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3261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
技术领域
,且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胃痛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在祖国中医学上又称胃脘痛,其多见于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具有病程长、易迁延和致病原因复杂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和各类应激事件的突发,其每年的发病率也在直线升高,对患者的健康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中医认为肝与脾胃关系密切,肝喜条达主疏泄,肝气可疏泄脾胃气机,助胃腑消磨水谷,助脾气升清阳。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则乘脾犯胃,脾胃纳运受制、气机阻滞而引起疏泄,则乘而引起胃脘胀痛。对于此疾病,现代医学多以养胃消胀为主,且中国南方湿气较重,对于治疗胃脘胀痛的疗效不佳、易复发。同时多数制备方法达不到纯化的目的,副作用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此复方药物具有解毒除湿、行气止痛、疏肝健胃的疗效,特别适用于湿气比较重的患者。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不同的提取纯化方法将不同药性的原料药分开制备,从而提高药物活性成分的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该制备方法可操作性强,利于工业化生产。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按重量份数计,原料药包括:土茯苓10~20份;白芍30~50份;延胡索10~15份;丹参10~15份;枳壳10~15份;蝉蜕5~15份,茯苓15~30份;半夏12~15份;佛手12~15份;金钱草15~50份;百合10~30份;及甘草6~15份。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将土茯苓、白芍、延胡索、丹参、蝉蜕、茯苓、半夏、百合、金钱草与甘草粉碎得药粉,将药粉用乙醇溶液在60~80℃下进行1~3次提取,过滤后得到药液,将药液纯化后浓缩干燥得到浸膏;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浸膏、挥发油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后制粒,制得颗粒剂、胶囊剂及片剂。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有益效果是:该复方药物遵循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方规律,以“解毒除湿、行气止痛、疏肝健胃”为主。方中土茯苓归肝、胃经,健脾胃、解毒,除湿;白芍柔肝、缓肝、养阴和血脉,又有缓急止痛之功,收脾气之散乱,敛肝气之恣横,于中土抑木,与土茯苓相伍,一散一收,疏导气血,助土茯苓调肝气而不伤真气。兼以延胡索活血、利气、止痛;丹参活血化瘀止痛,与行气药合用可增强治疗胃痛;枳壳,理气宽中、消胀除痞;蝉蜕疏风散热、息风止痉;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佛手,疏肝解郁,辛形苦涩,气味芳香,能健脾理气,和中导滞;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百合,养胃阴,清胃热;甘草健脾胃、缓肝急,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解毒除湿、行气止痛、疏肝健胃之效。该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不同的提取纯化方法将不同药性的原料药分开制备从而提高了药物活性成分的量,减少了中药中不明确的药物成分,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使用该制备方法制备出来的复方药物的疗效更佳,可操作性强,制备利于工业化生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进行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按重量份数计,原料药包括:土茯苓10~20份;白芍30~50份;延胡索10~15份;丹参10~15份;枳壳10~15份;蝉蜕5~15份,茯苓15~30份;半夏12~15份;佛手12~15份;金钱草15~50份;百合10~30份;及甘草6~15份。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按重量份数计,土茯苓为10份;白芍为30份;延胡索为15份;丹参为10份;枳壳为10份;蝉蜕为12份,茯苓为20份;半夏为15份;佛手为12份;金钱草为15份;百合为20份;及甘草为15份。该复方药物遵循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方规律,以“解毒除湿、行气止痛、疏肝健胃”为主。方中土茯苓归肝、胃经、健脾胃、解毒,除湿,畅达气机;现代药理表明土茯苓中的土茯苓苷能减少胃黏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抗自由基损伤,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胃液PH值,从而从不同角度保护胃黏膜,减少溃疡的产生;其次,土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范围广,抑菌活性强;白芍柔肝、缓肝、养阴和血脉,又有缓急止痛之功,收脾气之散乱,敛肝气之恣横,于中土抑木,与土茯苓相伍,一散一收,疏导气血,助土茯苓调肝气而不伤真气。延胡索活血、利气、止痛,同时延胡索的醇提取物以及水提物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产;丹参,活血化瘀止痛,与行气药合用可增强治疗胃痛;蝉蜕疏风散热、息风止痉;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半夏的的提取物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等;佛手,疏肝解郁,辛形苦涩,气味芳香,能健脾理气,和中导滞;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百合,养胃阴,清胃热;甘草健脾胃、缓肝急、调和诸药。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复方药物的剂型为汤剂、丸剂、片剂、胶囊剂或者贴剂。其中贴剂为外用制剂。将原料药研磨或粉碎成药粉后,利用常规方法,制作成贴剂。将贴剂贴于肚脐,可有效缓解胃脘痛;同时通过皮下吸收,无肝的首过效应,连续使用贴剂能够治疗胃脘痛。