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穿刺引导器。
背景技术:
穿刺是将穿刺针刺入体腔抽取分泌物做化验,向体腔注入气体或造影剂做造影检查,或向体腔内注入药物的一种诊疗技术。通常情况下,在穿刺针刺入体腔前,需得对病灶进行定位,因此,穿刺引导器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器材。
在行病灶的活检手术中,在手术前,应在CT图片上设计好穿刺路径,避开骨头、血管和重要的组织,确定体表和病灶后即完成设计,即在病变的矢状面上设计穿刺路径,确定体表和病灶。但是由于病灶的部位在体内,故穿刺时仅仅依据CT图像大致的估计角度进行穿刺,会有较大的偏差。当病灶较小或者需要有较大的穿刺角度的病灶,往往需要多次纠正方能找到较准确的穿刺路径,所以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多次扫描增加辐射的剂量。角度大的病灶穿刺成功率大大的降低,影响病人的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刺引导器,用于简化现有技术中的穿刺引导器的结构,以达到更加方便操作和准确定位的效果,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穿刺引导器,包括一底座;多根第一金属丝,栅形的组装于该底座上,并沿底座的前后方向布置;两个弧形固定件,分别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前后两侧;多根第二金属丝,相互平行的并沿弧形固定件的弧形边布置,每一该第二金属丝组装于两个所述弧形固定件之间。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二金属丝平行于每一所述第一金属丝。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固定件为柔性材料制成的固定件;该柔性材料包括PVC材料或医用塑料。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固定件上设有角度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一底座框体,每一所述弧形固定件的底端固定于该底座框体上;一底板,设于所述底座框体的下方;一对滑轨,设于所述底板的两侧边,该滑轨平行于所述第一金属丝;一对滑槽,该滑轨组装于该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通过PVC连接件或金属连接件固定于所述底座框体的两侧边。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的底部贴有双面胶,通过该双面胶,所述滑槽柔性固定于病灶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金属丝之间均等距平行分布,相邻两个该第一金属丝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mm-1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金属丝之间均等距平行分布,相邻两个该第二金属丝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mm-1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穿刺引导器,利用2点成一直线的的原理,在ct图像中,先确定病灶和体外的引导器上的两个定位点,然后连接体外的两个定位点并作延伸线,延伸线通过病灶就能准确确定病灶的位置,尤其在成角穿刺和小病灶的穿刺中更加有优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定位精准,不但较少了患者的多次反复穿刺,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还大大减少了扫描的辐射量,显著提高到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刺引导器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刺引导器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利用穿刺引导器定位病灶示意图。
其中,
1底座; 2弧形固定件;
3第一金属丝; 4第二金属丝;
11底座框体; 12滑轨;
13滑槽; 14底板;
31第一点; 41第二点;
5病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穿刺引导器,包括一底座1、两个弧形固定件2、多根第一金属丝3、多根第二金属丝4。
其中,该底座1包括一底座框体11、一对滑轨12、一对滑槽13以及一底板14。
其中,该底座框体11为长方形,该长方形的底座框体11中间为网格式的框条。多根第一金属丝3栅形式组装于该底座框体11上。其中,每一该第一金属丝3平行于该长方形的底座框体11的左右两侧边,该第一金属丝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长方形的底座框体11的前后两边框上或者该第一金属丝3通过医用黏胶固定于网格式的框条下方。每相邻的两根第一金属丝3之间均等距平行分布,相邻两根第一金属丝3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mm-10mm。为了增加引导器的定位精度,以及综合考虑引导器的重量等因素,本实施例优选方案为相邻两个该第一金属丝3之间的距离为:5mm。
该底板14的制作材料为PVC材料或者医用塑料。该弧形板固定在底座框体11的下方,其中,第一金属丝3位于弧形板与网格式的框条之间。
一对滑轨12分别设于该底板14的左右两侧边,该滑轨12平行于第一金属丝3。
该滑轨12组装于该滑槽13。安装好后,该底座框体11、第一金属丝13以及底板14能够在该滑槽13上滑动,以实时调整前后位置。
两个弧形固定件2分别安装于该底座框体11的前后两框边上。每一弧形固定件2的底端固定于该底座框体11上。该弧形固定件2所在的面与长方形的底座框体11所在的面垂直。其中,该弧形固定件2上设有角度刻度,角度刻度沿该弧形边按照需求设计。
多根第二金属丝4相互平行的并沿弧形固定件2的弧形边布置,每一第二金属丝4组装于两个弧形固定件2之间。此时,每一第二金属丝4平行于每一第一金属丝3。为了增加引导器的定位精度,以及综合考虑引导器的重量等因素,本实施例优选方案为相邻两个该第二金属丝4之间的距离为:5mm。
本实施例中,该弧形固定件2为柔性材料制成的固定件(该柔性材料包括PVC材料或医用塑料等材料),滑轨12通过PVC连接件或金属连接件固定于底座框体11的两侧边。
如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穿刺引导定位时,具体可分为如下的操作步骤。
1)将双面胶的一面贴于该滑槽13的底部,对该病灶5的体表进行皮肤消毒后,通过双面胶,将滑槽13柔性固定于病灶5部位。
2)进行CT检查,分析CT图像,此时,穿刺引导器在CT的矢状面上呈现两条点状线:一条为第一金属丝3组成的沿体表呈现的第一点状线;另一条在第一金属丝3上方,由第二金属丝4组成的呈现的弧形的第二点状线。
3)依据CT图像上病灶5的部位以及第一点状线和第二点状线上的点,做3点的连线:即确定病灶5位置,选择第一点状线上的第一点31,选择第二点状线上的第二点32,以第一点31、第二点32作直线,确保该直线经过病灶5部位,此时角度刻度可以做辅助用,用于微小的角度调整。确定好第一点31和第二点32后,标记该第一点31和第二点32,确定好体外最容易进针和距离最近的两个点。
4)根据CT影像上提示的扫描层面,将穿刺引导器的穿刺引导面移动至穿刺层面。
5)依据步骤3)中预先先定好的穿刺引导器上的两个点,进行穿刺。在两点上的延长线即能找到病灶5。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