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刺激加热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802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刺激加热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膜,特别涉及一种电刺激加热膜。



背景技术:

电热膜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较为实用的加热装置,常用于供暖领域。电热膜制热原理是产品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热体中的碳分子团产生“布朗运动”,碳分子之间发生剧烈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的热能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对外传递。

电刺激疗法是利用适当的电流刺激肌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它可以缓解顽固神经性疼痛、增强肌力、延缓或避免肌肉萎缩、减轻肌肉痉挛及增进皮肤血液循环,如果周边神经仍有功能,刺激周边神经即可达到肌肉收缩等功能;但如果周边神经功能已经受损,则直接刺激肌肉,才能达到帮助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等目的,肌肉电刺激最大的用途,是防止肌肉萎缩,尤其是神经被破坏后导致的肌肉萎缩。

现实中在对缓解肌肉萎缩或风湿关节痛患者,和具有减肥需要的人的时候,这两种技术需要同时应用,但是这两者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如果要想同时达到加热作用和电刺激作用,那么这两种应用装置必须来回切换的使用,才有可能实现,这样做的过程势必繁琐、麻烦,而且最后的作用效果也不会太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刺激加热膜,通过用一片膜既实现加热又实现电刺激,具备一种材料实现多功能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第一层PI绝缘层,第二层加热导体层,第三层PI绝缘层,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和第五层导电硅胶层,所述第二层加热导体层与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的电极分别电联接于多功能控制模块,所述多功能控制模块设于第一层PI绝缘层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PI绝缘层与第三层PI绝缘层为透明绝缘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PI绝缘层与第三层PI绝缘层的厚度介于0.01-0.02mm;

优选的,所述第二层加热导体层与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的金属层是采用曝光硬化蚀刻法制作而成;

优选的,所述第二层加热导体层与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的厚度介于0.01-0.03mm;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通过用一片膜既实现加热又实现电刺激,具备一种材料实现多功能的作用,同时在同一个接触终端可以分别控制加热效果和点刺激效果,对于运动员,肌肉萎缩或风湿关节痛患者,和具有减肥需要的人都具备较全面的可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导体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刺激导体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控制模块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例2的导体层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例2的两种材料的结合层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例2的多功能控制模块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例3的导体层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例3的导电硅胶层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例3的多功能控制模块示意图;

图中:1-第一层PI绝缘层,2-第二层加热导体层,3-第三层PI绝缘层,4-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5-第五层导电硅胶层,6-多功能控制模块,7-第一层PI绝缘层,8-第二层裸露电刺激电极和裸露加热电路层,9-第三层两种材料的结合层,10-多功能控制模块,11-第一层PI绝缘层,12-第二层加热导体层,13-第三层导电硅胶层,14-多功能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和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层PI绝缘层1,第二层加热导体层2,第三层PI绝缘层3,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4和第五层导电硅胶层5,所述第二层加热导体层2与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4的电极分别导入多功能控制模块6,所述多功能控制模块6位于第一层PI绝缘层1上方。

所所述第一层PI绝缘层1与第三层PI绝缘层3为透明绝缘材质,并且它们的厚度介于0.01-0.02mm。

所所述第二层加热导体层2与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4的金属层是采用曝光硬化蚀刻法制作而成,并且它们的厚度介于0.01-0.03mm。

控制模块对于加热层输出大电流低电压,例如5V 2A;5V 1A,对于电刺激层输入低电流高电压可调且波频可调,一般电流为10-20mA,可调波频为25-100PPS,分为几种模式:

1>电流频率20Hz正弦或脉冲波肌肉锻炼模式;

2>1000-2000Hz等幅正弦波缓痛消炎模式;

3>1-150Hz+2k-8kHz调制中频正弦波理疗模式;

4>脉冲波脉宽50-300ms,间隙500-4000ms失神经电刺激模式。

使用强度建议为最大耐受量的60%,持续时间10-15分钟。

实例1

第一层PI绝缘层1,第二层加热导体层2,第三层PI绝缘层3,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4和第五层导电硅胶层5,所述第二层加热导体层2与第四层电刺激导体层4的电极分别导入多功能控制模块6。

这种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容易实现,且加热和电刺激分层分离不会相互产生干扰,容易制作多功能控制模块6。

由于多功能控制模块6中连接两个导体层的电路制作独立,可根据不同的金属配方制作不同传导系数的金属线路。

实例2

第一层PI绝缘层7,第二层裸露电刺激电极和裸露加热电路层8,即加热膜两侧中心位置镂空,镂空处为裸露电刺激电极,第三层两种材料的结合层9,即,可导电材料(如导电硅胶)紧贴裸露的电刺激电极,不可导电材料(如普通硅胶)紧贴加热电路,所述第二层裸露电刺激电极和裸露加热电路层8中的两个电极分别导入多功能控制模块10。

所述多功能控制模块10同实例1中的多功能控制模块6一样,模块中连接两个导体层的电路制作独立,可根据不同的金属配方制作不同传导系数的金属线路。

实例3

第一层PI绝缘层11,第二层加热电路导体层12,第三层导电硅胶层13,所述第二层加热电路导体层11和第三层导电硅胶层12的两个电极同时导入多功能控制模块14.

所述多功能控制模块13中的加热和电刺激功能均集成在一个电路上,所述电路能够同时实现加热和电脉冲功能,这要求在实施电脉冲的间隙用同样的电路进行加热,用作电脉冲功能时电路两个接口均通入正弦或者方波脉冲电流,通过导电硅胶刺激人体,在用作加热功能时通过低压大电流直流电分别对电路两个端口接入正负极。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