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17020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获取心电信号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对于管理、维持以及改善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因此,人们期望在日常生活中,能更方便地获得例如脉搏、心电等生物信息。此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由双手进行保持,来从双手的手掌、手指获取心电信号的心电测定装置。

更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装置包括形成有由双手进行保持的周面的壳体、以及通过对该壳体进行保持的手检测心电信号的心电用电极。特别地,该装置中,上述壳体形成为球状,并与对壳体进行保持的双手的手掌或手指对应地分别设置有作为心电用电极的左手用电极及右手用电极。

专利文献2的心电信号检测装置是便携式的装置,并从握住了装置的双手的拇指检测心电信号。更详细而言,该心电信号检测装置具备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在该壳体的上表面形成的开口部安装有显示窗,在该显示窗内配置有2个用于检测心电信号的电极。此处,各电极配置在用双手握住了心电信号检测装置的状态下能使双手的拇指容易地接触各电极的位置。即,一个电极配置在显示窗的上表面内的左手前侧,另一个电极配置在显示窗的上表面内的右手前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261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2239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通过由双手对球状的壳体进行保持,从而双手的手掌或手指与心电用电极(左手用电极及右手用电极)接触,能获取心电信号。然而,该装置中,构成为由双手从左右进行保持,因此,例如在并非将装置放置在桌子上等的状况下,若长时间(例如几分钟左右)持续对心电进行测定,则保持装置的手会疲劳,手、肩膀会用力,其结果是,有可能容易在心电信号中包含肌电噪声。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心电信号检测装置是便携式的装置,能小型化,但在测定时双手有可能互相接触。该情况下,双手相接触,从而心电的s/n有可能下降。然而,若使双手不接触,则有可能变得难以握住装置。此外,该心电信号检测装置中,由于用拇指与食指等夹住的方式(捏住的方式)来握住装置,因此手容易用力,也存在容易包含肌电噪声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该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从双手的手指获取心电信号,即使进行了小型化双手的手指彼此也能不接触,并且即使长时间保持也不容易疲劳,能长时间稳定地测量心电信号。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大致旋转椭圆体状的主体部;止动部,该止动部沿主体部的轴向突出设置,在使用者用一只手握住该主体部时,通过与该一只手的拇指的侧面相抵接,从而限制该拇指的位置;板状的凸缘部,该板状的凸缘部在与止动部的突出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设置于主体部的侧面;第1心电电极,该第1心电电极配置在主体部的背面侧,在用一只手握住主体部时,与该一只手的手指接触;以及第2心电电极,该第2心电电极配置在凸缘部的表面,在用另一只手捏住该凸缘部时,与该另一只手的手指接触。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在用双手保持装置时,由于用一只手(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握住呈大致旋转椭圆体状的主体部,并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与食指)捏住(夹住)板状的凸缘部,因此双手分别互相支撑,因而即使长时间(例如数分钟)维持该姿势也不容易疲劳。此外,此时,虽然一只手的手指(例如食指及/或中指)与配置在主体部的背面侧的第1心电电极接触、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及/或食指)与配置在凸缘部的表面的第2心电电极接触,然而由于一只手的拇指的位置由沿主体部的轴向突出设置的止动部进行限制,并且在主体部的侧面、与止动部的突出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设置有板状的凸缘部,因此防止了双手的手指彼此相接触。即,能在双手不接触的情况下保持装置。其结果是,即使进行了小型化双手的手指彼此也不会接触,并且即使长时间保持也不容易疲劳,能长时间稳定地测量心电信号。

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大致旋转椭圆体状的主体部;止动部,该止动部沿主体部的轴向突出设置,在使用者用一只手握住该主体部时,通过与该一只手的拇指的侧面相抵接,从而限制该拇指的位置;板状的凸缘部,该板状的凸缘部在与止动部的突出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设置于主体部的侧面;第1心电电极,该第1心电电极配置在从止动部沿主体部的周向偏移了的位置,在用一只手握住主体部时,与由止动部进行限制的拇指的指尖接触;以及第2心电电极,该第2心电电极配置在凸缘部的表面,在用另一只手捏住该凸缘部时,与该另一只手的手指接触。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在用双手保持装置时,由于用一只手(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握住呈大致旋转椭圆体状的主体部,并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与食指)捏住(夹住)板状的凸缘部,因此双手分别互相支撑,因而即使长时间(例如数分钟)维持该姿势也不容易疲劳。此外,此时,通过以一只手的拇指与配置于主体部的第1心电电极接触、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及/或食指)与配置在凸缘部的表面的第2心电电极接触的方式握住主体部,从而双手的手指彼此相接近,然而由于一只手的拇指的位置由沿主体部的轴向突出设置的止动部进行限制,并且在主体部的侧面、与止动部的突出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设置有板状的凸缘部,因此防止了双手的手指彼此相接触。即,能在双手不接触的情况下保持装置。其结果是,即使进行了小型化双手的手指彼此也不会接触,并且即使长时间保持也不容易疲劳,能长时间稳定地测量心电信号。特别地,该情况下,由于一对心电电极均配置在相同面侧(正面侧),因此能容易地用肉眼确认双手的手指是否分别与一对心电电极相接触。

