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颈动脉压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3207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间断颈动脉压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间断颈动脉压迫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颈内动脉瘤的出现,为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手术之前,必须保证侧枝循环的建立,需要医生按照一定的频次及时间要求间断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连续持续3-5天后,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及肢体发麻等症状,确定没有不良反应后才进行手术,试验方法一般是:第一天,按压单侧颈动脉,每次10分钟,每天按压5次,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良症状,马上停止试验,第二天,每次30分钟,每天按压5次,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良症状,马上停止试验,第三天,每次40分钟,每天按压3-5次,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良症状,马上停止试验,保证患者侧枝循环建立,在此过程中,需要医生判断压迫点位置的准确性,压迫时间合理掌控,判断侧枝循环是否建立和建立的程度,这些都是需要医生或者医护人员动手压迫,长时间按住双手颈动脉,按压劳动强度大,按压力度不稳定,不能保证按压的持续性,压迫试验准确性低,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现有器械可调性差,不适合长时间使用,压迫效果低,准确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上述现有间断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时,医生或者医护人员动手压迫,长时间按住双手颈动脉,按压劳动强度大,按压力度不稳定,不能保证按压的持续性,压迫试验准确性低,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现有器械可调性差,不适合长时间使用,压迫效果低,准确性低等问题,而提供一种间断颈动脉压迫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由支架机构、第一压迫机构、第二压迫机构、第一调整装置和第二调整装置组成,第一压迫机构和第二压迫机构分别设置在支架机构中间,第一调整装置和第二调整装置分别设置在支架机构两端,第一压迫机构和第二压迫机构结构相对称,第一调整装置和第二调整装置结构相对称;

支架机构包括架体和颈部托板,颈部托板下端具有升降台,颈部托板通过升降台设置在架体上;

所述架体上具有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两端具有数个第三内螺纹孔;

第一压迫机构包括压迫支架、压迫装置和行走装置,压迫装置固定设置在压迫支架上端,压迫装置设置在压迫支架下端;

所述压迫支架上具有第一内螺纹,下端为开口,并设置在架体上;

所述压迫装置包括压头、弹簧、第一连接杆和第一手把,压头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前端,第一手把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后端,弹簧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上,并与压头相接触,第一连接杆上具有第一外螺纹,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相配合;

所述行走装置包括第二手把、第二连接杆和齿轮,第二手把和齿轮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接杆两端,齿轮设置在压迫支架的开口内,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

第一调整装置包括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固定块、第三连接杆和丝杠,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上分别具有数个通孔和第四内螺纹孔,第三连接杆与通孔相配合,丝杠与第四内螺纹孔相配合,第一伸缩杆通过第三连接杆固定设置在第二伸缩杆内,第三连接杆上端具有螺母,丝杠上端具有第三把手,螺母与第三连接杆相配合,第三连接杆和丝杠下端分别设置在架体的第三内螺纹孔上;

所述第一调整装置上具有存储箱。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第一压迫机构和第二压迫机构操作步骤一样,第一调整装置和第二调整装置操作步骤一样,使用时,先将本装置固定在病床上,通过丝杠将第一调整装置固定设置在支架机构上,根据病床的宽度,通过第三连接杆调整第一伸缩杆在第二伸缩杆内的长度,转动第三把手,丝杠与第四内螺纹孔相配合,调整第一调整装置高度,固定块与床相配合,本装置固定在床上,完成后,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升降台调整颈部托板高度,患者颈部压在颈部托板上,通过第一压迫机构来压迫患者颈动脉,转动第二手把,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可在架体上左右移动,转动到指定位置后,压头与颈动脉接触,再转动第一手把,通过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相配合,压头慢慢向前移动,对颈动脉施压,压迫达到指定程度后,停止转动,观察患者情况,根据需要反复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压迫点,可长时间使用,减少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压迫力度稳定,能保证按压的持续性,压迫试验准确性高,提高患者治疗和试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压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支架机构1、第一压迫机构2、第二压迫机构3、第一调整装置4和第二调整装置5组成,第一压迫机构2和第二压迫机构3分别设置在支架机构1中间,第一调整装置4 和第二调整装置5分别设置在支架机构1两端,第一压迫机构2和第二压迫机构3结构相对称,第一调整装置4和第二调整装置5结构相对称;

支架机构1包括架体11和颈部托板15,颈部托板15下端具有升降台151,颈部托板15通过升降台151设置在架体11上;

所述架体11上具有第一齿条12和第二齿条13,两端具有数个第三内螺纹孔14;

第一压迫机构2包括压迫支架21、压迫装置22和行走装置23,压迫装置22固定设置在压迫支架21上端,压迫装置22设置在压迫支架21下端;

所述压迫支架21上具有第一内螺纹211,下端为开口,并设置在架体11 上;

所述压迫装置22包括压头221、弹簧222、第一连接杆223和第一手把 224,压头221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23前端,第一手把224固定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23后端,弹簧222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23上,并与压头221相接触,第一连接杆223上具有第一外螺纹2231,第一内螺纹211与第一外螺纹2231相配合;

所述行走装置23包括第二手把231、第二连接杆232和齿轮233,第二手把231和齿轮233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连接杆232两端,齿轮233设置在压迫支架21的开口内,齿轮233与第一齿条12相啮合;

第一调整装置4包括第一伸缩杆41、第二伸缩杆42、固定块43、第三连接杆44和丝杠45,第一伸缩杆41和第二伸缩杆42上分别具有数个通孔421 和第四内螺纹孔422,第三连接杆44与通孔421相配合,丝杠45与第四内螺纹孔422相配合,第一伸缩杆41通过第三连接杆44固定设置在第二伸缩杆 42内,第三连接杆44上端具有螺母46,丝杠45上端具有第三把手47,螺母 46与第三连接杆44相配合,第三连接杆44和丝杠45下端分别设置在架体 11的第三内螺纹孔14上;

所述第一调整装置4上具有存储箱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压迫机构2和第二压迫机构3 操作步骤一样,第一调整装置4和第二调整装置5操作步骤一样,使用时,先将本装置固定在病床上,通过丝杠45将第一调整装置4固定设置在支架机构1上,根据病床的宽度,通过第三连接杆44调整第一伸缩杆41在第二伸缩杆42内的长度,转动第三把手47,丝杠45与第四内螺纹孔422相配合,调整第一调整装置4高度,固定块43与床相配合,本装置固定在床上,完成后,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升降台141调整颈部托板15高度,患者颈部压在颈部托板15上,通过第一压迫机构2来压迫患者颈动脉,转动第二手把231,齿轮233与第一齿条12相啮合可在架体11上左右移动,转动到指定位置后,压头221与颈动脉接触,再转动第一手把224,通过第一内螺纹211与第一外螺纹2231相配合,压头221慢慢向前移动,对颈动脉施压,压迫达到指定程度后,停止转动,观察患者情况,根据需要反复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