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吸收用品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
背景技术:
一次性吸湿用品诸如纸尿裤,主要被人们用以接收和容纳尿液和粪便等排泄物,从而保护衣服免受脏污。一次性吸湿用品的构造大都包括渗透层、阻隔层和吸收层。随着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使用舒适性逐渐得到提高,且在抗菌除味、吸收大便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但是,目前的一次性吸收用品中的吸收层在使用过程中刚性过高,不容易弯曲,导致一次性吸收用品不能紧紧贴近人体的皮肤,排泄物便容易从一次性吸收用品与人体皮肤之间的空隙流出,影响一次性吸收用品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空隙、第二空隙和第三空隙,减少该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本身的刚性,能够使该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弯曲并且贴合使用者的身体。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包括第一吸收棉芯、第二吸收棉芯、第三吸收棉芯和透液性顶层,所述透液性顶层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吸收棉芯外侧的第一面层、包覆在所述第二吸收棉芯外侧的第二面层和罩设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上侧的第三面层,所述第一面层靠近所述第二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所述第二面层靠近所述第一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三面层之间具有第一空隙,所述第二面层与所述第三面层之间具有第二空隙,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二面层之间具有第三空隙。
具体的,所述连接的方式为胶粘连接、线缝连接、机械搭扣连接、热压连接和超声波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第一面层靠近所述第二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的区域的截面宽度为所述第三吸收棉芯的宽度的1/3以下,所述第二面层靠近所述第一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的区域的截面宽度为所述第三吸收棉芯的宽度的1/3以下。
具体的,所述第三面层的上端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一面层的下端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所述第二面层的下端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连接;
或,所述第一面层、所述第二面层和所述第三面层各自单独密封。
其中,包括不透液性底层,所述不透液性底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的下方。
优选的,还包括第四面层,所述第四面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与所述不透液性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一吸收棉芯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面层与所述第二吸收棉芯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均沿一次性吸湿用品的前后方向直线延伸。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为PU、氨纶丝或者橡胶。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片状或者直线状,所述第二弹性件为片状或者直线状。
优选的,所述不透液性底层远离所述第二面层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阻隔段,所述不透液性底层远离所述第一面层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阻隔段,所述第一阻隔段远离不透液性底层的一端的高度比所述不透液性底层的高度高,所述第二阻隔段远离不透液性底层的一端的高度比所述不透液性底层的高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一种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包括第一吸收棉芯、第二吸收棉芯、第三吸收棉芯和透液性顶层,所述透液性顶层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吸收棉芯外侧的第一面层、包覆在所述第二吸收棉芯外侧的第二面层和罩设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上侧的第三面层,所述第一面层靠近所述第二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所述第二面层靠近所述第一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三面层之间具有第一空隙,所述第二面层与所述第三面层之间具有第二空隙,所述第一面层与所述第二面层之间具有第三空隙。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空隙、第二空隙和第三空隙,减少该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本身的刚性,能够使该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容易弯曲并且贴合使用者的身体。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的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的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四所述的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
1、第一吸收棉芯;2、第二吸收棉芯;3、第三吸收棉芯;4、第一面层;5、第二面层;6、第三面层;7、第一空隙;8、第二空隙;9、第三空隙;10、不透液性底层;11、第一弹性件;12、第二弹性件;13、第一阻隔段;14、第二阻隔段;15、第四面层;16、第三弹性件;17、第四弹性件;18、第三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一种易弯折一次性吸湿用品,包括第一吸收棉芯1、第二吸收棉芯2、第三吸收棉芯3和透液性顶层,所述透液性顶层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吸收棉芯1外侧的第一面层4、包覆在所述第二吸收棉芯2外侧的第二面层5和罩设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3上侧的第三面层6,所述第一面层4靠近所述第二面层5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6连接,所述第二面层5靠近所述第一面层4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6连接,所述第一面层4与所述第三面层6之间具有第一空隙7,所述第二面层5与所述第三面层6之间具有第二空隙8,所述第一面层4与所述第二面层5之间具有第三空隙9。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的方式为胶粘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层4靠近所述第二面层5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6连接的区域的截面宽度为所述第三吸收棉芯3的宽度的1/3,所述第二面层5靠近所述第一面层4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6连接的区域的截面宽度为所述第三吸收棉芯3的宽度的1/3。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面层6的上端设置有第三开口18,所述第一面层4的下端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18连接,所述第二面层5的下端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18连接。
于本实施例中,包括不透液性底层10,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3的下方。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层4与所述第一吸收棉芯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1,所述第二面层5与所述第二吸收棉芯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2,所述第一弹性件11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2均沿一次性吸湿用品的前后方向直线延伸。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11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2使得所述第一面层4、所述第一吸收棉芯1、所述第二面层5和所述第二吸收棉芯2向人体方向靠拢,更加贴近人体皮肤。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1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2分别为PU。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1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2均为片状。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远离所述第二面层5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阻隔段13,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远离所述第一面层4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阻隔段14,所述第一阻隔段13远离不透液性底层10的一端的高度比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的高度高,所述第二阻隔段14远离不透液性底层10的一端的高度比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的高度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段13远离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的一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三弹性件16,所述第二阻隔段14远离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的一端的内部设置有第四弹性件17。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如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层4、所述第二面层5和所述第三面层6各自单独密封。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1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2分别为氨纶丝。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11与所述第二弹性件12件均为直线状。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为橡胶。
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面层,所述第四面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与所述不透液性底层之间。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如图3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四面层15,所述第四面层15设置在所述第三吸收棉芯3与所述不透液性底层10之间。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的方式为线缝连接和超声波连接。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层靠近所述第二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的区域的截面宽度为所述第三吸收棉芯的宽度的1/4,所述第二面层靠近所述第一面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三面层连接的区域的截面宽度为所述第三吸收棉芯的宽度的1/4。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的方式为胶粘连接、线缝连接、机械搭扣连接、热压连接和超声波连接。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