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或创面复合敷料及其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7184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皮肤或创面复合敷料及其套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皮肤或创面保护及愈合材料及其套件,特别涉及作为再生性皮肤替代物的多功能皮肤或创面敷料。



背景技术:

创面愈合是一个非常井然有序的且复杂的过程。急性创面愈合通常遵循明确的过程,其被描述如下:凝血;发炎;细胞增殖和基质的修复;上皮化和瘢痕组织的重建。这些反应是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以及这些因子对细胞受体的作用而进行调控的。创面的形状和位置决定创面是否会愈合良好。对创面愈合的干扰也会导致并发症。这些影响因素可能包括营养不良、减少的血液供给、组织创伤、去神经化和感染。可能会导致的并发症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挛缩、裂开、肉芽增生和粘连。

慢性创面是不能在合适的时间长度内恢复解剖和功能完整性的不充分修复的过程的结果。慢性创面在原本健康的个体中是很少见的。事实上,慢性创面的患者经常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癌症。慢性创面通常被伪装成合并症,其实它是一种无声流行病,影响着世界上相当一大部分人口,并对全球公共健康和经济造成重大的,正在积聚的威胁。

糖尿病足溃疡长期不愈,特别是兼有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的病人,其严重后果便是截肢。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每年需要截肢的糖尿病患者超过了一百万,这就意味着平均每30秒世界上就有1例截肢手术发生。一端截肢后的五年生存率仅有50%。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褥疮、肢端溃疡等慢性伤口护理在西方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卫生问题。据称,美国每年在治疗慢性创面上花费高达250亿美元(Brem H等,分子医学2007;13:30-9)。除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世界各地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率均急剧上升,由于增加的健保成本、人口老龄化,治疗慢性创面的负担正在迅速增长。

最常见的慢性创伤为下肢溃疡。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占下肢溃疡的80%-90%且影响2%-5%的人口(Kane DP,慢性创面愈合和慢性创面处理,源自:慢性创面护理:医护专业人员的临床原始资料书,第四版,Malvern,PA:HMP Communications公司;2007:11-23)。其他类型的不愈创面是手术、糖尿病、动脉、烧伤、皮炎、脉管炎和辐射。

在生理层面,慢性创面的特征是长期炎症、细菌生物负荷和缺血。在慢性创面的分子环境中,存在多个不利于愈合的组成部分,如高水平的炎性细胞因子、蛋白酶和低水平的生长因子。这些改变终止了愈合过程并增加了脓毒性感染的可能性。所以,解决可能造成生理性创面改变的问题则可重新启动愈合过程。

市场上有各种创面护理产品,包括用于基础创面护理产品(绷带、干性敷料、清洗类);高级创面护理产品(薄膜、泡沫敷料、胶原蛋白、藻酸盐、水胶体、水凝胶、超级吸收剂类);生物活性创面护理产品(人工皮肤和皮肤替代物);以及治疗仪器(负压创面治疗仪、减压仪、电刺激仪、紫外线治疗仪、供氧和高压氧舱设备、漩涡治疗仪、电磁治疗仪和超声治疗仪等)。

在各种治疗形式中,创面床的局部治疗是创面护理的最重要的方面。已开发出许多各种各样的创面护理局部产品以解决复杂的创面愈合过程的不同组成部分,包括抗菌/抗感染创面敷料、湿性创伤敷料、生物活性物质,如含生长因子的乳霜、具有保存的细胞外生物活性因子的脱细胞基质、羊膜和基于活细胞的皮肤替代物。

促进创面愈合的必要局部因子之一是保持创面床湿润。公认为湿润创面与较快的愈合、组织质量更高而且较少瘢痕形成、更少的疼痛相关联。然而,过度湿润会导致浸渍。在创建湿润的环境时,敷料通过将暴露的神经末梢浸于创面分泌物中舒缓了神经末梢,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了疼痛并允许更自然地进行愈合。促进湿润创面环境的敷料包括薄膜、泡沫、藻酸盐、水胶体、亲水性纤维和水凝胶。水胶体通过与在创面床上的创面流体胶化而实现了湿润的创面环境。泡沫具有比薄膜和水胶体更好的吸收能力;然而,在创面渗出物少或已通过治疗减少的情况下,除了那些被认为是“无创性”的泡沫之外的一些泡沫具有粘附至创面床的缺点。未开始的溶解的水胶体基质看起来像脓液或感染;且其通常产生特征性的臭味。水胶体敷料、膏和粉末难以从体腔和已形成窦道的创面移除。当与创面流体相接触时,藻酸盐从纤维转变为提供非粘附创面接触和用于愈合的湿润环境的凝胶。水凝胶在凝胶晶格中含有高水分,因此其不仅是非粘附的,而且为创面提供足够的水分。然而,水凝胶需要二级敷料。如果使用不当或在需要时没有及时更换敷料,藻酸盐则具有超饱和的风险,这可能浸渍周围皮肤或可能变干并与创面组织粘连。

对于“生物活性”的创面护理产品,其通常是非常昂贵的(每次应用费用高达1000美元)。基于活细胞的皮肤替代物(如APLIGRAF、DERMAGRAFT等)需要充分准备的创面床:无感染和健康的肉芽组织。在临床治疗患有挑战性创面病人的现实世界中,创面通常同时并发长期炎症、缺血、焦痂/无法存活的组织/纤维性组织、腐肉、大量的渗出液和耐抗生素治疗的细菌生物膜。有时,在花费一大笔资金后,移植昂贵的皮肤替代物(即使结合其他先进的创面护理形式一起使用)仍会失败,因为在这种创面床条件下移植细胞会失活。此外,对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创面护理产品和医疗器械的正确处理和操作,则需要对医疗服务工作者,有时为外科医生,多数时候为护士和/或家庭照顾者,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

在另一方面,纤维细胞的过度刺激或创面床的干燥造成的胶原蛋白过度沉积会导致广泛的瘢痕形成,从而对病人造成深刻的功能上和美学上的严重后果。通常烧伤后会发生增生性瘢痕形成。对于患者而言,瘢痕可能具有长期持久的功能性、美容性以及心理性后果。正常和增生性瘢痕二者依然是非常难以预防和治疗的。

因此,现有市场对于高端先进、高性能、高性价比的皮肤再生、创面愈合创新材料及创新产品仍存在很大需求,以期简化理顺整个创面护理治疗过程,化繁为简,加速愈合,防止截肢,减少瘢痕,提高愈合质量,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及医疗系统财政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用于保护皮肤及愈合各种急性和慢性创面的创新性敷料材料。敷料为新颖复合材料,它具有用于有效保护皮肤及体表创面床的仿生皮肤替代物的特性和属性,质地柔软且柔韧以顺应创面床的凹凸不平的轮廓,在换除时不会与创面床粘连不损伤新生的组织,不扰乱愈合动力学,而且能够保护创面基底部神经末梢,减少疼痛。同时并充当半封闭、透气的仿生皮肤屏障以创建有利于再生创面愈合的理想湿润平衡局部微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还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无创地/不经手术地自溶清创失活的或坏死的组织以控制微生物感染而减轻创面的生物负担,同时使对体内的健康活组织的损伤减到最轻,提供抗氧化舒缓并刺激微循环和组织再生,包括毛细血管和神经再生。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已被临床证明能够加速急性和慢性创面的愈合,而且达到优良的愈合质量和最大程度地减少瘢痕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皮肤或创面复合敷料材料。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敷料包括至少一层活性层,所述活性层的基材为多孔聚合物,多孔聚合物基材浸透了半固体疏水组合物;其中半固体疏水组合物包括脂肪酸和嵌入多孔聚合物基材中的固体无机颗粒。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半固体疏水组合物通过机械加工使得脂肪酸基本均匀浸透多孔聚合物基材,固体无机颗粒基本均匀嵌入多孔聚合物基材中。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半固体疏水组合物基本均匀地浸透在聚合物基材中,共同形成厚度为0.1-10毫米的大致均匀的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多孔聚合物具有网状结构,构成网状结构的材料本身包括具有束状结构的纤维,每条束状结构的纤维由多个微纤丝组成。

