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4663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



背景技术: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发展,一些内镜技术,比如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及内镜下全层切除术,被广泛开展。与此同时,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比如消化道穿孔也随之增多,另外,一些内镜技术本身需要主动形成消化道粘膜的穿孔或者缺损。在临床上,对这些穿孔及粘膜缺损进行修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使用的内镜修补方法有,内镜夹,尼龙绳联合内镜夹荷包缝合及内镜缝合装置(OTSC)。OTSC费用昂贵,操作较复杂,需要前期的培训才能使用。内镜夹使用简单且费用较便宜,但是,对于较大的穿孔或者粘膜缺损难以发挥修补作用。因此,一个“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被设计,该设计旨在通过内镜夹能简单快捷地对大的消化道穿孔或者粘膜缺损进行修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通过内镜夹能简单快捷地对大的消化道穿孔或者粘膜缺损进行修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该装置包括:手柄、推管、外套管、内钩、金属内镜夹;手柄的远端与推管的近端固定连接并且内部相通;外套管紧紧包绕在推管上且在一定推拉力下能沿着推管移动;内钩安装在手柄和推管内部,其与推管内壁紧密贴合且能够在推管内移动并可被推出或者拉入推管内,内钩的近端与手柄上的内钩控制环固定连接,由内钩控制环来控制内钩在推管内的移动;金属内镜夹包括卡桩、套带及金属夹片;套带近端钩合在内钩上,远端依次穿过卡桩内部及镶嵌于卡桩内壁的金属夹片后固定在卡桩上;内钩、套带及金属夹片是双侧设计,通过内钩收紧套带能依次闭合两侧金属夹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管近侧段(靠手柄侧)为膨出卡板部分,外套管的近侧段可套住推管的膨出卡板部分,其形态彼此贴合;该结构特点,使得在旋转外套管时可以带动推管一起旋转,以调整内镜夹的位置;所述外套管的外径小于内镜活检孔道的内径2.8mm或者3.2mm(目前,治疗内镜活检孔道尺寸大部分为2.8mm或者3.2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桩为硬质圆筒,其外径与推管的外径一致;卡桩内有挡板分隔,挡板的远侧段镶嵌固定在卡桩内侧壁,挡板的近侧段为稍窄于远侧段且可朝压力方向侧弯且可回弹的自由部,自由部上设有平行排列的卡齿,自由部的卡齿方向斜向近端(靠推管一侧);所述套带为两条,两条套带穿过挡板的两侧;内钩为两个,两个内钩由中隔板隔开并与两条套带一一对应,内钩的最远端是呈直角的钩子。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套带的近端是能钩在内钩上及用于牵拉的线圈结构,其远端固定在卡桩上;所述套带的近侧段和远侧段均为表面光滑、柔韧的金属细丝结构,中间段为有一定硬度的卡带,卡带位于卡桩的内部;所述卡带设有平行排列的卡齿,卡带的卡齿方向斜向远端并且在套带被牵拉时能卡在挡板的卡齿上。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卡带为1/2弧形圆柱体结构,卡带的弧形面一侧朝向卡桩内壁,非弧形面一侧朝向挡板,卡带上的卡齿上下平行排列并且镶嵌在非弧形面上,卡齿方向斜向远端(背离推管一侧);与该卡带配套的卡桩内部的挡板的自由部为整体式结构,自由部的卡齿设于自由部的二侧面上,所述两条套带的卡带部分分别穿过挡板两侧的通道,并且每条卡带的卡齿能与挡板自由部上的卡齿咬合而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卡带为1/4弧形圆柱体结构,卡带的弧形面一侧朝向卡桩内壁,非弧形面一侧朝向挡板,卡带上的卡齿上下平行排列并且镶嵌在非弧形面上;与该卡带配套的卡桩内部的挡板的自由部为从中间纵行分开的分体式结构,自由部的卡齿设于两个分体式结构的同一侧面,所述两条套带的卡带均穿过卡桩内挡板设有卡齿的一侧,并且每条卡带的卡齿能与挡板自由部上的卡齿咬合而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夹片包括两外侧的金属夹片和中间的金属夹片,所述金属夹片的近侧段(靠卡桩一侧)均镶嵌在卡桩内壁,其远侧段位于卡桩外部,该两外侧的金属夹片的近侧段与远侧段在相连接处呈一钝角并且呈外展张开状态,能受压合拢而内收于外套管内,亦能在被伸出外套管后回弹到张开状态;所述两外侧的金属夹片上各设有一个细而短的管子,中间的金属夹片的两侧面各设有一个细而短的管子,管子均靠近卡桩一侧;每个外侧的金属夹片上的管子与中间金属夹片上的一侧管子相对并且穿过一条套带的远侧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双内钩、双套带及双金属夹片设计,可以先后收紧金属内镜夹的两个外侧的金属夹片,实现先将一侧金属夹片与中间夹片闭合,再将另一侧金属夹片与中间夹片闭合。这种先后夹闭的设计,可以在夹闭创面的一侧粘膜后,再行夹闭另一侧粘膜,可用于缝合较大的创面或者缝合困难的粘膜缺损创面。

