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44969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战场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是失血过多,约占总数的50%左右,而在和平时期,因外伤死亡的人中39%死于失血过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出血已经是创伤死亡的第二大主导因素。即使出血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得到控制,过多的失血也通常会造成伤者创面感染、体温过低、凝血功能障碍或多重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

现有止血材料一般很难兼有抗菌功能,大部分止血材料为了具有抗菌功能,一般都会加入抗菌药物,但这样存在抗菌药物耐受性问题。因此,一种兼有止血和抗菌功能并且不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疗用品能更好的满足临床治疗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提出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及其制备方法,其特点在于医用脱脂棉纱布经过碱化、醚化、中和和醇洗等改性处理得到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再经过一定的合成过程(离子交换)得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本发明的新型抗菌止血纱布不仅具有优异止血功能而且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不需添加任何药物即可迅速止血、消炎,还可以防止手术粘连,最终产品在体内分解成单糖而被人体吸收。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主要成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所述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为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纤维素钙和羧甲基纤维素锌。

进一步的,所述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 将医用脱脂棉纱布用无水乙醇浸泡30min-60min(最佳预处理时间为30min);用无水乙醇预处理可以防止因与碱液反应导致纱布皱缩。

S2:碱化处理:将经S1处理后的医用脱脂棉纱布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v/v=1:1)进行碱化反应,以3:100-3:50的质量比在25℃-30℃(最佳碱化温度为30℃)的温度下反应30min-60min(最佳反应时间为30min);其中,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为体积浓度为90%-98%的乙醇与浓度为15wt%-35wt%的氢氧化钠溶液(最佳浓度为25wt%)以1:1的体积比配置的。

S3:醚化处理: 经S2碱化处理步骤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乙醇溶液中的氯乙酸与S2中所述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2:1-4:1,最佳摩尔比为3:1)进行醚化反应,反应温度为50℃-70℃(最佳温度为70℃),反应2h-3h(最佳反应时间为2.5h)。

S4:经S3醚化处理步骤后,用乙酸乙醇溶液(V/V=1:4)将PH调至7,制得纱布A,将纱布A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溶液洗涤2-3次(最佳为3次),将洗涤后的纱布A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

S5:在S4制得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钙和氯化锌,其中氯化钙、氯化锌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的质量比为1:1:2-1:1:4(最佳质量比为1:1:3 ),以体积浓度为50%-80%乙醇为介质(最佳为体积浓度为70%乙醇溶液),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中搅拌,在30℃-70℃(最佳温度为60℃)下反应2h-4h,制备成纱布C;

S6:将S5制备的纱布C,用体积浓度为80%-90%乙醇(最佳为体积浓度为85%的乙醇)反复洗涤2-4次(最佳为3次),然后冷冻干燥即获得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所制得新型抗菌止血纱布具有优异止血功能,其止血机理在于:

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主要成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其在接触血液后迅速溶解形成凝胶状物质,很好地黏在伤口处,形成物理屏障并压迫出血点;

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纱布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羧基,其能吸附血液中的Fe3+,形成棕色凝胶状物质,既能封闭血管末端,形成物理止血,还能吸附、聚集、激活血小板,加速血液凝固;

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中含有钙离子和锌离子,其中钙离子是凝血因子对促进血液凝固有很重要的作用,锌离子也可以起到止血效果。

(2)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主要成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纱布在与伤口渗出液中的钠离子进行交换后,羧甲基纤维素金属盐释放出锌离子,起到抑制细菌增长,保护创面的作用;

(3)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成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 将医用脱脂棉纱布用无水乙醇浸泡45min;

S2:碱化处理:将经S1处理后的医用脱脂棉纱布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v/v=1:1)进行碱化反应,以3:50的质量比在25℃的温度下反应60min;其中,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为体积浓度为90%的乙醇与浓度为15wt%的氢氧化钠溶液以1:1的体积比配置的;

S3:醚化处理: 经S2碱化处理步骤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乙醇溶液中的氯乙酸与S2中所述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2:1)进行醚化反应,反应温度为50℃,反应3h;

S4:经S3醚化处理步骤后,用乙酸乙醇溶液(V/V=1:4)将PH调至7,制得纱布A,将纱布A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溶液洗涤2次,将洗涤后的纱布A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

S5:在S4制得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钙和氯化锌,其中氯化钙、氯化锌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的质量比为1:1:2,以体积浓度为50%乙醇为介质,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中搅拌,在30℃下反应4h,制备成纱布C;

S6:将S5制备的纱布C,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反复洗涤2次,然后冷冻干燥即获得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

实施例二

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 将医用脱脂棉纱布用无水乙醇浸泡60min;

S2:碱化处理:将经S1处理后的医用脱脂棉纱布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v/v=1:1)进行碱化反应,以3:100的质量比在27℃的温度下反应40min;其中,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为体积浓度为95%的乙醇与浓度为35wt%的氢氧化钠溶液以1:1的体积比配置的;

S3:醚化处理: 经S2碱化处理步骤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乙醇溶液中的氯乙酸与S2中所述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4:1)进行醚化反应,反应温度为60℃,反应2h;

S4:经S3醚化处理步骤后,用乙酸乙醇溶液(V/V=1:4)将PH调至7,制得纱布A,将纱布A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溶液洗涤2次,将洗涤后的纱布A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

S5:在S4制得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钙和氯化锌,其中氯化钙、氯化锌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的质量比为1:1:4,以体积浓度为80%乙醇为介质,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中搅拌,在70℃下反应2h,制备成纱布C;

S6:将S5制备的纱布C,用体积浓度为90%乙醇反复洗涤4次,然后冷冻干燥即获得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