进一步,微纤丝彼此之间具有空隙。

可选的,所述微纤丝截面的最大直径为0.01-20微米。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孔聚合物可以选自源于棉、丝、亚麻、聚酯、尼龙、聚酰胺、聚丙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粘胶纤维、竹原纤维、竹浆纤维、玉米、大豆、藻酸盐、壳聚糖、透明质酸、动物蛋白织造或非织造的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半固体疏水组合物含有小于复合创面敷料总重量5%的水。

可选的,半固体疏水组合物还包括固化剂,生物可吸收的组合物,水胶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脂肪酸的浓度为复合创面敷料总重量的20-80%。

进一步,于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体无机颗粒可以选自滑石、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锌、铁氧化物、碳酸锌、碳酸钙、氯化钙、磷酸钙、硫酸钙和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方式,所述固体无机颗粒的平均尺寸为0.01-50微米,或至少80%的固体无机颗粒尺寸都小于50微米或30微米。

本实用新型中,可选的,所述固体无机颗粒的浓度为复合创面敷料总重量的20-80%。

进一步,所述复合创面敷料能够加速软化或液化创面上的坏死组织或焦痂,从而导致创面在1-4天之内自溶清创。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敷料除活性层外还包括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可与活性层相分离,其中第二层为含有亲水组合物的聚合物基材或多孔的泡沫聚合物基材。

其中一个实施例,亲水组合物优选为包括水胶体,例如改性纤维素,如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或藻酸盐、几丁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的组合物。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敷料材料包括至少两个分离的层,其中第一层包括浸透了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的多孔聚合物基材,且第二层包括多孔的泡沫聚合物基材。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皮肤或创面复合敷料套件,所述套件包括上述的复合敷料;以及包覆敷料材料的外封装壳体。

进一步,套件还包括覆盖在复合创面敷料的活性层的面向创面的一侧的第一保护片材,和/或用于将敷料材料固定至哺乳动物的皮肤的粘合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皮肤或创面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用包括脂肪酸和固体无机颗粒的半固体疏水组合物浸透多孔聚合物基材,从而使固体无机颗粒基本上均匀地嵌入聚合物基材中。

进一步,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固体无机颗粒加工研磨,然后加入至脂肪酸中,加热搅拌混匀后制成室温状态呈半固体状的疏水组合物;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经加热融化后,由机器将其均匀注入一层或数层多孔聚合物基材内,冷却至室温即制成复合敷料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皮肤或创面复合敷料用于治疗哺乳动物的创面的方法,包括:将上述的复合敷料材料定位以使其与创面部位相接触,并将此敷料材料固定在哺乳动物的皮肤上。

创面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急性手术和创伤性创面、烧伤(如热、电烧伤、辐射、化学、霜冻和风寒烧伤以及晒伤)、糖尿病性溃疡、静脉性溃疡、动脉溃疡、压疮(或被称为褥疮溃疡或褥疮)、混合病因的皮肤溃疡,例如因选自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周围性血管疾病、血管炎、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所组成的一组中的两个或多个疾病所导致的溃疡、瘘管、皮肤裂隙(由湿疹、接触性皮炎、牛皮癣/银屑病、毛囊炎、痤疮、红斑狼疮、带状疱疹等所导致的)以及其他慢性或坏死创面和炎症性病变和病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材料主要旨在治疗感染性创面和非感染性创面(即,未显示感染的临床症状的创面)二者。创面不限于开放性的皮肤破裂创面,还包括皮肤完整但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受损发炎的情况,例如放射性辐照(如癌症放射治疗法)或其他能量照射,体内或体表手术引起的皮肤发炎、组织纤维化、皮疹、红肿或水肿等。也可用于预防性治疗皮肤损伤,可将实用新型敷料提前覆盖在将要受影响的皮肤部位,然后再施予能量治疗,以防止或减轻能量辐照引起的组织炎症,纤维化,或其他形式的损伤。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敷料材料可用作与创面床直接接触的主敷料或与其他创面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如与基于生物活性细胞的创面敷料、自体或异体皮肤移植物(包括自/异体植皮)、脱除细胞基质、羊膜、负压创面疗法和高压氧疗法相结合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敷料材料使用快速简便,一贴一换,不粘创面,可以无需繁琐的机器辅助治疗和技术训练。可以广泛应用于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康复护理院,养老院、家庭护理、以及野外、战场救护等极端情况。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及愈合效果,此实用新型的产品特别适用于高端专科创面愈合中心、糖尿病管理中心、专业烧伤中心、整形外科、皮肤科、医疗美容医院等。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某些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他特性和优点,其旨在阐明且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相同的参考标号指代相同的组件,其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复合敷料一个薄片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中复合敷料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图1和图2中纤维21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敷料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创新性敷料材料及其使用方法和含有所述敷料材料的套件或器械。

尽管已开发出许多各种各样的创面护理产品或医疗器械以处理多阶段创面愈合过程的特定问题。对于慢性创面而言,愈合过程可能更加复杂,其涉及许多细胞层面的参与者和环境因素。临床中的常用的创面敷料具有一些优点以及一些缺点,如1)不能防止微生物侵入(例如,基于细胞的皮肤替代物,皮肤移植物或脱细胞基质);2)由于敷料与创面表面粘连,在移除时会导致患者的再次创伤(例如,在烧伤患者的高体温下干燥的普通纱布或一些含银的敷料);3)敷料对创面渗出液的吸收量过低,会导致创面表面上的渗出液积聚而随后成为微生物攻击部位;4)未能提供合适的气体渗透性;5)仅可用于一般创面且不能用于慢性创面;以及6)太干或太湿—即不能保持生理湿润平衡的愈合环境。基于以上这些缺点,医疗人员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创面管理方式以解决在创面在逐步愈合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敷料材料是具有独特创新的多功能高效性的新材料,可作为“全程一站式”主要创面愈合敷料(One-Stop Primary Wound Dressing throughout the Wound Healing Process)无疼痛、无损伤再生修复各种创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材料中独特的纳米级孔隙微粒与超微纤丝网有机结合,模仿皮肤屏障功能,具有防污性、吸湿性、保湿性、透气性、柔韧性及黏附性,既能吸收创面渗液而快速无痛自溶清创,双向调节保证充分引流,又能靶向性、区隔性地将渗液部分保留在敷料中,维持一个有利于创面修复性代谢及生理性愈合的半封闭、局部生理湿润环境,有利于细胞内外响应,促进身体自身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移行、伤口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再生,加速创面生理性愈合复原,避免或尽少采用创伤性植皮,减少病人痛苦及瘢痕产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敷料材料可以灵活应用于开放性、或非开放性的急性创面及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各个阶段:凝血、发炎、细胞增殖、基质的修复、上皮化以及瘢痕组织的重建。复合敷料材料优选为片材形式且可按一次性即用形式进行封装,这对于不希望因材料的准备工作(例如,对冷冻的基于细胞的皮肤替代物进行解冻、对其进行清洗和保持在适于细胞的生存的窄小温度范围内)或预处理(例如,对干的含有治疗性粉末的敷料进行润湿)而感到烦恼的忙碌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需要的临床优势特征。

本实用新型在各个层面上也是具有成本效益的。由于敷料可以在室温储存,而且是方便的片材封装形式,临床医生、护理者和/或患者本人勿需经过复杂的技术训练或操作仪器,以最少疼痛和最佳愈合时间内管理、护理创面。该敷料对于机构性医疗保健提供者(例如,医院、诊所、创面护理中心、烧伤中心、专业护理机构、康复机构、长期护理机构、老年护理或辅助生活中心)来说具有成本效益,他们可能只需要将本实用新型敷料用作主敷料以管理许多不同类型的创面和皮肤病变或损伤,包括急性或慢性的。

