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31104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膜中的绿色色素,它是光合作用中捕获光的主要成分。叶绿素是镁和四个吡咯环上的氮结合以卟啉为骨架的绿色色素的总称,共有a、b、c、d和e等几种。近年来,绿色食品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而存在于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的一些生理功能也开始备受重视。叶绿素的结构和血红素极相似,易于被人体吸收,有赋活细胞的作用,在医药、食品和日化工业中有广泛用途,由于叶绿素为天然品,无毒副作用,长期食用安全、可靠,而且叶绿素还具有改善便秘、降低胆固醇、抗衰老、排毒消炎、脱臭、抗癌抗突变、抗贫血和保肝等功能,对皮肤组织有再生作用,可用于治疗烫伤,慢性溃疡,能抑制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生长,对齿龈炎、口臭、中耳炎等有一定疗效,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中国专利CN103417401B公开了一种叶绿素牙膏,所述叶绿素牙膏具有清热、消炎、祛口臭、除菌斑、抗过敏、清洁牙齿、保护牙龈等多重功效,能全面护理口腔,保护口腔和牙齿健康。中国专利申请201310582887.5一种叶绿素生发液,所述叶绿素生发液对于斑秃、普秃、全秃症状有再生和防脱作用,尤其是对于脂溢性脱发及遗传性早、中期稀、脱发有明显效果。中国专利申请201410426768.5公开了一种叶绿素洁颜乳,所述叶绿素洁颜乳泡沫细腻、温和无刺激,洁面后令肌肤清爽细嫩、圆润不紧绷、白皙有弹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洁颜乳。夏天的蚊虫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嗡嗡的声音徘徊在耳边,扰人睡眠,而且蚊子还会传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等疾病。面对蚊虫的进攻,人们除进行环境整治和物理隔离外,卫生杀虫剂和驱蚊剂是防治的蚊虫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专利申请201510655157.2公开了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乳液含有以下物质:甜杏仁油、红花油、玫瑰玉米油、紫苏籽油、香茅油、两面针提取液、紫草浸泡油、薄荷提取液、黄原胶、天然蚕丝蛋白、左旋乳酸钠、尼泊金乙酯、75%乙醇溶液、复合乳化剂AC-402、1,2-丙二醇、APG型乳化剂SMONTANOVL、蒸馏水。制备得到的乳液性质温和,安全性高,能补充皮肤需要的营养、水分,防止皮肤缺水,达到滋养治愈的效果,可加速皮肤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及时修复蚊虫叮咬带来的皮肤问题,有效止痒。中国专利申请201510723104.X公开了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药膏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药膏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制备原料:艾叶、白芷、马齿苋、荷叶、甘油、液体石蜡、硬脂酸、三乙醇胺和水。制备得到的防治蚊虫叮咬的药膏温和低敏,快速止痒消肿,可预防和治疗蚊虫叮咬。然而,目前的防治蚊虫叮咬膏剂的软膏剂吸收率较低,需要长时间使用,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研究和开发出一种透皮吸收率高,治疗蚊虫伤口效果显著和驱蚊时间持续的防治蚊虫叮咬的药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防治蚊虫叮咬的外用制剂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包括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叶绿素10-20%、荷叶碱8-12%、丁香酸4-8%、油相基质12-24%、乳化剂6-10%、渗透促进剂2-6%、防腐剂0.1-0.2%和水30-45%。进一步地,所述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包括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叶绿素16%、荷叶碱10%、丁香酸6%、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防腐剂0.12%和水35.9%。进一步地,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1-3:4-6:0.5-2组成。进一步地,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2:5:1组成。进一步地,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2-4:1-3组成。进一步地,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进一步地,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2-4:3-5组成。进一步地,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进一步地,所述防腐剂为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油相基质加热至75-85℃溶解,接着加入荷叶碱和丁香酸,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油相液;S2将乳化剂加入水中加热至75-85℃,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水相液;S3将步骤S1得到的油相液加入步骤S2得到的水相液中混合,冷却至30-40℃,加入叶绿素、渗透促进剂和防腐剂,在pH值为6-8,转速为1200-1500rpm的条件下搅拌30-60min,即得。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中叶绿素购自海宁凤鸣叶绿素有限公司,货号为65963-40-8。丁香酸的化学名为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CAS号为530-57-4;荷叶碱的分子式为C19H21NO2,CAS号为475-83-2。卵磷脂的分子式为C42H84O9PN,CAS号为8002-43-5;蜂蜡购于西安藻露堂康复医药有限公司,硬脂酸甘油酯的CAS号为123-94-4,肉豆蔻酸异丙酯的CAS号为110-27-0。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具有显著的消炎止痒作用。经试验发现,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可以显著降低二甲苯致肿小鼠的耳重差,其消炎效果比止痛消炎软膏好,同时,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豚鼠的止痒阀大于83.6,其止痒效果比止痛消炎软膏的治疗效果好,说明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各组分相互协调起消炎止痒效果。进一步地,经试验发现,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具有显著的驱蚊效果,其平均驱蚊时间为6小时,而且该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对皮肤安全、无刺激,不会引起过敏反应,适合广大人群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具有较高的透皮吸收率。经试验发现,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透皮吸收速率大于4.10μg/cm2,说明本发明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一定重量比组成的油相基质,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一定重量比组成的乳化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一定重量比组成的渗透促进剂可以有效提高软膏的透皮率,更有利于蚊虫叮咬伤口的愈合。总之,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1)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有效成分明确,毒副作用小,载药量高,具有显著的消炎止痒、驱蚊的效果;2)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经皮吸收率高,是一种理想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有利于该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推广和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发明进行的变更、组合或替换,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实施例1、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由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叶绿素10%、荷叶碱8%、丁香酸4%、油相基质24%、乳化剂10%、渗透促进剂6%、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和水37.