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812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合构件。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18日向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5-16108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内容引用到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提案有一种使用缝合针和缝合线缝合组织的缝合构件。缝合线的一端与缝合针连接,在缝合线的另一端设有环部。然而,在将缝合线穿过环部并进行了拉拽的情况下,存在缝合线松弛的情况。为了解决该问题,提案有在环部设有夹具的缝合手术用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缝合手术用针中,设于环部的夹具以相对于环部的线滑动自由的方式安装于环部。在使用这样的缝合手术用针进行生物体组织的缝合的情况下,在将针穿过了所缝合的生物体组织之后,将针穿过环部,并拉拽针。由此,环部逐渐变小,生物体组织被缝合线系紧。然后,将缝合线的端部夹入夹具内,按压夹具使其弹性变形,使缝合线固定在夹具内,从而防止线松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3729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缝合手术用针中,为了防止缝合线松弛,利用夹具把持缝合线。然而,在使组织彼此密合的状态下非常难以将缝合线夹在夹具内并进行固定,能够进行该操作的人员有限。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将组织彼此缝合、且难以产生松弛的缝合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缝合构件,该缝合构件用于缝合生物体组织,其中,该缝合构件包括:缝合针,其顶端尖锐;缝合线,其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缝合针连接,该缝合线用于缝合所述生物体组织;环状的第1环部,其能够供所述缝合针贯穿,该第1环部以与所述第2端部连接的方式设置;以及环状的第2环部,其能够供所述缝合针贯穿,该第2环部以与所述第2端部连接的方式设置,并与所述第1环部分开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可以是,所述第1方式的缝合构件还包括:第1直线部,其设于所述第2端部与所述第1环部之间;以及第2直线部,其设于所述第2端部与所述第2环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可以是,在所述第2方式的缝合构件的基础上,所述第1直线部的长度与所述第1环部的、所述第1直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之和大于所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与所述第2环部的、所述第2直线部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之和。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可以是,在所述第1方式的缝合构件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端部设有止挡件,该止挡件防止所述第1环部和所述第2环部埋入于所述生物体组织。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可以是,在所述第1方式的缝合构件的基础上,在所述第2端部设有能够识别的标记。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缝合构件,能够简单地将组织彼此缝合、且难以产生松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环部的最大长度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缝合器的图。

图4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5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7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8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9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10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11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12是表示使用以往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13是表示使用以往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14是表示使用以往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15是表示使用以往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的变形例的整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整体图。

图18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19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20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21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22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23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24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25是表示使用图1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另一方法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的整体图。

图27是表示使用图26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的整体图。

图29是表示使用图28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的变形例的整体图。

图31是表示使用图30的缝合构件缝合组织的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包括:缝合针11,其呈大致直线状,且顶端尖锐;缝合线12,其用于缝合生物体组织;第1环部13,其呈环状或圈状;以及第2环部14,其呈环状或圈状,并与第1环部13分开设置。第1环部13和第2环部14具有能够供缝合针11贯穿的内径。

缝合线12具有第1端部12a和第2端部12b,在第1端部12a连接有缝合针11。

缝合构件10还包括:第1直线部21,其设于第2端部12b与第1环部13之间;以及第2直线部22,其设于第2端部12b与第2环部14之间。即,第2端部12b成为缝合线12分成第1直线部21和第2直线部22的分支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缝合线12和第2直线部22一体形成,第1直线部21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2端部12b。此外,第1环部13的末端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1直线部21,第2环部14的末端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2直线部22。粘接剂优选聚丙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具有生物体适应性的树脂。

如图2所示,第1直线部21的长度s1a与第1环部13的、第1直线部21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s1b之和(s1a+s1b)即长度s1大于第2直线部22的长度s2a与第2环部14的、第2直线部22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s2b之和(s2a+s2b)即长度s2。

接着,说明使用上述的缝合构件10缝合生物体组织的缝合器。

所使用的缝合器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图3所示的缝合器30包括第1把持构件31、第2把持构件32、长轴构件33以及操作部(未图示)。

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设于长轴构件33的顶端。上述的缝合构件10能够与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卡合。

长轴构件33自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的基端侧延伸,并与操作部连接。操作部能够使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开闭,而且,能够将缝合构件10的缝合针11自第1把持构件31侧交接到第2把持构件32侧。

