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91340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配方,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惊风的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



背景技术: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危急病症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神志不清、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又称“惊厥”,俗名“抽风”。惊风临床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类。急惊风病势急暴,形证有余,抽搐有力,属热证、实证、阳证。急惊风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内伤和暴受惊恐有关。外感时邪:时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疠之气。小儿肌肤薄弱,若寒温不调,气候骤变,容易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小儿元气怯弱,真阴不足,易为暑邪所侵;若感受疫疠之气,则起病急骤,化热化火,逆传心包,火极动风。饮食内伤:饮食不洁,误食污秽或毒物,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内陷心肝,扰乱神明,而致痢下秽浊,高热昏厥,抽风不止。暴受惊恐: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若猝见异物怪物,乍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致使心失守舍,神无所依,轻者神志不宁,惊惕不安;重者心神失主,痰涎上壅,蒙蔽清窍,惊痰入络,引动肝风,发为惊厥。慢惊风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形证不足,抽搐无力,属虚证、寒证、阴证,亦可夹痰夹热,半阴半阳证。慢惊风与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肾阴亏有关。脾胃虚弱:由于暴吐暴泻、久吐久泻,导致中焦受损,脾胃虚弱。中土既虚,则土虚木贼,肝亢风动,致成慢惊之症。脾肾阳虚:若胎禀不足,脾胃素虚,复因吐泻日久,或误服寒凉伐伤阳气,以致脾阳式微,阴寒内盛,不能温暖煦筋脉,而致辞时时搐动之慢脾风证。肝肾阴亏:急惊风迁延失治,或温热病后期,阴液亏耔,肝肾精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阴虚阳亢,灼烁筋脉,以致虚风内动而成慢惊。

惊风的疗法,中医一般为中药汤服和针灸治疗,西医一般为注射针剂和西药吞服。无论中药还是西药一般都是味苦,小儿不愿服药,有些药品服用后,还可能产生付作用。针灸和注射,都要打针,小儿害怕,特别是婴幼儿尤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是以内病外治中药疗法,中药功效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和渗透而发挥治疗作用,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只要将药膏贴于涌泉穴(足心)和劳宫穴(手心)就可起到治疗作用。药轻效捷,简便实用,容易操作,患儿在毫无损伤的治疗中获得康复且无负作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施的:一种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其组份包括:栀子16~20份;僵蚕9~11份;钩藤9~11份;沉香9~11份;蝉衣9~11份;灯芯草9~11份;淡竹叶9~11份;浮小麦14~16份。

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僵蚕:性平,味咸、辛,归肝、肺、胃经。功能主治: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经。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风抽搐、高热惊厥、小儿惊啼、妊娠子痢、高血压症、跌打损伤。

沉香:性微温,味苦、辛,归脾、肾、胃经。功能主治:(1)行气止痛,用治脘腹胀痛、跌扑损伤骨折诸证甚效。(2)降逆调中,善治脾胃虚寒,升降失调,呕逆便秘。(3)交通心肾,不寐者,交通心肾,既济水火,故主治之。(4)温肾纳气,沉香为治肾喘咳之良药。(5)温肾暖精。6)壮阳除痹,偏治脾胃虚寒之疾;檀香专升理上焦气,偏治膈寒凝气滞之疾。

蝉衣:性寒,味甘,归肺、肝经。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镇惊解痉、利咽消肿等功效。临床上可治疗风热感冒、各种炎症、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痘疹疔疮、破伤风等适应症。

灯芯草: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经。功能主治: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主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淋漓涩痛,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惊痫,喉痹,创伤。

淡竹叶: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用量6~9g。

浮小麦:性凉,味甘,归心经。功能主治:益气、退虚热、止汗。适用于蒸劳热,自汗盗汗。

作为优选,组份包括:栀子18份;僵蚕10份;钩藤10份;沉香10份;蝉衣10份;灯芯草10份;淡竹叶10份;浮小麦15份。

综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是以内病外治中药疗法,中药功效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的吸收和渗透而发挥治疗作用,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只要将药膏贴于涌泉穴(足心)和劳宫穴(手心)就可起到治疗作用。药轻效捷,简便实用,容易操作,患儿在毫无损伤的治疗中获得康复,而且无任何付作用。本药方经多名患者试用,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小儿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有利于家庭及患儿在毫无损伤的治疗中获得康复。小儿外治疗法,以药轻效捷,简单实用为特点,并且易懂易学,极为适宜在家中开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由栀子18份、僵蚕10份、钩藤10份、沉香10份、蝉衣10份、灯芯草10份、淡竹叶10份、浮小麦15份。

实施例2:

一种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由栀子16份、僵蚕11份、钩藤9份、沉香11份、蝉衣9份、灯芯草11份、淡竹叶9份、浮小麦16份。

实施例3:

一种复方中药小儿定惊膏,由栀子20份、僵蚕9份、钩藤11份、沉香9份、蝉衣11份、灯芯草9份、淡竹叶11份、浮小麦14份。

一、处方用药功能分析。

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

化学成分:栀子含多种环烯醚萜甙类成分:栀子甙、羟异栀子甙、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甙、山栀甙、栀子新甙、鸡矢藤次甙甲酯、去乙酰基车前草酸甲酯及栀子甙酸等。另含二十九烷、β-谷甾醇、D-甘露醇、两种尚未鉴定的色素成分及少量藏红花素。近从栀子的果皮中分得熊果酸。

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②抗菌、抗炎作用:栀子水漫液在试臂内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水煎剂15毫克/毫升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煎剂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煎剂对细菌生长无抑制作用。③镇静、镇痛作用:栀子生品及各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脱羟栀子苷能抑制小鼠由乙酸等化学物质所引起的扭体反应,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④护肝作用。⑤利胆作用。⑥降压作用⑦抗肿瘤作用。⑧抗过敏反应。⑨对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

僵蚕:性平,味咸、辛,归肝、肺、胃经。

化学成分:僵蚕含蛋白67.44%,脂肪4.38%,其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作用。将僵蚕粉末用盐酸水解后,测其中氨基酸含量,以甘氨酸为最高,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次之。僵蚕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药理作用。①抗惊厥作用:僵蚕中所含大量草酸铵具有抗惊厥作用,10%煎液2g/kg给小鼠口服,对硝酸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由市售白僵蚕、蝉蜕等组成的合剂(即五虎追风散的煎剂)能降低士的宁、戊四氮、可卡因,烟碱等引起小鼠惊厥的死亡数。人工白僵蚕煎剂亦有对抗士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的作用。②催眠作用:醇水浸出液对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小鼠口服0.5g/20g,皮下注射0.25g/20g,约等于50mg/kg苯巴比妥皮下注射的催眠效力。③抗凝、抗血栓、促纤容作用。④抗癌作用。⑤降糖、降脂作用。

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经。

化学成分:钩藤、钩茎、叶含2-氧代吲哚类生物碱;异去氢钩藤碱,异钩藤碱退职为异钩藤酸甲酯,去氢钩藤碱,钩藤碱即为钩藤酸甲酯,吲哚类生的碱、去氢硬毛钩藤碱,硬毛钩藤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及痕量阿枯米京碱。叶还含吲哚类生物碱葡萄糖甙:6′-阿魏酰基长春花甙内酰胺,长春花甙内酰胺,异长春花甙内酰胺,吲哚类生物碱:瓦来西亚朝它胺)及酚性化合物:左旋-表儿茶酚,金丝桃甙),三叶豆甙。此外还含地榆素,甲基6-O-没食子酰原矢车菊素,糖脂,已糖胺,脂肪酸和草酸钙。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风抽搐、高热惊厥、小儿惊啼、妊娠子痢、高血压症、跌打损伤。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钩藤能清热平肝。《本草备要〉》称其“除心热,平肝风,治大人头旋目眩”。《本草便读》谓“钩藤独入肝家、、清肝热、热平则风熄”。钩藤提取的总碱其降压主要有效成份钩藤碱,药理作用为直接和反射性的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以及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而起效,具有温和而持久的作用。②镇静的作用:钩藤总碱可抑制降低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而起到镇静作用,但不引起催眠,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③解痉作用:钩藤总碱有抑制平滑肌作用,并对回肠紧张收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④其它作用:钧藤碱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对心肌电生理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沉香:性微温,味苦、辛,归脾、肾、胃经。

化学成分:沉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倍半萜化合物。沉香的丙酮提取物,经皂化后蒸馏,提挥发油。其中含苄基丙酮,对甲氧基苄基丙酮等,残渣中有氢化桂皮酸,对甲氧基氢化桂皮酸。霉菌感染的沉香含沉香螺旋、沉香醇、沉香呋喃、二氢沉香呋喃、4-羟基二氢沉香呋喃、去甲沉香呋喃酮、3、4-二羟基二氢沉香呋喃、未感染的含硫、芹子烷,沉香醇等。

功能主治:(1)行气止痛,用治脘腹胀痛、跌扑损伤骨折诸证甚效。(2)降逆调中,善治脾胃虚寒,升降失调,呕逆便秘。(3)交通心肾,不寐者,交通心肾,既济水火,故主治之。(4)温肾纳气,沉香为治肾喘咳之良药。(5)温肾暖精。(6)壮阳除痹,偏治脾胃虚寒之疾;檀香专升理上焦气,偏治膈寒凝气滞之疾。

药理作用。沉香具备很多种药理作用:①国产沉香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伤寒及福氏痢疾杆菌,亦有强烈的抗菌效果。②沉香挥发油成分有麻醉、止痛、肌松作用。中药沉香的水煮液和水煮酒沉液能抑制离体豚鼠回肠的自主收缩,对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痉挛性收缩,对整体动物腹腔注射沉香水煮酒沉液0.2mL(2 9生药/mL)能使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肠推进运动减慢,呈现平滑肌解痉作用,麻醉猫注射乙酰胆碱后收缩幅度减小,蠕动减慢。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作用可能是沉香对肠平滑肌的直接作用。③尚有镇静、止喘作用。沉香醇提物I X l04度对离体豚鼠气管抗组胺作用有黪定的促进作用。④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沉香的苯j提取物给小鼠灌胃能延长环乙烯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降低体温,对乙酸的扭体效应有作用。并可减少小鼠的自发性运动,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亦有抑制作用。⑤降压作用。⑥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作用。⑦新研究发现,沉香佛珠还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蝉衣:性寒,味甘,归肺、肝经。

