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脑卒中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54376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脑卒中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中风病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它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类型。临床常见的症状有言语不清、嘴歪、肢体麻木、活动不灵、突发眩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甚至昏迷等多种表现。中风病以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闻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大多还倾向于“风火痰瘀虚”五大主因,但各家的立论有所不同。中风之“风”,尤其是急性出血性中风,多强调“内风旋动”,是由于肝肾阴精亏耗,阴亏于下,风动于上。中风之后,由于痰浊、瘀血内阻,瘫肢失用,营卫失于正常功能,机体失去了抵御外邪的能力,致“虚而受邪”,风邪入侵,夹痰浊瘀血阻于患肢。痰瘀痹阻经脉是中风的重要病机,这是所有学者的共识,而且多数人认为瘀血是因,痰由瘀生,痰瘀痹阻,且贯穿中风始终。“火”主要是内生之火,心肝之火。认为中风病以阴虚为本,总的病机是肝、肾、心三经阴阳失去平衡,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使气血向上冲逆犯脑,震扰脑络,病位在脑。“虚”主要是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血瘀是对一切中风病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病机。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已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ct及mri的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及诊断等方面有了不少进展,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被认为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而益气活血法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疗法受到普遍重视。随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和防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益气活血法作用机制研究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目前,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药,一种是以“补阳还五汤”或原方加减,二是自拟方。后者遵益气活血之法,但方药较“补阳还五汤”有较大变化。在药物剂型上,除传统的汤剂以外,还出现了注射剂、丸药、胶囊、口服液等。缺血性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等临床特点。近年来由于治疗时间窗“缺血半暗带”概念提出,使超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从目前所用的中药制剂看,大多还是20世纪70年代制剂,因此必须采用先进工艺,研究疗效确切、作用迅速、剂型适宜的新制剂以利于本病抢救,达到治疗目的。此外,制定合理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加强现代医学成果在益气活血法研究中的应用,才能较深层次地揭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机理和益气活血法作用机制。

中医药理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已经研制成功多种治疗中风病的中成药,如华佗再造丸、当归补血汤、脑血康口服液、脑宁康胶囊等,在临床上均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上述中成药偏重于活血化淤通络作用,缺乏益气、醒脑的功能,而后者在中风病康复期尤为重要。中医对中风病的病因认识,一是因为与“气滞血瘀”有关,这相当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二是认为与风、火、痰有关,如肝风内动、肝火上炎、风火挟痰,这相当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大致可归纳为气虚、痰浊、淤血三大类病因。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阻络,痰湿闭塞锁窍,形成偏瘫痿废、手足不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所以,对中风病当益气活血、化痰通络、醒脑开窍论治。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气旺则血畅瘀消”,益气能增强活血化瘀功能。为此,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开发了本发明的“益气醒脑口服液”,经长期临床应用,效果甚为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脑卒中的中药组合物,及以该中药组合物作为活性成份的中药复方制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该中药组合物和复方制剂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治疗脑卒中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黄芪500-700份,川芎350-450份,红花180-220份,桃仁350-450份,丹参350-450份,珍珠母350-450份,胆南星180-220份,枳实180-220份,炙远志180-220份,石菖蒲180-2200份,生地黄500-700份。

优选的,所述的治疗脑卒中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黄芪600份,川芎400份,红花200份,桃仁400份,丹参400份,珍珠母400份,胆南星200份,枳实200份,炙远志200份,石菖蒲200份,生地黄600份。

本发明的治疗脑卒中的中药组合物由黄芪、丹参等十一味中药组成。方中以大力补气的黄芪为君药,意在气旺则血畅瘀消、津化痰消、经脉畅通;辅以丹参、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淤;佐以胆南星、石菖蒲、炙远志化痰通络、醒脑开窍;使以枳实理气化痰,协诸药通达病所,共奏益气活血、醒脑开窍之功。本方为“补阳还五汤”的化裁之作。补阳还五汤系清代名医王清任创造的方剂,载于《医林改错》,为中风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之症所设,临床用之于中风病后遗症每多获效。该方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方中重用补气之品,辅以活血和菅、化淤通络之药,可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本发明根据临床所见中风病的病症及其病机,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的基础上,增加理气化痰、醒脑开窍的功能。本发明认为,中风病在脑与心,心(脑)为人体最大、最重要的窍络,心(脑)窍不开,通体之络则无以通,所成之血瘀亦无以化。故对中风病治疗强调醒脑开窍之功能,在本方中增加了石菖蒲、炙远志。方中还添加了胆南星、枳实二味,以使腑气通、痰热化、气血行,半身不遂、神志障碍等得以改善。根据现代人的体征情况,本发明将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量适当减少,减去地龙、当归、赤芍,另添丹参,灵巧地运用了益气活血通络的原则,使气血流通,瘀化脉畅。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适应症为气虚血瘀,风痰阻络,痰湿蒙塞心神等症。用于中风病的中经、中络证(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和中腑、中脏证(即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后遗症期之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苔白、脉缓等。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治疗脑卒中的中药复方制剂,以上述的治疗脑卒中的中药组合物作为活性成分。