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将土茯苓、白芍、延胡索、丹参、蝉蜕、茯苓、半夏、百合、金钱草与甘草粉碎得药粉,将药粉用乙醇溶液在60~80℃下进行1~3次提取,过滤后得到药液,将药液纯化后浓缩干燥得到浸膏;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浸膏、挥发油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后制粒,制得颗粒剂、胶囊剂及片剂。优选地,药粉的粒径为80-120目。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蒸馏与萃取同时进行,与传统的方法相比,不仅减少了步骤,节约了大量溶剂,还降低了原料药在转移过程中的损失。同时得到的挥发油的量更多。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药液的纯化采用膜分离技术,在25~30℃,跨膜压力为0.20~0.30MPa下,进行循环过滤。该操作简单,能耗低,可分离纯化出大量的有效成分,精度高。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枳壳为经过麸炒制后的枳壳。生枳壳药性猛烈,用麸炒制后药性缓和,对胃的刺激降低。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的功效。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延胡索为经过米醋蒸制后的延胡索。延胡索中含多种生物碱,其中去氢延胡索甲素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都有疗效,能与醋酸结合成盐。由于醋是弱酸,可以使游离的生物碱转化为生物碱盐而溶于水,易被水煎煮溶出而增加疗效。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将颗粒装入肠溶胶囊壳中,制成复方药物的肠溶胶囊剂。肠溶胶囊可以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的颗粒剂,原料药包括土茯苓10g;白芍30g;延胡索12g;丹参10g;枳壳10g;蝉蜕15g,茯苓15g;半夏15g;佛手12g;金钱草15g;百合10g;及甘草10g。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土茯苓、白芍、延胡索、丹参、蝉蜕、茯苓、半夏、百合、金钱草与甘草粉碎得至80目的药粉,将药粉用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在80℃下进行1次提取,过滤后合并滤液得到药液,将药液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纯化后,浓缩干燥得到浸膏;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浸膏、挥发油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后制粒,制得颗粒剂。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的片剂,原料药包括土茯苓12g;白芍40g;醋制后的延胡索15g;丹参12g;麸炒制后的枳壳12g;蝉蜕10g,茯苓15g;半夏12g;佛手15g;金钱草15g;百合15g;及甘草10g。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土茯苓、白芍、延胡索、丹参、蝉蜕、茯苓、半夏、百合、金钱草与甘草粉碎至90目的药粉,将药粉用体积分数为65%的乙醇溶液在70℃下进行2次提取,过滤后合并滤液得到药液,将药液采用膜分离技术进行纯化,具体地,在25℃,跨膜压力为0.20MPa下,进行循环过滤纯化后,浓缩干燥得到浸膏;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浸膏、挥发油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后制粒,压片,得到复方药物的片剂。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的普通胶囊剂,原料药包括土茯苓15g;白芍30g;延胡索15g;丹参10g;麸炒制后的枳壳10g;蝉蜕12g,茯苓20g;半夏15g;佛手15g;金钱草45g;百合30g;及甘草15g。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土茯苓、白芍、延胡索、丹参、蝉蜕、茯苓、半夏、百合、金钱草与甘草粉碎得至100目的药粉,将药粉用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在60℃下进行3次提取,过滤后合并滤液得到药液,将药液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纯化后,浓缩干燥得到浸膏;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浸膏、挥发油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后制粒,将颗粒装入普通胶囊壳得到胶囊剂。实施例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的丸剂,原料药包括土茯苓20g;白芍40g;醋制后的延胡索15g;丹参15g;麸炒制后的枳壳15g;蝉蜕5g,茯苓30g;半夏15g;佛手12g;金钱草20g;百合15g;及甘草6g。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土茯苓、白芍、延胡索、丹参、蝉蜕、茯苓、半夏、百合、金钱草与甘草粉碎得至90目的药粉,将药粉用体积分数为62%的乙醇溶液分别依次在75℃与70℃下进行2次提取,过滤后合并滤液得到药液,将药液采用膜分离技术进行纯化,具体地,在28℃,跨膜压力为0.30MPa下,进行循环过滤纯化后,浓缩干燥得到浸膏;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浸膏、挥发油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后制粒,加入蜂蜜制成丸剂。实施例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的肠溶胶囊剂,原料药包括土茯苓10g;白芍30g;米醋蒸制后的延胡索15g;丹参10g;麸炒制后的枳壳10g;蝉蜕12g,茯苓20g;半夏15g;佛手12g;金钱草15g;百合20g;及甘草15g。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土茯苓、白芍、延胡索、丹参、蝉蜕、茯苓、半夏、百合、金钱草与甘草粉碎得至95目的药粉,将药粉用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分别依次在80℃、70℃与60℃下进行3次提取,过滤后合并滤液得到药液,将药液采用膜分离技术进行纯化,具体地,在30℃,跨膜压力为0.25MPa下,进行循环过滤纯化后,浓缩干燥得到浸膏;采用同步蒸馏萃取法提取佛手与枳壳的挥发油,将浸膏、挥发油与药用赋形剂混合后制成颗粒,将颗粒装入肠溶胶囊壳中得到肠溶胶囊剂。实施例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复方药物由原料药制成的汤剂,原料药包括土茯苓20g;白芍50g;延胡索12g;丹参10g;枳壳15g;蝉蜕12g,茯苓20g;半夏15g;佛手12g;金钱草50g;百合20g;及甘草12g。