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466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椎间盘手术中的一种到达病变部位的小直径工作通道的安放器,即一种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



背景技术:

在脊柱手术中,随着对脊柱病理研究的深入及辅助技术如椎间植骨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椎间盘软组织的切除、规整的椎间空间的清理形成与植骨融合器尽可能完全适配的理想空间,越来越成为手术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但由于椎间盘所处的特殊的位置,人体最深在的位置以及将其完全包埋住的四周的屏障,有如一个无门无窗、四周完全密闭的房间。“天花板”和“地板”都是坚硬的骨板,其方位贯通身体的长轴,而根本没有入口,即使是人为企图开凿入口,也根本没有“施工”的“作业面”,四周360°被厚厚的“纤维环”严密包裹,就好像多层叠加起来的皮革,并且位于身体长轴的中心,实际上就是人体承重轴的“轴心”,而其内的空间完全被“髓核”组织填满。

髓核(Nucleus pulposus)是富有弹性的半液体状的团块,有如胶冻状,具备特殊的“蠕变性”的粘液状物质,其构成成份70~90%为水份,其余部分: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占65%,胶原(collagen)占15~20%,而形成半液状的粘浓样物质团块(semifluid mass of mucoid material),其特殊的“蠕变性”,首先表现为柔韧的弹性。所处的位置,可谓“顶天立地”,承载着来自“天花板”(上位骨性椎体的下终板)的应力(体重及高处落下的重力加速度),将其吸收后压缩变形,有如弹簧一样,再均匀舒缓的释放,将应力传递到“地板”(下位骨性椎体的上终板);同时,位于每一节段之间的“髓核”组织,又是人体内单个体积最大的完全无血管供应(avascular)的器官,其营养和新陈代谢是通过与其紧密接触的上下终板弥散渗透而获取并完成。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它应力过度载荷的不良因素作用下,其必将发生老化衰退;而一旦变性,是无法像部分其它组织,如皮肤、肌肉一样,通过再生来修复的。因此,当其功能衰减后,必然导致椎间隙变狭窄,“天花板”接近“地板”,应力失去缓冲和暂时呼吸,而逐渐变为硬性直接传递,从而引起椎节失稳错位、骨质增生、压迫脊髓神经等一素列病理变化。

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将退变的间盘组织尽可能清除。目前,已经有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椎间盘手术,但是,如何在尽量少损伤脊髓中枢及周围神经的情况下,得到准确有效的工作通道却是一个难题,现有的手术工具难以在少损伤脊髓中枢及周围神经的情况下,提供准确有效的工作通道。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手术工具难以在尽量少损伤脊髓中枢及周围神经的情况下,提供准确有效的工作通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以在椎间盘手术中,建立能够穿墙透壁、创伤微小、精准到达病变部位的小直径工作通道。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所述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包括:

导轨座,所述导轨座包括:顶部平台、底部环形平台、连接在所述顶部平台和底部环形平台之间的固定管、以及套设在所述固定管之外的套筒;

所述顶部平台具有两端;

所述固定管的数目为两个,所述顶部平台每一端之下分别连接一个固定管;

所述套筒能够沿所述固定管的长度方向移动;

底部环形平台的中间具有通孔;

针式导轨,连接在所述顶部平台上并位于两个所述固定管之间并且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针式导轨包括:棒状轨体和连接在所述棒状轨体端部的第一穿刺部;

扩孔柱,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管体,扩孔柱的顶部与所述针式导轨连接,所述扩孔柱的底部具有第二穿刺部;所述中空通道包括:位于扩孔柱底部的第一通道和连接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方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内径,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二穿刺部中;

具有工作通道的外管,套设并连接在所述管体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内径小于等于10mm。

进一步地,所述扩孔柱与所述外管通过螺纹连接实现能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穿刺部伸出所述外管管体。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环形平台为圆环形平台,所述通孔为圆孔管体。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刻度槽。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平台的形状为T型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上设有将所述套筒定位在所述固定管上的定位钮。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钮为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螺纹连接在所述套筒上,并且所述定位螺钉垂直所述套筒。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管上设有第二刻度槽。

