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除热消炎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9653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祛湿除热消炎汤,具有健脾和胃、清除湿热、消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下腹胀痛效果明显。



背景技术: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根据不同病因,结肠炎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临床表现:1.腹泻:黏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2.腹痛:轻度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痛,排便后缓解的规律。3.便秘: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4.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祛湿除热消炎汤,具有健脾和胃、清除湿热、消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下腹胀痛效果明显。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祛湿除热消炎汤,采用的原料药材分别是:党参25份、白术15份、茯苓30份、砂仁13份、法半夏16份、陈皮10份、广木香14份、黄连11份、黄芩11份、葛根25份、神曲14份、白芍35份、玫瑰花15份、甘草11份、川楝子15份、干姜15份、麦芽35份、吴茱萸9份、红花16份、藿香16份。

其制备方法是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药材:党参25份、白术15份、茯苓30份、砂仁13份、法半夏16份、陈皮10份、广木香14份、黄连11份、黄芩11份、葛根25份、神曲14份、白芍35份、玫瑰花15份、甘草11份、川楝子15份、干姜15份、麦芽35份、吴茱萸9份、红花16份、藿香16份,去除杂质,用凉白开水迅速淘洗,沥去水液,晒干;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原料药材分别制成饮片,置适宜煎煮器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适宜时间,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一定时间(约1~2小时),分离煎出液;

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得过滤后的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按规定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过滤或沉降分离煎出液;

步骤四)、把步骤三)所获中药制剂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中药制剂。

本发明选取的原料药材中,其功效和药理作用分别是: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

白术:【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砂仁: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归脾经、胃经、肾经。功能: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法半夏:【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陈皮:陈皮含橙皮甙约8.4%,川陈皮素(nobiletin)约0。15%.另含辛弗林(对羟福林)0.28%-2。54%。【性味】苦、辛,温。【归经】归肺、脾经。【主治功效】: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广木香:药性:辛苦、温。归胃、脾、肝、大肠经。化学成分:云木香含挥发油0.3%~3%、木香碱(saussurine)0.05%、菊糖18%。油中主要成分为木香内酯(costus2lactone)、二氢木香内酯(dinydrocostus-lactone)、α-木香醇(α-costol)、α-木香酸(α-costicacid)、风毛菊内酯(saussurea lactone)、去氢木香内酯(denydcrostuslactone)、异去氢木香内酯、异土氢木香内酯(iso-alan2tolactone),以及单紫杉烯(aplotaxene)、α及β-木香烯(costene)、α及β-紫罗兰酮(ionone)、β-芹子烯(β-selinene)等。并含氨基酸约20种。主治:健胃消胀、调气解郁、止痛安胎作用。能行气化滞、疏肝、健胃,治一切气痛、停食积聚、胸满腹胀、呕吐泻痢等。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2、抗真菌作用3、抗病毒作用4、抗阿米巴作用5、抗炎、抗腹泻作用6.、对心血管作用7、解热作用8、降血糖作用9、降血脂作用10、抗氧化作用1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2、抗溃疡作用。

黄芩:性味:苦,寒。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葛根:具有滋身健体、抗衰老、降压、降糖、降脂、增加皮肤弹性、润肤等功效。葛根中所含异黄酮具有滋润皮肤、恢复皮肤弹性的作用,还可以减缓骨骼组织细胞的老化,有助于钙质的吸收,减少骨钙丢失,增加骨密度并阻止骨骼的中空消溶,从而远离骨质疏松。葛根中的活性成分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以及有效缓解更年期综合症,又能延年益寿、增进健康,是中年女性日常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理想选择。最值得推荐的是,女性常吃葛根,可以促使胸部发育增大,这主要就是异黄酮的功劳。化学成分:葛根主要含异黄酮类之葛根素和三萜类葛皂醇等成分。

神曲: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脾、胃经。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主治:用于饮食停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泻痢。

白芍:化学成分:芍药甙、牡丹酚、芍药花甙,尚含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β-谷甾醇和三萜类等。药性功效: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养血、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芍药甙有抗菌、解热、抗炎、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血流、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痉、抗溃疡、调节血糖的作用。白芍煎剂能抑制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

玫瑰花:【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脾经。【功用】:具有强肝养胃,活血调经,润肠通便,解郁安神之功效,可缓和情绪、平衡内分泌、补血气、对肝及胃有调理的作用,舒缓情绪、并有消炎杀菌、消除疲劳、改善体质、润泽肌肤的功效。

甘草:性平,味甘。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化学成分:甘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从甘草中分离出的化合物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甙、异甘草甙、新甘草甙、新异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甘草西定、甘草醇、异甘草醇、7-甲基香豆精、伞形花内酯等数十种化合物。

