比D2/D1大于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外径比D0/D2{(D2/D1)>(D0/D2)},并且,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D2/D1、内侧线圈的外径比A1/A2、以及外侧线圈的外径比B1/B2满足关系式(9)。

(D2/D1)>(A1/A2)>(B1/B2)···(9)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D2/D1约为2.22,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外径比D0/D2为1.50,因此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D2/D1大于第二截头圆锥体26B的外径比D0/D2(约2.22>1.50),并且,内侧线圈4的外径比A1/A2约为1.42,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约为1.27,因此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D2/D1、内侧线圈4的外径比A1/A2、以及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形成为约2.22>约1.50>约1.27,满足所述关系式(9)。

像这样满足关系式(9)的原因在于,通过将内侧线圈4与外侧线圈30均设为尖头形状,从外侧线圈30向内侧线圈4提高外径比,从而补充芯线前端部2B的从后端侧向前端侧的扭转力,通过最大程度地提高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外径比,从而进一步减小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由此进一步提高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扭转角θo与前端细径体27的扭转角θ1的扭转角比(θ1/θo)。

由此,通过同时采用芯线前端部2B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的构造与尖头形状的外侧线圈30和内侧线圈4,能够在进一步提高弯曲刚性与耐压曲强度等的同时,实现朝向前端侧的扭转力矩的进一步增大,进一部提高朝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另外,中间接合部5E优选为使用钎料等接合构件呈宽度0.2mm以上且1.5mm以下的环状将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后端侧(相对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全长为1/2以下的长度的大径侧)、内侧线圈4的大径侧(相对于内侧线圈4的全长为1/2以下的长度的大径侧)、以及外侧线圈30的大径侧一并一体接合。

另外,优选内侧线圈4与外侧线圈30至少从各线圈的后端至中间接合部5E密集卷绕。

其原因为,朝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力与后端大径部和前端小径部的外径比(后端大径部的外径/前端小径部的外径)成比例,因此通过设置将大径侧的外侧线圈30、大径侧的内侧线圈4、以及后端侧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一并一体接合的中间接合部5E,从后端至中间接合部5E均设为密集卷绕,从而能够将外侧线圈30、内侧线圈4、以及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尖头形状一体化后的旋转力向前端侧传递,能够进一步提高朝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更优选为,如图7所示,将外侧线圈30的中间锥部312和内侧线圈4的中间锥部412配置在重叠的位置。其原因为,通过在重叠的位置处的中间锥部312、412将外侧线圈30和内侧线圈4均形成为同轴上的尖头的大致相同的形状,使外侧线圈30和内侧线圈4双方的从大径侧向小径侧的旋转力向前端侧集中,形成更容易提高朝向前端侧的旋转传递性的构造。

本发明的外侧线圈3、30内的芯线前端部2B从前端向后端侧具有前端细径体27和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所连接的截头圆锥体的个数受外侧线圈3、30的全长影响,但在外侧线圈3、30的全长为20mm以上且350mm以下的情况下,优选包括第一截头圆锥体26A在内至少2个以上且20个以下。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外侧线圈30与内侧线圈4的形状,对从后端侧向前端侧依次为后端大径等径部(后端大径部)311、411、中间锥部312、412、前端小径等径部(前端小径部)313、4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后端侧具备外径较大的后端大径部且在前端侧具备外径较小的前端小径部,则可以为任意的形状。

作为其他实施例,图8示出外侧线圈30与内侧线圈4的其他实施方式,图示(A)中具备后端侧为等径且外径较大的后端大径部511、朝向前端侧外径逐渐减小的前端小径部512,图示(B)中具备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而从较大的外径逐渐减小的后端大径部611和前端侧为等径且外径较小的前端小径部612,图示(C)中具备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而从较大的外径向较小的外径逐渐减小的后端侧的后端大径部711(全长的1/2的长度)和前端侧的前端小径部712(全长的1/2的长度)。

外侧线圈30与内侧线圈4组合而成的形状可以是包括所述第四实施方式在内的图示(A)~(C)的任一个形状,优选外侧线圈30与内侧线圈4的形状是尖头的大致相同的形状。对于该情况下的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而言,后端侧的最大的外径为后端大径部的外径B1,前端的最小的外径为前端小径部的外径B2,另外,对于内侧线圈4的外径比A1/A2也与上述相同,后端侧的最大的外径为后端大径部的外径A1,前端侧的最小的外径为前端小径部的外径A2。

在所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芯线前端部2B从前端向后端具备前端细径部27和包括与之相连的第一截头圆锥体26A在内的连接截头圆锥体26、2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也可以应用于芯线前端部2B从前端向后端具备前端细径体27和与之相连的截头圆锥体,且截头圆锥体并非多个而是一个的情况(相当于第一截头圆锥体26A的情况)。

换句话说,一种医疗用导线,其构成为,将具有从后端侧向前端侧逐渐缩径的部分的芯线的芯线前端部向外侧线圈穿插,

所述芯线前端部从前端向后端具有前端细径体和截头圆锥体,将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与所述前端细径体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将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与所述芯线前端部的后端接合而形成外侧线圈后端接合部,所述医疗用导线的特征在于,

所述截头圆锥体从前端向后端而外径逐渐扩径,在将所述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设为θo,将所述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设为θ1的情况下,所述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与所述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大于1。

另外,所述医疗用导线的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细径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呈长边与短边的长宽比(长边/短边)为1.676以上且3.958以下的矩形,所述前端细径体的扭转角θ1与所述第一截头圆锥体的扭转角θo的扭转角比(θ1/θo)为1.210以上且2.706以下。

另外,所述医疗用导线的特征在于,所述截头圆锥体的大径外径D2与小径外径D1的外径比(D2/D1)大于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1/B2){(D2/D1)>(B1/B2)}。另外,所述截头圆锥体的大径外径D2与小径外径D1的外径比(D2/D1)、外侧线圈30的外径比(B2/B1)、以及内侧线圈4的外径比(A1/A2)满足(D2/D1)>(A1/A2)>(B1/B2)的关系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