进一步地,扩孔柱的顶部具有螺母罩,所述螺母罩的内壁与所述针式导轨螺纹连接,所述螺母罩的外壁与所述外管螺纹连接,所述螺母罩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口径管体。

本发明先通过针式导轨经皮肤穿刺点进入体内,直至椎间盘中心位置并固定住,然后将扩孔柱沿针式导轨向下移动,经皮肤送入体内,到达合适深度后,移去针式导轨、管体和导轨座,只留下外管,即完成工作通道的建立,可以实施手术了。全部手术结束后,拔除工作通道,皮肤表面仅遗留小于10mm的创口,最多缝合一针,创可贴即可覆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整体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导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外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外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管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管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针式导轨刚刚插入到皮肤中;

图9为本发明的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导轨座抵住皮肤;

图10为本发明的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扩孔柱插入到皮肤中;

图11为本发明的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其中,外管插入到皮肤中,导轨座和针式导轨已拔出;

图12为图7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导轨座 2针式导轨(定位导轨针) 3扩孔柱 4皮肤

11顶部平台 12底部环形平台 13固定管 15套筒 111第一穿刺部 120通孔 151定位钮

31扩孔柱的管体33外管 310中空通道 311第二穿刺部 313螺纹 315螺纹 330外管内腔(工作通道) 333螺纹 3101第一通道 3102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椎间盘手术中的工作通道安放器包括:导轨座1、针式导轨2、扩孔柱3、和外管33。

所述导轨座1包括:顶部平台11、底部环形平台12、连接在所述顶部平台和底部环形平台之间的固定管13、以及套设在所述固定管之外的套筒15;

所述顶部平台11具有两端,起到支撑和连接作用;

所述固定管13的数目为两个,所述顶部平台11每一端之下分别连接一个固定管13;

所述套筒15能够沿所述固定管13的长度方向移动;

底部环形平台12的中间具有通孔120;

针式导轨2(也称为定位导轨针或量化可调式定位导轨针),连接在所述顶部平台11上并位于两个所述固定管13之间并且穿过所述通孔120;所述针式导轨包括:棒状轨体(为圆柱形)和连接在所述棒状轨体端部的第一穿刺部111,第一穿刺部111为锥形,用于刺破皮肤,插入到皮肤中,进行定位;

扩孔柱3(也称为中空双内径导入式扩孔柱),包括具有中空通道310的管体31,扩孔柱的顶部与所述针式导轨2能拆卸连接或活动连接,所述扩孔柱的底部具有第二穿刺部311(为锥形),以用于刺破皮肤,插入到皮肤中;所述第二穿刺部31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穿刺部111的外径,第二穿刺部311设置在管体31的底端,因此,如图6和图7所示,管体31为主体部分为圆柱形管、底部为锥形的管状;

如图7和图12所示,所述中空通道310包括:位于扩孔柱底部的第一通道310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通道上方的第二通道3102,所述第一通道3101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3102的内径,所述第一通道3101位于所述第二穿刺部311中;所述第一通道310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通道3102的长度,管体31能移动的套设在所述针式导轨2上;

具有工作通道330的外管33,套设并连接在所述扩孔柱3之外,工作通道330为外管33的内腔。第二穿刺部311伸出所述外管的底部;以在针式导轨2定位在皮肤中的基础上,为工作通道330的建立提供前期准备,创造出外管33进入皮肤的入口;其中,为了衔接好第二穿刺部311与外管33,外管33的内径等于或稍大于管体31的外径,以减少进入皮肤的阻力;进一步地,外管33的底部可以进行倒角处理,以做到和管体31底部的光滑过渡连接。

如图8、图9、图10和图11,本发明先通过针式导轨2经皮肤穿刺点进入体内,直至椎间盘中心位置并固定住,然后将扩孔柱3沿针式导轨2向下移动,经皮肤4送入体内,到达合适深度后,移去针式导轨、管体和导轨座,只留下外管33,即完成工作通道的建立,可以实施手术。全部手术结束后,拔除外管33即拔除工作通道,皮肤表面仅遗留较小的创口。