接着,说明使用缝合构件并利用缝合器缝合生物体组织的缝合方法。

另外,在下述的说明中,在说明利用明缝合线12的打结方法的顺序时,为了使附图简单化,根据需要省略缝合器进行说明。

首先,使缝合构件10的缝合针11与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卡合,将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保持为关闭的状态。未图示,利用众所周知的操作手法将内窥镜向体腔内插入,并将内窥镜的顶端引导到进行处理的对象部位,在内窥镜的视野内捕获缝合对象部位。使缝合器30自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突出。

操作者使缝合器30的顶端部向进行缝合处理的对象组织(穿孔部)靠近。操作者在利用操作部使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在打开的状态下与对象组织抵接之后,利用操作部关闭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由此,在第1把持构件31与第2把持构件32之间把持组织。通过操作操作部,将缝合构件10的缝合针11自第1组织t1穿过第2组织t2,如图4所示,缝合针11和缝合线12自第2组织t2侧突出(步骤st1)。此时,在第1组织t1侧,第1环部13和第2环部14未进入第1组织t1内而露出。

另外,在把持第1组织t1和第2组织t2时,在将穿刺缝合针11的刺入点设为p1时,自第1组织t1与第2组织t2的接合面cf到刺入点p1的距离d1长于长度s1。由此,第1环部13未越过接合面cf而位于第1组织t1侧。

接着,如图5所示,操作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省略图示),将缝合针11自第1环部13的里侧在第1环部13内穿过两次,使缝合线12缠绕于第1环部13。由此,成为半打结状态(步骤st2)。

接着,如图6所示,将缝合针11向自组织分开的方向(箭头a方向)拉拽,系紧缝合线12。由此,第1环部13越过接合面cf移动到第2组织t2侧(步骤st3)。如图7所示,通过向箭头a1方向(组织t1、t2的斜上方)拉拽缝合针11,从而紧紧地系紧缝合线12,第1组织t1和第2组织t2密合,第2端部12b进入第1组织t1。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书中,为了明确打结方法,将线彼此之间空开间隔地进行表示,但是,实际上线彼此之间是密合的。

接着,如图8所示,操作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省略图示),并将缝合针11自第2环部14的里侧在第2环部14内穿过一次。通过使穿过了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与自第1环部13朝向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a在里侧交叉,从而形成环l1(步骤st4)。

接着,如图9所示,操作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省略图示),将缝合针11自环l1的近前侧(与将缝合线12穿过第2环部1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环l1内穿过一次(步骤st5)。

接着,如图10所示,将缝合针11向自组织分开的方向(箭头a方向)拉拽,系紧缝合线12(步骤st6)。由此,第2环部14也越过接合面cf并与第1环部13密合。如图11所示,通过向箭头a1方向(组织t1、t2的斜上方)拉拽缝合针11,从而紧紧地系紧缝合线12,完成外科打结。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缝合构件40中,如图12所示,设有缝合线41和一个环部42。

与上述的步骤st1和步骤st2相同,在使用缝合器将缝合构件40的缝合针11自第1组织t1穿过第2组织t2之后,使缝合线41在环部42缠绕两圈。此时,在接下来的步骤中,由于需要供缝合针11穿过,因此,需要在第1组织t1和第2组织t2与环部42之间设置间隙g1。

接着,如图13所示,通过使穿过了环部42的缝合线41与朝向环部42的缝合线41a在里侧交叉,从而形成环l2,并自里侧穿过间隙g1。

接着,将缝合线41自近前侧穿过环l2内(参照图14),将缝合线41向自组织分开的方向(箭头a方向)拉拽,系紧缝合线41(参照图15)。

如上所述,为了利用以往的缝合构件40进行外科打结,需要设置间隙g1,因此,最终导致系紧缝合线41之后仍残留有间隙g1。因而,无法紧紧地紧固第1组织t1和第2组织t2,而产生松弛。

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包括第1环部13和与第1环部13分开设置的第2环部14,因此,使用缝合器30这样的经由内窥镜而被导入的处理器具,能够简单地将组织彼此缝合。另外,由于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的设置间隙g1,因此,难以产生松弛。

另外,由于设有第1直线部21和第2直线部22,因此,容易在第1组织t1与第2组织t2的接合面cf附近制作结头。

另外,由于首先将缝合线12两次穿过第1环部13,因此,通过使长度s1长于长度s2,能够简单地将缝合线12在第1环部13内穿过。

另外,由于自接合面cf到刺入点p1的距离d1长于长度s1,因此,在紧固第1组织t1和第2组织t2时,通过向箭头a方向施加张力,从而使第1环部13移动到接合面cf上、或跨过接合面cf移动到第2组织t2侧。由此,能够对第1组织t1和第2组织t2施加期望的张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第1直线部21和第2直线部22。例如,如图16所示,可以在第2端部12b直接设置第1环部13和与第1环部13分开的第2环部14。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缝合线12和第2直线部22一体形成、第1直线部21与第2端部12b粘接而成的结构,但自第2端部12b分支第1直线部21和第2直线部22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可以是缝合线12和第1直线部21一体形成、第2直线部22与第2端部12b粘接的结构。