此外,优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中,主体部的、配置有上述第1心电电极的区域与周围的面相比向下凹陷。

由此,通过将拇指的指腹抵接在凹陷上,从而能使拇指的指尖可靠地与第1心电电极接触。

优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中,从止动部侧观察时,在主体部的、背面侧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部。

由此,在握住装置(主体部)时,通过使食指沿着阶梯部来进行握持,从而能将食指引导至合适的握持位置。其结果是,在握住装置(主体部)时,将各手指的位置规定为大致固定。因此,在用一只手握住主体部时,能使该一只手的手指可靠地接触第1心电电极。

优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中,形成为上述凸缘部的边缘的厚度比内侧的厚度要厚。

由此,变得更容易捏住凸缘部,因此在捏住该凸缘部时,可以不施加多余的力(不必要的力),例如即使在长时间持续进行测定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肌电噪声的增加。

优选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中,还具备从使用者的手获取脉波信号的光学式的脉波传感器。

由此,除了心电信号,还能同时获取脉波信号。因此,例如,通过从心电信号计算心跳数、并从脉波信号计算脉搏数,从而能互相进行互补,并能提高生物信息的获取率。此外,也能获取脉波传播时间等生物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从双手的手指获取心电信号,即使进行了小型化双手的手指彼此也能不接触,并且即使长时间保持也不容易疲劳,能长时间稳定地测量心电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外观(遮光罩关闭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左右侧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外观(遮光罩打开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左右侧视图。

图3是示出用手握住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状态(测定时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的外观(遮光罩关闭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左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设为在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使用同一标号。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一并使用图1~图4,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外观(遮光罩关闭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左右侧视图,图2是示出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外观(遮光罩打开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左右侧视图。图3是示出用手握住了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状态(测定时的状态)的图。此外,图4是示出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是通过使用者进行握持从而获取心电信号及光电脉波信号,并能对心跳数、脉搏数及脉波传播时间等进行测量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

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具有在测定时供使用者用一只手(例如右手)的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握住的形成为大致旋转椭圆体状的主体部10。主体部10上,在沿主体部10的轴向(参照图1、2的单点划线)上突出设置有止动部(卡合部)11,该止动部(卡合部)11在使用者用一只手握住该主体部10时,通过与该一只手的拇指的中间关节、基关节的侧面抵接,从而限制(挡住)该拇指的位置。另外,主体部10优选例如由树脂等形成。此外,“大致旋转椭圆体状”表示并不局限于几何学所定义的严格意义上的旋转椭圆体。

主体部10上,在从止动部11侧观察时与背面侧的中央相比更靠近前端部的位置上形成有阶梯部12(突起),该阶梯部12(突起)用于在握住主体部10(装置1)时,将一只手的食指引导至适当的握持位置。即,通过使食指沿着该阶梯部12来进行握持,从而将各手指的位置规定为大致固定,能抑制拇指的指尖的纵向位置的偏差。

此外,在主体部10的侧面(突出设置有止动部11一侧的侧面),在与止动部11的突出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即侧方)上突出设置有板状的凸缘部18。凸缘部18设置为沿着主体部10的轴向(即,从基端部侧向着前端部侧)延伸。此外,凸缘部18形成为外缘(主要是背面侧)的厚度比内侧(中央部)的厚度要厚。

在主体部10的背面侧,从阶梯部12(突起)向着基端部侧的位置配置有第1心电电极19a。即,第1心电电极19a配置为在用一只手(例如右手)握住主体部10时,与该一只手的手指(例如食指及/或中指)相接触。

另一方面,在凸缘部18的正面侧的表面(及/或背面侧的表面)上配置有用于检测心电信号的、例如形成为椭圆状的第2心电电极19b。即,第2心电电极19b配置为通过用另一只手(例如左手)的手指(例如拇指与食指)捏住(夹住)凸缘部18,从而与该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及/或食指)相接触。

