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救援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将一些吉普车等非专用于救援的车辆,作为救援车辆。在救援伤病员的情景下,将伤病员放在急救板上固定好,然后将急救板放置在救援车辆上,急救板本身并没有固定在救援车辆上。有时候,限于人手及空间,也无人跟车人力固定急救板。甚至有时候,限于条件,必须人、物混装,一些急救物资等物品也放在救援车辆内,位于急救板旁边。当路况差的情况下(如救援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救援车辆容易发生晃动,急救板也容易晃动,这种晃动会加剧伤病员的痛苦甚至加剧伤病情。此外,救援车辆内的救援物资等物品也容易晃动,甚至砸在伤病员身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以解决目前急救板在救援车辆上容易晃动的技术问题,并进一步解决救援车内的救援物资等物品也容易晃动,甚至砸在伤病员身上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目的。
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包括:
第一带体;
第二带体,所述第二带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带体上;
所述第二带体与所述第一带体构成倒T字型。
进一步,所述第一带体是长度可调的带体。
又进一步,所述第一带体的一端设置有带扣,所述第一带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带扣中。如此可以调节第一带体的长度,也可以让第一带体由单带调整为复带。
进一步,所述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还包括:
安全网;
安全网的安置带体,所述安全网设置在所述安全网的安置带体上。如此,可以实现用安全网将急救板与放置在急救板旁边的急救物资等物品隔离,保护伤病员,使其有安全的空间。
又进一步,所述安全网的安置带体包括第三带体、第四带体和第五带体,所述安全网的上边设置在所述第四带体上,所述安全网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带体、所述第四带体上。
更进一步,所述第三带体、所述第四带体和所述第五带体呈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救援车辆,以解决目前急救板在救援车辆上容易晃动的技术问题,并进一步解决救援车内的救援物资等物品也容易晃动,甚至砸在伤病员身上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发明目的。
一种救援车辆,包括车厢,
还包括:如前文所述的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
所述车厢地板后部左右两侧分别有第一固定点,第二固定点,所述第一带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点和所述第二固定点上;
所述车厢后部的上部有第三固定点,所述第三固定点在所述车厢地板的垂直投影点位于所述第一固定点和所述第二固定点之前,所述第二带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固定点。
进一步,所述第一带体是长度可调的带体。
又进一步,所述第一带体的一端设置有带扣,所述第一带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带扣中。如此可以调节第一带体的长度,也可以让第一带体由单带调整为复带。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救援车,还包括:
安全网;
安全网的安置带体,所述安全网设置在所述安全网的安置带体上。如此,可以实现用安全网将急救板与放置在急救板旁边的急救物资等物品隔离,保护伤病员,使其有安全的空间。
又进一步,所述安全网的安置带体包括第三带体、第四带体和第五带体,所述安全网的上边设置在所述第四带体上,所述安全网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带体、所述第四带体上;
所述车厢地板后部一侧有第四固定点、第七固定点,所述车厢后部的上部有第五固定点、第六固定点,所述第七固定点位于所述第四固定点之前,所述第六固定点位于所述第五固定点之前;
所述第三带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四固定点,所述第三带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五固定点;
所述第四带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五固定点,所述第四带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六固定点;
所述第五带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六固定点,所述第五带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七固定点。
更进一步,所述第三带体、所述第四带体和所述第五带体呈一体结构。
更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点是第一挂钩,所述第二固定点是第二挂钩,所述第四固定点是第四挂钩,所述第七固定点是第七挂钩。
又更进一步,所述救援车包括防翻滚架,所述防翻滚架包括:
前横梁;
后横梁;
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前横梁的一端,所述第一纵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横梁的一端;
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前横梁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纵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横梁的另一端;
所述第三固定点位于所述后横梁中部;所述第五固定点位于所述后横梁中部;所述第六固定点位于所述前横梁的一端。
