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充气式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3215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医用充气式止血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充气式止血带。



背景技术:

伤者的肢体出血,为减少血流量,通常需要为伤者进行压迫止血。目前通用的压迫止血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临床上常用的压迫止血软胶管,但是软胶管适用于静脉抽血及输注使用,对于外伤的大量出血难以达到压迫止血目的;另外一种是单兵战备物资中配备的扭转式止血带,主要是通过金属扭杆不停旋转,收紧止血带,使士兵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自行压迫止血。然而在战场这种紧急环境下,扭转式止血带操作费时费力,耽误伤者抢救时间。并且扭转式止血带在压迫止血时,松紧度调节十分不便,如果将伤者束缚时间较长后,还可能出现肢体末端缺血性坏死的情况,反而加重伤者的病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充气式止血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医用充气式止血带,包括带体、卡扣座和扣体,所述带体的一端固接有所述卡扣座,所述带体另一端穿设在所述扣体中并从所述扣体中延伸出一部分,通过所述卡扣座与所述扣体的相互配合可将所述带体锁定,从所述扣体中延伸出的部分带体可以调节锁定后带体的松紧程度;所述带体的内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的一端分别设有一个进气管和一个排气管;所述卡扣座上固接有控气基座,所述控气基座的内部开设有充气腔、充气控制腔和排气控制腔,其中在所述充气腔中安装有可拆卸的高压气瓶,所述充气控制腔和所述排气控制腔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充气腔的一侧,而在所述充气控制腔与所述充气腔之间通过开设穿刺通道将两者连通,所述穿刺通道中安装有可横向移动的穿刺针,所述穿刺针为中空结构;所述充气控制腔中安装有充气按钮,按压所述充气按钮与所述穿刺针抵接,并推动所述穿刺针横向移动穿刺所述高压气瓶,所述充气控制腔的下部连通有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与所述气囊中的进气管接通为所述气囊充气;所述排气控制腔连通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所述气囊中的排气管连通,并且在所述排气控制腔中安装有排气按钮控制所述排气通道中气体的排放。

进一步地,在所述控气基座的侧壁开设有气瓶安装孔,所述气瓶安装孔与所述充气腔连通,所述高压气瓶与所述气瓶安装孔螺接固定,并且在所述高压气瓶连接端的底部固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控气基座的顶面安装有压力表,通过所述压力表监控所述充气腔内部的气压值。

进一步地,在所述带体邻近控气基座的一端设有隐藏所述高压气瓶的暗袋,在所述带体上还连接有侧边带,所述侧边带一侧缝接在所述带体上,另一侧通过设置魔术贴与所述带体粘接,并且所述侧边带覆盖在所述暗袋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扣体包括目字扣和卡舌,所述目字扣与所述卡舌一体成型并位于所述卡舌的上方,所述带体穿设在所述目字扣中固定,而所述卡舌插入所述卡扣座内部将所述带体锁定。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按钮包括充气按压头、充气压杆和底盘,所述充气压杆的上端与所述充气按压头固接,并且在所述充气压杆与所述充气按压头的连接部位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充气压杆的下端与所述底盘固接,所述充气压杆从与所述底盘连接的连接端至与所述充气按压头连接的连接端,为截面积逐渐增大的结构;所述充气控制腔包括充气上腔和充气下腔,所述充气上腔与所述充气下腔一体成型并相互连通,且所述充气上腔位于所述充气下腔的上方,而所述底盘覆盖住所述充气上腔的底部开口,所述底盘为密封盘,在所述充气下腔中设有弹簧,并位于所述底盘与所述充气下腔的底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穿刺针间隙设置在所述穿刺通道中,在位于所述充气腔中的部分穿刺针上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穿刺针侧壁固接,另一端固接在所述控气基座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控制腔竖向贯穿该控气基座设置;所述排气按钮包括排气按压头、排气压杆和底盘,所述排气压杆的顶部连接有所述排气按压头,所述排气按压头位于所述排气控制腔的上方,所述排气压杆的底部连接有底盘,并且所述底盘全部覆盖住所述排气控制腔的底部开口,所述底盘为密封盘,所述排气压杆上套设有弹簧,并位于所述排气按压头的下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带体压迫伤者创口,并且扣体与卡扣座相互配合锁紧带体,为患者实施压迫止血,并且从扣体中延伸出的一部分带体,还能调节带体锁紧后的松紧程度。带体固定在伤者压迫部位后,控气基座中的充气腔中安装有高压气瓶。按压充气按钮,充气按钮便挤压穿刺针横向移动,并穿刺高压气瓶瓶口的封膜,将气体释放至充气腔,气体从中空的穿刺针流通向充气控制腔,而充气控制腔连通有充气通道,气体从控气基座的充气通道流通向气囊的进气管,为气囊充气。充气后的带体,束缚在伤者压迫部位使压力增大,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如果因气囊中充气过多,导致止血带压力过大,可以按压排气按钮将气囊中的气体向外部排放,减小本医用充气式止血带的压力。因此,本医用充气式止血带在使用过程中,不但可以实现压迫伤者的压力可调节,带体锁紧的松紧程度可调节,而且方便使用者自我急救操作,为伤者急救节约时间,适用于紧急环境下为伤者压迫止血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用充气式止血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控气基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卡扣座与气瓶。

