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罩壳及呼吸界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548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柔性罩壳及呼吸界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与空气输送系统配合使用的柔性罩壳及呼吸界面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呼吸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正压通气疗法,即通过呼吸设备将正压气体输送至患者呼吸气道内。这种呼吸设备通常包括正压通气装置即持续正压通气装置(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或双水平正压通气装置(Bi-PAP,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空气输送管以及患者呼吸界面装置,其中患者呼吸界面装置一般为鼻罩、口鼻罩或面罩。使用时,通过绑带将柔性罩壳固定罩设在患者鼻部及附近区域,柔性罩壳接触患者自鼻梁以下、口部以上的三角区域的皮肤,在绑带及鼻罩内外压差的作用下柔性罩壳与接触区域的皮肤之间贴合形成气密,使正压气体输送至患者呼吸气道内。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呼吸界面装置和皮肤接触的舒适度、稳定度、密封效果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将直接影响患者使用体验和治疗效果。

呼吸界面装置的柔性罩壳与人的口、鼻部位接触时,柔性罩壳上的鼻梁部衬垫的变形最大,应力也在此处集中,在长时间地佩戴下会导致患者鼻梁部舒适性降低,并形成红印甚至皮肤损伤,会降低患者配合治疗的顺应性;而且,现有的柔性罩壳不能很好地与大多数患者的鼻部轮廓相匹配,例如同一款鼻罩不能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低鼻梁患者和高鼻梁患者的使用需求,其通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通用性好且佩戴舒适的柔性罩壳及呼吸界面装置。

一种柔性罩壳,所述柔性罩壳具有弹性且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区域设置有与人体鼻部或口鼻部皮肤紧贴的密封衬垫,所述密封衬垫包括用于密封鼻梁部的鼻梁区衬垫、用于密封鼻翼及上唇部或下唇部的第一区衬垫及用于密封鼻部左右两侧的第二区衬垫,所述柔性罩壳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密封衬垫之间的罩壳包括靠近鼻梁部且与所述鼻梁区衬垫连接的第一罩壳、连接于所述第一罩壳左右两侧的侧面罩壳、连接于所述侧面罩壳的第二罩壳;

所述柔性罩壳上设置有一柔性缓冲带,所述柔性缓冲带为连续的带状结构,所述柔性缓冲带的两侧关于所述柔性罩壳的中轴面对称,所述柔性缓冲带的宽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所述密封衬垫受压后,所述柔性缓冲带的局部或全部区域产生弹性弯折变形,以分散压力并使所述密封衬垫动态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轮廓,形成有效密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罩壳具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所述柔性缓冲带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柔性缓冲带的上方且靠近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柔性缓冲带的上轮廓延伸至两侧的末端,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柔性缓冲带的下方且沿所述柔性缓冲带的下轮廓延伸至两侧的末端;

所述柔性缓冲带的两侧从所述第一罩壳的顶端分别朝向两侧的所述侧面罩壳且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厚度皆大于所述柔性缓冲带的厚度,所述柔性缓冲带的柔性皆大于两侧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的柔性,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柔性缓冲带形成柔性缓冲结构;