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是一种复合材料,其具有用于保护皮肤或创面床的有效皮肤替代物的特性和属性:作为厚薄适宜的油质半固体状薄片,自然紧密地、熨贴地覆盖在体表创面上形成半封闭、模仿皮肤的物理屏障,有效阻隔环境中病原体污染创面,同时又形成保温、保湿缓冲环境,有效地覆盖和保护创面,减少创面因水分大量迅速挥发丢失而干燥结痂。

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柔软且柔韧以顺应创面床的凹凸起伏轮廓,且具有实用新型人认为对于有效控制微生物感染和炎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与市场上许多类型的创面敷料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被轻压形成顺应创面床表面的“微细轮廓”,从而使最大程度减小细菌可以茁壮成长的空隙和间隙,从而减少细菌感染和形成耐抗生素生物膜的风险。

在临床应用层面上,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质感柔韧油润、富有弹性,可自然紧密地贴附着于各种生理结构不平坦的创面,附着在创面上时因其高度的弯曲性及柔韧性使病人在机体活动时不易脱落,同时具有较大的肢体顺应性和舒适性。可以延长敷料保护创面的时间,从而减少更换敷料的频率,很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在换除时不会与创面床粘连不损伤新生的组织,不扰乱愈合动力学,而且保护创面基底部神经末梢,减少疼痛。同时并充当半封闭、透气的仿生皮肤屏障以创建有利于再生创面愈合的理想湿润平衡微环境—不会太湿以导致浸渍,也不会太干以造成新生再生健康组织的干燥。敷料材料可在室温下存储至少12个月,在不进行任何预处理的情况下即可直接将敷料用在创面上。

如在本文所公开的临床病例中所表现的,敷料材料还是多功能的—能够经自体地溶解清创(自溶清创)失活的或坏死的组织以控制微生物感染(例如,无需借助于对坏死组织进行痛苦的外科手术清创),提供了抗氧化舒缓以促进细胞增殖并刺激了微循环以促进组织再生,包括毛细管和神经再生。如在实例部分中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已被临床证明能够加速急性和慢性创面的愈合,而且达到优良的愈合质量和最大程度地减少瘢痕形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皮肤/创面复合敷料材料,其包括一层浸透了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的多孔聚合物基材的活性层,其中的组合物包括脂肪酸和嵌入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中的固体无机颗粒。

图1是本发明的复合敷料材料一个薄片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图1为薄片型的复合敷料材料放置在水平面上时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复合敷料材料包括一层活性层10,在活性层10中可见多孔聚合物基材2的网状结构。本发明中,多孔聚合物基材2网状结构可以为规则的,也可以为不规则的。

本实施例的多孔聚合物基材2构成其网状结构的材料本身包括具有束状结构的纤维21。

活性层10中还可见嵌入多孔聚合物基材2中的固体无机颗粒3,固体无机颗粒3大致均匀的分布在多孔聚合物基材2中。由于图1仅为示意图,仅反映固体无机颗粒3的位置分布,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尺寸情况。

多孔聚合物基材2浸透了脂肪酸1。

图2为图1中薄片型实施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由于薄片型的敷料材料其厚度非常薄,仅为0.1-10mm,因此图2为了显示清楚其结构,对其进行放大,图2中的结构仅反映辅料材料的基本结构,其尺寸及尺寸比例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如图1和图2所示,脂肪酸1基本均匀地浸透在聚合物基材2中,共同形成大致均匀的层。脂肪酸1可以超出多孔聚合物基材2的上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的多孔聚合物基材2直接进行机械加工的表面上,其脂肪酸1的厚度可以大于相对的表面上脂肪酸1的厚度。

图3是图1和图2中纤维2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每条具有束状结构的纤维21由多个微纤丝211组成。微纤丝211彼此之间具有间隙212。固体无机颗粒3大致均匀的分布在微纤丝211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这种实施例中,微纤丝截面的最大直径为0.01-20微米,优选为0.01-10微米或0.01-6微米。微纤丝彼此之间的空隙优选为0.01-10微米或0.01-3微米。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通过具有超微隙的聚合物微纤丝的毛细管效应,由其微纤丝束的中间的空隙及表面微细凹槽吸收水分,缓慢“呼吸”释放,防止创面渗液过度浸渍而阻碍皮肤再生。这样的保湿、透湿双向调节作用保持创面生理性湿润平衡,创造出最佳愈合局部环境。

这样的敷料覆盖在创面上,创造出半封闭的生理性湿润局部生态环境,利用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有效促进对坏死组织、焦痂有选择,周围皮肤无损伤的自溶清创—敷料能锁住伤口渗液,使坏死组织软化,同时创面渗液中释放并激活多种酶以及酶的活化因子(特别是蛋白酶和尿激酶)促进纤维蛋白和坏死组织溶解。渗液中还含有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其自身产生的溶解素能有效地溶解坏死组织。溶解的坏死组织残滓随每次更换敷料时被清除出创面,避免或减少了使用选择性低、痛感强的手术清创。

本实用新型人还惊喜地观察到: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能够迅速软化、液化坏死组织、焦痂,在1-3天之内自溶清创,在更换敷料时将溶解的坏死组织残滓清除出创面,无创清洁创面,无损周围健康皮肤,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迅速再生。相比之下,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促自溶清创敷料,如水凝胶、水胶体等,则需至少6-7天以上。用于酶解清创的胶原蛋白水解酶则因为对创面坏死组织及创面周围健康组织选择性差,在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加之是生化酶制剂,其昂贵的价格也给病人及医疗系统带来很大的负担。

采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10岁;左足踝部被沸水造成深2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4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坏死组织、焦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治疗后,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基本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创面趋于洁净,只剩下薄层痂皮,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14天的治疗,创面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采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1岁5个月;右前臂和手被沸水造成深2度至3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16天但状况恶化(由于创面在冬季被暴露于露天中组织坏死加重)且高烧了几天;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满布大量坏死组织、坚硬焦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严重红肿发炎,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局部治疗,并辅以全身抗菌消炎治疗后,创面坚硬焦痂经自溶清创基本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创面趋于洁净,治疗4天后创面露出鲜活肉芽组织,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46天的局部治疗,无需植皮,创面完全愈合。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同时被沸水烫伤的母亲及儿子两位患者:母,32岁;右足及足踝部被沸水造成深度烫伤;用了两种烧伤膏治疗18天但状况恶化,伤级加深成为3度创面。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坏死组织、焦痂,痂下溃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治疗后,创面焦痂基本软化、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软化的痂皮后,创面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露出鲜活肉芽组织.经过17天的治疗,创面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其子,3岁,右足及足踝部伤级与其母类似,也经过同样的治疗过程,用了两种烧伤膏治疗18天后状况恶化,伤级加深成为3度创面。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与其母类似的愈合过程,在1天之内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基本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创面洁净,经过23天的治疗,创面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还具有高度吸附性,能够有效吸附掉自溶清创后创面渗液、脓液、坏死组织残滓,在换敷料时一并带走,有效充分引流以防止创面感染发炎,减少渗出。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4岁;左小腿和脚被沸水造成深度2-3度烧伤;用其他烧伤疗法治疗了15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

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坏死组织、黑色焦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治疗后,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有些液化,而未液化的黑色痂皮也附着在敷料上在更换时一并清除,创面非常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6天的治疗,创面已大约70%愈合。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固体无机颗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的微观结构显示在20μm标尺下固体无机颗粒微观结构,其呈现为大约长度在1-10μm的微粒。在3μm标尺下固体无机颗粒微观结构,可见长柱状微粒表面具有类似于多孔聚合物的微纤丝束的微细凹槽,凹槽大小分布大约在10-500nm左右。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一个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固体无机颗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的微观结构在20μm标尺下固体无机颗粒微观结构,其呈现为大约长度在1-10μm的微粒。在2μm标尺下固体无机颗粒微观结构,可见其微粒呈薄片层状团聚体,表面可见由薄片集聚造成楔形毛细孔,孔径大小分布大约在10-300nm左右。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中的固体无机颗粒的平均尺寸为0.01-50微米。更优选地,敷料材料中至少80%的固体无机颗粒尺寸都小于50微米,30微米,20微米,或10微米。

