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窥镜用注射针。
背景技术:
内窥镜用注射针用于内窥镜检查中向血管内注射硬化剂或组织胶,以控制消化系统已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出血。目前使用的注射针包含有一个用于注射的手柄、管鞘、内管以及固定于内管头部的针头,针头的针尖多为0.4-0.5cm长,内管与管鞘之间无限位结构,无法对针尖的长度进行控制,也无法限制内管和管鞘之间的相对转动,容易影响手术精确性和手术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窥镜用注射针,其可以对内管进行双向限位,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和手术过程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柄、与所述手柄前端固定连接的内管、固定于所述内管头部的针头以及套接于所述内管外部的管鞘;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管鞘前端用于观察所述针头从所述管鞘中伸出长度的刻度尺以及用于对所述内管进行轴向和径向双向限位的双向限位装置。
所述双向限位装置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内管尾部两侧的两个限位凸起、开设于所述管鞘上对应位置处的轴向限位槽以及沿轴向开设于所述轴向限位槽内的一个以上的径向限位槽;所述轴向限位槽深度小于所述限位凸起的高度;所述限位凸起和/或管鞘具有一定弹性。所述内管靠近手柄处的一端为尾部,远离手柄处的一端为头部;所述内管伸出的一端为管鞘的前端;所述轴向限位槽的宽度比限位凸起宽度大,既可以保证限位凸起沿轴向限位槽长度方向滑动,又可以保证限位凸起不会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凸起为具有平滑曲面的限位凸起,不仅可以卡在径向限位槽内,也可以通过受力控制限位凸起在径向限位槽内的进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凸起为半球形限位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径向限位槽为等间距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径向限位槽数量为三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径向限位槽的间距为1.5mm。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双向限位装置和刻度尺,可以将针头的伸出长度进行精确定位的同时,对内管进行轴向限位和径向限位,限制内管与管鞘在轴向和径向的相对运动,增加手术精确度,降低手术风险。
(2)本实用新型管鞘前端设置有刻度尺,与双向限位装置配合,注射前先将管鞘与静脉直径相比,可预估出需要伸出多长的注射针,从而确定将限位凸起限定到第几个径向限位槽,增加了手术精度。
(3)设置限位凸起和轴向限位槽,将内管的移动方向限制在轴向上,防止内管和管鞘发生相对转动。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凸起和径向限位槽,将内管的位置进行固定,避免空行程现象,同时防止内管从管鞘中伸出过多,刺破血管,降低手术风险。
(5)本实用新型限位凸起为半球形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具有平滑表面,不仅可以卡在径向限位槽内,也可以通过受力控制限位凸起在径向限位槽内的进退,防止限位凸起被卡死在径向限位槽内。
(6)针尖长度一般为0.4-0.5cm,设置三个径向限位槽,每个径向限位槽间距1.5mm,避免了因径向限位槽数量过多造成结构复杂,也避免了因径向限位槽数量过少影响进给精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管鞘;2-内管;3-限位凸起;4-轴向限位槽;5-径向限位槽;6-刻度尺;7-针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柄、与所述手柄前端固定连接的内管2、
固定于所述内管2头部的针头7以及套接于所述内管2外部的管鞘1;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管鞘1前端用于观察所述针头7从所述管鞘1中伸出长度的刻度尺6以及用于对所述内管2进行轴向和径向双向限位的双向限位装置。通过设置双向限位装置和刻度尺6,可以将针头7的伸出长度进行精确定位的同时,对内管2进行轴向限位和径向限位,限制内管2与管鞘1在轴向和径向的相对运动,增加手术精确度,降低手术风险。
所述双向限位装置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内管2尾部两侧的两个限位凸起3、开设于所述管鞘1上对应位置处的轴向限位槽4以及沿轴向开设于所述轴向限位槽4内的三个与所述纤维凸起3相配合的径向限位槽5,所述径向限位槽5为等间距排列,每个所述径向限位槽5的间距为1.5mm,避免了因径向限位槽5数量过多造成结构复杂,也避免了因径向限位槽5数量过少影响进给精度;所述轴向限位槽4优选为长方形槽,其深度小于所述限位凸起3的高度;所述限位凸起3和/或管鞘1具有一定弹性。
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如下:
先将管鞘1与人体静脉直径相比,预估出针头需伸出管鞘1前端的长度,通过内窥镜观察刻度尺6,然后计算出限位凸起3需要推到第几个径向限位槽5内,通过手部用力推进或拔出将限位凸起3调整到所需要的径向限位槽5内即可,限位凸起3在两个径向限位槽5之间时,通过轴向限位槽4进行限制,防止其与管鞘1发生相对转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