复方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原料药粉碎,混合用3倍量的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得到汤剂。对比例1本对比例提供的治疗胃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柴胡3.33份,赤芍4份,枳实3份,木香2份,丹参3.33份,延胡索3份,莪术2份,黄连3份,吴茱萸1份,大黄1份,党参4份,及甘草1份。将原料药制备成汤剂。试验例1动物试验1、动物模型建立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0)g。胃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造模步骤如下:①灌胃:包括乙醇和脱氧胆酸钠两种,乙醇每周2次灌胃,脱氧胆酸钠每日灌胃。②自由饮用:氨水配成2个浓度,在不同时间段分别给予。即在第1~6周给予0.05wt%的氨水,第7~12周给予0.1wt%的氨水。③饥饱失常:单日禁食,双日足量喂食。三个步骤共同操作,12周后可成功建立SD大鼠胃痛(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分组与喂药选取成功建立胃痛的SD大鼠80只称重,标记,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对应空白对照组、实施例1~6及对比例1,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自造模后第二天开始经灌胃0.85wt%氯化钠。将实施例1~5提供的复方药物用相同体积的温水溶解(使浓度皆为2g/ml),以及对比例1与实施例6的汤剂(使其浓度为2g/ml)按1ml/100g灌胃大鼠。3、组织学检查切取大鼠胃部病灶及周围组织,用体积分数为10%的甲醛液固定,按照常规脱水,石蜡包埋,5μm厚度,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阿里新蓝-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每只大鼠组织制作3张切片,抽取1张在高倍显微镜下随机5个视野观察炎症细胞数、新生血管数,记取平均数值,结果见表1。4、NO检测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具体按试剂盒说明步骤进行,结果见表2。5、结果及分析表1.各病灶组织炎症细胞数、新生血管数比较(n=10,X±S)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p<0.01。根据表1可得:使用实施例1~6提供的复方药物的大鼠的病灶炎症细胞数比空白对照组及对比例1的炎症细胞数少,新生血管数多,说明实施例1~6提供的复方药物的治疗效果佳。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表2.NO水平比较(n=10,X±S)组别NO(μmol/L)空白对照组4.98±1.22实施例16.54±1.86*实施例27.02±1.96*实施例36.85±2.05**实施例47.36±2.12**实施例58.24±2.45**实施例66.04±1.75*对比例15.47±1.56*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p<0.01。根据表2得:使用实施例1~6提供的复方药物的大鼠的血清NO浓度比对照组及对比例1的NO浓度大,说明实施例1~6提供的复方药物的治疗效果佳。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试验例2临床试验1、病例入选患者3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平均病程(3.6±0.9)年。入选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且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胃痛的判断标准;将其分为7组,每组50名患者,分别对应实施例1~6及对比例1,各组患者的性别、病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方法患者分别口服实施例1~6及对比例1提供的复方药物。每日3次,4天一个疗程。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基本无胃痛及相关症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且X线钡餐造影、胃镜检查等未见异常。显效:胃痛及相关症状有明显的缓解,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且主要检查提示有明显恢复。有效:胃痛及相关症状有所好转,随访期间偶有发作,但疼痛较前减轻,主要检查与治疗前相近。无效:胃痛症状、主要检查无变化,甚至有所加重。各组试验结果见表3。4、结果及分析表3临床疗效结果表(例)组别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实施例14024492%实施例24143296%实施例34133394%实施例44252198%实施例545320100%实施例63914688%对比例13524982%根据表3得:使用实施例1~6提供的复方药物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对应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说明实施例1~6提供的复方药物的治疗效果佳。典型病例1陶某,女,62岁,胃脘胀痛10年,加重7天,伴恶心,大渡口某院胃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多家医院住院门诊治疗,其效不佳。诊见:胃脘胀满疼痛,恶心,舌红,舌苔厚腻,口干。中医诊断:胃痛。使用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8天后获效。典型病例2梁某,女,56岁,胃脘胀痛8年,加重6天,伴恶心,某院胃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多家医院治疗,其效不佳。诊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舌红,舌苔黄腻,口苦。中医诊断:胃痛。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7天后获效。典型病例3李某,男,50岁,胃脘胀痛6年,加重6天,伴恶心,某院胃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B超:胆囊炎,经多家医院住院门诊治疗,其效不佳。诊见:胃脘胀满疼痛,恶心,舌红,舌苔厚腻,口干。中医诊断:胃痛,胆胀。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6天后获效。典型病例4蒲某,男,58岁,胃脘胀痛9年,加重5天,伴恶心,某院胃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经多家医院住院门诊治疗,其效不佳。诊见:胃脘胀满疼痛,恶心,舌红,舌苔厚腻。中医诊断:胃痛。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用于治疗胃痛的复方药物7天后获效。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