所述密封衬垫为单层硅胶衬垫或具有支撑衬垫的多层硅胶衬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缓冲带包括位于中心区域且靠近鼻梁部的鼻梁部缓冲带、位于所述鼻梁部缓冲带两侧的侧面缓冲带,所述鼻梁部缓冲带的厚度小于所述侧面缓冲带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鼻梁部缓冲带的厚度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变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缓冲带的表面突出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筋,所述导向筋关于所述柔性罩壳的中轴面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筋为一中心导向筋,所述中心导向筋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上段、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的下段、连接于所述上段和下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中心导向筋的宽度从两端向中心逐渐变小,所述中心导向筋的厚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变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鼻梁部缓冲带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辅助导向筋,两侧的所述辅助导向筋关于所述中心导向筋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导向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支撑部且与所述第二支撑部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导向筋与所述中心导向筋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的方向逐渐变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段包括与所述上段连接的上连接段、与所述下段连接的下连接段,所述上连接段与所述下连接段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鼻梁部缓冲带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至少一组辅助导向筋,每组导向筋皆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的第一辅助导向筋、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的第二辅助导向筋,所述第一辅助导向筋与所述第二辅助导向筋两者间隔设置并形成一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导向筋与所述中心导向筋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的方向皆逐渐变大,第二辅助导向筋与所述中心导向筋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的方向皆逐渐变小,每组辅助导向筋中的第一辅助导向筋、第二辅助导向筋共同形成中间断开的类“C”字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突出设置有支撑加强筋,所述支撑加强筋位于所述鼻梁部缓冲带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强筋近似呈矩形,所述支撑加强筋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侧与所述鼻梁区衬垫连接,所述支撑加强筋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与所述鼻梁部缓冲带连接,所述支撑加强筋的厚度皆大于所述鼻梁区衬垫及鼻梁部缓冲带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加强筋的两侧设置有辅助导向筋,每个所述辅助导向筋包括一体设置的根部和呈钩状的钩部,所述根部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加强筋的一个侧边连接,所述根部与所述柔性罩壳的中轴面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钩部的内凹面朝向所述柔性罩壳的中轴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导向筋的厚度从所述根部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至所述钩部的末端逐渐变小。

一种呼吸界面装置,包括:

绑带;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用于与空气输送管连接;

中间连接壳,连接于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所述连接组件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壳可旋转,所述中间连接壳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绑带连接的连接部,以协助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的佩戴;

上述柔性罩壳,连接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接壳远离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

一种呼吸界面装置,包括:

绑带;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用于与空气输送管连接;

中间连接壳,连接于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所述连接组件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壳可旋转;

上述柔性罩壳,连接设置在所述中间连接壳远离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

支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中间连接壳上,用于与绑带连接,以协助所述呼吸界面装置的佩戴。

上述柔性罩壳,在柔性罩壳的开口设置有佩戴时与人体皮肤紧贴的密封衬垫,柔性罩壳设置有柔性缓冲带,佩戴时柔性缓冲带产生形变,以分散压力并使密封衬垫动态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轮廓,使密封衬垫与使用者面部形成有效密封,长时间佩戴下的舒适性高,并且能很好地与人体鼻部轮廓相匹配,适于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需求,通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a、图1b、图1c分别为鼻罩的组装、分解、佩戴的示意图;

图2a、图2b分别为面罩组装、佩戴的示意图;

图3为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图4c分别为呼吸界面装置的前视、后视、侧视示意图;

图5a、5b分别为柔性罩壳的立体、仰视示意图;

图6为柔性罩壳与壳体的剖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纵向剖视图;

图9为呼吸界面装置佩戴时鼻梁部缓冲带形成内凹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11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12为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13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横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2中的B-B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的C-C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16为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17为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19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20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21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柔性罩壳与壳体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4a至图5b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柔性罩壳40,柔性罩壳40为中空的具有弹性,且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开口401和第二开口403,第二开口403的边缘区域设置有与人体鼻部或口鼻部皮肤紧贴的密封衬垫410,密封衬垫410包括用于密封鼻梁部的鼻梁区衬垫411、第一区衬垫413以及第二区衬垫412,第一区衬垫413用于佩戴时密封鼻翼及上唇部或下唇部,第二区衬垫412用于密封鼻部两侧。第二区衬垫412关于柔性罩壳40的中轴面对称;柔性罩壳40设置有柔性缓冲带441,该柔性缓冲带441受压后产生变形,可调整第一开口401与密封衬垫410之间的距离;柔性罩壳40于第一开口401与密封衬垫410之间的罩壳包括第一罩壳420、侧面罩壳430及第二罩壳431,第一罩壳420、侧面罩壳430及第二罩壳431形成罩壳壁402,第一罩壳420靠近鼻梁部且与鼻梁区衬垫411连接,侧面罩壳430为连接于第一罩壳420左右两侧的罩壳,第二罩壳431连接于侧面罩壳430且靠近第一区衬垫413,第一罩壳420、侧面罩壳430及第二罩壳431皆关于柔性罩壳40的中轴面对称;柔性缓冲带441呈连续的带状结构,柔性缓冲带441的两侧关于柔性罩壳40的中轴面对称且向密封衬垫410的方向延伸,柔性缓冲带441的宽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减小,两侧的末端可设置为弧形。设置的密封衬垫410能增加佩戴时的舒适感,设置柔性缓冲带441的结构,佩戴时柔性缓冲带441产生形变和回复,使得位于柔性缓冲带441上下两侧的柔性罩壳40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请参阅图1a至图1c,本发明还提供呼吸界面装置,包括绑带60、连接组件10、中间连接壳30、支架20及上述柔性罩壳40;连接组件10的一端用于与空气输送管连接,中间连接壳30连接于连接组件10的另一端,并且连接组件10相对于中间连接壳30可旋转,支架20可拆卸连接于中间连接壳30上,用于与绑带60连接,协助呼吸界面装置佩戴人体头部;柔性罩壳40连接设置在中间连接壳30远离连接组件10的一端。