纳米材料通常是指基本结构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的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普遍认为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与协同效应等性质,表现为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表面反应活性高、吸附能力强、催化能力高等优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中采用如上例所包含的固体无机微粒,能够发挥纳米材料的独特优势,增强微粒的表面的有效吸附面积。这些再与多孔、比表面积较大的聚合物微纤丝网相结合,粘附力得以进一步强化,增加了明显抑菌的生物特性,能有效吸附掉自溶清创后创面渗液、脓液、坏死组织残滓,在换敷料时一并带走,有效充分引流以防止创面感染发炎,减少渗出。

在临床实践中,本实用新型人更近一步地发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还具有靶向区隔护创作用。敷料对同一创面中深浅轻重不同的各部位具有靶向性、区隔性的保护作用。对损伤较深,分泌物较多的部位,敷料能定向吸收锁住多余渗液,阻止其扩散到周围损伤较浅,分泌物较少的部位,从而保护较浅创面不被过度浸渍而抑制愈合。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慢性难愈创面的患者:男,61岁;左小腿患静脉曲张10年,2年前因瘙痒抓破感染,逐渐溃烂加大加深,形成不愈慢性溃疡。近期因碰撞后症加重,创面进一步扩大加深,疼痛跛行;用其他创面愈合疗法治疗仍不愈;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2-3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坏死组织、脓液、纤维化硬痂,而且创面周围皮肤病变红肿,色素沉着。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2天治疗后,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已液化,附着在敷料上在更换时一并清除,创面非常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敷料区隔性地锁住脓液及液化的坏死组织,阻止其扩散到创面周围损伤较浅,分泌物较少的部位。经过12天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鲜活,渗液纵向透过敷料被吸收,换下的敷料区隔性地锁住渗液,阻止其扩散到创面周围。经过32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

本发明人进一步地发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有效地模仿皮肤屏障作用,在创面上创造的半封闭的生理性湿润环境,极大地有利于减少深层创面皮肤的瘢痕性愈合。在生理性湿润环境下(透明质酸增长更快,维持高浓度时间更长),成纤维细胞游走性强,迁移速度快,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蛋白合成同步,从而避免胶原蛋白无序排列,过度沉积。这样的创面愈合模式接近于早期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无机微粒微纤丝网能够及时有效吸附掉自溶清创后创面的渗液、脓液、坏死组织残滓,减少因细胞毒素及代谢物引起的炎性反应,从而避免因成纤维细胞的过度繁殖而导致的I型胶原蛋白过度增生,无序沉积而导致的深而厚纤维化瘢痕愈合。其中挛缩性瘢痕是以肢体或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而划分的一类瘢痕。它不仅有明显的功能障碍,也存在明显的外观改变。跨越关节部位的较深外伤即使创面愈合后,因为不断的张力影响也容易造成挛缩性瘢痕。由于自身的收缩和增生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器官变形和移位畸形。如特别是手足关节部位形成蹼状瘢痕,关节伸展受限。

临床实践中,本实用新型人观察到: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不但能够快速地愈合关节部位的深度创面(如深二度到三度的烧伤创面),而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挛缩性瘢痕的生成,极大程度的减少功能障碍,恢复创伤部位的生理功能及外观。这样的优势特征在整形外科,医疗美容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能够避免多次瘢痕修复重建手术带来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负担。

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手部深度烧伤创面,具有踝关节部深度烧伤创面,具有足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们,具有膝关节部位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们,发现他们的深度创面愈合后都没有形成挛缩性瘢痕,新生组织,包括皮肤,均柔软平实,几乎没有瘢痕增生。

不希望受到理论的束缚,实用新型人认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一个实施例中含钙、锌的无机微粒可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调控胶原蛋白的合成与分解,减少瘢痕。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含钙、锌的内源性多肽酶。钙、锌存在与MMPs分解胶原蛋白的活性密切相关。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与其自身正常皮肤相比,钙、锌、铜、铁,锰、硒等微量元素含量均减少。MMPs活性下降,胶原合成蛋白大于其分解,从而导致瘢痕增生。敷料中的钙、锌能有效调控MMP-1分解多余的I型胶原蛋白,且通过成纤维细胞表面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活性,减少I型胶原蛋白过度增生。

复合敷料材料优选采用片材形式且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活性层。活性层在使用中通常会是创面接触层,但在一些实施例中,其可通过一层直接接触创面的创面治疗物与创面隔开使用,如基于生物活性细胞的创面敷料、自体或异体皮肤移植物(包括自/异体植皮)、脱除细胞基质、羊膜等。

各个敷料片材的面积可被切割成任何大小或形状,其表面积优选为2-1600cm2、更优选为2-400cm2且最优选为4-100cm2。敷料片材的厚度优选为0.1-10mm,0.2-5mm,或0.4-2mm。

敷料片材可通过电离辐射如(钴-60、铯-137等)或通过化学灭菌,如环氧乙烷(EtO)和二氧化氮(NO2)气体而进行消毒。

聚合物基材优选为具有液体吸收性的,但非生物可吸收性的聚合物,其不可在哺乳动物体内充分降解和吸收。这种聚合物包括天然纤维或合成聚合物。天然纤维包括但不限于棉、丝和亚麻。合成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由化学合成聚合物,如聚酯、尼龙、聚酰胺、聚丙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所制造的纤维,以及由天然可得的聚合物,如用于制造粘胶/人造丝/莱赛尔/天丝(TENCEL)/莫代尔(也被称为“人造丝”或“再生纤维素纤维及织物”)的源于木浆(如粘胶纤维等)或竹子(如竹原纤维,竹浆纤维等)所制造的纤维,源于植物蛋白(如玉米、大豆、藻酸盐和花生)或源于动物蛋白(如源于牛奶的酪蛋白)的蛋白源的再生纤维、藻酸盐、几丁质、壳聚糖、透明质酸等。纤维可以是织造或非织造的。

聚合物基材优选为具有微纤丝的纤维,其微纤丝横截面可为任何形状,优选为圆柱或椭圆形,更优选为具有不规则表面纤丝。微纤丝的横截面最大直径优选为0.01–50μm,更优选为0.1–20μm,且最优选为1–10μm。微纤丝可以相互之间聚集结合成微纤丝,其纤丝之间可形成微孔隙,孔隙宽度大小优选为0.01–10μm,更优选为0.1–10μm,且最优选为0.1–5μm。

半固体疏水组合物优选为基本上匀质的,从而使其基本上均匀地浸透在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上以实现厚度为约0.1-10mm,可选为0.2-5mm,0.5-2mm或1-4mm这种浸渍聚合物基质的大致匀质的层。该效果可通过精确控制的机械制造工艺而实现。比如通过调节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的粘度、融化温度(比如高于60℃,或高于70℃-90℃,或于70℃-110℃,80℃-100℃),以及调节将液化的疏水组合物施加于聚合物基质上的压力等。

组合物为疏水的,在其置于创面床上之前含有少于5%、优选为少于1%、最优选为少于0.2%(重量)的水(基于敷料材料的总重量);且其含有基于敷料材料的总重量的20-80%、可选为30-70%或40-60%(重量)的脂肪酸。

