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5421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负压引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外科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外科引流的内容从传统的硅橡胶管(条)引流、烟卷引流、双管道引流、负压引流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正确有效的引流在诊治病人中极其重要,使用不当的引流可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按引流物目的不同可分为预防性引流和治疗性引流,引流在整形外科手术中可起到辅助止血和防止血肿形成的作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血肿,因此预防性引流可作为一种常用的止血方法。目前较为常用的引流方式有负压引流等。对预防性引流可应用管径稍粗的硅橡胶管引流插入伤口部位,之后拉动针筒拉杆,针筒内形成负压,使血液吸入针筒内。而为了避免拉杆受负压作用回位而导致引流失效,通常需要在拉杆和针筒之间开设支撑杆,同时在支撑杆和拉杆上绑定紧固件,以避免支撑杆脱离,此种装配结构需要采用装置以外的支撑件和紧固件,导致结构复杂,装拆不便,同时工作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实现拉杆与针筒的可靠支撑定位,操作简单,装拆方便的负压引流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包括:

负压组件,所述负压组件包括设有储液腔的储液件、及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的提拉件,且所述储液件设有进液端;

引流件,所述引流件包括装配端和用于实现引流的取液端,所述装配端与所述进液端连接;及

转动支撑组件,所述转动支撑组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储液件上、并可抵接设置于所述储液件和所述提拉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件设有支撑板,所述提拉件远离所述储液件的端部设有压板,所述转动支撑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转轴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压板可配合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轴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支撑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与所述压板可配合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上还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支撑件转动过度的定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板上还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件的端部嵌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液件上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设有卡槽,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卡槽配合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取液端的端部为斜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靠近所述取液端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件上还设有标识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上述负压引流装置通过在所述储液件上可转动设置所述转动支撑组件,当进行引流手术时,首先将所述储液件的进液端与所述引流件的装配端可靠连接,并将所述引流件的取液端置于伤口处,之后抽拉所述提拉件而使得所述储液腔内形成负压,之后转动所述转动支撑组件至可靠抵接于所述储液件和所述提拉件之间,由此可以避免需要采用额外的固定件进行固定来防止提拉件复位,导致操作不便,结构复杂的问题,且其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且工作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负压引流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负压组件,120、储液件,122、储液腔,124、进液端,126、支撑板,140、提拉件,142、压板,142a、限位槽,200、引流件,220、装配端,240、取液端,260、侧引流孔,300、转动支撑组件,320、支撑件,320a、第一支撑件,320b、第二支撑件,322、定位件,400、固定件,420、卡槽,500、标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组件100,所述负压组件100包括设有储液腔122的储液件120、及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储液腔122内的提拉件140,且所述储液件120设有进液端124;引流件200,所述引流件200包括装配端220和用于实现引流的取液端240,所述装配端220与所述进液端124连接;及转动支撑组件300,所述转动支撑组件300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储液件120上、并可抵接设置于所述储液件120和所述提拉件140之间。

上述负压引流装置通过在所述储液件120上可转动设置所述转动支撑组件300,当进行引流手术时,首先将所述储液件120的进液端124与所述引流件200的装配端220可靠连接,并将所述引流件200的取液端240置于伤口处,之后抽拉所述提拉件140而使得所述储液腔122内形成负压,之后转动所述转动支撑组件300至可靠抵接于所述储液件120和所述提拉件140之间,由此可以避免需要采用额外的固定件400进行固定而防止提拉件140复位,其操作简单,装拆方便且工作可靠。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组件100为注射器,注射器包括针筒和注射杆,注射杆可滑动设置于针筒的储液腔122内,针筒的端部形成有直径较小的筒体,筒体的开口即为所述进液端124。此外,所述引流件200为医用输液管,其材质为塑胶,因而具备一次性使用而成本低的优点,输液管的一端与针筒的筒体套接,并具有可靠的密封性能,输液管的另一端用于与手术伤口处接触而确保引流可靠。另外,所述转动支撑组件300包括至少一根支撑杆,其长度与注射杆抽拉之后与针筒之间的间距相匹配,因而可以确保其可靠抵接卡设于针筒和注射杆之间。

一实施例中,上述负压引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液件120上的固定件400,所述固定件400设有卡槽420,所述支撑件320与所述卡槽420配合卡接。所述固定件400为与针筒一体成型的凸块,凸块的表面向内凹设形成卡槽420,卡槽420的尺寸与支撑杆(支撑件320)相匹配,当负压引流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此时所述转动支撑组件300的支撑杆贴近针筒并与卡槽420卡接,因而可以实现对支撑杆的可靠固定,避免其随意转动,便于存放和使用,同时还可以使负压引流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

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件120设有支撑板126,所述提拉件140远离所述储液件120的端部设有压板142,所述转动支撑组件300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26上的转轴和支撑件320,所述支撑件320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件32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板142可配合抵接。针筒的开口处沿径向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有椭圆形的支撑板126,支撑板126具有一定厚度,同时,支撑板126的两端部向内凹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两侧槽璧上开设有安装孔,转轴的两端牢固安装于两个安装孔内。此时,所述支撑杆(所述支撑件320)的一端套装于转轴上并可自由转动。此外,注射杆远离针筒的一端同样沿径向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有圆形压板142,当进行负压引流手术而需要固定注射杆和针筒的相对位置时,将所述支撑杆相对针筒转动,并使其自由端与注射杆的压板142抵接即可,操作简单,且定位可靠性高。

进一步的是所述转轴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26上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支撑件32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支撑件320a、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支撑件320b,所述第一支撑件320a和所述第二支撑件320b均与所述压板142可配合抵接。在针筒的对称侧同时安装两个支撑杆,引流操作时,使两个支撑杆转动至同时与注射杆的压板142卡接,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注射杆的支撑稳固性,进而确保注射杆与针筒的限位可靠,确保负压引流装置的正常工作。

请参照图2,一实施例中,所述压板142上还设有限位槽142a,所述支撑件320的端部嵌设于所述限位槽142a内。所述限位槽142a设置于压板142面向针筒的一侧,当支撑杆转动至与压板142抵接时,支撑杆的端部嵌入限位槽142a内,可以避免支撑杆受注射杆的挤压力而侧移倾倒,导致抵接失效,进而影响负压引流装置的正常工作。

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26上还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支撑件320转动过度的定位件322。所述定位件322为一体设置于支撑板126上的卡块,卡块靠近转轴设置,因而可以避免支撑杆转动过度,确保定位件322与注射杆的压板142可靠抵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取液端240的端部为斜面。因而可以便于输液管插入伤口内实现淤血的可靠引流。进一步的是所述引流件200靠近所述取液端240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侧引流孔260。其中,所述侧引流孔260的数量为多个,因而可以提高输液管的引流效果,进而避免渗液或血凝块堵塞引流管。此外,一实施例中,所述储液件120上还设有标识部500。所述标识部500为以ml为单位的刻度线,进而便于医护人员知晓引流的血液量,以方便控制引流操作的停止。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