即,第1心电电极19a及第2心电电极19b通过在使用者握住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主体部10及凸缘部18时,使用者的左右手(指尖)相接触,从而获取与使用者的左右手之间的电位差相对应的心电信号。作为第1心电电极19a及第2心电电极19b的电极材料,优选使用例如金属(优选为不锈钢、au等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且金属过敏较少的材料)、导电凝胶、导电橡胶、导电布等。此外,作为第1心电电极19a及第2心电电极19b的电极材料,例如也可以使用导电塑料、电容性耦合电极等。第1心电电极19a及第2心电电极19b分别通过电缆与后述的信号处理部31相连接,并经由该电缆向信号处理部31输出心电信号。

此外,主体部10上安装有通过在主体部10的周向上进行摇动从而可自由开关的遮光罩(遮光构件)13,该遮光罩(遮光构件)13具有遮光功能,在测定时进行遮光以使得干扰光不射入后述的光电脉波传感器20。遮光罩13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弯曲了的平面状),以使得能在测定时覆盖使用者的拇指。

更具体而言,遮光罩13沿着本体部10的止动部11,在该止动部11(本体部10)的前端侧,以与该本体部10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的轴为摇动轴14以可自由摇动的方式安装于本体部10。更详细而言,遮光罩13在从主体部10的基端部侧进行观察时以可自由摇动的方式安装,以使得在打开时一个端部(端边)与止动部11相比更向光电脉波传感器20一侧突出,并且在关闭时该一个端部(端边)与止动部11的端面大致一致。

此外,遮光罩13的摇动轴14中组装有向打开遮光罩13的方向施力的例如弹簧等施力构件15。因此,遮光罩13被解锁(后文详述),且使用者未握住主体部10时自动打开。然后,使用者在握住主体部10时,伴随着移动拇指直至与止动部11抵接为止的动作,遮光罩13进行摇动并关闭以覆盖拇指的指尖。

此外,遮光罩13具有例如在不使用时在关闭了的状态下锁定(固定)遮光罩13的锁定机构16。更具体而言,在遮光罩13的一个端部(端边)形成有爪部16a,并且在主体部10的侧面形成有供该爪部16a嵌入的槽部16b。通过将形成在遮光罩13的端部的爪部16a嵌入该槽部16b,从而将遮光罩13固定(锁定)于主体部10。

在主体部10的、从遮光罩13的摇动轴14沿主体部10的周向偏移了的位置(主体部10的中心线上的位置)配置有光电脉波传感器20。光电脉波传感器20具有发光元件201及光接收元件202,并从由止动部11限制的拇指的指尖获取光电脉波信号。光电脉波传感器20是利用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吸光特性来以光学方式对光电脉波信号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另外,此处,主体部10中,配置有具有发光元件201及光接收元件202的光电脉波传感器20的区域呈大致椭圆状,与周围的面相比向下凹陷。即,光电脉波传感器20配置在形成于主体部10的凹陷17的中心部。因此,使用者通过将拇指的指腹与凹陷17相抵接,从而能可靠地将拇指的指尖吻合在光电脉波传感器20上,而无需进行肉眼观察。

如图5所示,发光元件201根据从后述的信号处理部31的驱动部350输出的脉冲状的驱动信号来发光。作为发光元件201,例如能使用led、vcsel(verticalcavitysurfaceemittinglaser:垂直空腔表面发射激光器)、或谐振器型led等。此外,驱动部350生成并输出驱动发光元件201的脉冲状的驱动信号。

光接收元件202输出与从发光元件201照射并透过指尖或被指尖反射而射入的光的强度相对应的检测信号。作为光接收元件202,优选使用例如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等。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接收元件202,使用了光电二极管。

光接收元件202与信号处理部31相连接,由光接收元件202所获得的检测信号(光电脉波波信号)被输出至信号处理部31。

此处,在主体部10的内部收纳有信号处理部31、以及将所测量出的心电信号、光电脉波信号、脉波传播时间等生物信息发送至外部的设备的无线通信模块60。此外,在主体部10的内部收纳有向光电脉波传感器20、信号处理部31、及无线通信模块60等供电的电池(图示省略)。