脂肪酸可以是基于植物或动物油,优选为选自由大豆油、菜籽油、橄榄油、椰子油、茶树油、芝麻油、南瓜子油、玉米油、芥花油、蓖麻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奇亚籽油、亚麻籽油、红花油、西兰花籽油、杏仁油、番茄籽油、松子油、澳洲坚果油、山茶籽油、荷荷芭油、葡萄籽油、玫瑰果油、石榴籽油、牛油果脂、月见草油、薰衣草油以及迷迭香油所组成的一组的植物油。这种油可以是有助于提供敷料的柔性且柔软质地的塑化剂。塑化剂也可以是矿物油、凡士林/凡士林油、硅油、硬脂酸盐、氢化醚和酯以及对凡士林的天然植物基的替代物,如牛油树脂、可可油、未精制的椰子油、牛脂、羊毛脂和荷荷芭油。

组合物优选含有固化剂以使油凝固并使组合物在室温下为半固体且柔韧。固化剂优选为蜂蜡(黄色或白色)或乳化蜡,其为鲸蜡硬脂醇、聚山梨醇酯(例如,聚山梨醇酯60)、聚乙二醇(例如,PEG-150)硬脂酸酯、硬脂醇聚醚(由PEG和硬脂醇,如硬脂醇聚醚-20所组成的合成聚合物)等的组合物。

组合物可进一步包括合适的生物可吸收的聚合物,包括选自由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生物可吸收的纤维素衍生物如氧化纤维素、半乳糖甘露聚糖如瓜尔胶/硼酸盐、糖胺聚糖如交联的透明质酸、聚交酯/聚乙交酯、聚羟基丁酸酯及其混合物所组成的一组的聚合物。用于实际应用的优选氧化纤维素是通过再生纤维素,如人造纤维的氧化而制备的氧化再生纤维素(ORC),这是通过利用有利于减少手术后粘连的ORC的止血特性而实现的。

氧化再生纤维素(ORC)可通过在美国专利申请3,122,479中所描述的工艺而获得的,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这种材料提供了许多优点,包括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无免疫原性和容易市购得到的特性。可得到的ORC具有不同的氧化程度且因此具有不同的降解速率。ORC可按不溶性纤维的形式,包括织造、非织造和针织的织物,或按由ORC的碱水解获得的水溶性低分子量片段的形式而使用。

组合物可进一步包括水胶体以助于调整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吸水性和透水性。合适的水胶体包括藻酸盐、果胶、树胶如瓜尔胶或黄原胶、改性纤维素如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改性淀粉如羟基乙酸淀粉钠及其混合物。这种水胶体可在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的浸渍之前浸渍至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上,或可替代地与半固体疏水组合物进行预混合并随后被浸渍至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敷料材料包括至少两个分离的层,其中第一层包括浸透有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的多孔聚合物基材,且第二层包括含有亲水组合物的聚合物基材。

根据该实施例,亲水组合物优选为包括水胶体,如改性纤维素,如羧甲基纤维素和羟乙基纤维素或藻酸盐、几丁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的组合物。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敷料材料包括至少两个分离的层,其中第一层包括浸透有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的多孔聚合物基材,且第二层包括多孔的泡沫聚合物基材。

泡沫聚合物基材可以是泡沫敷料,其包括泡沫聚合物,如由聚氨酯、藻酸盐、水胶体或聚丙烯酸酯制成的聚合物。

双层配置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不同实施例时是非常通用的。例如,其中的第二层包括水胶体组合物或泡沫聚合物基材的敷料可用于对具有过多渗出物的那些创面施加敷料以吸收流体至敷料的最大容量,从而防止创面周边区域的泄漏或浸蚀。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敷料材料还包括在浸透有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的多孔聚合物基材的活性层上延伸的背衬片,所述背衬片位于活性层的面向创面的反面。优选地,背衬片面积大于活性层,从而具有宽度为0.2-10cm,可选为0.5-5cm的边缘区域在活性层周围延伸以形成所谓的海岛敷料。在这种情况下,背衬片优选为至少在其边缘区域中涂覆压敏医用级粘合剂。

背衬片优选为基本上为不透液的,更优选为半透的,即可使水蒸气透过但不能使液体水或创面渗出物透过的,从而在不使创面周围皮肤发生浸渍的情况下允许敷料下的创面在湿润条件下愈合。优选地,背衬片还是微生物不能透过的。合适的连续一致的背衬片的实例包括聚氨酯、聚烷氧烷基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

嵌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固体颗粒优选为无机矿物颗粒,如滑石(硅酸镁)、二氧化硅、氧化镁(MgO)、氧化铝、氧化锌(ZnO)、铁氧化物(FeO、Fe2O3、Fe3O4、Fe4O5、Fe4O3等)、氯化钙、碳酸钙(CaCO3)、碳酸锌(ZnCO3)、磷酸钙(Ca3(PO4)2)、硫酸钙(CaSO4)和二氧化钛(TiO2)。

固体颗粒优选被微粉化或研碎和碾碎成小的细颗粒。颗粒的平均尺寸优选为0.01-50微米、更优选为0.05-20微米、最优选为0.1-10微米。在敷料材料中的固体颗粒的浓度优选为基于敷料材料的总重量的20-80%,可选为30-70%或40-60%(重量)。

细颗粒具有足够小的尺寸以便在接触或摩擦后不造成创面的疼痛。由于其被包含在半固体疏水组合物中并嵌入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中,因此这种配置可防止干颗粒再次摩擦脆弱的创面床。该半固体疏水性组合物还可防止肉芽组织过度生长至敷料中,因为这样会在移除敷料后造成疼痛、损坏新生的再生组织并阻碍创面愈合过程。由于颗粒分散在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中,其创建了可使气体和水蒸气透过但却不能使微生物透过的网状透气基质,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创面床以免受到源于环境的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如灰尘的侵入。

人类细胞的直径一般在10~20微米,细胞器的直径则从几纳米至数百纳米不等,因此纳米粒子可以很容易地以非侵袭性的方式与细胞内外的生物分子进行信息交流。不希望受到理论的束缚,实用新型人认为当在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上浸渍时,固体颗粒(特别是当小于0.1微米(100纳米)时)可能提供用于组织再生的生物相容支架,其更类似于形成天然细胞支持组织,如作为构建单元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再生血管,以及用于神经元从而在皮肤中再生神经末梢。作为神经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成分的层粘连蛋白、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的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为约60纳米。这些纳米颗粒不仅可以模拟天然组织的粗糙度,而且还由于其独特的表面活力和与蛋白的相互作用(通过选择蛋白的增强吸附和增强的细胞功能而实现)可有效地促进组织再生。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一个实施例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的微观结构显示出其微观三维空间中基材的微纤丝束的中间的空隙及表面微细凹槽,无机微粒的楔形孔隙及表面微细凹槽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00nm),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高度类似细胞外基质,利于细胞的黏附、分化和增殖。此材料中的超细纤维及无机微粒可作为组织支架基底,为细胞提供较适宜的黏附、繁殖和分化环境,有利于组织再生。此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非常容易地实现酶类及其他生物催化剂的固定化。另外,其很高的孔隙率及孔洞内连通性都有利于固定创面上酶和生物催化剂,维持较高的存活率。

实用新型人还认为通过将这些微小固体颗粒结合至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中,敷料材料在被施加至创面后可顺应创面床的轮廓(当机械变形时),敷料材料可生成瞬时电势,即所谓的压电效应。由于已表明低至10mV/mm的电刺激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因此认为这种压电材料可有效刺激创面床上的细胞活动,从而加强创面组织再生而不需要任何外部电刺激。这些微粒还可吸附创面床上的细菌,改变其细胞之间粘连形态和密度,从而扰乱细菌菌落或其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减少创面的生物负荷。