图中,100-带体;110-侧边带;200-卡扣座;300-扣体;310-目字扣;320-卡舌;400-控气基座;410-充气腔;420-充气控制腔;421-充气上腔;422-充气下腔;430-排气控制腔;440-充气按压头;450-充气压杆;460-底盘;470-排气按压头;480-排气压杆;490-排气通道;500-高压气瓶;510-密封圈;600-压力表;700-穿刺针;80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充气式止血带,包括带体100、卡扣座200和扣体300,所述带体100的一端固接有所述卡扣座200,所述带体100另一端穿设在所述扣体300中并从所述扣体300中延伸出一部分,通过所述卡扣座200与所述扣体300的相互配合可将所述带体100锁定,从所述扣体300中延伸出的部分带体100可以调节锁定后带体100的松紧程度。所述带体100的内部设置有气囊(图中未示出),所述气囊的一端分别设有一个进气管(图中未示出)和一个排气管(图中未示出)。所述卡扣座200上固接有控气基座400,所述控气基座400的内部开设有充气腔410、充气控制腔420和排气控制腔430,其中在所述充气腔410中安装有可拆卸的高压气瓶500,其中高压气瓶500的瓶口设有封膜将气体密封。所述充气控制腔420和所述排气控制腔430分别间隔设置在所述充气腔410的一侧,而在所述充气控制腔420所述充气腔410之间通过开设穿刺通道将两者连通,所述穿刺通道中安装有可横向移动的穿刺针700,所述穿刺针700为两端有开口内部是中空的结构。所述充气控制腔420中安装有充气按钮,按压所述充气按钮与所述穿刺针700抵接,并推动所述穿刺针700横向移动穿刺所述高压气瓶500,所述充气控制腔420的下部连通有充气通道,所述充气通道与所述气囊中的进气管接通为所述气囊充气。所述排气控制腔430连通有排气通道490,所述排气通道490与所述气囊中的排气管连通,并且在所述排气控制腔430中安装有排气按钮控制所述排气通道中气体的排放。

采用以上结构,在伤员受伤的紧急情况下,本医用充气式止血带可以将带体100绑缚在伤者有创口的肢体上,通过扣体300与卡扣座200的相互配合,将带体100锁紧在伤者肢体上。并且带体100从扣体300中延伸出一部分,而这部分带体100可以用来调节带体100锁紧的松紧程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向下按压充气按钮,在充气按钮向下的行程中,充气按钮与横向设置在穿刺通道中的穿刺针700相抵,穿刺针700被动向充气腔410中移动,并直接刺穿高压气瓶500的瓶口封膜,气体从高压气瓶500中释放到充气腔410中。由于穿刺针700的两端为开口,而内部为中空结构,因此气体从充气腔410中流通向充气控制腔420中,而充气控制腔420连通有充气通道,将气体接通向气囊的进气管为气囊充气,因此设置在带体100内部的气囊呈充气状态,实现为患者压迫止血。如果气囊充气后压迫过紧,还可以按压排气按钮,将气体从气囊的排气管向外排放,缓解带体100的压力。本医用充气式止血带方便伤者自我急救,节约急救时间,并且压迫止血时带体100的松紧程度可调节,压迫止血的压力也可调节,提高使用时的灵活度,适用于战场等紧急场合使用。

作为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所述控气基座400的侧壁开设有气瓶安装孔。所述气瓶安装孔与所述充气腔410连通,所述高压气瓶500与所述气瓶安装孔螺接固定,并且在所述高压气瓶500连接端的底部固设有密封圈510。将高压气瓶500安装在充气腔410中,当穿刺针700刺破高压气瓶500的开口封膜释放出气体时,密封圈510可以阻止气体从气瓶安装孔处泄露。螺接的高压气瓶500还可以在气瓶中的气体释放完后,及时更换高压气瓶500,实现反复使用本医用充气式止血带。