(2)通过金属内镜夹的卡桩内部挡板上的卡齿与套带的卡带上的卡齿咬合,能收紧套带以牢固地闭合内镜夹,而不易松脱。

(3)通过将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长度缩短,可以同时收紧双套带,将两外侧的金属夹片一次性闭合,可用于缝合较小的粘膜缺损创面。

(4)通过推管近侧段膨出卡板部分设计,外套管近侧段能套住推管的卡板。通过此处旋转外套管时,能带动推管一起旋转,以调整金属内镜夹的位置。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整体示意图。

图2为手柄的结构图。

图3为推管的正面图。

图4为推管的斜视图。

图5为外套管的结构图。

图6为外套管套于推管卡板部分的俯视图。

图7为推管,中隔板,内钩及套带线圈部的结构及内部相互位置关系图。

图8为金属内镜夹卡桩(型号一)的示意图。

图9为金属内镜夹套带(型号一,与“一型卡桩”匹配)的示意图。

图10为金属内镜夹卡桩(型号二)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金属内镜夹二型套带的卡带及二型卡桩的俯视图。

图13为金属内镜夹套带(型号二,与“二型卡桩”匹配)的示意图。

图14为金属内镜夹二型套带的卡带与二型卡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金属内镜夹的外侧金属夹片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16为金属内镜夹的外侧金属夹片的侧面示意图。

图17为金属内镜夹的外侧金属夹片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18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A型金属夹片)的立体图。

图19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A型金属夹片)的侧面图。

图20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A型金属夹片)的正面图。

图21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A型金属夹片)的俯视图。

图22为金属内镜夹的卡桩与金属夹片(A型中间金属夹片)的整体示意图。

图23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B型金属夹片)的立体图。

图24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B型金属夹片)的侧面图。

图25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B型金属夹片)的正面图。

图26为金属内镜夹的中间金属夹片(B型金属夹片)的俯视图。

图27为金属内镜夹的卡桩与金属夹片(B型中间金属夹片)的整体示意图。

图28为金属内镜夹的套带的远侧段穿过中间金属夹片及外侧金属夹片上的细管的示意图。

图29为一型卡桩及一型套带卡带部分的初始状态平面图。

图30在图29所示初始状态下,左侧套带拉升,卡桩内挡板被侧压向右侧的示意图。

图31在图30所示状态下,在套带被牵拉到位后,挡板回弹而卡齿相互咬合的示意图。

图32在图31所示状态下,右侧套带拉升,挡板被侧压向左侧的示意图。

图33在图32所示状态下,在套带被牵拉到位后,挡板回弹而卡齿相互咬合的示意图。

图34为二型卡桩及二型套带卡带部分的初始状态平面图。

图35在图34所示状态下,一条套带拉升,将该侧挡板侧压的示意图。

图36在图35所示状态下,在套带被牵拉到位后,挡板回弹而卡齿相互咬合的示意图。

图37为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初始状态示意图(推管及金属内镜夹内收于外套管内)。

图38为连体双内镜夹缝合创面前准备示意图(金属内镜夹从外套管内被伸出,外侧的金属夹片回弹至原始外展张开状态)。

图39为通过一侧内钩牵拉一侧套带以闭合该侧内镜夹的示意图。

图40为通过另一侧内钩牵拉另一侧套带以闭合该侧内镜夹的示意图。

图41在双侧内镜夹片闭合后,金属内镜夹被释放示意图。

图42为将内收于外套管内的金属内镜夹伸出外套管外,使其呈外展张开的初始状态示意图(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