如在实例部分中的临床研究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敷料似乎具有一种有效皮肤替代物的特性和属性——其柔软、柔韧且灵活地顺应创面床的轮廓以保护创面床,而且能充当半封闭和透气的皮肤屏障以创建有利于再生创面愈合的理想湿润平衡微环境,有利于细胞内外响应,促进身体自身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移行、伤口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再生,加速创面生理性愈合复原,避免或尽少采用创伤性植皮,防止或减少瘢痕产生,极大程度地减少病人生理及心理创伤,恢复机体生理功能及容貌。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一个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女,3岁;后腰部、臀部及双下肢被沸水造成深2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1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泡皮及坏死组织,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5天的治疗,泡皮及坏死组织经自溶清创,无需植皮,身体再生出真皮及上皮,创面基本愈合。23天后,创面完全愈合。38天后随访,显示愈合的皮肤接近生理性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相比之下,本实用新型人观察到用其他敷料或烧伤外用药治疗后的伤级类似的烫伤儿童病人,则容易造成疤痕增生。10个月前在某医院用一种烧伤膏治疗被沸水烫伤的儿童患者(男,2岁;前后腰部、臀部及双下肢部被沸水造成深2度烧伤),基本上所有创面都是增生瘢痕累累。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严重化学烧伤创面的患者:男,58岁;造纸厂工人,右腿陷入含有高温(130℃/266°F)碱性液体的储罐中,几分钟后救出并在3小时内入院。他遭受了深度2-3度烧伤(TBSA为13%)。进行标准的全身烧伤管理。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对他进行局部创面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泡皮及坏死组织。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9天的治疗,泡皮及坏死组织经自溶清创去除,大量鲜活肉芽组织繁殖铺满创面,无需植皮,身体迅速再生出真皮及上皮,创面基本愈合。显示愈合的皮肤接近生理性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一个实施例治疗具有机械创面的患者:女,6岁;摩托车轮钢丝绞刮伤右脚后跟部,创面深达肌层。用一种创伤膏治疗20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坚硬纤维化坏死组织,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覆盖在创面上,然后施予普通纱布绷带包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2天治疗后,创面硬痂经自溶清创软化、液化,附着在敷料上在更换时一并清除,创面非常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40天的治疗,无需植皮,身体再生出皮下组织、真皮及上皮,创面完全愈合,愈合的皮肤接近生理性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相比之下,本实用新型人观察到用其他敷料或创伤外用药治疗后的伤处及伤级类似的创伤病人,则需要植皮,不仅愈合困难,而且导致瘢痕增生。1月前在某医院治疗的一儿童患者(男,6岁;摩托车轮钢丝绞刮伤右脚后跟部及外侧,创面深达肌层)住院28天,先后做过清创、转移皮瓣植皮术2次。因植皮失败伤口缺损扩大加深,院方安排再做植皮术。但家属见历经三次手术,不仅植皮坏死,供皮区又损伤,拒绝接受再做取、植皮手术。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一实施例经过43天治疗后,创面硬痂在2-3天内经自溶清创软化、液化,附着在敷料上在更换时一并清除,无需植皮,身体再生出皮下组织、真皮及上皮,创面完全愈合,供皮区的皮肤状况也有所改善。

不希望受到理论的束缚,实用新型人认为嵌入复合敷料材料中的脂肪酸被施加至活的哺乳动物从而被半封闭的湿润环境中的皮肤温热时,油可透过创面表面并通过皂化过程将坏死组织分解成颗粒,从而通过自溶清创机制尽快地在1周内,有时在1-3天,1-4天,或3-5天内液化或软化坏死组织。在换药后,可通过移除本实用新型的敷料(其吸收了液化的创面残滓)而轻易地移除液化或软化的坏死组织,使新生再生创面床保持洁净且受到最少干扰。与可能不加选择地削除失活的和健康的细胞的手术清创相比,这种自溶清创的模式是非侵入性的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细胞在创面床中的活性,包括那些在受损伤后处于滞淤阶段但如果不能及时复苏则失活的细胞。因此,创面的深度可控制得尽可能地浅,从而实现更快的愈合。通过快速自溶清创坏死或失活的组织,可重新激活和强力启动愈合受阻的创面以生成新的肉芽组织并最终实现创面愈合。

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还可包括抗氧化剂。不希望受到理论的束缚,实用新型人认为长期氧化应激可能阻碍创面的愈合和组织再生,因为其会产生慢性炎症,在损害组织重建的情况下将可用的能量供给转向抗氧化防御从而提高了使肉芽组织分解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在慢性创面中,活性氧化物的长期升级可导致过氧化氢诱导的衰老或凋亡或组织坏死,从而导致创面再生延迟。

这样的抗氧化剂或活性氧清除剂可以是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材料的提取物,如植物和动物成分,优选为维他命A、维他命C、维他命E、类视黄醇、泛醇、谷胱甘肽、类胡萝卜素、含有多酚(例如,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绿茶提取物、叶绿素、叶绿酸和在最终的提取物粉末中含有至少50%的多酚的甜茶(通用名:甜茶)叶的水:乙醇提取物。这些天然材料也可对创面施加某些抗炎和/或抗过敏作用,其对愈合慢性创面是特别有利的。

抗氧化剂或活性氧清除剂还可以是合成的抗氧化剂,包括但不限于芪、苯胺染料、吖啶染料、硫堇染料,如龙胆紫、苯胺蓝、亚甲基蓝、结晶紫、吖啶黄、靛蓝、亮绿、台盼蓝、台盼红、孔雀绿、扎克林、甲基紫、甲基橙、甲基黄、乙基紫、酸性橙、酸性黄、酸性蓝和酸性红。

抗氧化剂可存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中,其含量为基于敷料材料的干重的约0.01%至约10%(重量),优选为0.1至约5%。

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还可包括抗菌剂或防腐剂以防止或治疗创面感染。抗微生物可以是天然存在的或合成的成分,如胶体银、银盐、磺胺嘧啶银、硫糖铝、季铵盐、抗生素(如四环素、青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杆菌肽、新霉素、多粘菌素B、莫匹罗星、克林霉素及其混合物)、肽类抗菌剂(如防御素、马加宁、其合成衍生物)、氯己定、聚维酮碘和三氯生。天然存在的抗菌剂也可以是植物的提取物,如牡丹皮、黄连根、紫草根、生地黄根、黄柏皮或黄芩根,其优选为油提取物;或鱼腥草全植物的提取物、忍冬(日本金银花)花提取物或菘蓝(大青叶)根或叶的提取物,其优选为乙醇:水提取物。

此抗菌剂可存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中,其含量为基于敷料材料的总重量的约0.01%至约10%(重量),优选为0.1至约5%。

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进一步包括止痛药以减少创面的疼痛。这种止痛药可以是天然存在的或合成的成分,如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炎类固醇如前列腺素、可待因、二氢可待因酮、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美沙酮、羟考酮和纳洛酮。天然存在的止痛药也可以是植物提取物,如延胡索(延胡索)的茎提取物,冰片(从植物,如香樟提取的或合成的)或罂粟(罂粟)的干胶囊,其优选为油提取物。

止痛药可存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中,其含量为基于敷料材料的总重量的约0.001%至约20%(重量),优选为0.01至约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敷料材料可用于治疗哺乳动物的创面:将复合敷料材料定位以使其与创面部位相接触,并将此敷料材料固定在哺乳动物的皮肤上。