当然的,也可以不使用支架20,而是在中间连接壳30上设置有用于与绑带60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以协助呼吸界面装置的佩戴。

如图1a、图1b所示,连接组件10包括弯管110和接头120,接头120和弯管110都是中空的管状部件,横截面可以都设为圆环形;接头120用于与空气输送管连接(图未示);弯管110与接头120连接且呈弯折状,弯管110相对于接头120可转动;当然的,弯管110与接头120之间也可以采用扣接的结构;中间连接壳30卡扣于弯管110上且可相对弯管110旋转。

当呼吸界面装置为鼻罩时,可以在弯管110上设置有多个排气孔111,从而保证一定的漏气率,有效地将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如图2a所示,当呼吸界面装置为面罩时,可以在中间连接壳30上开设多个排气孔112,接头120可套设有防窒息阀,弯管110卡扣于防窒息阀上。

如图3所示,中间连接壳30的前视轮廓近似为等腰三角形,中间连接壳30包括依次连接的接头120部、中间连接壳30部以及接口部,中间连接壳30从接头部310向接口部330逐渐增大,中间连接壳30的接头部310、壳体部320和接口部330也可以是一体设置,中间连接壳30部的截面尺寸从接头部310向接口部330逐渐增大,中间连接壳30部的外侧可设置有多个突出的卡位和凹陷的扣位,用于与支架20连接并固定支架20。

柔性罩壳40可以是通过二次注塑加工一体成型的。具体的,可以一体形成于中间连接壳30的接口部330上,柔性罩壳40具有一定的柔性,可采用邵氏硬度约40度的硅胶材质制成。柔性罩壳40和密封衬垫410的形状按人体工程学设计,可匹配大部分患者不同的口部、鼻部轮廓。所述密封衬垫410可设计成薄的单层硅胶结构,也可设计成含支撑衬垫的多层硅胶结构,即包括外层衬垫和位于内侧的用于支撑外层衬垫的支撑衬垫,例如设计成两层的硅胶结构。

如图1a至图1c所示,支架20可以是整体呈长条状,支架20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中间连接壳30的中轴面,支架20两侧分别具有连接部210,用于与绑带60连接,协助呼吸界面装置的佩戴。

如图1c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为鼻罩时,第一区衬垫413用于密封鼻翼及上唇部,第一区衬垫413的厚度可以设置为0.3mm~0.5mm,佩戴时,第二开口403朝向使用者的鼻部,鼻部位于通过第二开口403进入鼻罩的收容内腔中。

如图2a、图2b所示,呼吸界面装置为面罩时,第一区衬垫413用于密封鼻翼及下唇部,佩戴时,第二开口403朝向使用者的鼻部及口部,鼻部及口部通过第二开口403进入面罩的收容内腔中。