优选的,所述的治疗脑卒中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剂型为口服液。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的治疗脑卒中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处方配比称取原料药,加入12倍体积量的水煎煮1h,煎煮3次,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40~1.45(50~55℃),待冷至室温,加入95%乙醇调节溶液醇浓度至60%,静置48h,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加水至足量,滤过,分装,即得。

本发明通过正交设计法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醇沉浓度对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在缺血性再灌注大鼠模型上的疗效,通过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sod、mda、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为评判标准,筛选最佳的制备工艺。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当提取时间为1h,加12倍量水提取3次,以60%乙醇醇沉(即a3b1c3d2)的工艺条件下,缺血性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18.68±1.15%、脑组织含水量73.42±1.48%、血脑屏障通透性eb为36.86±9.21μg/g、脑组织sod、mda分别为81.06±10.97nmol/mgprot和13.58±4.96nmol/mgprot,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为158.32μg/ml,沉淀较少,综合评定结果最佳。结论:通过药效学结合正交试验法筛选出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最佳的提取工艺为a3b1c3d2,三批中试样品质量稳定,适合作为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提取工艺。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的治疗脑卒中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脑卒中的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上述的治疗脑卒中的中药复方制剂在制备治疗脑卒中的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益气醒脑饮为“补阳还五汤”的化裁之作,由黄芪,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珍珠母,胆南星,枳实,炙远志,石菖蒲,生地黄等十一味中药组成。方中以补气固表的黄芪为君药,意在气旺则血畅瘀消、津化痰消、经脉畅通;辅以丹参、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淤;佐以胆南星、石菖蒲、炙远志化痰通络、醒脑开窍;使以枳实理气化痰,协诸药通达病所,共奏益气活血、醒脑开窍之功;

2、本发明通过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以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sod、mda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合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来评判工艺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以提取时间为3h,加12倍量水提取1次,60%乙醇醇沉是益气醒脑饮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三批样品的在缺血性再灌注大鼠模型实验结果也显示工艺稳定,疗效确切,同时也符合质量标准对于样品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要求(>50μg/ml)。故而采用此方法作为益气醒脑饮的提取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达到最优的临床疗效。

附图说明

图1.各组大鼠缺血性再灌注后脑组织梗死面积结果(**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图2.各组大鼠缺血性再灌注后脑大脑含水量结果(*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图3.各组大鼠脑血脑屏障通透性eb含量的影响结果(**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图4.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sod、mda变化的结果(*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图5.光镜下大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照片。

图6.各组益气醒脑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检测结果。

图7.三批中试样品的病理切片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以线栓法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sod、mda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指标为评判标准,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ja2003a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dhp-9272型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h-600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ky200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5415r离心机(eppendrof公司);1200lc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公司)。

1.2试药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以下简称益气醒脑饮,中药材采购自铜陵禾田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由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制剂室制备);药用酒精(太仓新太药用酒精厂,批号160601);脑血康(山东昊福药业集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51106);0.9%氯化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d15101402);水合氯醛(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60426);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biobasicinc,批号:lj0508b1009j);伊文思蓝(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60218);甲醛溶液(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60304);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1920-201505);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3动物spf级sd雄性大鼠,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码:scyk(沪)2013-0016;饲养条件:室温20~25℃,湿度40~70%,标准饲料,动物自由饮食和饮水,光线12h明暗自动转换。

2.方法与结果

2.1正交设计观察益气醒脑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水提醇沉法是广泛应用于中药的提取方法,其操作方法简单,生产成本低廉,适合规模化运用。本实验对工艺采用正交设计,以加水量(a)为药材总量的4倍、8倍、12倍,提取时间(b)1h、2h、3h,提取次数(c)1次、2次、3次,醇沉浓度(d)40%、60%、80%为影响因素;以大鼠脑梗死面积、血脑通透性、损伤脑匀浆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变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为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见表1。