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内径小于等于10mm。这样,创口较小,最多缝合一针,创可贴即可覆盖。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31与所述外管33为能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管体的顶部与外管的顶部通过螺纹连接实现能拆卸连接。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外管33的顶端具有外螺纹,即螺纹333。管体31的顶端具有中空的螺纹柱,螺纹柱具有外螺纹,即螺纹315,能够实现与导轨座或顶部平台12的螺纹连接,完成可拆卸连接。中空的螺纹柱还具有内螺纹,能够与针式导轨2螺纹连接。

管体31的顶端还具有螺母罩(螺母套)313,套设在螺纹315上,并且螺母罩(螺母套)313,与螺纹315为螺栓连接。此外,螺母罩(螺母套)313还具有一圈内螺纹,以和外管33的螺纹333配合,实现管体31与所述外管33的可拆卸连接。这样,方便管体31与所述外管33之间的配合连接和拆卸,实现管体31与所述外管3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进一步地,所述螺母罩313与所述针式导轨螺纹连接,所述螺母罩313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120的口径或内径,底部环形平台12对螺母罩313有一个限位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图4、图8至图11,所述外管33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刻度槽,单位为mm,用于观察外管33的进入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平台11的形状为T型平台,以便实现上下连接和左右连接。

进一步地,套筒15的最大伸开长度能够超过针式导轨2的底端或第一穿刺部111,以实现较大范围的调整余量。如图3,所述套筒15上设有将所述套筒定位在所述固定管上的定位钮151,以方便在这个较大范围内的定位和调整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钮151为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螺纹连接在所述套筒15上,并且所述定位螺钉垂直所述套筒,调整方便迅速。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管上设有第二刻度槽,以mm为单位,用于观察针式导轨2的插入深度。

本发明中,中空双内径导入式扩孔柱,为锐尖头圆柱状,尾端(图1,3,4,5,6,7中的顶端)中心为小直径螺柱,下接大直径螺母罩,通过螺栓可与量化可调式定位导轨针相接,通过螺母罩再与套于其外的外管连为一体,扩孔柱为中空贯通全长,穿入导轨针,可沿其精确的到达针尖的停止点。

本发明的扩孔柱3不同于一般中空设计,其特点为“双直径”(即具有第一通道3101和第二通道3102),其作用为既保证沿导轨针轨迹精确行进,又有效减弱或消除轨道间接触距离长而产生的摩擦阻力,在实际应用中,这一独到设计,将有效消除操作者难以甚至无法辨别推进扩孔柱时的阻力,到底是来自周围软组织的紧握的阻力,还是来自过长的轨道摩擦阻力,而两者的叠加,将必然增大推进的阻力,使操作者只能盲目加力。而当中立垂直的轨道在盲目加力的状态下易发生弯曲,而此时,导轨针将被扩孔柱“紧握”,而当紧握的力大于周围软组织的阻力而又无法区分时,则产生相反的结果,即不是导轨针将扩孔柱导入预定的点,而是扩孔柱将导轨针推向深部,甚至超越安全边界,刺伤其它无关的重要脏器及结构,引起严重后果。而针对这一状态的双直径设计,将有效的消除这一危险。

本发明中,先通过针式导轨在C型臂X光透视引导下,经皮肤穿刺点进入体内,直至脊椎间盘中心位置,并经C型臂X线确认。然后将双侧的套管15伸长,前端(底端)圆环(底部环形平台12)抵住皮肤,即将导轨针(针式导轨2)固定,并精确读出进入深度,将扩孔柱工作通道合体(即扩孔柱3)从框架尾端(为图1中,导轨座1的顶端或顶部平台11的底端)旋下,沿导轨针经皮肤送入体内。按测量的深度,扩孔柱3送达18cm(180mm),即精确安全到位。然后移去套筒内定位导轨针及扩孔柱的管体,留下外管33,即完成工作通道的建立,可以实施手术了。全部手术结束后,拔除外管33,即拔除工作通道,皮肤表面仅遗留小于10mm的创口,最多缝合一针,创可贴即可覆盖。

本发明安放过程简捷、精准、安全,仅一次操作,最小剂量的X线投照(仅需一次X线投照)。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确的优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为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在不冲突的条件下可以相互组合,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