为验证本发明抗菌止血纱布是否达到预期的发明效果,对本发明抗菌止血纱布进行抗菌试验和体外凝血试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所示:

表1 抗菌止血纱布抗菌试验和体外凝血试验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抗菌止血纱布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止血效果。

实施例三

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 将医用脱脂棉纱布用无水乙醇浸泡30min;

S2:碱化处理:将经S1处理后的医用脱脂棉纱布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v/v=1:1)进行碱化反应,以3:70的质量比在30℃的温度下反应30min;其中,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为体积浓度为98%的乙醇与浓度为25wt%的氢氧化钠溶液以1:1的体积比配置的;

S3:醚化处理: 经S2碱化处理步骤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乙醇溶液中的氯乙酸与S2中所述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3:1)进行醚化反应,反应温度为70℃,反应2.5h;

S4:经S3醚化处理步骤后,用乙酸乙醇溶液(V/V=1:4)将 PH调至7,制得纱布A,将纱布A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溶液洗涤3次,将洗涤后的纱布A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

S5:在S4制得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钙和氯化锌,其中氯化钙、氯化锌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的质量比为1:1:3,以体积浓度为70%乙醇为介质,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中搅拌,在60℃下反应3h,制备成纱布C;

S6:将S5制备的纱布C,用体积浓度为85%乙醇反复洗涤3次,然后冷冻干燥即获得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

实施例四

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 将医用脱脂棉纱布用无水乙醇浸泡30min;

S2:碱化处理:将经S1处理后的医用脱脂棉纱布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v/v=1:1)进行碱化反应,以3:70的质量比在30℃的温度下反应30min;其中,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为体积浓度为98%的乙醇与浓度为25wt%的氢氧化钠溶液以1:1的体积比配置的;

S3:醚化处理: 经S2碱化处理步骤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乙醇溶液中的氯乙酸与S2中所述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3:1)进行醚化反应,反应温度为70℃,反应2.5h;

S4:经S3醚化处理步骤后,用乙酸乙醇溶液(V/V=1:4)将PH调至7,制得纱布A,将纱布A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溶液洗涤3次,将洗涤后的纱布A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

S5:在S4制得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钙,其中氯化钙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的质量比为1: 3,以体积浓度为70%乙醇为介质,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中搅拌,在60℃下反应3h,制备成纱布C;

S6:将S5制备的纱布C,用体积浓度为85%乙醇反复洗涤3次,然后冷冻干燥即获得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

实施例五

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 将医用脱脂棉纱布用无水乙醇浸泡30min;

S2:碱化处理:将经S1处理后的医用脱脂棉纱布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v/v=1:1)进行碱化反应,以3:70的质量比在30℃的温度下反应30min;其中,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为体积浓度为98%的乙醇与浓度为25wt%的氢氧化钠溶液以1:1的体积比配置的;

S3:醚化处理: 经S2碱化处理步骤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乙醇溶液中的氯乙酸与S2中所述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3:1)进行醚化反应,反应温度为70℃,反应2.5h;

S4:经S3醚化处理步骤后,用乙酸乙醇溶液(V/V=1:4)将PH调至7,制得纱布A,将纱布A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溶液洗涤3次,将洗涤后的纱布A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

S5:在S4制得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中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锌,其中氯化锌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的质量比为1:3,以体积浓度为70%乙醇为介质,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中搅拌,在60℃下反应3h,制备成纱布C;

S6:将S5制备的纱布C,用体积浓度为85%乙醇反复洗涤3次,然后冷冻干燥即获得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

实施例六(空白组)

一种新型抗菌止血纱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 将医用脱脂棉纱布用无水乙醇浸泡30min;

S2:碱化处理:将经S1处理后的医用脱脂棉纱布浸泡在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v/v=1:1)进行碱化反应,以3:70的质量比在30℃的温度下反应30min;其中,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为体积浓度为98%的乙醇与浓度为25wt%的氢氧化钠溶液以1:1的体积比配置的;

S3:醚化处理: 经S2碱化处理步骤后,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氯乙酸乙醇溶液(其中氯乙酸乙醇溶液中的氯乙酸与S2中所述乙醇与碱的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3:1)进行醚化反应,反应温度为70℃,反应2.5h;

S4:经S3醚化处理步骤后,用乙酸乙醇溶液(V/V=1:4)将PH调至7,制得纱布A,将纱布A用体积浓度为80%乙醇溶液洗涤3次,将洗涤后的纱布A冷冻干燥处理,获得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

S5:将S4制得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B加入体积浓度为70%乙醇中,于磁力加热搅拌器中搅拌,在60℃下反应3h,制备成纱布C;

S6:将S5制备的纱布C,用体积浓度为85%乙醇反复洗涤3次,然后冷冻干燥即获得所述新型抗菌止血纱布。

为验证本发明抗菌止血纱布是否达到预期的发明效果,对实施例三至实施例六得到的抗菌止血纱布进行体外凝血试验以及抗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抗菌止血纱布体外凝血试验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本发明制备的抗菌止血纱布具有优异的止血性能。在制备过程中,将氯化钙和氯化锌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中,可以显著提高制得的抗菌止血纱布的止血性能,并且,三者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使用止血效果更为显著。

表3抗菌止血纱布抗菌试验

从表3可以看出,本发明制备的抗菌止血纱布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在制备过程中将氯化锌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盐纱布中,可以提高制得止血纱布的止血效果,同时加入氯化锌和氯化钙,由于三者的协同作用,抗菌效果更佳。

应当指出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以本发明所明确公开的或根据文件的书面描述毫无异议的得到的,均应认为是本专利所要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