表1正交影响因素设计

2.2栓线法制备动物模型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6只,提前7天给药;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0.9%nacl灌胃(3ml/kg);阳性对照组给予脑血康(45mg/kg);益气醒脑1~9组分别给予不同提取工艺的益气醒脑饮(3ml/kg)。第7天给药1h后,将大鼠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颈正中切口,分离、结扎左侧颈总动脉近心端、颈外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根部结扎该分枝。分离左侧颈内动脉,沿颈内动脉向下分离翼颚动脉,在颈内动脉近端备线、远端放置动脉夹,颈总动脉分叉切口,插入栓线,深度为18mm,栓线进入颈内动脉,入颅至大脑前动脉,阻断大脑中动脉所有血流来源。撤掉动脉夹,扎紧备线,外留1cm长线头,缝合皮肤。脑缺血2h后,轻轻提拉所留线头至颈总动脉切口处,血流再灌注。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处理外,其余步骤同上。术后放入笼中饲养观察。各组在脑缺血后30min灌胃给药1次。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存活大鼠ttc染色,采用photoshop软件计算脑梗死和全脑面积比例,计算脑组织含水量,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组织sod、mda的影响。

2.3统计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_±s)表示,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a-wayanova)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h脑组织出现梗死,模型组大鼠的脑梗死比例为30.32±2.12%;与模型组相比,益气醒脑饮各组和阳性对照组脑梗死比例均降低,其中益气醒脑5组梗死比例为18.25±1.86%,益气醒脑7组为18.68±1.15%,益气醒脑9组为18.41±3.07%,阳性对照组为19.1±1.78%与其他治疗组相比疗效最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图1。

2.5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含水量增加。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醒脑1~9组和阳性对照脑血康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差异不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图2。

2.6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模型大鼠经尾静脉注射2%的伊文思蓝-0.9%nacl溶液(4ml/kg)。注射2h后,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生理盐水溶液(3ml/kg)麻醉大鼠,打开胸腔,从左心室插入注射针头,于右心耳部处剪一小口,向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至右心耳流出液变清亮,打开颅腔取脑损伤部位约100mg脑组织,加入3ml甲酰胺中,50℃水浴72h,1500rpm/min,离心10min,上清液630nm测定其od值。

实验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脑eb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比较,益气醒脑各组和阳性对照组(34.66±12.95μg/g)的脑组织eb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益气醒脑饮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脑eb含量;益气醒脑各组中,益气醒脑5组为36.64±19.8μg/g,益气醒脑7组36.86±9.21μg/g,益气醒脑9组为32.45±12.3μg/g,三组减低程度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结果见图3。

2.7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sod、mda变化的结果

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存活大鼠,用10%水合氯醛生理盐水溶液(3ml/kg)麻醉,取少量脑损伤部位脑组织,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显示,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脑组织sod的含量均有显著上升;其中阳性对照组81.53±9.71nmol/mgprot,益气醒脑5组81.59±11.88nmol/mgprot,益气醒脑7组81.06±10.97nmol/mgprot,益气醒脑9组78.69±17.86nmol/mgprot四组的脑组织sod的含量上升程度较其他各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脑组织mda的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阳性对照组11.82±7.29nmol/mgprot,益气醒脑5组13.98±4.59nmol/mgprot,益气醒脑7组13.58±4.96nmol/mgprot,益气醒脑9组12.09±7.65nmol/mgprot四组的脑组织mda的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图4。

2.8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

光镜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皮层各神经元层次清楚和排列整齐,未见水肿及出血,脑内神经元核仁清晰,神经细胞无肿胀,间质小血管无充血和水肿。模型组大鼠梗塞侧脑组织皮层结构排列紊乱,神经元肿胀,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细胞周围明显水肿;神经元结构不清晰,细胞呈皱缩状、细胞核固缩消失;益气醒脑饮1~9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梗塞侧脑组织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地减轻,部分神经元呈不规则形态,神经元皱缩,细胞核浓染,细胞周围间隙增宽,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减轻。见图5。

2.9各组益气醒脑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检测结果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按表1中的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0nm。理论板数按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计算应不低于5000。

表1流动相梯度洗脱

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20%乙腈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20μg的溶液,即得。精密量取各组益气醒脑饮10ml,离心(14000rpm/min)5min,取上清液2ml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每个样品测定3次。

结果显示,益气醒脑5组、益气醒脑6组、益气醒脑7组和益气醒脑9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较其他各组高。结合正交设计发现,当醇沉浓度达到80%时,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明显大幅度降低,而60%的醇沉浓度较40%的醇沉浓度,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虽有降低,但幅度不大,而用40%乙醇醇沉后,液体较为浑浊,容易产生沉淀影响成品质量,而在用60%乙醇醇沉后,提取液澄明度得到了较大提高,沉淀明显减少。