川楝子: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干姜:【性味、归经】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主温中下气,开胃健脾,催生下胎,化宿食,除胀满,止吐逆,破徵,消痰痞。助消化作用:本品含α和β淀粉酶。而淀粉是糖淀粉与胶淀粉的混合物。组成糖淀粉的葡萄糖分子以α-1,4甙键相连,且呈直链排列。胶淀粉是由若干个短直链缩合葡萄糖交叉排列。支链淀粉分子中除α-1,4甙键外还有α-1,6甙键。α与β淀粉酶可水解α-1,4甙键,对α-1,6甙键无作用。β淀粉酶能将糖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α淀粉酶则使之分解成短直键缩合葡萄糖(即糊精),后者可再为β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因此淀粉在α和β淀粉酶的作用下可分解成麦芽糖与糊精。麦芽煎剂对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

吴茱萸:【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红花:【化学成分】含红花甙、新红花甙、红花醌甙、红花多糖、棕榈酸、肉桂酸、月桂酸。【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散淤止痛,用于闭经,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藿香:性微温,味辛甘,具有芳香化湿、发表解暑、解表散邪、利湿除风、清热止渴、和胃止呕、快气和中、健胃祛湿等功效。用于治疗头痛发热、风寒感冒、胸闷腹胀、胃寒疼痛、呕吐、泻痢、口臭等症,但阴虚火旺者忌食。藿香有杀菌功能,口含一叶可除口臭,预防传染病,并能用作防腐剂。夏季用藿香煮粥或泡茶饮服,对暑湿重症,脾胃湿阻,脘腹胀满,肢体重困,恶心呕吐有效。

本发明具有健脾和胃、清除湿热、消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下腹胀痛效果明显。本发明中药制剂的功效在临床应用当中得到了证实,临床药效试验材料及典型病例:

1.程XX,女,56岁。2005年4月11日初诊:患者诉反复上腹部、下腹部疼痛4年余,再发症状加重,前来就诊。诊见:胃脘部隐痛,下腹胀痛,自觉胃脘空虚感,上腹按之痛缓,左下腹按之痛甚,但无反跳痛,伴嗳气,欲吐,大便溏烂,日行4-6次,量少,排便不爽,舌质淡红,苔黄白相兼厚腻。服西药消炎药、止痛药,以及服中药均无效。诊时天气炎热,身着长袖厚外衣,仍觉怕冷,但无外感表症,面色萎黄,精神萎缩,诉语低沉无力。肠镜报告;慢性结肠炎。治以健脾和胃、清除湿热、消炎止痛法。服本方10剂后,症状大减,体重增加,面色红润,精神奕奕,继续服用本方15剂后,症状消失,病愈。

方法和有效量:党参25份、白术15份、茯苓30份、砂仁13份、法半夏16份、陈皮10份、广木香14份、黄连11份、黄芩11份、葛根25份、神曲14份、白芍35份、玫瑰花15份、甘草11份、川楝子15份、干姜15份、麦芽35份、吴茱萸9份、红花16份、藿香16份。

其制备方法是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药材:党参25份、白术15份、茯苓30份、砂仁13份、法半夏16份、陈皮10份、广木香14份、黄连11份、黄芩11份、葛根25份、神曲14份、白芍35份、玫瑰花15份、甘草11份、川楝子15份、干姜15份、麦芽35份、吴茱萸9份、红花16份、藿香16份,去除杂质,用凉白开水迅速淘洗,沥去水液,晒干;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原料药材分别制成饮片,置适宜煎煮器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适宜时间,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一定时间(约1~2小时),分离煎出液;

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得过滤后的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按规定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过滤或沉降分离煎出液;

步骤四)、把步骤三)所获中药制剂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中药制剂。

汤剂内服为主,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每次150ml温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祛湿除热消炎汤,采用的原料药材分别是:党参25份、白术15份、茯苓30份、砂仁13份、法半夏16份、陈皮10份、广木香14份、黄连11份、黄芩11份、葛根25份、神曲14份、白芍35份、玫瑰花15份、甘草11份、川楝子15份、干姜15份、麦芽35份、吴茱萸9份、红花16份、藿香16份。

其制备方法是为以下步骤:步骤一)、称取原料药材:党参25份、白术15份、茯苓30份、砂仁13份、法半夏16份、陈皮10份、广木香14份、黄连11份、黄芩11份、葛根25份、神曲14份、白芍35份、玫瑰花15份、甘草11份、川楝子15份、干姜15份、麦芽35份、吴茱萸9份、红花16份、藿香16份,去除杂质,用凉白开水迅速淘洗,沥去水液,晒干;

步骤二)、把步骤一)所获原料药材分别制成饮片,置适宜煎煮器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适宜时间,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状态一定时间(约1~2小时),分离煎出液;

步骤三)、把步骤二)所获得过滤后的药渣再加水适量煎煮,按规定煎煮2~3次后,合并煎出液,过滤或沉降分离煎出液;

步骤四)、把步骤三)所获中药制剂进行密封包装,获得商品中药制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