如图7所示,侧面罩壳430包括左侧罩壳430a及右侧罩壳430b,左侧罩壳430a内侧邻近密封衬垫410上左侧密封区域的一侧设置有加厚的加强筋4301a,该加强筋4301a自第一罩壳420先后延伸至第二罩壳431与左侧罩壳430a的结合部。同时,右侧罩壳430b内侧邻近密封衬垫410上右侧密封区的一侧也设置有加厚的加强筋4301b,两侧的加强筋关于柔性罩壳40的中轴面对称。

如图3至图6所示,柔性罩壳40具有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柔性缓冲带441连接于第一支撑部4401与第二支撑部4402之间,第一支撑部4401位于柔性缓冲带441的上方且靠近第一开口401,第一支撑部4401沿所述柔性缓冲带441的上轮廓延伸至两侧的末端,第二支撑部4402位于柔性缓冲带441的下方且沿柔性缓冲带441的下轮廓延伸至两侧的末端。

如图6所示,柔性缓冲带441的两侧从第一罩壳420的顶端分别朝向两侧的侧面罩壳430且逐渐远离第一开口401的方向延伸,受压后以使柔性缓冲带441沿应力方向发生形变,当然的,柔性缓冲带441的两侧也可以是朝逐渐远离第二开口403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撑部4401、第二支撑部4402的厚度皆大于柔性缓冲带441的厚度,柔性缓冲带44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小于柔性罩壳40其它区域的厚度,柔性缓冲带441的柔性皆大于两侧的第一支撑部4401、第二支撑部4402的柔性,第一支撑部4401、第二支撑部4402及柔性缓冲带441形成柔性缓冲结构440,也就是说,位于中间的柔性缓冲带441在受压后会发生一定的形变,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之间的距离变小,柔性缓冲带441向柔性罩壳40内腔凹陷弯曲。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缓冲带441的表面突出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筋,导向筋关于柔性罩壳的中轴面对称,导向筋可以是但不限于呈矩形、直条型、弧形。该导向筋使得柔性缓冲带441被挤压变形后能使变形的部分向两侧拉伸,具有一定张力,可以分散鼻梁部施加给密封衬垫410的压力,使得密封衬垫410对鼻梁部的反作用力不易导致长时间佩戴后在鼻梁部形成红印,提高了佩戴的舒适度。

如图7所示,柔性缓冲带441包括鼻梁部缓冲带4410和侧面缓冲带4411,鼻梁部缓冲带4410位于中心区域且靠近鼻梁部的鼻梁部缓冲带4410、位于鼻梁部缓冲带4410两侧的侧面缓冲带4411,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厚度小于侧面缓冲带4411的厚度,使得更易于变形。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导向筋为突出设置于柔性缓冲带441表面的一中心导向筋510,该中心导向筋510包括上段5101、下段5103、中间段5102,上段5101与第一支撑部4401连接,下段5103与第二支撑部4402连接,中间段5102连接于上段5101和下段5103之间,中心导向筋510整体位于柔性缓冲带441的对称中心处,即中心导向筋510的走向为从上至下且左右两侧关于柔性罩壳40的中轴面对称;中心导向筋510的宽度从两端向中心逐渐变小,中心导向筋510的厚度由两端向中心逐渐变大,也就是说,中心导向筋510在其中心处的厚度最大、宽度最小。中心段的宽度范围为:0.5~1.2mm,中心段的厚度范围是:1.2~2mm。

如图8所示,佩戴呼吸界面装置时,在绑带60的拉力作用下,柔性罩壳40的密封衬垫410与使用者鼻部的皮肤接触,密封衬垫410受压后变形,鼻梁部皮肤作用在呼吸界面装置的压力经密封衬垫410向上传递至第二支撑部4402,而佩戴时经中间连接壳30向柔性罩壳40传递的压力将向下传递至第一支撑部4401,柔性缓冲带441设置的中心导向筋510承受上、下两端向中心的压力,同时还受到呼吸界面装置内腔中气体的压力。中心导向筋510上、下段5103朝向中心的压应力集中在中间段5102,使该中心导向筋510以中间段5102为轴心向其凸起方向弯折变形,诱导鼻梁部缓冲带4410区域的材料向内侧弯折变形。

