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产后血瘀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1667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产后血瘀的中药汤剂,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产后血瘀多由产后百脉空虚,起居不慎而使寒邪乘虚侵入胞宫胞脉,血为寒凝,瘀血内阻;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郁而不达,气滞血瘀;或胞衣残留,冲任不畅,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而成。中医认为,本病病理主要是气血运行失常,血瘀气滞。临症中认为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即为脾肾虚,标实即为血瘀。西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子宫复原不全,当部分胎盘、胎膜残留或感染而影响子宫收缩和复原;或产妇如患有慢性疾病、失血过多、过度疲倦、体质未能恢复,或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瘤等局部因素,均可影响子宫复原不全。其次,剖宫产术后,子宫壁切口裂开、手术时止血不彻底或因术后感染,影响子宫复原而导致流血不止。目前,西医对产后血瘀治疗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服用西药容易形成药物沉淀,对产妇及新生儿有较大的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产后血瘀的中药汤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产后血瘀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野牡丹8-11、补血薯6-9、荔枝核4-6、金橘根5-7、干地黄3-5、莪术5-7、乌药4-6、土三七2-4、葫芦叶3-5、威灵仙4-6、款冬花2-4、藏红花3-5、桂枝2-4、泽兰4-6、七叶莲2-4、薏苡仁6-8、黄豆5-7、蚕豆4-6、阿胶5-7、当归4-6、人参5-7、肉桂4-6、高良姜2-4、錾菜1-3、浮小麦3-5。

治疗产后血瘀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野牡丹9、补血薯7、荔枝核5、金橘根6、干地黄4、莪术6、乌药5、土三七3、葫芦叶4、威灵仙5、款冬花3、藏红花4、桂枝3、泽兰5、七叶莲3、薏苡仁7、黄豆6、蚕豆5、阿胶6、当归5、人参6、肉桂5、高良姜3、錾菜2、浮小麦4。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般1-3个疗程即可治愈。

本配方中的野牡丹具有消积利湿,活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主食积,泄痢,肝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腹痛,白带;补血薯具有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主肺劳咳血,肝脾肿大,痛经,产后腹痛;荔枝核具有理气止痛,祛寒散滞之功效。主疝气痛,睾丸肿痛,痛经及产后腹痛;金橘根具有行气,散结之功效。治胃痛吐食,瘰疬,产后腹痛;干地黄、莪术、乌药、土三七、葫芦叶、威灵仙、款冬花、藏红花、桂枝合用具有滋阴养血,行气破血,发汗解肌,顺气宁心,利水散瘀,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之功效;泽兰、七叶莲、薏苡仁、黄豆、蚕豆、阿胶、当归、人参、肉桂、高良姜、錾菜、浮小麦合用具有活血调经,行水消肿,健脾渗湿,养血祛风,除热止汗,通经止痛之功效。调和诸药,对治疗产后血瘀腹痛有很好的疗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中药汤剂采取天然中草药配制,药源广,造价低,诸药合用,相互作用,具有养血祛风、行气破血、利水散瘀、除热止汗、顺气宁心、活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愈产后出汗、腹痛、血瘀、恶露不尽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治疗产后血瘀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野牡丹9、补血薯7、荔枝核5、金橘根6、干地黄4、莪术6、乌药5、土三七3、葫芦叶4、威灵仙5、款冬花3、藏红花4、桂枝3、泽兰5、七叶莲3、薏苡仁7、黄豆6、蚕豆5、阿胶6、当归5、人参6、肉桂5、高良姜3、錾菜2、浮小麦4。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般1-3个疗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曹某某,女,37岁。患产后血瘀,腹痛,瘀血内阻,血气不顺。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疗程后,淤血全部排出,痊愈。

病例2:林某某,女,25岁。患产后血瘀,阴道流血过多,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一个疗程,诸症全消,痊愈。

病例3:钟某某,女,44岁。患产后血瘀,血液不凝,子宫出血不止,气血亏损,身心乏力。服用其它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后经人介绍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两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一个疗程,体质恢复,痊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