图43为用一侧金属内镜夹夹住一侧创缘的示意图(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

图44为牵拉已夹住的创缘靠近另一侧创缘的示意图(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

图45为用另一侧金属内镜夹夹住对侧创缘的示意图(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

图46为在双侧创缘被夹闭后,释放金属内镜夹的示意图(缝合粘膜缺损的实例图)。

主要图片标注说明如下,手柄1,外套管2,推管3,内钩4,金属内镜夹7,套带5,卡桩6,套环11,内钩控制环12,第一中隔板13,外套管膨大部分21,第二中隔板31,推管近侧段的卡板32,套带近侧段细绳部分51a,套带远侧段细绳部分51b,套带中间的硬质卡带52,套带线圈结构53,硬质卡带的卡带齿54,卡桩内部方形挡板61,挡板上的硬质卡齿62,外侧金属夹片71,外侧金属夹片上的细管71a,中间金属夹片72,中间金属夹片的细管72a。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请参考图1-46,所述的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包括手柄1、外套管2、推管3、两个内钩4、金属内镜夹的两条套带5、金属内镜夹的卡桩6和金属内镜夹7的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

如图2,所述手柄1的近端设有起固定作用的套环11,手柄1外壁上安装有两个用于控制内钩4的内钩控制环12,手柄1内部设有用于隔离两个内钩4的第一中隔板13。所述手柄1远侧端与推管3近端连接固定。两个内钩4的末端分别与手柄1的内钩控制环12连接固定。内钩控制环12与手柄1内壁有一定摩擦力,在一定的外力下,可使位于推管3内部的内钩4前后移动。

如图3、图4和图7,所述推管3为圆柱形,可为金属材质,有韧性;推管3近端连接固定于手柄1的远端;推管3的近侧段有一膨出的卡板32,该卡板32可卡于外套管2近侧段(靠手柄侧)的膨大部分21,起到固定作用。推管3的内部设有第二中隔板31,该第二中隔板31将推管3分为两个通道。该第二中隔板31为硬质材料,厚度薄;该第二中隔板31镶嵌固定于推管3内部,起到固定及分隔两个内钩4的作用。

如图5-6,所述外套管2近侧段为膨大部分21,可套住推管3上的膨出的卡板32,为较硬质的材料。通过外套管2近侧段膨大部分21旋转外套管2,可以带动推管3旋转,从而调整内镜夹的位置;外套管2远侧段为较硬质的材料,紧紧包绕该连体双内镜夹的卡桩6;外套管2其余部分材质有韧性,便于贴合镜身的旋转及弯曲;外套管2的内径以紧紧包绕推管3及金属内镜夹为宜,在一定的推拉力下,可以沿推管前后移动。所述外套管2的外径小于2.8mm或者小于3.2mm,因为,目前的常用治疗内镜的活检孔道为两种2.8mm或者3.2mm。

如图7,所述内钩4为金属材质,远端为平角的钩子。内钩4远端与推管3紧密贴合,可以移动,因此,在内钩4远端钩住套带5线圈结构53后,拉入推管3内,套带5不会脱离;在内钩伸出推管3后,套带5脱离,从而释放金属内镜夹。

如图8-9,金属内镜夹7的卡桩6有卡桩型一和卡桩型二两个型号。一型卡桩的卡桩6为圆筒形,硬质材料,外径与推管3的外径一致;一型卡桩的卡桩6内部设有方形挡板61,位于卡桩6中间,为硬质材料,其远侧部分镶嵌固定于卡桩6内侧壁,其近侧部分稍窄,未固定于卡桩6内侧壁,在一定侧压力下,可以朝压力方向侧弯,为自由部。在侧压力撤除后,挡板能回弹恢复初始状态;方形挡板61的近侧部分即自由部两侧设有硬质卡齿62,硬质卡齿62上下平行排列,硬质卡齿62方向斜向上方即近端(靠推管一侧);一型卡桩的卡桩6内部的方形挡板61两侧分别可以穿过一条一型套带5。

如图9,套带5有套带型一和套带型二两个型号。一型套带配套用于一型卡桩。一型套带的套带5包括近侧段细绳部分51a、远侧段细绳部分51b及中间部的硬质卡带52;细绳部分51可以选择金属丝为材料,表面光滑,柔韧,一定外力牵拉下不易断裂,其近侧端为线圈结构53(为细绳部分的内钩端),用于固定于内钩4前端的平角钩子上,其另一远侧端(为细绳部分的卡桩固定端)与卡桩6远侧端的外部连接固定;靠近卡桩6远侧段的细绳部分51b,依次贯穿金属内镜夹7的金属夹片的外侧金属夹片71及中间金属夹片72上的两个细管,如图8所示;一型套带5中间部分为一段硬质卡带52,类似1/2弧形圆柱结构,弧形面一侧朝向卡桩6内壁,并与卡桩6内壁间存在很小的间隙,非弧形面一侧朝向挡板61,非弧形面镶有上下平行排列的卡带齿54,卡带齿54的方向斜向下方。该硬质卡带52位于卡桩6内部,牵拉使其可以朝着卡桩6的硬质卡齿62方向单向移动;在内钩4钩住套带5的线圈结构53牵拉时,硬质卡带52的卡带齿54卡于挡板61的硬质卡齿62内,从而收紧并固定闭合的金属内镜夹7。套带5仅能朝着牵拉方向单向移动,从而能收紧金属内镜夹7而不松脱。