为增强柔性缓冲带441的适配调节功能,可以在鼻梁部缓冲带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至少一个辅助导向筋520,两侧的辅助导向筋520关于中心导向筋510对称。

如图9所示,辅助导向筋520可以引导鼻梁部缓冲带4410受压发生弯折变形时向两侧延伸,形成内凹的凹槽结构,使得鼻梁部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的距离缩短,能有效分散自中间连接壳30向鼻梁部施加的压应力,提升了佩戴的舒适性;同时,在输送相同气压下,鼻梁部缓冲带4410受压形成的凹槽结构内凹的深度与使用者鼻梁部的高度有关,当鼻梁较高的使用者佩戴此呼吸界面装置时,密封衬垫410在鼻梁处的压缩变形量较大,相应地,在鼻梁部缓冲带4410区域形成的凹槽的内凹深度也越深,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之间的距离就越短。对同一佩戴者而言,在不同的输送气压下,凹槽结构内凹的深度也会相应的变化,随着正压气流压力增加,凹槽结构内凹的深度将变浅,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之间的距离将变大,将适当增加鼻梁区衬垫411与鼻梁部皮肤接触面的压力,以降低在高输送压力下鼻梁部漏气的风险。鼻梁部缓冲带4410设置有中心导向筋510及辅助导向筋520的结构,使呼吸界面装置具备动态适配调节功能;同时,可匹配大部分不同鼻梁高度的患者鼻部轮廓,且能够在不同输送气压下动态调整鼻梁区衬垫411与鼻梁部接触的压力,保证在不同输送气压下与佩戴者面部皮肤接触的气密性。

辅助导向筋52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4401连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支撑部4402且与第二支撑部4402间隔设置。较好的,辅助导向筋520与中心导向筋510的距离从上端至下端逐渐变大,即从第一开口401至第二开口403的方向逐渐变大。

如图10所示,上述中心导向筋510中的中间段5102设置为分隔的两段,即中间段5102包括与上段5101连接的上连接段、与下段5103连接的下连接段,上连接段与下连接段是间隔设置的,以进一步降低柔性缓冲带441向内弯折变形过程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两侧各设置有至少一对辅助导向筋,且两侧的辅助导向筋相对于柔性罩壳40的中轴面对称,如图10所示,在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对辅助导向筋,每对辅助导向筋皆包括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和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其中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位于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的上方,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的上端与第一支撑部4401相连,而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的下端与第二支撑部4402相连,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的靠近第一开口401的一端位于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的靠近第二开口403的一端的延伸线上,两者间距设置,相距约1~2mm,两者形成一开口。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和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的轮廓为直线型,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与中心导向筋520的距离从从第一开口401至第二开口403的方向皆逐渐变大,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的长度大于第二辅助导向筋的长度,例如,可以将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和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的长度之比设置为2:1。

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和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可以设置呈直线型的,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例如,如图11所示,设置成弧形的第一辅助导向筋522a和弧形的第二辅助导向筋522b,两者的轮廓组合形成中间断开的类“C”字型,第一辅助导向筋521a与中心导向筋520的距离从从第一开口401至第二开口403的方向皆逐渐变大,第二辅助导向筋521b与中心导向筋520的距离从从第一开口401至第二开口403的方向皆逐渐变小。柔性缓冲带上下两侧的辅助导向筋设置为中间断开的结构,有利于辅助引导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内凹变形后向两侧辅助导向筋的开口处扩展。

在一实施例中,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厚度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变小,也就是说,中心处是最薄的,使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中心位置的可变形程度最大,以使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纵向(从第一支撑部指向第二支撑部的方向)截面的外表面轮廓线带有一定的内凹弧度,即向柔性罩壳40内腔凹设,内凹曲率半径可以设置为大于35mm。当佩戴鼻罩时,鼻梁部缓冲带4410受到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朝向中心的压力,由于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中心处柔性最大,且该中心处外表面轮廓相对于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向柔性罩壳40内腔方向凹设,上、下受力时鼻梁部缓冲带4410将向内弯折变形并向两侧延伸,形成凹槽结构,形成的凹槽结构有利于分散使用者鼻梁部所受的应力,降低产生红印的风险,提升舒适感,另外,也可以提升其佩戴的适配性。

