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检测排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4845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定量检测排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仪器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量检测排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现有技术来看,人体排卵的详细机制和细节还不是很清楚。但排卵前后,体内FSH、LH、雌激素以及由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之间形成的反馈调节反应,导致排卵前激素水平有规律而激烈的变化,是排卵完成以及排卵后黄体形成的诱因。已经观察到三个激素峰值对排卵的产生有重要作用:第一个雌激素峰值出现,诱导GnRH释放增加,因而触发了LH、FSH几乎同步达到分泌峰值。诱导排卵发生的过程中,FSH和LH必须协同作用,只有一定比例的FSH和LH互相协同才能有效诱导排卵,单独使用LH诱发排卵时,卵巢已经募集的卵泡将全部破裂,而使用一定比例的FSH和LH配合诱发排卵时,只有成熟的卵泡才破裂排卵。

监测卵巢排卵可用以下间接方法进行监测。

(1)基础体温监测:基础体温是指清晨不活动时的体温,在排卵前期一直较低,排卵后即明显增高约0.2~0.5℃,一直持续到月经来临。虽简便经济,但准确性差。

(2)宫颈黏液监测: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宫颈不分泌黏液,外阴也十分干燥。此后宫颈分泌少量粘稠而不透明的黏液。到排卵即将发生前,随雌激素高峰的出现,宫颈黏液变得稀薄、透明、清亮,量也增多,称为生育型黏液。操作麻烦。

(3)试纸法:市面上出售有测排卵的试纸,可以买来自行测试。将试纸放在自己的尿液中,如果试纸的“小窗口”出现两条红线,说明即将排卵。此法需要连续多次检测。但是干扰因素较多,可定性或半定量测量。

(4)超声显像监测(B超)

一般在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监测,观察卵泡直径的变化,在排卵前4天的卵泡直径平均每日约增3mm,在排卵前卵泡成熟约17~25mm,排卵后卵泡消失,连续监测可见在排卵前卵泡不断长大,当最大的卵泡消失时,提示发生排卵。此方法可靠,但需连续监测,费用高,费时间。

(5)唾液排卵检测仪

科学研究发现,此时唾液的物理化学性会受到雌激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含盐量和有些酶类物质也在变化。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可看出,唾液的结晶形态与其宫颈粘液的结晶形态极为相似,均呈现出一种类似羊齿或植物叶片经络的图案,这种羊齿状结晶图像一般在排卵前2-3天开始出现,至排卵时期最为清晰。排卵后逐渐破碎、溶解、直至变为斑点状图案。因此,目前市场上所有基于唾液检测的产品都是依据上述原理,通过对自己唾液结晶的观察,自己肉眼观察而大概的判断出被测人的排卵期和非排卵期。但是由于是由观察着自己肉眼观察,无任何定量指标,所以受到主观的视力和显微镜的分辨率的影响,并且无法排除环境的光学等因素的干扰,结果比较模糊,而且仅可以大概推算出被测者的大致排卵情况,推算出两三天之内将有可能排卵,但是无法确定出被测者排卵具体时间,这对避孕和受孕的妇女来说意义不大。

对于以上的检测方法或装置,均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急需一种检测方便,准确度又较高的排卵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高效、精确度较高的检测装置,能够准确推算出24小时内的排卵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定量检测排卵装置,包括唾液收集模块、图像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唾液收集模块用于采集唾液;

所述图像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唾液结晶的图像数据,包括微型显微装置;

所述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图像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外部设备APP模块进行数据的处理以及统计分析;

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向所述图像采集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上述唾液收集模块包括微流控装置,所述微流控装置由两片PDMA树脂粘合而成,包括进样口、微流通道和腔室。

进一步地,上述图像采集模块还包括数据存储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微型显微装置输出的数字信号;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对微型显微装置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至数字信号传输模块。

进一步地,上述微型显微装置为一微型共聚焦显微镜,包括发光二极管、镜头组件、光电检测器和芯片。

进一步地,上述数据传输模块以无线或有线形式与外部设备APP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数据传输模块包含蓝牙模块,无线连接外部设备APP模块。

