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循环式艾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3052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循环式艾灸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灸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烟气循环式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艾灸是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作用途径包括艾燃烧过程对穴位的温热刺激、艾燃时的挥发物的药理作用等多个环节。

传统艾灸主要采用艾炷灸和艾条灸, 但是不论是艾炷灸还是艾条灸,施灸时烟非常大,气味刺鼻,污染环境,为病人和医生所难以接受,严重制约了艾灸的运用,同时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和烟气大部分都被浪费,影响治疗效果,且操作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烟气循环式艾灸装置,减少艾绒燃烧时烟气外溢,保证治疗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烟气循环式艾灸装置,它包括均为立式布置的艾绒放置筒和艾绒燃烧筒,艾绒燃烧筒为由内层筒体和外层筒体组成的双层筒体结构,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均设置为下部敞口、上部密封,且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之间保留有间隙,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的侧面之间形成侧部烟气导流腔,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的上底面之间形成上部烟气导流腔,上部烟气导流腔与侧部烟气导流腔连通组成完整烟气导流腔;

内层筒体的敞口边沿处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部,相邻凸起部之间形成用于烟气通过的缺口;外层筒体的敞口处设置朝下并向外扩口的皮碗,皮碗的下边沿与所述凸起部的下边沿平齐;

艾绒放置筒为上部敞口、下部密封,艾绒放置筒位于内层筒体内部并与内层筒体可拆卸式连接,且艾绒放置筒与内层筒体之间保留有烟气通道;

所述艾绒放置筒与内层筒体可拆卸式连接的设置方式如下:艾绒放置筒的上部敞口处设置有吸附环,内层筒体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架,定位架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吸附环对应的固定环,固定环与吸附环形成磁性吸附配合;

外层筒体的外部设置有循环风道,循环风道包括循环风机、第一导风管和第二导风管,第一导风管的出风端与循环风机的进风口连接,第二导风管的进风端与循环风机的出风口连接;第一导风管的进风端与上部烟气导流腔连通,第二导风管依次密封穿过外层筒体和内层筒体,且第二导风管的出风端位于内层筒体内并连接有多个沿周向排布的导流管道,每个导流管道的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烟气通道处并指向内层筒体的下部敞口;

第二导风管外配设有加热器。

所述定位架包括至少两个间距设置的定位杆,定位杆之间的间距处形成透风通道。

所述艾绒放置筒的侧面设置有透气孔。

所述凸起部的下底面处均设有粘胶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使用简单方便,减少艾绒燃烧时烟气外溢,提高了烟气的利用效率,保证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艾绒燃烧筒为由内层筒体和外层筒体组成的双层筒体结构,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均设置为下部敞口、上部密封,且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之间保留有间隙,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的侧面之间形成侧部烟气导流腔,内层筒体与外层筒体的上底面之间形成上部烟气导流腔,上部烟气导流腔与侧部烟气导流腔连通组成完整烟气导流腔,通过上述艾绒燃烧筒的结构设置,当艾绒在内层筒体内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会从内层筒体敞口边沿处进入侧部烟气导流腔,进而上升到上部烟气导流腔;

内层筒体的敞口边沿处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部,相邻凸起部之间形成用于烟气通过的缺口,便于烟气通过。外层筒体的敞口处设置朝下并向外扩口的皮碗,皮碗的下边沿与所述凸起部的下边沿平齐,实现对烟气的阻挡,减少外溢。

本实用新型中艾绒放置筒为上部敞口、下部密封,艾绒放置筒位于内层筒体内部并与内层筒体可拆卸式连接,且艾绒放置筒与内层筒体之间保留有烟气通道,使用时艾绒放置到艾绒放置筒内并燃烧,艾绒燃烧产生的烟气上升被内层筒体阻挡后经烟气通道向下移动,与艾绒燃烧筒的下部敞口处的穴位作用,然后部分烟气经缺口进入到侧部烟气导流腔。

而且,外层筒体的外部设置有循环风道,循环风道包括循环风机、第一导风管和第二导风管,第一导风管的出风端与循环风机的进风口连接,第二导风管的进风端与循环风机的出风口连接;第一导风管的进风端与上部烟气导流腔连通,第二导风管依次密封穿过外层筒体和内层筒体,且第二导风管的出风端位于内层筒体内并连接有多个沿周向排布的导流管道,每个导流管道的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烟气通道处并指向内层筒体的下部敞口,通过循环风道的设计,烟气进入上部烟气导流腔后被第一导风管抽走,并经循环风机作用从第二导风管再次导入内层筒体内部,并且由于导流管道的设计及每个导流管道的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烟气通道处并指向内层筒体的下部敞口,第二导风管的烟气会直接沿烟气通道吹向艾绒燃烧筒的下部敞口处的穴位,进而提高了烟气与穴位的作用时间及利用效率。