又更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点和所述第四固定点同为所述第二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能够用于限制急救板左右晃动,安全网能将急救板和救援车辆上放置于急救板旁边的救援物资等物品分隔在两个空间,给在急救板上的伤病员形成安全空间,防止放置于急救板旁边的救援物资等物品因车辆晃动砸在伤病员身上。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非常轻便,本实用新型是用非常轻便的方式形成隔离。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能够快速安装。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包括:第一带体1、第二带体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安全网3、安全网的安置带体4。
进一步,第一带体1是长度可调的带体。具体而言,第一带体1的一端设置(设置方式举例如缝制)有带扣11,第一带体1的另一端设置在带扣11中,具体而言可以是穿在带扣11中。如此可以调节第一带体的长度,也可以让第一带体由单带调整为复带。当然第一带体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实现长度可调。
第二带体2的一端设置(设置方式举例如缝制)在第一带体1上,第二带体2与第一带体1构成倒T字型。
安全网3设置在安全网的安置带体4上。如此,可以实现用安全网将急救板8与放置在急救板8旁边的急救物资(图中未示出)等物品隔离,保护伤病员,使其有安全的空间。
安全网3的安置带体4包括第三带体41、第四带体42和第五带体43,安全网3的上边设置在第四带体41上,安全网3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置在第三带体42、第四带体43上。优选地,第三带体41、第四带体42和第五带体43呈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可以用于救援车辆。一种救援车辆,包括车厢(图中未示出)及设在车厢内的防翻滚架,防翻滚架包括:前横梁5、后横梁6、第一纵梁(图中未示出)、第二纵梁(图中未示出);第一纵梁的一端连接前横梁5的一端,第一纵梁的另一端连接后横梁6的一端;第二纵梁的一端连接前横梁5的另一端,第二纵梁的另一端连接后横梁6的另一端。
救援车辆还包括:如前文的一种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车厢地板后部左右两侧分别有第一固定点71,第二固定点71,第一带体1设置在第一固定点71和第二固定点72上;车厢后部的上部有第三固定点73,第三固定点73在车厢地板的垂直投影点位于第一固定点71和第二固定点72之前,第二带体2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三固定点73。
进一步,第一带体1是长度可调的带体。具体而言,第一带体1的一端设置(设置方式举例如缝制)有带扣11,第一带体1的另一端设置在带扣11中,具体而言可以是穿在带扣11中。如此可以调节第一带体1的长度,也可以让第一带体1由单带调整为复带。当然第一带体1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实现长度可调。
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还包括:安全网3、安全网的安置带体4;安全网3设置在安全网的安置带体4上。如此,可以实现用安全网3将急救板8与放置在急救板8旁边的急救物资等物品隔离,保护伤病员,使其有安全的空间。
安全网的安置带体4包括第三带体41、第四带体42和第五带体43,安全网3的上边设置在第四带体42上,安全网3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置在第三带体41、第四带体42上。车厢地板后部一侧有第四固定点74、第七固定点77,车厢后部的上部有第五固定点75、第六固定点76,第七固定点77位于第四固定点74之前,第六固定点位76于第五固定点75之前。第三带体41的一端设置在第四固定点74,第三带体41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五固定点75。第四带体42的一端设置在第五固定点75,第四带体42的另一端设置在第六固定点76。第五带体43的一端设置在第六固定点76,第五带体43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七固定点77。
第三带体41、第四带体42和第五带体43可以呈一体结构,也可以相互分离。为了调节带体长度,第三带体41、第四带体42和第五带体43均可以分为两段,两段之间以搭扣连接。第一固定点71是第一挂钩,第二固定点72是第二挂钩,第四固定点74是第四挂钩,第七固定点77是第七挂钩。第三固定点73位于后横梁中部;第五固定点75位于后横梁中部;第六固定点76位于前横梁的一端。优选地第二固定点72和第四固定点74同为第二挂钩。
使用时,急救板8一端的一侧靠着第二带体2,被第二带体2限位,不会左右晃动。安全网分隔出两个空间,急救板8位于一个空间内,急救物资等物品可以放置于另一个空间,急救物资晃动倒下时,会倒在安全网3上,如此急救板8所在的空间就是一个安全空间,在道路崎岖不平、车辆颠簸、甚至车辆翻倒的情况下,放置于另一个空间的急救物资等物品也不会砸到伤病员身上,伤病员能享受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非常轻便,本实用新型是用非常轻便的方式形成隔离。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车辆上急救装备安置系统能够快速安装。具体安装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带体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然后穿过一端的带扣,实现固定在第一挂钩、第二挂钩上;将第二带体2的另一端设置(设置方式举例如捆绑)在后横梁6中部;将第三带体4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挂钩上,另一端设置在后横梁6中部(设置方式举例如捆绑);将第四带体42的一端设置在后横梁6中部(设置方式举例如捆绑),另一端设置在前横梁5的一端(设置方式举例如捆绑);将第五带体43的一端设置在前横梁5的一端(设置方式举例如捆绑),另一端设置在第七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