2.10三批中试实验结果

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益气醒脑5组、益气醒脑7组,益气醒脑9组三组综合药效结果最佳,考虑到益气醒脑饮为中药口服液,故结合药效结果,选定a3b1c3d2为最优提取工艺。

根据上述工艺生产三批中试样品,通过缺血性再灌注大鼠模型的以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sod、mda、样品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和病理切片,考察提取工艺的稳定性。详见表2,图7。

表2三批中试样品的结果

(*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3.讨论

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是临床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易患部位,因而大、小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产生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是实验室研究药物最常用的动物模型(吴国泰,王瑞琼,曾立斌,夏仁福,任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规范与评价[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06):46-50.)。常用的造模方法包括:开颅手术法、微栓子栓塞法、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法、线栓法等。其中线栓法由于具有缺血部位相对恒定、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以准确控制、操作简单、对动物影响较小等优点,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贾淑伟,夏青.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与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4):33-35.);此法建立的脑缺血模型,其脑梗塞范围大小的差异较小,对评价药效较好,且其操作简便,仅需作颈部手术,不需开颅。有文献报道大鼠在mcao后2h左右,脑梗塞区域比较明显而且相对稳定,缺血2h,再灌注24h左右,细胞凋亡达到高峰(赵涓涓,柯国平,汤俊,黄娟,黎莉.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鼠模型的脑水肿和脑梗死比的变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04):366-369.),此时处于梗塞区周边的细胞是治疗的主要靶点。因此,为了便于观察药物疗效,本发明在实验中选取了脑缺血2h再灌注24h作为本试验mcao模型。本试验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h再灌注24h损伤模型,观察益气醒脑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中医对中风病的病因认识,一是因为与“气滞血瘀”有关,这相当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二是认为与风、火、痰有关,如肝风内动、肝火上炎、风火挟痰,这相当于出血性脑血管病(姚巧林.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j].中国临床康复,2006,(27):131-133.);大致可归纳为气虚、痰浊、淤血三大类病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气旺则血畅瘀消”,益气能增强活血化瘀功能。本发明益气醒脑饮为“补阳还五汤”的化裁之作,由黄芪,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珍珠母,胆南星,枳实,炙远志,石菖蒲,生地黄等十一味中药组成。方中以补气固表的黄芪为君药,意在气旺则血畅瘀消、津化痰消、经脉畅通;辅以丹参、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淤;佐以胆南星、石菖蒲、炙远志化痰通络、醒脑开窍;使以枳实理气化痰,协诸药通达病所,共奏益气活血、醒脑开窍之功。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神经功能行为异常、脑梗死面积增大、脑组织形态结构改变是脑缺血再灌注导致脑损伤的主要表现,是研究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发病机制的首要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是机体保持脑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基础和生理机制,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止有害物质入脑,但同时也限制了许多药物的脑内转运,使药物在脑内难以达到适宜的浓度而不能满足脑部疾病治疗的要求,是脑部疾病治疗新的思路与方法(王利苹,奉建芳,胡凯莉.芳香开窍中药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06):949-954.),有文献报道发现脑组织内eb含量在出血后6h即迅速上升,1天~3天时间段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表明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加(滕伟禹,高岩,田力,刘宏丽,葛宇松,张朝东.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mrna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04):330-332.)。

中医传统复方的开发是现代中药产业化研究的热点,而工艺研究是其难点之一(杨培民,曹广尚.药效学结合正交实验优选重楼克感滴丸的提取工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01):11-13.)。由于中药组成复杂,尤其复方制剂,药效成分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故而,以单一的指标物质来衡量一个复方中药制剂的疗效存在客观片面性,本发明通过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模型,以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姜习灸,陆国才,顾长虹,袁伯俊.醒脑饮药效学实验观察[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4,(03):34-36+65.)、脑组织sod、mda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合有效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来评判工艺优越性,可以有效规避这一缺陷。而实验结果表明以提取时间为3h,加12倍量水提取1次,60%乙醇醇沉(即a3b1c3d2)是益气醒脑饮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三批样品的在缺血性再灌注大鼠模型实验结果也显示工艺稳定,疗效确切,同时也符合质量标准对于样品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要求(>50μg/ml)。故而采用此方法作为益气醒脑饮的提取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达到最优的临床疗效。

以上已对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