如图10-14,二型卡桩的卡桩6为圆筒形,且为硬质材料,外径与推管3的外径一致;二型卡桩6内部设有方形挡板61,方形挡板61位于卡桩6中间稍偏一侧,也为硬质材料,其远侧部分镶嵌固定于卡桩6内壁;方形挡板61近侧部分稍窄,未固定于卡桩6内壁,在一定侧压力下,可以朝压力方向侧弯,为自由部。在侧压力撤除后,挡板能回弹恢复初始状态;方形挡板61自由部从中间纵行分开,各自独立,均有上下平行排列的硬质卡齿62,硬质卡齿62的方向斜向上方即近端;二型卡桩6内部的方形挡板61的硬质卡齿62一侧可以穿过两条二型套带5。

如图13-14,二型套带的套带5配套用于二型卡桩。二型套带的套带5包括近侧段细绳部分51a、远侧段细绳部分51b及中间部的硬质卡带52;细绳部分51可以选择金属丝为材料,表面光滑,柔韧,一定外力牵拉下不易断裂,其近侧端为线圈结构53(为细绳部分的内钩端),用于固定于内钩4前端的平角钩子上,其另一远侧端(为细绳部分的卡桩固定端)与卡桩6远侧端的外部连接固定;靠近卡桩6远侧段的细绳部分51b,依次贯穿金属内镜夹7的金属夹片的外侧金属夹片71及中间金属夹片72上的两个细管,如图8所示;二型套带5中间部分为一段硬质卡带52,类似1/4弧形圆柱结构,弧形面一侧朝向卡桩6内壁,非弧形面一侧朝向挡板61,非弧形面镶有上下平行排列的卡带齿54,卡带齿54的方向斜向下方。该硬质卡带52位于卡桩6内部,牵拉使其可以朝着卡桩6内部的硬质卡齿62方向单向移动;在内钩4钩住套带5的线圈结构53牵拉时,硬质卡带52的卡带齿54卡于挡板61的硬质卡齿62内,从而收紧并固定闭合的金属内镜夹的金属夹片7。套带5仅能朝着牵拉方向单向移动,从而能收紧金属夹片7而不松脱。需要注明的是,二型卡桩内部的硬质卡带52被牵拉到卡桩6的顶端,该硬质卡带52仍有一部分与其旁边另一硬质卡带52重叠,如图14所示。这种二型卡桩内部并排的套带硬质卡带重叠设计,有利于硬质卡带52的彼此固定。

如图15-28,金属内镜夹7的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与金属内镜夹7的卡桩6为一体结构,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分别镶嵌于卡桩6壁内及挡板内。金属夹片共三片金属夹片,两外侧各一片金属夹片,为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一片金属夹片,为中间金属夹片72;两外侧的金属夹片,如图15所示,其前端呈直角。该外侧金属夹片分为嵌入卡桩6内壁部分及伸出卡桩6外部分,该两部分相连接处呈一钝角,呈外展张开状态;外侧金属夹片71靠卡桩侧镶有一个细管71a,以穿过套带5的细绳远侧段部分51b,如图28所示;两外侧的金属夹片有一定弹性,初始为外展张开状态,能被压缩合拢且能恢复原始张开状态;中间金属夹片72位于中间,一部分镶嵌于卡桩6的方形挡板61内,另一部分位于卡桩6外部。该中间金属夹片72两侧各有一个细管72a,以穿过套带5的细绳远侧部分51b,如图28所示。中间夹片72有两个型号:位于卡桩6外部的部分,其长度较长的中间金属夹片72为A型,其长度较短的中间金属夹片72为B型。A型的中间金属夹片72的内镜夹仅能先后依次夹闭两侧的金属夹片,可用于缝合较大的创面或者缝合困难的粘膜缺损创面(如图22所示),而B型的中间金属夹片72的内镜夹仅能一次性同时夹闭两侧的金属夹片,可用于缝合较小的粘膜缺损创面(如图27所示)。需要注明的是,在金属内镜夹7设有细管71a及细管72a的位置,金属夹片有一定硬度,受牵拉力时不易变形。