一对心电电极(第1心电电极19a、第2心电电极19b)及光电脉波传感器20分别连接至信号处理部31,所检测出的心电信号及光电脉波信号被输入至信号处理部31。

信号处理部31从所检测出的心电信号(心电波)的r波峰值与光电脉波信号(脉波)的峰值的时间差来测量脉波传播时间。此外,信号处理部31对所输入的心电信号进行处理,对心跳数、心跳间隔等进行测量。另外,信号处理部31对所输入的光电脉波信号进行处理,对脉搏数、脉搏间隔等进行测量。

信号处理部31具有放大部311、321、第1信号处理部310、第2信号处理部320、峰值检测部316、326、峰值校正部318、328以及脉波传播时间测量部330。此外,上述第1信号处理部310具有模拟滤波器312、a/d转换器313以及数字滤波器314。另一方面,第2信号处理部320具有模拟滤波器322、a/d转换器323、数字滤波器324以及二阶微分处理部325。

此处,在上述各部分之内,数字滤波器314、324、二阶微分处理部325、峰值检测部316、326、峰值校正部318、328、以及脉波传播时间测量部330由进行运算处理的cpu、对用于使该cpu执行各处理的程序、数据进行存储的rom、以及暂时对运算结果等各种数据进行存储的ram等构成。即,存储于rom的程序由cpu来执行,从而实现上述各部分的功能。

放大部311例如由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等的放大器构成,并对一对心电电极(第1心电电极19a、第2心电电极19b)所检测出的心电信号进行放大。经放大部311放大后的心电信号被输出至第1信号处理部310。同样,放大部321例如由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等的放大器构成,并对光电脉波传感器20所检测出的光电脉波信号进行放大。经放大部321放大后的光电脉波信号被输出至第2信号处理部320。

如上所述,第1信号处理部310具有模拟滤波器312、a/d转换器313以及数字滤波器314,对经放大部311放大后的心电信号实施滤波处理,从而提取出脉搏分量。

另外,如上所述,第2信号处理部320具有模拟滤波器322、a/d转换器323、数字滤波器324以及二阶微分处理部325,对经放大部321放大后的光电脉波信号实施滤波处理及二阶微分处理,从而提取出脉搏分量。

模拟滤波器312、322及数字滤波器314、324进行去除使心电信号、光电脉波信号带有特征的频率以外的分量(噪声)来提高s/n的滤波。更详细而言,心电信号一般受0.1~200hz频率分量的支配,光电脉波信号一般受0.1~几十hz附近的频率分量的支配,因此,使用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模拟滤波器312、322及数字滤波器314、324来实施滤波处理,仅选择性地使上述频率范围的信号通过,由此来提高s/n。

此外,在仅以提取出脉搏分量为目的的情况下(即,在无需获取波形等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抗噪性,也可以使通过频率范围变得更窄来对除脉搏分量以外的分量进行阻断。此外,未必需要具备模拟滤波器312、322和数字滤波器314、324这两者,也可以采用仅设置模拟滤波器312、322和数字滤波器314、324中的任一种的结构。此外,利用模拟滤波器312、数字滤波器314来实施滤波处理后的心电信号被输出至峰值检测部316。同样地,利用模拟滤波器322、数字滤波器324来实施滤波处理后的光电脉波信号被输出至二阶微分处理部325。

二阶微分处理部325通过对光电脉波信号进行二阶微分,从而获取二阶微分脉波(加速度脉波)信号。所获取到的加速度脉波信号被输出至峰值检测部326。此外,由于光电脉波的峰值(上升点)的变化有时不明显而难以检测,因此,优选为转换成加速度脉波来进行峰值检测,但并非必须设置二阶微分处理部325,也可以采用省略二阶微分处理部325的结构。

峰值检测部316对利用第1信号处理部310实施了信号处理(提取出了脉搏分量)后的心电信号的峰值(r波)进行检测。另一方面,峰值检测部326对利用第2信号处理部320实施了滤波处理后的光电脉波信号(加速度脉波)的峰值进行检测。此外,峰值检测部316及峰值检测部326分别在心跳间隔及脉搏间隔的正常范围内进行峰值检测,对于所检测出的所有的峰值,将峰值时间、峰值振幅等信息保存于ram等。