另外,缝合针11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定,为与缝合器相对应的形状即可。另外,在腹腔镜手术、剖腹手术中,如图17所示,也可以代替直线状的缝合针11而具有弯曲的曲针(缝合针)11a。

此外,长度s1设为长于长度s2,但长度s1也可以与长度s2相同。

另外,由于最终使缝合线12穿过第2环部14并进行紧固,因此,优选第2环部14的刚性比第1环部13的刚性高。

使用了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的缝合方法可以如下所示地进行变更。

[缝合方法的变更例1]

使用图18和图19说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的缝合方法的第1变更例。

在本变更例中,步骤st4和步骤st5中的缝合线的穿过方法与上述的缝合方法不同,对于这一点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本变更例的步骤st4中,将缝合针11自第2环部14的近前侧在第2环部14内穿过一次。使穿过了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与自第1环部13朝向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a在里侧交叉。然后,将缝合针11自里侧穿过由第1环部13、缝合线12a、第2环部14、第1直线部21以及第2直线部22形成的环l3。

接着,如图19所示,将缝合针11自近前侧穿过由穿过了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和自第1环部13朝向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a形成的环l4(步骤st5)。

然后,与上述的步骤st6相同,将缝合针11向自组织分开的方向(箭头a方向)拉拽,并系紧缝合线12,从而完成外科打结。

在本变更例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方法相同的效果。

[缝合方法的变更例2]

使用图20至图25说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的缝合方法的第2变更例。

在上述的缝合方法中,使用了外科打结,但本变更例中,使用“正结”或“反结”,因此,步骤st2、st4、st5的缝合线的穿过方法不同。以下,对于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步骤st2中,如图20所示,操作第1把持构件31和第2把持构件32(省略图示),将缝合针11自第1环部13的里侧在第1环部13内穿过一次,使缝合线12缠绕于第1环部13。

然后,将缝合针11向自组织分开的方向(箭头a方向)拉拽(步骤st3:参照图21)。

在正结的情况下,在步骤st4中,如图22所示,将缝合针11自第2环部14的里侧在第2环部14内穿过一次,通过使穿过了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与自第1环部13朝向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a在里侧交叉从而形成环l1。

将缝合针11自环l1的近前侧(与将缝合线12穿过了第2环部14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在环l1内穿过一次(步骤st5:参照图23)。

在反结的情况下,在步骤4中,如图24所示,将缝合针11自第2环部14的里侧在第2环部14内穿过一次,通过使穿过了第2环部14的缝合线与自第1环部13朝向第2环部14的缝合线12a在近前侧交叉从而形成环l1(步骤st4)。将缝合针11自环l1的里侧(与将缝合线12穿过了第2环部14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在环l1内穿过一次(步骤st5:参照图25)。

然后,在正结和反结的任一方式的情况下,均与上述的步骤st6相同,通过将缝合针11向自组织分开的方向(箭头a方向)拉拽并系紧缝合线12,从而完成结扎。

如本变更例所示,使用正结和反结的任一方式,均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方法相同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26和图27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50在包括橡胶环(止挡件)51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不同。另外,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6所示,橡胶环51设于缝合线12的第2端部12b。橡胶环51以覆盖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2端部12b的第1直线部21的方式配置。另外,还可以不利用粘接剂固定第1直线部21,而利用橡胶环51固定第1直线部21。

在步骤st2和步骤st6中,在紧固缝合线12时,如图27所示,存在对第1组织t1内的缝合线12b向箭头b方向施力的情况。此时,橡胶环51成为止挡件,利用橡胶环51防止配置于基端侧的第1直线部21和第2直线部22埋入于第1组织t1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50,由于能够防止第1直线部21和第2直线部22埋入于第1组织t1内,因此,使第1环部13和第2环部14可靠地位于第1组织t1上。因而,即使在超出需要地对缝合线12施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缝合。

另外,还可以在第2端部12b的橡胶环51设有能够识别的标记。操作者通过以该标记为记号拉拽缝合针11、或缝合线12,从而能够防止第1环部13和第2环部14埋入。

[第3实施方式]

