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1115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药品和食品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蜡封球壳多用于药丸封装,一般由两个半球形外壳构成,在装入药丸后,两个半球形外壳通过卡槽或螺纹的方式紧密扣合,然后在合紧处用热蜡密封。如中国专利文献CN2759468Y和CN202699601U公开的药丸保护壳采用卡槽的形式扣合两个半壳,CN2772501Y公开的药丸保护壳采用螺纹连接,目前市面的药丸也多是采用这些形式的蜡封球壳。这些球壳的面壳上的舌片边较薄,与底壳扣合后轻轻拿捏就会有离合或松动;经常规蜡封如蘸蜡后表面可得到一层的蜡衣包裹,扣合处紧密的扣缝阻碍了蜡液内渗,所以该处薄薄的蜡衣容易脆裂,经脆裂处球壳内外得以连通,以致其中的内容物无法得到有效密封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合度高、蜡封层不易脆裂、密封度好的一种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可应用于药品、保健品或食品的包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由面壳与底壳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扣舌头部为锯齿状扣合圆边,扣舌颈部割出环体斜缺;所述面壳有舌状圆边,舌状圆边内侧有环体凹槽,面壳本体和面壳的舌状圆边形成与底壳扣舌头部的锯齿状扣合圆边相匹配的锯齿状凹槽;面壳与底壳扣合后,环体斜缺与舌状圆边的任何一点均不接触,从而在球壳扣合处形成开放的斜切入式通体环沟。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固定内环体腔中的封蜡,在环体斜缺面上设有环体凸缘。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固定内环体腔中的封蜡,对舌状圆边内侧面上的环体凹槽的表面进行粗糙化设计,在环体凹槽内有均布的点凸或点凹。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固定内环体腔中的封蜡,作为另外一种思路,面壳的舌状圆边内侧上环体凹槽内有凸起线或凹槽线,这些凸起线或凹槽线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断续的。

为了获得良好的封装效果,更适应于部分产品的实际生产,发明人对上述蜡封球壳的尺寸进行了限定,一般球壳外径为13~48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蜡封球壳具有开放的斜切入式通体环沟,采用锯齿状扣合结构,经过封蜡后的球壳,在球壳表面和通体环沟内都凝结有封蜡,具有扣合度高、密封度好的优点。

(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完全封闭扣合的球壳,本蜡封球壳具有开放的斜切入式通体环沟。封蜡后,相对现有技术的球壳,无论是受到沿半球壳切面方向上下方向的压力还是侧面方向的压力,本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都具有更好的抗变形性能。

(3)本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的结构和尺寸设计适用于大多数药丸产品,在蘸蜡时更适合于机械化操作及各种自动化生产系统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附图1: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的整体结构透视图。

附图2-9为: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扣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2:蜡封球壳扣合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3:环体斜缺面上设有环体凸缘的蜡封球壳;

附图4:环体凹槽内均布点凸的蜡封球壳;

附图5:环体凹槽内均布点凹的蜡封球壳;

附图6:环体凹槽内设有凸起线的蜡封球壳;

附图7:设有连续的凸起线的环体凹槽;

附图8:设有断续的凸起线的环体凹槽;

附图9:环体凹槽内设有凹槽线的蜡封球壳。

附图1-9中:1-面壳,2-底壳,3-斜切入式通体环沟,21-锯齿状扣合圆边,22-环体斜缺,23-环体凸缘,11-舌状圆边,12-锯齿状凹槽,13-环体凹槽,14-点凸,15-点凹,16-凸起线,17-凹槽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所述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附图没有按比例绘制,一些特征可被放大或最小化,以示出特定部件的细节。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由面壳1与底壳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2的扣舌头部为锯齿状扣合圆边21,扣舌颈部割出环体斜缺22;所述面壳1有舌状圆边11,舌状圆边11内侧有环体凹槽13,面壳1本体和面壳的舌状圆边11形成与底壳2扣舌头部的锯齿状扣合圆边21相匹配的锯齿状凹槽12;面壳1与底壳2扣合后,环体斜缺22与舌状圆边11的任何一点均不接触,从而在球壳扣合处形成开放的斜切入式通体环沟3。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环体斜缺面22上设有环体凸缘23.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对舌状圆边11内侧上的环体凹槽13的表面进行粗糙化设计,环体凹槽内设有点凸14。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对舌状圆边11内侧上的环体凹槽13的表面进行粗糙化设计,环体凹槽内设有均布的点凹15。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在舌状圆边11内侧上的环体凹槽13内设有凸起线16。

如图7所示,环体凹槽13内的凸起线16是连续的。

如图8所示,环体凹槽13内的凸起线16是断续的。

实施例六

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在舌状圆边11内侧上的环体凹槽13内设有凹槽线17。

实验例

1、目的:考察不同设计的蜡封球壳在相同碰撞状况时的抗震抗损坏性能。

2、实验样品:选取如下设计方案的球壳样品:

实验例1的样品为实施例一的球壳结构;

实验例2的样品为实施例二的球壳结构;

对比例1的结构为CN2759468Y公开的球壳结构;

对比例2的结构为CN202699601U公开的球壳结构;

对比例3的结构为CN2772501Y公开的球壳结构。

以上样品按常规浸蜡方法浸蜡:将球壳的孔端固定在弯扦头上,在热溶化的蜡液中点沾;蜡液的温度为80℃,沾蜡的次数为3次;沾好蜡的球壳连同扦子整束放入冷水却,冷后的蜡球从扦上摘下,凉干即得。

3、实验方法:取不同蜡封球壳样品各100个,室温下,分别在1.0米和1.5米的高度以自然落体掉落,以损坏的蜡封球壳的比例来评价蜡封球壳抗震性能,损坏的比例越小球壳抗震性能的抗震性能越好。

4、抗震评价指标:

完好:掉落后外层蜡壳无裂纹,或出现裂纹,但拆除蜡封层后,观察球壳扣合处,仍有蜡层密封,未出现内外贯通情况。

损坏:取掉落后出现裂纹的蜡壳拆除蜡封层,观察球壳扣合处,若扣合处出现部分或全部内外贯通,则为“损坏”。

5、结果: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蜡封球壳抗震性能对比试验

6、结论

从表1结果可知:本实用新型设计的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与常规设计的球壳浸蜡方法相同,且在相同温度、相同高度掉落,但前者和后者的抗震抗损坏性能有极显著性差异,实验例1、2的损坏比例低于10%,对比例1-3均高于90%。

总结:依据本锯齿状扣合结构的蜡封球壳设计方案所得的样品,其抗震抗损坏性能远远优于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