如图29-33,一型卡桩及一型套带的使用原理:1.原始状态:两条套带5的硬质卡带52均位于卡桩6内腔的远侧部分(靠近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的一侧),两条硬质卡带52分别位于方形挡板61一侧。硬质卡带52上的部分卡带齿54与方形挡板61的硬质卡齿62咬合,起到固定套带的作用;2.牵拉一侧套带5:在向上牵拉时,硬质卡带52挤压方形挡板61自由部,使方形挡板61自由部稍侧弯,硬质卡带52向上单向移动,与方形挡板61自由部的硬质卡齿62牢牢卡住而固定;方形挡板61有一定弹性,在硬质卡带52的卡带齿54与方形挡板61的硬质卡齿62咬合固定后,方形挡板61的侧弯能复原;3.牵拉另一侧套带5:原理同上;4.在向上牵拉两侧的套带5后,两条套带5的硬质卡带52分别与方形挡板61自由部的两侧硬质卡齿62咬合固定,从而牢牢地收紧闭合的金属内镜夹的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使金属夹片闭合后不易脱落。

如图34-36,二型卡桩及二型套带的使用原理:1.原始状态:两条套带5的硬质卡带52部分均位于卡桩6内腔的远侧部分(靠近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的一侧),均位于方形挡板61同一侧。硬质卡带52上的部分卡齿54与方形挡板61自由部的卡齿62咬合,起到固定套带5的作用;2.牵拉一侧套带5:在向上牵拉时,硬质卡带52挤压方形挡板61,使方形挡板61稍侧弯,硬质卡带52向上单向移动,与方形挡板61的硬质卡齿62咬合而固定。该侧硬质卡带52被牵拉到位时,其仍有一小部分与其侧旁的硬质卡带52重叠,起到硬质卡带52彼此固定的作用;3.牵拉其侧旁的套带5:原理同上;4.在向上牵拉两条套带5后,两条套带5的硬质卡带52均与方形挡板61的卡齿咬合固定,从而牢牢地收紧闭合的金属内镜夹的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使金属夹片闭合后不易脱落。

如图37-41,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工作原理,以“卡桩型一及套带型一”组合的连体双内镜夹作为说明。注明:“卡桩型二及套带型二”组合的连体双内镜夹操作原理一样。连体双内镜夹初始状态:双侧内钩4钩住两条套带5的线圈结构53,将线圈结构53拉入推管3内,呈自然外展张开的外侧金属夹片71被内收入外套管2内,外侧金属夹片71呈合拢闭合状态;2.缝合前准备:向手柄侧拉动外套管2,使金属内镜夹7的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露出外套管2外,外侧金属夹片71自动回弹,恢复到原始自然外展张开状态;3.牵拉一侧套带5:通过手柄1一侧的内钩控制环12,拉动内钩4钩拉套带线圈结构53,以牵拉一侧套带5,从而收紧相应一侧的贯穿外侧金属夹片71的细管771a、中间金属夹片72的细管72a的套带5细绳远侧部分51b,将一侧的外侧金属夹片71紧紧闭合。注明:卡桩6内部的硬质卡带52上的卡齿54向上单向移动与卡桩6内部的方形挡板61上的硬质卡齿62咬合,这保证了金属内镜夹7闭合的牢固性;4.牵拉另一侧套带5:原理同3;5.金属内镜夹7脱钩而被释放:通过手柄1的内钩控制环12将内钩4推出推管3内,从而释放套带5的线圈结构53,金属内镜夹7脱离。

如图42-46,内镜缝合连体双内镜夹操作实例,缝合粘膜缺损创面。1.连体双内镜夹伸出内镜活检孔道后,使金属内镜夹的外侧金属夹片71、中间金属夹片72露出外套管2,使外侧金属夹片71呈自然原始外展张开状态;2.选择创面一侧粘膜的一处位置,通过收紧该侧的套带5,闭合一侧外侧金属夹片71,从而钳夹固定住创面的一侧粘膜;3.通过内镜吸气,并牵拉一侧已夹住的粘膜靠近创面的另一侧粘膜,然后,通过收紧该侧的套带5,闭合该侧外侧金属夹片71,从而钳夹固定该侧粘膜;4.双侧的外侧金属夹片71完全闭合后,释放金属内镜夹7;5.换用另一个连体双内镜夹装置,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缝合创面。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发明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