使用图28和图29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60中,在环包括三个以上的环部(例如四个环部)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不同。另外,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10相同的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60中,如图28所示,在缝合线12的第2端部12b设有第1环部61、第2环部62、第3环部63以及第4环部64。

缝合构件60包括设于第2端部12b与第1环部61之间的第1直线部71、设于第2端部12b与第2环部62之间的第2直线部72、设于第2端部12b与第3环部63之间的第3直线部73以及设于第2端部12b与第4环部64之间的第4直线部74。即,第2端部12b成为缝合线12分成第1直线部71、第2直线部72、第3直线部73以及第4直线部74的分支点。

分支的方式没有特殊限定,例如,将多条线合股而形成缝合线12,通过将合股而成的线解开而形成直线部71、72、73、74、环部61、62、63、64。

第2直线部72的长度与第2环部62的、第2直线部72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之和即长度s2同第3直线部73的长度与第3环部63的、第3直线部73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之和的长度、以及第4直线部74的长度与第4环部64的、第4直线部74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之和的长度分别相同。

第1直线部71的长度与第1环部61的、第1直线部71的长度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之和即长度s1长于长度s2。

接着,说明使用缝合构件并利用缝合器缝合组织的缝合方法。

缝合线12穿过环部的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将缝合线12穿过环部的顺序。

首先,将缝合针11在第1环部61内穿过两次。接着,将缝合针11在第2环部62内穿过一次。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进行步骤st3、st4、st5。接着,将缝合针11在第3环部63内穿过一次。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进行步骤st3、st4、st5。接着,将缝合针11在第4环部64内穿过一次。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进行步骤st3、st4、st5。由此,完成组织的缝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60,由于包括第2环部62、第3环部63以及第4环部64,因此,进行三次步骤st5的缝合线12的系紧。由此,在想要增加将缝合线12打结的次数时是有效的。

另外,在较浅地缝合组织的情况下,如图29所示,与较深地缝合的情况相比,想要将刺入点p1设于靠近接合面cf的位置。该情况下,由于自缝合线12的第2端部12b分支有环部61、62、63、64,因此,在将刺入点p1设于靠近接合面cf的位置时,距离d1也长于长度s1。因而,在较浅地缝合组织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变形例]

使用图30和图3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缝合构件。

在本变形例的缝合构件80中,如图30所示,由于第1环部91、第2环部92、第3环部93第4以及环部94的配置与第3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60不同,因此,对于这一点进行说明。

在本变形例的缝合构件80中,自缝合线12的第2端部12b分支有第1直线部81和第1环部91以及第2直线部82和第2环部92。在第2环部92依次直列配置有第3直线部83和第3环部93以及第4直线部84和第4环部94。

第3直线部83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2环部92。第4直线部84利用粘接剂固定于第3环部93。第3直线部83和第4直线部84的固定的方式没有特殊限定,可以是第3直线部83缠绕于第2环部92、第4直线部84缠绕于第3环部93。

将缝合线12穿过环部的顺序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首先,穿过两次第1环部91,将缝合针11在第2环部92内穿过一次。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进行步骤st3、st4、st5。接着,将缝合针11在第3环部93内穿过一次。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进行步骤st3、st4、st5。将缝合针11在第4环部94内穿过一次。然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进行步骤st3、st4、st5。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构件80,由于包括第2环部92、第3环部93以及第4环部94,因此,进行三次步骤st5的缝合线12的系紧。由此,在想要增加将缝合线12打结的次数时是有效的。

另外,在较深地缝合组织的情况下,与较浅地缝合的情况相比,如图31所示,想要使刺入点p1远离接合面cf。该情况下,由于串联连接有第2环部92、第3环部93以及第4环部94,因此,通过将刺入点p1设于远离接合面cf的位置,从而使第4环部94位于接合面cf上、或跨过接合面cf。由此,能够对组织彼此施加期望的张力。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以及其他的变更。本发明不受上述的说明限定,而仅受附加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将组织彼此缝合、且难以产生松弛的缝合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s1a、第1直线部的长度;s1b、第1环部的最大长度;s2a、第2直线部的长度;s2b、第1环部的最大长度;t1、第1组织;t2、第2组织;10、50、60、80、缝合构件;11、缝合针;11a、曲针(缝合针);13、第1环部;14、第2环部;21、第1直线部;22、第2直线部;51、橡胶环(止挡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