哺乳动物可以是人或选自由狗、猫、猪、牛、马、绵羊、山羊、老虎、狮子、狼、大象、兔、豚鼠、仓鼠、大鼠和小鼠所组成的一组的哺乳动物。

创面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急性手术和创伤性创面、烧伤(如热、电烧伤、辐射、化学、霜冻和风寒烧伤以及晒伤)、糖尿病性溃疡、静脉性溃疡、动脉溃疡、压疮(或被称为褥疮溃疡或褥疮)、混合病因的皮肤溃疡,例如因选自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周围性血管疾病、血管炎、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所组成的一组中的两个或多个疾病所导致的溃疡、瘘管、皮肤裂隙(由湿疹、接触性皮炎、牛皮癣/银屑病、毛囊炎、痤疮、红斑狼疮、带状疱疹等所导致的)以及其他慢性或坏死创面和炎症性病变和病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材料主要旨在治疗感染性创面和非感染性创面(即,未显示感染的临床症状的创面)二者。创面不限于开放性的皮肤破裂创面,还包括皮肤完整但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受损发炎的情况,例如放射性辐照(如癌症放射治疗法)或其他能量照射,体内或体表手术引起的皮肤发炎、组织纤维化、皮疹、红肿或水肿等。也可用于预防性治疗皮肤损伤,可将实用新型敷料提前覆盖在将要受影响的皮肤部位,然后再施予能量治疗,以防止或减轻能量辐照引起的组织炎症,纤维化,或其他形式的损伤。

敷料材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被用作与创面床直接接触的主敷料。用户可方便地将敷料材料敷在创面床上并通过使用胶布绷带将其固定至创面床。

替代地,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与其他创面治疗方法相结合使用,如基于生物细胞的创面敷料、自体或异体皮肤移植物(包括自/异体植皮)、脱除细胞基质、负压创面疗法(NPWT)和高压氧疗法。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充当覆盖在植皮、基于生物细胞的创面敷料、脱除细胞基质、基于胶原蛋白的敷料等一级敷料之上的二级敷料。这种构架是有利的,这是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提供洁净且生理湿润平衡的愈合环境以保护生物性敷料以免由于微生物感染/污染或由于创面床的干燥而因失活发生降解。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以是透气的,其还可在负压创面疗法(NPWT)中使用的泡沫敷料下使用以保护新生的再生创面床免受机械性损伤以及以免使创面床干燥。

此外,替代地,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与促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结合使用。生长因子可以选自由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及其混合物所组成的一组。生长因子可被局部施用于创面床或全身性施加到具有创面的患者上。例如,液体形式的生长因子可被直接喷洒至创面床,接着将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施加至创面床。这样的组合可以是协同的以通过减少深度创面的瘢痕形成而进一步加速创面愈合并增强愈合质量。

此外,替代地,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与含银敷料相结合使用。例如,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被直接施加至创面,然后施加含银敷料(如纳米银创面敷料、含银泡沫敷料等)以进一步地保护创面以免受到感染和/或从创面吸收过多的渗出物。

此外,替代地,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及医疗美容。多数情况下深二度以上烧伤,手术及其它创面按常规治疗往往是瘢痕愈合。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次愈后瘢痕修复重建手术以期达到减轻生理运动功能障碍和最大限度恢复容貌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可直接覆盖在瘢痕皮肤表面以促进皮肤的更新代谢,褪去瘢痕组织,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更正常的皮肤组织。也可以结合外科手术以及其它医疗器械,比如激光,红外线,声波,超声波,电磁波,机械磨皮等仪器,协同地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此外,还可以结合化学脱皮方法,将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直接覆盖在经化学脱皮后(如果酸换肤等)的皮肤表面以迅速抑制皮肤的炎症,提供理想的生理湿润愈合局部环境,减少热源损伤及因炎症带来的色素沉着,促进瘢痕修复,磨皮换肤后的皮肤再生愈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皮肤或创面复合敷料套件。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复合敷料套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套件包括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以及包覆敷料材料的外封装壳体11。

进一步,套件还包括覆盖在复合创面敷料的活性层10的面向创面的一侧的第一保护片材12,和/或用于将敷料材料固定至哺乳动物的皮肤的粘合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套件还包括覆盖在复合敷料材料的活性层10的面向创面的一侧的第一保护片材12。在将复合敷料材料施加至创面前,移除保护片材。保护片材可充当隔离活性层的面向创面的一侧与包覆敷料材料的外封装材料之间的屏障。

可选地,套件还包括覆盖在复合敷料材料的活性层的面向创面的反面的第二保护片材。第二保护片材可以是基本上不透气体、蒸气或液体的有效屏障,从而延长敷料材料的保存期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包覆复合敷料材料的外封装壳体是用于容纳敷料材料的小袋。在将复合敷料材料施加至创面前,移除该小袋。外部壳体优选为基本上不透气体、蒸气或液体的,优选为真空包装袋,从而延长敷料材料的保存期限。这种封闭壳体材料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一般的塑料片材、聚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MYLAR),其可以是透明的、半透明的、有色的或以金属(通常为铝)薄层进行金属化的,优选为铝塑聚酯复合膜包装袋。

对于渗出的创面,用户可将吸收层定位在复合敷料材料的活性层的面向创面的反面上以从创面吸收过多的创面流体、血清或血液,包括纱布、无纺布、高吸水性树脂、水凝胶、吸湿泡沫如聚氨酯泡沫。

在进一步的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造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用包括脂肪酸和固体无机颗粒的半固体疏水组合物浸透多孔聚合物基材,从而使固体无机颗粒基本上均匀地嵌入聚合物基材的基质中。

根据本方法,浸透多孔聚合物基材的步骤可在50℃以上的温度进行,可选为60℃或80℃以上,在该温度上,半固体疏水组合物基本上被液化。浸透多孔聚合物基材的步骤通过精确控制的机械制造工艺基本上均匀地将液化疏水组合物注入在多孔聚合物基材的片材上而实现,从而使基材中浸透的疏水组合物的平均厚度为约0.1-10mm,可选为0.2-5mm或1-4mm。

将理解的是,本文中描述的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任何特性或实施例也可被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其他方面。

现在将在下列实例中进一步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特定实施例。

实例

实例1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10岁;左足踝部被沸水造成深2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4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坏死组织、焦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治疗后,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基本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创面趋于洁净,只剩下薄层痂皮,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14天的治疗,创面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2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1岁5个月;右前臂和手被沸水造成深2度至3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16天但状况恶化(由于创面在冬季被暴露于露天中组织坏死加重)且高烧了几天;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满布大量坏死组织、坚硬焦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严重红肿发炎,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局部治疗,并辅以全身抗菌消炎治疗后,创面坚硬焦痂经自溶清创基本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创面趋于洁净,治疗4天后创面露出鲜活肉芽组织,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46天的局部治疗,无需植皮,创面完全愈合。

实例3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同时被沸水烫伤的母亲及儿子两位患者:母,32岁;右足及足踝部被沸水造成深度烫伤;用了两种烧伤膏治疗18天但状况恶化,伤级加深成为3度创面。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坏死组织、焦痂,痂下溃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治疗后,创面焦痂基本软化、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软化的痂皮后,创面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露出鲜活肉芽组织.经过17天的治疗,创面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其子,3岁,右足及足踝部伤级与其母类似,也经过同样的治疗过程,用了两种烧伤膏治疗18天后状况恶化,伤级加深成为3度创面。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与其母类似的愈合过程,在1天之内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基本液化,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创面洁净,经过23天的治疗,创面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4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4岁;左小腿和脚被沸水造成深度2-3度烧伤;用其他烧伤疗法治疗了15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坏死组织、黑色焦痂,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天治疗后,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有些液化,而未液化的黑色痂皮也附着在敷料上在更换时一并清除,创面非常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6天的治疗,创面已大约70%愈合。

实例5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慢性难愈创面的患者:男,61岁;左小腿患静脉曲张10年,2年前因瘙痒抓破感染,逐渐溃烂加大加深,形成不愈慢性溃疡。近期因碰撞后症加重,创面进一步扩大加深,疼痛跛行;用其他创面愈合疗法治疗仍不愈;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2-3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坏死组织、脓液、纤维化硬痂,而且创面周围皮肤病变红肿,色素沉着。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2天治疗后,创面焦痂经自溶清创已液化,附着在敷料上在更换时一并清除,创面非常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而且敷料区隔性地锁住脓液及液化的坏死组织,阻止其扩散到创面周围损伤较浅,分泌物较少的部位。经过12天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鲜活,渗液纵向透过敷料被吸收,换下的敷料区隔性地锁住渗液,阻止其扩散到创面周围。经过32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