所述控气基座400的顶面安装有压力表600,通过所述压力表600监控所述充气腔410内部的气压值。压力表600方便实时监测充气腔410中的气压值,便于使用者调节带体100的压力,为伤者的创口压迫止血。

在所述带体100邻近控气基座400的一端设有隐藏所述高压气瓶500的暗袋(图中未示出),在所述带体100上还连接有侧边带110。所述侧边带110一侧缝接在所述带体100上,另一侧通过设置魔术贴与所述带体100粘接,并且所述侧边带110覆盖在所述暗袋的表面。当高压气瓶500位于暗袋中,侧边带110可以将高压气瓶500覆盖,对高压气瓶500进行掩盖和保护。

所述扣体300包括目字扣310和卡舌320,所述目字扣310与所述卡舌320一体成型并位于所述卡舌320的上方。所述带体100穿设在所述目字扣310中固定,而所述卡舌320插入所述卡扣座200内部将所述带体100锁定。带体100穿设在目字扣310中固定,并且从目字扣310中延伸出的部分带体100,可以调节带体100锁紧后的松紧程度。而位于目字扣310下方的卡舌320插入卡扣座200内部,可将伤者肢体通过带体100锁紧,压迫止血。带体100与目字扣310穿设固定,在为气囊充气的过程中,由于目字扣310的干扰,从目字扣310中延伸出的这部分带体100中的气囊不会充满气体,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所述充气按钮包括充气按压头440、充气压杆450和底盘460,所述充气压杆450的上端与所述充气按压头440固接,并且在所述充气压杆450与所述充气按压头440的连接部位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充气压杆450的下端与所述底盘460固接,所述充气压杆450从与所述底盘460连接的连接端至与所述充气按压头440连接的连接端,为截面积逐渐增大的结构。所述充气控制腔420包括充气上腔421和充气下腔422,所述充气上腔421与所述充气下腔422一体成型并相互连通,且所述充气上腔421位于所述充气下腔422的上方,而所述底盘460覆盖住所述充气上腔421的底部开口。所述底盘460为密封盘,在所述充气下腔422中设有弹簧800,并位于所述底盘460与所述充气下腔422的底面之间。向下按压充气按压头440,充气压杆450竖直向下,由于充气压杆450为变截面结结构,竖直向下后抵接并逐渐挤压穿刺针700向充气腔410中移动,穿刺针700横向移动后穿刺高压气瓶500。弹簧800被充气压杆450下方的底盘460压缩,将从充气腔410中流通出的气体充满充气控制腔420,而底盘460与充气上腔421底部的开口分离,使气体通向充气下腔422,充气下腔422连通有充气通道,气体顺利从充气通道流通向气囊。不再按压充气按压头440后,由于底盘460为密封盘,从而将传充气上腔421底部的开口封堵住,阻断气体的向气囊流通充气。

所述穿刺针700间隙设置在所述穿刺通道中,在位于所述充气腔410中的部分穿刺针700上固接有弹簧800,所述弹簧800的一端与所述穿刺针700侧壁固接,另一端固接在所述控气基座400内部。当穿刺针700受充气按钮挤压横向移动至充气腔410后,此时与穿刺针700连接的弹簧800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当不再按压充气按钮后,充气按钮便不再与穿刺针700抵接,并不再对穿刺针700施力,被拉伸的弹簧800恢复成未拉伸状态,因而通过弹簧800回位拉动穿刺后的穿刺针700与高压气瓶500分离。

所述排气控制腔430竖向贯穿该控气基座400设置。所述排气按钮包括排气按压头470、排气压杆480和底盘460,所述排气压杆480的顶部连接有所述排气按压头470,所述排气按压头470位于所述排气控制腔430的上方,所述排气压杆480的底部连接有底盘460,并且所述底盘460全部覆盖住所述排气控制腔430的底部开口,所述底盘460为密封盘,所述排气压杆480上套设有弹簧800,并位于所述排气按压头470的下方。为避免气囊充气过度或者造成压力过大,从而造成伤者疼痛或肢体末端缺血坏死,因此出现压迫过紧的情况时,需要按压排气按压头470,使底盘460与排气控制腔430的底部开口分离,气囊中的气体,从与气囊连接的排气管,向控气基座400中的排气通道490排放,而排气通道490中的气体,再流通向排气控制腔430,并从暴露出的排气控制腔430的底部开口处向外排放,缓解压力。当不需要向外排放气体时,不再按压排气按压头470,底盘460恢复成覆盖排气控制腔430底部开口的状态,阻断气囊向外排气,并且密封的底盘可以保障排气控制腔430中的气密性,避免气体的外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