峰值校正部318求出第1信号处理部310(模拟滤波器312、数字滤波器314)中的心电信号的延迟时间。峰值校正部318基于所求出的心电信号的延迟时间,对峰值检测部316所检测出的心电信号的峰值进行校正。同样,峰值校正部328求出第2信号处理部320(模拟滤波器322、数字滤波器324、二阶微分处理部325)中的光电脉波信号的延迟时间。峰值校正部328基于所求出的光电脉波信号的延迟时间,对峰值检测部326所检测出的光电脉波信号(加速度脉波信号)的峰值进行校正。校正后的心电信号的峰值、以及校正后的光电脉波信号(加速度脉波)的峰值被输出至脉波传播时间测量部330。另外,并非必须设置峰值校正部318,也可以采用省略了峰值校正部318的结构。

脉波传播时间测量部330根据由峰值校正部318校正后的心电信号的r波峰值、与由峰值校正部328校正后的光电脉波信号(加速度脉波)的峰值之间的间隔(时间差)来求出脉波传播时间。

除了脉波传播时间以外,脉波传播时间测量部330例如还根据心电信号来对心跳数、心跳间隔、心跳间隔变化率等进行计算。同样地,脉波传播时间测量部330还根据光电脉波信号(加速度脉波)来对脉搏数、脉搏间隔、脉搏间隔变化率等进行计算。

另外,所获取到的脉波传播时间、心跳数、脉搏数等测量数据经由无线通信模块60被发送至例如pc、具有显示器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或智能手机等。另外,该情况下,优选为除了测量结果、检测结果以外,对测量日期时间等数据也进行发送。

接着,对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使用该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来检测心电信号及光电脉波信号、并测量心跳数、脉搏数及脉波传播时间等时,如图3所示,用一只手(例如右手)的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握住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主体部10。由此,一只手的手指(例如食指及/或中指)与第1心电电极19a接触。

另外,此时,如上所述,在已解锁、且使用者未握住主体部10时,遮光罩13自动打开,因此使用者能自然地握住主体部10。此外,使用者在用一只手握住主体部10时,移动该一只手的拇指直至该拇指与止动部11抵接(图3的示例中从右侧向左侧),从而遮光罩13的端部(端边)被拇指按压,摇动并关闭遮光罩13以覆盖拇指的指尖。然后,通过将拇指的指腹吻合在凹陷17上,从而使拇指的指尖接触光电脉波传感器20。

另一方面,用另一只手(例如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夹住)凸缘部18。由此,另一只手的手指(拇指及/或食指)与第2心电电极19b接触。

由此,在利用一对心电电极(第1心电电极19a及第2心电电极19b)获取心电信号的同时,利用光电脉波传感器20获取光电脉波信号。然后,利用信号处理部31从心电信号与光电脉波信号的峰值时间差来获取脉波传播时间等。另外,由于脉波传播时间等的获取方法如上所述,因此,这里省略详细说明。

由此,使用者能仅通过用双手保持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从而对心电信号、光电脉波信号及脉波传播时间等进行检测、测量。另外,所检测、测量出的心电信号、光电脉波信号及脉波传播时间等生物信息由无线通信模块60发送至外部的设备。

如上述所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用双手保持装置1时,由于用一只手(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握住呈大致旋转椭圆体状的主体部10,并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与食指)捏住(夹住)板状的凸缘部18,因此双手分别互相支撑,因而即使长时间(例如数分钟)维持该姿势也不容易疲劳。此外,此时,通过以一只手的手指(例如食指及/或中指)与配置在主体部10的背面侧的第1心电电极19a接触、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及/或食指)与配置在凸缘部18的表面的第2心电电极19b接触的方式握住主体部10,从而双手的手指彼此接近,然而由于一只手的拇指的位置由沿主体部10的轴向突出设置的止动部11进行限制,并且在主体部10的侧面、与止动部11的突出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设置有板状的凸缘部18,因此防止了双手的手指彼此相接触。即,能在双手不接触的情况下保持装置1。其结果是,即使进行了小型化双手的手指彼此也不会接触,并且即使长时间保持也不容易疲劳,能长时间稳定地测量心电信号。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主体部10的背面侧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形成有阶梯部12。因此,在握住装置1(主体部10)时,通过使食指沿着阶梯部来进行握持,从而能将食指引导至合适的握持位置。其结果是,在握住装置1(主体部10)时,将各手指的位置规定为大致固定。因此,在用一只手握住主体部时,能使一只手的手指可靠地接触第1心电电极19a。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为上述凸缘部18的外缘的厚度比内侧(中央部)的厚度要厚。其结果是,变得更容易捏住凸缘部,因此在捏住该凸缘部18时,可以不施加多余的力(不必要的力),例如即使在长时间持续进行测定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肌电噪声的增加。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心电信号,还能同时获取脉波信号。因此,例如,通过从心电信号计算心跳数、并从脉波信号计算脉搏数,从而能互相进行互补,并能提高生物信息的获取率。此外,也能获取脉波传播时间等生物信息。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用一只手握住主体部10,并将拇指移动到光电脉波传感器20上时,利用止动部11能容易地将拇指定位到光电脉波传感器20上。此外,此时,遮光罩11被拇指所按压而摇动并关闭,从而利用该遮光罩11覆盖拇指并防止干扰光的侵入,因此能进行稳定的测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遮光罩11具备向打开该遮光罩11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15,因此能使得在未握住装置1(主体部10)时遮光罩11自动打开。因此,在握住装置1时遮光罩11不会造成妨碍。由此,在握住装置1(主体部10)时能自然地进行握持,而不会被迫使用不自然的动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与主体部10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的轴为摇动轴14以可自由摇动的方式安装有遮光罩11,因此通过握住装置1(主体部10)、使拇指沿横向滑动并移动到光电脉波传感器20上这样一系列自然的动作,从而能使遮光罩11摇动并关闭以覆盖拇指的指尖。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在关闭了遮光罩11的状态下进行锁定(固定)的锁定机构16,因此在不使用装置1时,能在关闭了遮光罩11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因而,例如在携带时、掉落时等也能降低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实施方式2)