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1:6:0.5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2:3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2:5组成。制备方法:S1取油相基质加热至75℃溶解,接着加入荷叶碱和丁香酸,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油相液;S2将乳化剂加入水中加热至75℃,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水相液;S3将步骤S1得到的油相液加入步骤S2得到的水相液中混合,冷却至30℃,加入叶绿素、渗透促进剂和防腐剂,在pH值为6,转速为1200rpm的条件下搅拌60min,即得。实施例2、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由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叶绿素16%、荷叶碱10%、丁香酸6%、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2%和水35.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2:5:1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制备方法:S1取油相基质加热至80℃溶解,接着加入荷叶碱和丁香酸,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油相液;S2将乳化剂加入水中加热至80℃,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水相液;S3将步骤S1得到的油相液加入步骤S2得到的水相液中混合,冷却至35℃,加入叶绿素、渗透促进剂和防腐剂,在pH值为7,转速为1400rpm的条件下搅拌40min,即得。实施例3、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由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叶绿素20%、荷叶碱12%、丁香酸8%、油相基质12%、乳化剂6%、渗透促进剂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6%和水39.84%;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3:4:2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4:1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4:3组成。制备方法:S1取油相基质加热至85℃溶解,接着加入荷叶碱和丁香酸,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油相液;S2将乳化剂加入水中加热至85℃,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水相液;S3将步骤S1得到的油相液加入步骤S2得到的水相液中混合,冷却至40℃,加入叶绿素、渗透促进剂和防腐剂,在pH值为8,转速为1500rpm的条件下搅拌30min,即得。对比例1、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由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叶绿素22%、荷叶碱10%、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2%和水35.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2:5:1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类似。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没有添加丁香酸,增加叶绿素的重量份数。对比例2、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包括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叶绿素16%、荷叶碱10%、没食子酸6%、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2%和水35.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2:5:1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类似。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将丁香酸替换为没食子酸。对比例3、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由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叶绿素16%、荷叶碱10%、丁香酸6%、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2%和水35.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1:1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类似。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1:1组成。对比例4、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包括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叶绿素16%、荷叶碱10%、丁香酸6%、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2%和水35.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1:1:1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类似。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1:1:1组成。对比例5、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包括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叶绿素16%、荷叶碱10%、丁香酸6%、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2%和水35.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2:5:1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类似。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1:1组成。对比例6、一种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所述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由以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叶绿素16%、荷叶碱10%、丁香酸6%、油相基质20%、乳化剂8%、渗透促进剂4%、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2%和水35.9%;所述油相基质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重量比2:5:1组成;所述乳化剂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重量比3:2组成;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3:4组成。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类似。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渗透促进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重量比1:1组成。试验例一、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消炎试验1、试验对象:选取60只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为25-30g,由云南中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2、试验材料:实施例1、实施例2、对比例1和对比例2制备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止痛消炎软膏,购于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482。