如图12至图15所示,同样的,可以在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至少一对辅助导向筋531,可以起到引导鼻梁部缓冲带4410内凹变形向其两侧延伸的作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6至图18所示,在第二支撑部4402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凸设有一支撑加强筋541,支撑加强筋541处于加强筋4301a和4301b二者之间,且位于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下方。支撑加强筋54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直条型、弧形等。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加强筋541的形状设置呈近似为矩形。支撑加强筋541的靠近第二开口403的一侧连接鼻梁区衬垫411所在密封衬垫,其靠近第一开口401的一侧连接鼻梁部缓冲带4410;该支撑加强筋541的厚度皆大于鼻梁区衬垫411、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厚度。具体地,支撑加强筋54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1~2mm。

在支撑加强筋54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辅助导向筋,分别为辅助导向筋551a和辅助导向筋551b,如图16所示,每个辅助导向筋皆包括一体设置的根部5510和钩部5511,根部5510的靠近第二开口403的一端与支撑加强筋541的左侧/或右侧相连、靠近第一开口401的一端沿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内侧表面向两侧上方延伸(逐渐远离对称中心),钩部5511与根部5510的靠近第一开口401的一端相连,其钩部5511弯曲靠近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中心线,钩部5511的内凹面朝向柔性罩壳40的中轴面。两侧的辅助导向筋的厚度可以设置为0.8~1.5mm,优选的,其辅助导向筋的厚度自根部5510的靠近第二开口403的一端到钩部5511的末端是渐变的,厚度可以是逐渐变小。

如图18所示,佩戴时,鼻部区域皮肤作用在柔性罩壳40上的压力经密封衬垫410向上传递至支撑加强筋541上,经中间连接壳30向柔性罩壳40传递的压力将向下传递至第一支撑部4401,在这种情况下,鼻梁部缓冲带4410承受第一缓冲部4402、支撑加强筋541两端向中心的压力,同时还受到鼻罩内腔气体的压力。佩戴时,柔性罩壳40受力变形,支撑加强筋541将朝向第一支撑部4401移动,支撑加强筋541所受的压力经两侧的辅助导向筋分散传导至鼻梁部缓冲带4410的两侧;同时,支撑加强筋541向上的位移形变导致两侧的辅助导向筋的钩部5511的末端向远离鼻梁部缓冲带4410对称中心的方向变形,对鼻梁部缓冲带4410形成两侧向外的拉应力,以诱导鼻梁部缓冲带4410所在柔性罩壳向内侧弯折变形;辅助导向筋551引导鼻梁部缓冲带4410区域向内侧的弯折变形的同时向两侧延伸,如图9所示,使得第一支撑部4401和第二支撑部4402的距离缩短,此结构的形成有效分散了自壳体向鼻梁部施加的压应力,提升了佩戴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设置的各种加强筋和辅助导向筋不限于突出设置在柔性罩壳40的内表面,可以突出设置在柔性罩壳40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支撑加强筋和对应的辅助导向筋可以同时设置在柔性罩壳40的内表面,如图16-18所示;支撑加强筋541和对应的辅助导向筋也可以同时设置在柔性罩壳40的外表面,如图19-21所示。

上述柔性罩壳,在柔性罩壳的开口设置有佩戴时与人体皮肤紧贴的密封衬垫,柔性罩壳设置有柔性缓冲带,佩戴时柔性缓冲带产生形变,以分散压力并使密封衬垫动态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轮廓,使密封衬垫与使用者面部形成有效密封,长时间佩戴下的舒适性高,并且能很好地与人体鼻部轮廓相匹配,适于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需求,通用性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