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腔T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4406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更特别地,涉及一种三腔T管。



背景技术:

胆道探查术和T管引流术是目前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管结石的主要术式。这些手术常常遗留下坏死脱落的胆道上皮组织、残余胆道结石或血凝块等胆道异物、细菌感染形成的聚集物等,这些物质引流不畅而沉积于肝内胆管中,从而导致胆汁引流不畅,继而引发严重的感染(绿脓杆菌和真菌)。为了解决该问题,医务人员往往在术后使用胆道镜等手段来解决,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胆道镜最早使用需要在外科术后一月余,故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术后的继发急性感染。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清除术后胆道内再生或残留结石,避免发生继发胆道梗阻和感染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后经T管行胆道冲洗是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常见方式,但过早冲洗容易导致胆瘘,冲洗量过大会引起腹胀等胃肠道功能紊乱。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T管,既实现冲洗,又不会引起胆瘘和腹胀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腔T管,包括长臂管和短臂管,所述长臂管的一端与所述短臂管的侧面连接并且管腔相连通,形成T形管,其还包含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管体位于所述T形管的管腔内,所述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前端分别从所述短臂管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前端的管体上设置有多个小孔,所述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尾端分别从所述长臂管的管壁向外穿出。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三腔T管,从第一内管导入冲洗液,并用长臂管引流,使异物经T管排出,避免了结石再生。第二内管可接负压吸引,以吸引冲洗液,避免过多的冲洗液流入肠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导丝和第二导丝,可经胆道造影引导内管进入二三级肝内胆管及胆总管下段,甚至可通过第二导丝引导第二内管至十二指肠,用于肠内营养。

进一步地,所述短臂管为背离所述长臂管的弧形,可使拔管时减轻患者的痛苦。

进一步地,所述长臂管与所述短臂管的连接位置处于所述短臂管管体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长臂管内壁上设置有两列与所述长臂管轴向平行的钩环,所述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管体分别穿过所述两列钩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腔T管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长臂管,2、短臂管,3、第一内管,4、第二内管,5、第一导丝,6、第二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腔T管,包括长臂管1和短臂管2,短臂管2为背离所述长臂管1弯曲的形状。所述长臂管1的一端与所述短臂2管的中部侧面连接并且管腔相连通,形成T形管。

长臂管1内壁上设置有两列与所述长臂1管轴向平行的钩环,所述第一内管3和第二内管4的管体分别穿过所述两列钩环,所述第一内管3和第二内管4的前端分别从所述短臂管的两端伸出,所述前端的管体上设置有多个小孔,所述第一内管3和第二内管4的尾端分别从所述长臂管1的管壁穿出。

所述第一内管3和第二内管4中分别设置有第一导丝5和第二导丝6,分别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内管3和第二内管4的前端的位置。

在使用过程中,将本实用新型的三腔T管的短臂进行适当修剪,放置于胆总管内,短臂2的与第一内管3相应的一端朝向胆总管的上部,短臂2的与第二内管3相应的一端朝向胆总管的下部,通过第一导丝5和第二导丝6分别引导第一内管3和第二内管4的前端至合适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