此外,当循环风机工作时,侧部烟气导流腔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状态,会提高烟气进入侧部烟气导流腔的效率,并且外层筒体外部的空气也会被部分吸入侧部烟气导流腔,以满足艾绒燃烧时的氧气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导风管外配设有加热器,加热器能够对第二导风管内的烟气进行加热,起到保温效果,避免烟气在循环过程中降温。

所述艾绒放置筒与内层筒体可拆卸式连接的设置方式如下:艾绒放置筒的上部敞口处设置有吸附环,内层筒体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架,定位架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吸附环对应的固定环,固定环与吸附环形成磁性吸附配合,便于更换艾绒放置筒内的艾绒,实现多次使用。所述定位架包括至少两个间距设置的定位杆,定位杆之间的间距处形成透风通道,避免定位架对烟气产生阻挡,保证烟气流通顺畅。

所述艾绒放置筒的侧面设置有透气孔,提高艾绒燃烧效率,避免下部艾绒熄灭。所述凸起部的下底面处均设有粘胶层,便于其与人体表面连接,便于使用,减少医护人员的作业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内层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艾绒放置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导流管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图1中的箭头表示烟气流向。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烟气循环式艾灸装置,它包括均为立式布置的艾绒放置筒和艾绒燃烧筒,艾绒燃烧筒为由内层筒体1和外层筒体2组成的双层筒体结构,内层筒体1与外层筒体2均设置为下部敞口、上部密封,且内层筒体1与外层筒体2之间保留有间隙,内层筒体1与外层筒体2的侧面之间形成侧部烟气导流腔31,内层筒体1与外层筒体2的上底面之间形成上部烟气导流腔32,上部烟气导流腔32与侧部烟气导流腔31连通组成完整烟气导流腔。

内层筒体1的敞口边沿处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部11,相邻凸起部11之间形成用于烟气通过的缺口,便于烟气通过;且凸起部11的下底面处均设有粘胶层,便于其与人体表面连接,便于使用,减少医护人员的作业量。

外层筒体2的敞口处设置朝下并向外扩口的皮碗21,皮碗21的下边沿与所述凸起部11的下边沿平齐,实现对烟气的阻挡,减少外溢。

艾绒放置筒4为上部敞口、下部密封,艾绒放置筒4位于内层筒体1内部并与内层筒体1可拆卸式连接,且艾绒放置筒4与内层筒体1之间保留有烟气通道41。

所述艾绒放置筒4与内层筒体1可拆卸式连接的设置方式如下:艾绒放置筒4的上部敞口处设置有吸附环5,内层筒体1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架6,定位架6上固定设有与所述吸附环5对应的固定环7,固定环7与吸附环5形成磁性吸附配合,便于取出艾绒放置筒4并更换其内的艾绒,实现多次使用。

所述定位架6包括两个间距设置的定位杆,定位杆之间的间距处形成透风通道,避免定位架6对烟气产生阻挡,保证烟气流通顺畅。

外层筒体2的外部设置有循环风道,循环风道包括循环风机8、第一导风管9和第二导风管10,第一导风管9的出风端与循环风机8的进风口连接,第二导风管10的进风端与循环风机8的出风口连接;第一导风管9的进风端与上部烟气导流腔32连通,第二导风管10依次密封穿过外层筒体2和内层筒体1,且第二导风管10的出风端位于内层筒体1内并连接有多个沿周向排布的导流管道20,每个导流管道20的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烟气通道41处并指向内层筒体1的下部敞口。

第二导风管10外配设有加热器12,加热器12能够对第二导风管10内的烟气进行加热,起到保温效果,避免烟气在循环过程中降温。

所述艾绒放置筒4的侧面设置有透气孔,提高艾绒燃烧效率,避免下部艾绒熄灭。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艾绒放置到艾绒放置筒4内并燃烧,艾绒燃烧产生的烟气上升被内层筒体1阻挡后经烟气通道41向下移动,与艾绒燃烧筒的下部敞口处的穴位作用,然后部分烟气经缺口进入到侧部烟气导流腔31,进而上升到上部烟气导流腔32。

当循环风道工作时,烟气进入上部烟气导流腔32后被第一导风管9抽走,并经循环风机8作用从第二导风管10再次导入内层筒体1内部,并且由于导流管道20的设计及每个导流管道20的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烟气通道41处并指向内层筒体1的下部敞口,第二导风管10的烟气会直接沿烟气通道41吹向艾绒燃烧筒的下部敞口处的穴位,进而提高了烟气与穴位的作用时间及利用效率。

此外,当循环风机8工作时,侧部烟气导流腔31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状态,会提高烟气进入侧部烟气导流腔41的效率,并且外层筒体2外部的空气也会被部分吸入侧部烟气导流腔41,以满足艾绒燃烧时的氧气需求。

本实用新型使用简单方便,减少艾绒燃烧时烟气外溢,提高了烟气的利用效率,保证治疗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