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湿化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3431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氧气湿化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氧气湿化瓶。



背景技术:

吸氧是医院常用的抢救或治疗手段之一,由于人工制备的医用氧气极其干燥,如果直接吸入医用氧气,会导致患者呼吸道干燥不适,因此,氧气湿化成为患者吸氧过程中的必须环节。以前医院普遍采用的是重复性使用的氧气湿化瓶,该产品已沿用多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容易污染,安全性比较差;即使是新型一体式的氧气湿化瓶,目前虽已解决了吸氧污杂的问题,但是为了保证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在使用前和停止吸氧期间不被院内空气所污染,目前所采取的措施是在氧气进出口处安装密封装置和在氧出气口处加装空气逆流装置的方式来阻止外来细菌的入侵。但采用该装置后,氧出气口处的空气逆流装置影响了氧气的流量,且增加了氧气排出的阻力,从而使湿化瓶内的压力增加,且当空气防逆流装置发生机械故障或氧气出口处的密封装置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的疏忽未开启时,极容易由于机械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引起湿化瓶内的压力累积或急剧增加,导致氧气湿化瓶炸瓶,故存在一定的临床使用安全隐患,且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结构稳定且临床操作方便的氧气湿化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氧气湿化瓶,包括设有入口和出口的瓶体以及设置在瓶体内的湿化管,所述的湿化管一端与入口连通,所述的瓶体内设有同步控制湿化管与入口连通以及出口闭合的开关组件。

优选的,所述的开关组件包括将入口、出口和湿化管联通的管件以及滑动密封配合在管件内由入口通入氧气推动的塞体。

优选的,所述的塞体位于第一位置时湿化管与入口堵塞且出口闭合,所述的塞体位于第二位置时湿化管与入口连通且出口开启,所述的管件内设有将塞体复位到第一位置的复位件。

优选的,所述的管件侧壁设有与瓶体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的塞体设有在第二位置时将第一开口与出口连通的环形槽。

优选的,所述的塞体靠近入口的一端面设有凹槽。

优选的,所述的瓶体设有与塞体抵触以使塞体靠近入口处端面与管件内壁设有间隙的凸块。

优选的,所述的管件沿氧气通入方向依次设有与入口连通的第二开口、与湿化管连通的第三开口、与出口连通的第四开口以及与瓶体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

优选的,所述的塞体位于第二位置时塞体靠近入口的端面位于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管件底部设有与塞体抵触的挡块。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氧气湿化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开关组件同步控制湿化管与入口写的连通与否以及出口的闭合,即氧气进入瓶体内的时候出口一定是与第一开口连通的,保证了瓶体内进出氧气通道的畅通,从而确保了湿化瓶内的压力不会由于临床误操作或空气防逆流装置机械故障而累积或急剧增加,避免了由于湿化瓶的压力剧增而导致爆炸现象,保证了湿化瓶在整个吸氧过程中的压力保持在合理的、安全的范围内,即确保了氧气湿化瓶的安全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临床使用的风险,且开关组件由于氧气的快速流出不会承担较大的压力,保证了开关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氧气湿化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所示:1、瓶体;11、入口;12、出口;2、湿化管;3、开关组件;31、管件;311、凸块;312、挡块;32、塞体;321、环形槽;322、凹槽;33、复位件;4、第一开口;5、第二开口;6、第三开口;7、第四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氧气湿化瓶包括设有入口11和出口12的瓶体1以及设置在瓶体1内的湿化管2,所述的湿化管2一端与入口11连通,所述的瓶体1内设有同步控制湿化管2与入口11连通以及出口12闭合的开关组件3,通过开关组件3同步控制湿化管2与入口11连通以及出口12闭合,即氧气进入瓶体1内的时候出口12一定是与第一开口4连通的,保证了瓶体1内进出氧气通道的畅通,从而确保了湿化瓶内的压力不会由于临床误操作或空气防逆流装置机械故障而累积或急剧增加,避免了由于湿化瓶的压力剧增而导致爆炸现象,保证了湿化瓶在整个吸氧过程中的压力保持在合理的、安全的范围内,即确保了氧气湿化瓶的安全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临床使用的风险,且开关组件3由于氧气的快速流出不会承担较大的压力,保证了开关组件3的使用寿命。

所述的开关组件3包括将入口11、出口12和湿化管2联通的管件31以及滑动密封配合在管件31内由入口11通入氧气推动的塞体32,所述的塞体32位于第一位置时湿化管2与入口11堵塞且出口12闭合,所述的塞体32位于第二位置时湿化管2与入口11连通且出口12开启且与第一出口12连通,所述的管件31内设有将塞体32复位到第一位置的复位件33,通过设置氧气流通的管件31以及滑动密封配合在管件31内的塞体32,即当氧气通入时,氧气压力推动塞体32移动以使湿化管2与入口11连通,且第一开口4与第四开口7实现连通,另一方面,第三开口6与第四开口7维持阻断,方便使用,且极大地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临床的误操作,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临床上由于爆瓶而产生的临床使用风险,当氧气推力未超过阈值时,塞体32位于第一位置,此时的湿化瓶处于常压,且瓶内处于密闭状态,当氧气推力超过阈值时,塞体32到达第二位置,此时湿化管2与入口11连通且第一开口4与第四开口7相连通,从而保证了氧气在湿化瓶内的进出通道保持畅通。

所述的管件31侧壁设有与瓶体1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4,所述的塞体32设有在第二位置时将第一开口4与出口12连通的环形槽321,通过环形槽321实现第一开口4与出口12连通,简单可靠,且连通空间大,便于气体流动,或是通过塞体32侧壁设置凹槽322、缺口或者通道实现第一开口4与出口12连通。

所述的瓶体1设有与塞体32抵触以使塞体32靠近入口11处端面与瓶体1内壁设有间隙的凸块311,所述的瓶体1包括下部主瓶体1以及密封配合在主瓶体1上方的瓶盖,所述的管件31设置在瓶盖瓶盖上,即所述的凸块311设置在瓶盖上,保证塞体32端面与氧气接触,即能稳定承受氧气推力,所述的塞体32靠近入口11的一端面设有凹槽322,能稳定承受氧气推力使塞体32移动,且减少氧气往端面四周移动,保证了塞体32的密封性。

所述的管件31沿氧气通入方向依次设有与入口11连通的第二开口5、与湿化管2连通的第三开口6、与出口12连通的第四开口7以及与瓶体1内部连通的第一开口4,通过4个开口实现管件31与出口12、入口11以及湿化管2的连接,结构简单可靠,且4个开口均可以通过塞体32实现自动开闭,密封性能好,结构简单,所述的塞体32位于第二位置时塞体32靠近入口11的端面位于第三开口6与第四开口7之间,在压力正常时,氧气不会由入口11通过管件31直接到达出口12,保证氧气的湿化效果,当由于瓶体1内堵塞等情况导致压力过大时,塞体32会进一步往下移动,使瓶体1入口11和出口12直接连接,将未湿化的氧气送出,保证了瓶体1不会炸瓶。

所述的管件31底部设有与塞体32抵触的挡块312,当压力过大时,如刚刚通氧气塞体32惯性较大时,挡块312可以限制塞体32的滑运的范围,即可以防止氧气入口11直接与氧气出口12相连通,避免从出口12出去的氧气没有湿化,挡块312可为易损件,在压力过大有爆瓶风险时,挡块312先行损坏,使氧气入口11直接与氧气出口12相连通,将压力迅速排出,保证了瓶体1不会炸瓶,提高了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