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中,在主体部10的背面侧配置了第1心电电极19a,然而也可以采用在上述凹陷17中配置第1心电电极19c的结构。

因此,接下来使用图5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2进行说明。此处,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同样的结构简化或省略其说明,主要说明其不同点。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2的外观(遮光罩关闭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左右侧视图。另外,在图5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等同的结构要素附加同一标号。

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沿着形成在光电脉波传感器20的周围的凹陷17的外缘配置有环状的第1心电电极19c。即,第1心电电极19c配置在从止动部11(遮光罩13的摇动轴14)沿主体部10的周向偏移了的位置,在用一只手(例如右手)握住主体部10时,由止动部11进行限制的一只手的拇指的指尖(指腹)接触第1心电电极19c。

由于其它结构与上述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相同或同样,因此,这里省略详细说明。另外,第1心电电极19c也可以配置在凹陷17的内侧(即、光电脉波传感器20的周围)。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用双手保持装置时,由于用一只手(拇指与其他4根手指)握住呈大致旋转椭圆体状的主体部10,并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与食指)捏住(夹住)板状的凸缘部18,因此双手分别互相支撑,因而即使长时间(例如数分钟)维持该姿势也不容易疲劳。此外,此时,虽然一只手的拇指与配置于主体部的第1心电电极19c接触、另一只手的手指(例如拇指及/或食指)与配置在凸缘部18的表面的第2心电电极19b接触,然而由于一只手的拇指的位置由沿主体部10的轴向突出设置的止动部11进行限制,并且在主体部10的侧面、与止动部11的突出设置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设置有板状的凸缘部18,因此防止了双手的手指彼此相接触。即,能在双手不接触的情况下保持装置2。其结果是,即使进行了小型化双手的手指彼此也不会接触,并且即使长时间保持也不容易疲劳,能长时间稳定地测量心电信号。特别地,该情况下,由于一对心电电极19b、19c均配置在相同面侧(正面侧),因此能容易地用肉眼确认双手的手指是否分别与一对心电电极19b、19c相接触。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主体部10的、配置有上述第1心电电极19c的区域与周围的面相比向下凹陷,因此通过将拇指的指腹抵接在凹陷17上,从而能使拇指的指尖可靠地与第1心电电极19c接触。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根据右撇子用与左撇子用,使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2的形状不同,以使得止动部11、凸缘部18左右对称。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1、2具备光电脉波传感器20,然而例如也可以使用压电脉波传感器、氧饱和度传感器来代替光电脉波传感器20。另外,光电脉波传感器20及遮光罩13并非是必须的,也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无线通信模块60将所检测、测量出的光电脉波信号、脉搏数等信息(测量数据)发送至外部的设备,然而也可以在测量中将所获取到的信息(测量数据)预先保存在装置内的存储器中,并在测量结束后与外部设备连接来对数据进行传输。

标号说明

1、2手持式心电测定装置

10主体部

11止动部

12阶梯部

13遮光罩

14摇动轴

15施力构件

16锁定机构

17凹陷

18凸缘部

19a、19b、19c心电电极(第1心电电极、第2心电电极)

20光电脉波传感器

201发光元件

201光接收元件

60无线通信模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