进一步地,上述定量检测排卵装置还包括温度采集模块,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采集模块采集的温度数据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传输至外部设备APP模块。

进一步地,上述定量检测排卵装置为扁平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所述定量检测排卵装置还包括外壳主体和外壳盖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唾液在人体排卵期和非排卵期唾液结晶形态的不同,基于唾液结晶图像数据的采集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算法模型以及标准曲线,可根据测试者的个人数据精确检测测试者的排卵时间;另外结合测试者体温数据的采集并建立算法模型以及标准曲线,进一步提高了测试者的排卵时间的准确性。本装置小巧轻便,价格适中,便于携带,可以反复检测,便于检测者自行测试。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量检测排卵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量检测排卵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唾液采集装置示意图;

图4 不同时期的唾液形态图。

1.外壳主体;2.外壳盖子;3.唾液收集装置;30.基板;31.进样口;32.微流通道;33.腔室;4.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构思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定量检测排卵装置,包括外壳主体1,外壳盖子2,和部分嵌入外壳1内的唾液收集装置3(插接),所述唾液收集装置3为由两片PDMA树脂(基板)粘合而成的微流控装置,包括基板30、进样口31、微流通道32和腔室33;

如图2所示,外壳主体1内设有用于采集图像数据的图形采集模块、用于采集唾液温度数据的温度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将图形采集模块和温度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外部设备APP模块,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包括蓝牙模块,与外部APP模块无线连接,所述外部设备可以是手机或电脑等智能终端;所述图形采集模块包括由发光二极管、镜头组件、光电检测器和芯片等组成的微型显微装置和信号处理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可对微型显微装置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所述温度采集模块包括设置于腔室33内的温度传感器4;所述电源模块用于向图形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供电,可使用电池作为本装置的电源模块,电池壳为纽扣电池,也可以在末端预留充电端口,配置充电底座完成充电功能。

使用时,将大小约8-20毫米宽,长约3-5厘米、厚度约3--15毫米的微流控装置放置于测试者口腔中,放置约5-30秒钟时间,利用毛细管原理,采集的唾液经过进样口,进入微流通道,到达腔室,采集约几百微升的唾液,之后取出,自然晾干,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唾液凝结。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其他市售的唾液采集装置,与本实用新型其他装置配合使用。本实用新型唾液采集装置,由于用于同一个测试者唾液参数的检测,可以将该装置清水浸泡1-2分钟,晾干后重复使用,且可以重复使用约3000次,大大降低了成本。

通过微型显微装置采集唾液结晶的图像数据并进行模数转换产生图像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传输至信号处理模块依次进行信号的放大、解调、滤波及缓冲、调制处理后通过数据传输模块输出外部APP模块进行数据的处理以及统计分析。

在前期需要进行两个月深度学习,也就是使用者需要连续测量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检测1-3次,记录当时检测结果,并由软件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个性化模型和算法,根据获得数据、模型和算法,综合针对每个测试者的具体数据,对测试者的排卵情况进行精准检测和判断,根据量化的数据等检测出排卵的具体时间。通过无监督的深度学习,只需估计数据的分布特性或者将数据聚成特定数目的几类,可将唾液形态分成气泡、点状、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条状、锯齿状、以及无规则形状等几个类别,通过APP将提取到的图形信号自动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得出排卵的时间结果。

如图4所示,不同时期的唾液形态有以下变化:(一)排卵期:图像呈密集交叉的羊齿状(蕨类植物叶状),约8~24小时,性生活受孕可能性最大。(二)排卵前期:图像呈羊齿状(蕨类植物叶状)与斑点气泡状混合,提示为处在排卵期前或后的约3~4天,性生活有可能受孕。(三)安全期:图像呈斑点状或气泡状,为非排卵期。

与此同时,一起配合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将采集的唾液的温度信号通过数据传输模块输出至外部设备APP模块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同样地,经过前期连续两个月的深度学习,建立个性化模型和算法,建立相应的体温标准曲线。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唾液收集装置内。

将检测得到的体温曲线与图像数据相结合,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度,提前24h作出预测,最高可以提前5h进行预测,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精确度。

此外应理解,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