3、试验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止痛消炎软膏组、实施例1组、实施例2组、对比例1组和对比例2组,每组10只,然后在各组小鼠右耳均匀涂二甲苯50μl,左耳作对照,致炎后1h后,涂药,给组给药量如下:模型组:取等量的生理盐水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止痛消炎软膏组:取1g/kg的止痛消炎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实施例1组:取1g/kg的实施例1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实施例2组:取1g/kg的实施例2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对比例1组:取1g/kg的对比例1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对比例2组:取1g/kg的对比例2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分别涂上述药膏3次,间隔30min涂1次。末次涂药后30min脱椎处死,沿耳廓剪下二耳,用8mm打孔器分别在左、右耳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计算耳重差,耳重差=右耳圆耳片重-左耳圆耳片重。4、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对小鼠耳壳二甲苯致肿的影响组别耳重差(mg)对照组8.12±1.30止痛消炎软膏组5.70±0.42**实施例1组4.83±0.36**实施例2组4.08±0.35**对比例1组7.28±0.98对比例2组7.85±1.04注:与模型组组相比**P<0.01。由表1可知,与模型组相比,实施例1组和实施例2组可以极显著地降低小鼠的耳重差,其消炎效果比止痛消炎软膏好,而对比例1组和对比例2组的耳重差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配伍合理,可以协同增强其消炎效果。试验例二、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止痒试验1、试验对象:选取60只豚鼠,体重250-300g,雌雄各半,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试验材料:实施例1、实施例2、对比例1和对比例2制备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止痛消炎软膏,购于广东恒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482。3、试验方法: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试验24h前,给各组豚鼠右后足背剃毛,按本组剂量于动物右后足背剃毛涂药1次。实验当日,用粗砂纸擦伤右后足剃毛处,面积1cm2,局部再涂药1次,10min后开始在创面处滴0.01%磷酸组织胺0.05ml/只,各组药量如下:模型组:取等量的生理盐水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止痛消炎软膏组:取2g/kg的止痛消炎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实施例1组:取0.1g/kg的实施例1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实施例2组:取0.1g/kg的实施例2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对比例1组:取0.1g/kg的对比例1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对比例2组:取0.1g/kg的对比例2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涂抹于小鼠背部的患处;此后每隔3min依次用0.02%、0.03%、0.04%增浓度涂药,每次均为0.05ml/只。直至豚鼠回头添右后足时所给予的磷酸组织胺总量(μg)为致痒阈,记录并比较各组的致痒阈。4、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止痒试验组别止痒阀(磷酸组织胺总量μg)模型组32.4±11.5止痛消炎软膏组72.5±11.56**实施例1组83.6±30.43**实施例2组90.6±30.14**对比例1组48.8±10.32对比例2组40.6±13.65注:与模型组组相比**P<0.01。由表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组和实施例2组制备得到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止痒阀大于83.6,其止痒效果比止痛消炎软膏的治疗效果好,而对比例1组和对比例2组制备得到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止痒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各组分相互协调起止痒效果。试验例三、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安全性检测按照《新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对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制得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进行皮肤刺激性、过敏性评价,结果见表3。表3本发明消炎止痛膏安全性检测结果组别现象结论实施例1无红斑、无水肿无刺激、无致敏性实施例2无红斑、无水肿无刺激、无致敏性实施例3无红斑、无水肿无刺激、无致敏性由表3可知,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对皮肤安全、无刺激,不会引起过敏反应,适合广大群众使用。试验例四、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驱蚊效果试验:1、选取对象:采用现场采集的野外品系致倦库蚊虫,在实验室饲养羽化2-3天后进行测定。2、试验材料:实施例2制备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3、试验方法:随机选取200只蚊虫,放入长宽高均为40cm的蚊笼内,选取8名试验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选一只手涂抹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作为试验组;另一只手作为对照组。涂抹两小时后,将手放入蚊笼内2分钟,观察是否有蚊虫来吸血,以后每半小时测定一次,直至涂抹有精油的手有蚊虫叮咬时,停止观察,结束试验,记录有效保护时间。4、试验结果:8名试验者的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6、7、6、5、5.5、7、6.5、5小时,经计算得知,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驱蚊,平均有效保护时间可达到6小时,说明本发明提供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驱蚊效果显著。试验例五、透皮吸收试验1、试验对象: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对比例3、对比例4、对比例5和对比例6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2、试验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双室渗透装置,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艾灰为指标,采用体外扩散池法,进行体外渗透试验。分别称取3g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对比例3、对比例4、对比例5和对比例6制备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3份,均匀涂抹于离体小鼠皮肤后进行透皮试验,分别于给药后1、2、4、6、8、10、12、14h各取接受液1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叶绿素的累积渗透量,取样后即向接收池内补充1ml含2%吐温80的PBS液。其累积渗透量的计算公式如下:Qn=Cn×1+Σi=1n-1Ci×1A]]>其中:Cn为第n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A为渗透面积;Ci为第i(i<n—1)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以累积渗透量的平均值分别对时间t分别按零级、一级及Higuchi方程进行拟合,所得方程的斜率即为透皮速率常数J。其中扩散池面积为2.92cm2,接收液体积为7ml,接收液温度为37±0.5℃,磁振子转速200r·min-1,接收液为含2%吐温-80的PBS液。3、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以零级速率透皮转运,则Q-t直线的斜率即为透皮吸收速率。表4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透皮吸收试验组别透皮吸收速率(μg/cm2)实施例14.10实施例24.30实施例34.12对比例33.88对比例43.98对比例52.87对比例63.35由表4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得到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透皮吸收速率大于4.10μg/cm2,而对比例2-6制备得到的防治蚊虫叮咬的叶绿素软膏的透皮吸收速率均比本发明实施例1-3的乳膏剂的透皮吸收速率低,说明本发明由蜂蜡、卵磷脂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一定重量比组成的油相基质,由硬脂酸甘油酯和三乙醇胺按一定重量比组成的乳化剂,由尿素和薄荷醇按一定重量比组成的渗透促进剂可以有效提高软膏的头皮率,更有利于蚊虫叮咬伤口的愈合。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