化学成分:蝉蜕内含甲壳质,蝶啶类色素;异黄质喋呤,赤蝶呤,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丙氨酸,脯氨酸和天冬氨酸等最高;丝氨酸,苏氨酸,谷氨酸,β丙氨酸,酪氨酸和γ-氨基丁酸次之;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较低;缬氨酸,鸟氨酸,蛋氨酸等量最低。并含可溶性钙。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镇惊解痉、利咽消肿等功效。临床上可治疗风热感冒、各种炎症、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痘疹疔疮、破伤风等适应症。

药理作用。①抗惊厥作用:蝉蜕及其不同部位煎剂对硝酸士的宁所致的惊厥亦有明显的对抗作用。②解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③抗炎、镇痛作用。④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蝉蜕具有显著改善高脂血症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流变学作用。⑤其他作用:如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对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

灯芯草: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小肠经。

化学成分:茎髓含多种菲类衍生物,已分离得到:灯心草二酚6-甲基灯心草二酚,灯心草酚,2,6-二羟基-1,7-二甲基-5-乙烯基-9,10-二氢菲,6-二甲基-5-乙烯基-9,10-二氢菲,全草含挥发油,内有:芳樟醇,2-十一烷酮2-十三烷酮,4-对-芋烯-3酮,1,2-二氢-1,5,8-三甲基萘,α-及β-紫罗兰酮,β-甜没药烯,β-苯乙醇,苯酚,对-甲基苯酚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丁香油酚,二氢弥猴桃,内酯,α-香附酮,香草醛,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以及C12至C24的烃类。又含苯丙氨酸,正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β-丙氨酸等氨基酸和由二分子谷氨酸与一分子缬氨酸组成的三肽以及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聚糖,木聚糖甲基戊聚糖等糖类。还含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葡萄糖甙等。

功能主治: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主治淋病,水肿,小便不利,淋漓涩痛,湿热黄疸,心烦不寐,小儿夜啼,惊痫,喉痹,创伤。

药理作用:实验证明本品具有利尿、止血作用。

淡竹叶:性寒,味甘、淡,归心、胃、小肠经。

化学成分:含芦竹素、白茅素、蒲公英赛醇、无羁萜等。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用量6~9g。

药理作用。①解热利尿作用:淡竹叶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动物发热均有解热作用,其作用的有效成分可溶于水和稀盐酸;有较强的利尿作用,但同时亦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②抗菌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茼、溶血性链球茼有抑制作用;③升高血糖作用:淡竹叶粗提取物对肉瘤S180有一定抑制,并有升血糖等作用。

浮小麦:性凉,味甘,归心经。

化学成分:浮小麦成分未见报道。小麦果实含淀粉、蛋白质、蔗糖、玫芽糖、葡萄糖、果糖、棉子糖、蜜二糖、糊精、脂肪油等。尚含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氨基酸类、维生素B、ζ-维生素E、α-生育三烯酚、麦芽糖酶及蛋白分解酶等。

功能主治:益气、退虚热、止汗。适用于蒸劳热,自汗盗汗。

综观以上八味药中,大多为性凉之品,其解热理气之功明显。惊风之症,以肺为标,以肝为根。故常以外感风寒、食滞、中焦、疫疠惊恐而诱发。多以热症为主。故本方八味药以性凉为主,清热平肝,泻火除烦,镇惊解痉。

二、药品制作及用法,以实施例1为参考。

1、取浮小麦5g,栀子5g,分别研粉,过120目筛,备用。

2、取栀子13g、僵蚕10g、钩藤10g、沉香10g、蝉衣10g、灯芯草10g、淡竹叶10g、浮小麦10g,加入6倍量水蒸提3小时(100度),过滤沉淀,药液备用。药渣中再加5倍水煎提3小时,过滤沉淀,两次药液合并,于70-80度蒸馏浓缩,得每毫升4克生药的浓缩液。

3、将浓缩液加热至90度左右,加入浮小麦细粉搅拌,稍冷加入栀子细粉搅匀,加入适量蒸馏水至适当稠度,均匀摊在无纺布上,成2-3毫米厚度,履上贴布粘合成药膏药,切割成长5宽3厘米小块即成。

用法是将药膏贴于涌泉穴(足心)和劳宫穴(手心),病情严重的还可贴于神阙穴,12-24小时换药一次,连贴2-3次。

本药方经多名患者试用,效果良好。小儿不愿服药,害怕打针,特别是婴幼儿尤为困难。因此家庭及患儿希望能在毫无损伤的治疗中获得康复。小儿外治疗法,以药轻效捷,简单实用为特点,并且易懂易学,极为适宜在家中开展。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中医外治疗法推崇备至,这不公是临床需要,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