实例6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一个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女,3岁;后腰部、臀部及双下肢被沸水造成深2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1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泡皮及坏死组织,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15天的治疗,泡皮及坏死组织经自溶清创,无需植皮,身体再生出真皮及上皮,创面基本愈合。23天后,创面完全愈合。38天后随访,愈合的皮肤接近生理性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7

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一个实施例治疗具有机械创面的患者:女,6岁;摩托车轮钢丝绞刮伤右脚后跟部,创面深达肌层。用一种创伤膏治疗20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实用新型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治疗前创面上存在大量坚硬纤维化坏死组织,而且创面及周围组织红肿发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覆盖在创面上,然后施予普通纱布绷带包扎。应用本实用新型敷料材料的实施例经过2天治疗后,创面硬痂经自溶清创软化、液化,附着在敷料上在更换时一并清除,创面非常洁净,创面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明显消退。经过40天的治疗,无需植皮,身体再生出皮下组织、真皮及上皮,创面完全愈合,显示愈合的皮肤接近生理性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8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一种实施例的制备可以按照以下工艺流程制造出来:将加工研磨至直径200μm以下的固体颗粒氧化锌与碳酸钙按1:1的重量比加入到植物油中,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各自占20-30%的重量比。在80-120C下加热搅拌混匀此混合物,然后加入融化后的蜂蜡,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占2-8%的重量比。制作的混合物经120-240目网筛过滤后,冷却至室温即制成半固体疏水组合物。此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然后经加热融化至70-120℃后,由机器将其均匀注入一层或数层粘胶纤维/聚酯混合无纺布内,冷却至室温即制成薄片型复合敷料材料。此复合敷料材料可裁切成大小不同规格的形状,然后进行密封包装。

实例9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制备可以按照以下工艺流程制造出来:将加工研磨至直径80μm以下的固体颗粒氧化锌与硫酸钙按1:1的重量比加入到芝麻油/橄榄油等混合油中,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各自占20-30%的重量比。在90-110℃下加热搅拌混匀此混合物,然后加入融化后的蜂蜡,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占2-8%的重量。制作的混合物经200目网筛过滤后,冷却至室温即制成半固体疏水组合物。此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然后经加热融化至80-100℃后,由机器将其均匀注入一层或数层粘胶纤维/聚酯混合无纺布内,冷却至室温即制成薄片型复合敷料材料。

实例10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制备可以按照以下工艺流程制造出来:将加工研磨至直径100μm以下的固体颗粒碳酸锌与硫酸钙按1:1的重量比加入到菜籽油/橄榄油等混合油中,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各自占20-30%的重量比。在80-120℃下加热搅拌混匀此混合物,然后加入融化后的蜂蜡,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占2-8%的重量。制作的混合物经120-240目网筛过滤后,冷却至室温即制成半固体疏水组合物。此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然后经加热融化至80-120℃后,由机器将其均匀注入一层或数层粘胶纤维/竹浆纤维/聚酯混合无纺布内,冷却至室温即制成薄片型复合敷料材料。此复合敷料材料可裁切成大小不同规格的形状,然后进行密封真空包装。

实例11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制备可以按照以下工艺流程制造出来:将加工研磨至直径100μm以下的固体颗粒碳酸锌与硫酸钙按1:1的重量比加入到茶籽油中,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各自占20-30%的重量比。在80-120℃下加热搅拌混匀此混合物,然后加入融化后的蜂蜡,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占2-8%的重量比。制作的混合物经120-240目网筛过滤后,冷却至室温即制成半固体疏水组合物。此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然后经加热融化至70-120℃后,由机器将其均匀注入一层或数层竹浆纤维无纺布内,冷却至室温即制成薄片型复合敷料材料。此复合敷料材料可裁切成大小不同规格的形状,然后进行密封包装。

实例12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敷料材料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制备可以按照以下工艺流程制造出来:将加工研磨至直径100μm以下的固体颗粒碳酸锌与硫酸钙按1:1的重量比加入到菜籽油/茶籽油等混合油中,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各自占20-30%的重量比。在70-120℃下加热搅拌混匀此混合物,然后加入融化后的蜂蜡,使其在此混合物中占3-10%的重量。制作的混合物经120-240目网筛过滤后,冷却至室温即制成半固体疏水组合物。此半固体疏水组合物然后经加热融化至70-120℃后,由机器将其均匀注入一层或数层竹纤维无纺布内,冷却至室温即制成薄片型复合敷料材料。此复合敷料材料可裁切成大小不同规格的形状,然后进行密封真空包装。

实例13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32岁;左大腿被开水造成2度烫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5天无改善;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一个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6天的治疗,创面已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14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1岁6个月;右脚被开水造成2度烫伤;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7天的治疗,创面已完全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15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女,5岁6个月;14天前,左大腿内侧和右手被开水造成2-3度烧伤;在另一家医院用其他形式治疗且植皮失败;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17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16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化学烧伤创面的患者:男,58岁;造纸厂工人,右腿陷入含有高温(130℃/266°F)碱性液体的储罐中,几分钟后救出并在3小时内入院。他遭受了深度2-3度烧伤(TBSA为13%)。进行标准的全身烧伤管理。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对他进行局部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19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17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炭烧伤创面的患者:男,4岁;右手被烧炭造成深2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3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8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18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3岁;右手被开水造成深2度烧伤;用一种烧伤膏治疗1天,但状况恶化;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5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19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1岁1个月;右腿被开水造成深度2度烧伤;延迟的脱裤恶化了状况;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22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20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烧伤创面的患者:男,1岁2个月;1天前,左膝及以下被开水造成2-3度烧伤;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28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21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电烧伤创面的患者:男,39岁,电工;双手因电路短路而导致电烧伤;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日更换一次敷料。经过13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22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电烧伤创面的患者:男,60岁,电工;双手(2-3度)和面部(2度)上具有高压电烧伤;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日更换一次敷料。经过14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23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电烧伤创面的患者:男,52岁,电工;右手上具有高压电烧伤;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日更换一次敷料。经过16天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没有明显瘢痕。

实例24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腿部静脉溃疡的患者:女,75岁;左下肢具有静脉淤滞29年;2年前,昆虫叮咬导致不愈溃疡;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2-3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4周的治疗,创面已约80%愈合。

实例25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腿部静脉溃疡的患者:男,67岁;左下肢具有静脉淤滞20年以上;2年前,遭受冲击伤,这导致了其他疗法的治疗失效的不愈溃疡;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10周的治疗,创面已完全愈合。

实例26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不愈手术创面的患者:男,39岁;二十年前,遭受车祸,导致了右小腿胫骨的开放性骨折;移除钢板植入物后导致了从那时开始的不愈创面;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2-3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8周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

实例27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不愈手术创面的患者:女,38岁;右手腕上具有手术创面,其在腱鞘囊肿手术后18天未能愈合;其受到感染并坏死;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6周的治疗,创面已基本愈合。

实例28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不愈手术创面的患者:男,28岁;在左脚的第四趾进行了皮肤癌切除,留下了不愈创面,在20天内发展为坏死;在另一家医院建议进行脚趾截肢,但他拒绝了;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5周的治疗,创面已约70%愈合。

实例29

用本发明敷料材料的实施例治疗具有足坏疽的患者:女,70岁;其具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房颤、高血脂症10年以上;6个月前,发展为右脚趾剧烈疼痛;右脚发展为干性坏疽;随后用本发明的敷料材料的实施例进行治疗,且每1-2天更换一次敷料。经过15周的治疗,创面已约95%愈合。

虽然以上描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示例性描述,但相关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许多变化、变更、修改、替换等也是很容易实现的,特别是根据本说明书和附图而实现。在任何情况下,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比任何特定实施例的范围广泛,以上的详细描述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随附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