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男用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4031阅读:2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男用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男用导尿管。



背景技术:

全球每年大约使用1亿根泌尿系尿管,导尿术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干预措施。导尿管有一次性使用的;也有作为长期留置引流的。其中,留置导尿管是在导尿后将其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装置,因其操作简便、生物相容性好、内固定后不易滑脱、能有效地引流尿液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尿失禁及危重患者尿液观察。但留置导尿管引发的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40%,而相关感染不仅会导致尿道炎、膀胱炎,据统计还有2%~4%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病死率高达13%~30%。

传统留置型导尿管大多由三个或两个腔室组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是引流腔,膀胱中潴留的尿液可通过这个腔室流出。其次是紧贴于引流管的气腔,可通过这个腔道注入或释放空气,使气囊扩大或缩小,以达到导尿管驻留或脱离膀胱的目的。然而留置型导尿管的长期使用存在若干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它可能引发的尿道感染。尿道感染主要来自于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和尿道自带菌群的失衡。虽然传统导尿管插管前会对龟头区域消毒,但消毒液的作用往往持续时间不长,这样就会给导尿管和尿道间隙区留下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隐患,并且,传统导尿管和尿道之间的空隙没有尿液流出产生的天然冲洗作用,使得此处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留置型导尿管相对于人体而言本身就是异物,容易引起尿道刺激,表现为尿道上皮粘膜分泌物增加,再加上尿道生理性液体的泌出(比如前列腺液和尿道旁腺液体),长期堆积于间隙中,不仅可能转化为结石使导尿管狭窄、排尿困难,还会使病菌滋生,进一步加重尿道感染。

因此,本小组旨在设计出能明显降低导尿管相关泌尿感染(CAUTI)的新型留置导尿管。虽然国内外研究分析了针对留置导尿管引发的泌尿道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其中针对外源性感染现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采用防逆流集尿袋以及每日定时清洁尿道口。但这种方法并不能有效避免外源性感染,并且增加了护理的繁复性。也有研究人员尝试对尿管本身进行改造,如增加缓冲装置避免尿液回流或者增加抗菌涂层,但结果显示以上措施并不能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泌尿感染的发生率,且还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从而导致难治性感染。而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用于尿失禁男性患者的外置避孕套式收集袋的外源性感染率相对普通留置导尿管有明显降低。

因此,为解决男性患者在使用留置导尿管时产生的外源性感染的问题,申请人提出一种新思路:借鉴和模拟男用外置收集袋的功能,在留置导尿管的基础上增加避孕套装置,以达到降低外源性感染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男用导尿管,装置在导尿管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既能有效地减少细菌感染的问题,而且还不影响导尿管正常功能,切实解决问题,有极大临床应用价值,降低了医疗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型男用导尿管,包括管体、充气球囊、封套膜、充液管、充气管,管体的上端设有导尿口,管体的底端设有出尿口,所述充气球囊靠近导尿口套设在管体上,充气球囊上方的管体侧壁上均匀设有至少一个导尿孔,充气球囊下方的管体侧壁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充液管、充气管分别设置在管体的内壁上,充液管一端与导尿口连通,充气管的一端与充气球囊连通,管体靠近出尿口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充液支管、充气支管,所述充液支管与充液管连通,充气支管与充气管连通;所述封套膜为避孕套形封套膜,且套设在管体上,设置在充气球囊的下方,开口朝向导尿口;所述充液支管、充气支管分别设置在封套膜的下方。

进一步地,以充气球囊下界为零刻度线,沿管体向出尿口方向的管体侧壁上均匀设有刻度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刻度标记为刻度槽。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球囊上方的管体侧壁上均匀两个导尿孔。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上设有通孔的一段管体为通孔段,以充气球囊下界为起始长度,通孔段的长度为14cm。

进一步地,以充气球囊下界为参照点,所述封套膜的头部套设在充气球囊下方24cm的管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充液管、充气管分别与管体的内壁贴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封套膜材料的孔径为纳米级,而引起尿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直径为微米级,因此膜体可防止绝大部分病原菌进入膜内;封套膜末端与阴茎体接触紧密,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空气中的病菌通过缝隙进入膜内;并且,封套膜使用前已干燥过阴茎体,膜内可保持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细菌即使进入膜内也处于生长抑制的状态;综合这三点,封套膜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的病菌进入尿道的几率;导尿管内径较正常尿道大,插入后可紧贴尿道内壁,相对压缩导尿管和尿道内壁空间,因此尿道分泌物可顺小孔流入管腔,而不会滞留于尿道;并且小孔暴露一部分尿道于管腔中,可使尿液或药液冲刷被暴露处尿道的可能细菌生物膜,减少感染率;导尿管刻度线定位于硅化橡胶管壁内,方便识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改变了传统的每日定时消毒尿道口的方法,本装置结合避孕套式导尿管的优点,增加了类似避孕套的包裹阴茎的封套膜设计,减少了尿道口外部的细菌感染,避免了细菌从尿道口进入尿道引发外源性感染,安全方便。

2.本装置在球囊下方的导管上进行开设通孔,使用尿液对通孔处尿道内壁进行冲刷,减少生物膜的产生,同时也使尿道上皮细胞分泌的粘液通过小孔进入导尿管而后被引流,大大较少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3.本装置在导尿管上标记刻度,能够指导医护人员在插入尿管过程进行判断,减少了留置导尿术的风险性。

4.本装置的封套膜材料使用硅化乳胶,操作简单、管壁柔软、对黏膜刺激性小、成本低、方便推广。

5.本装置的封套膜末端固定并融合在充液支管、充气支管和管体的三腔分支的汇集处,随着引流管中的尿液一同流入引流袋,封套膜具有一定弹性,使其能够和男性阴茎相吻合,比较实用。

6.本装置的本体规格不定,导尿管的直径、长度、封套膜直径等都需要在具体的留置导尿术中灵活替换,减少对阴茎的压迫,同时增加了导尿管插入术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截面图;

图中,1-管体,2-充气球囊,3-封套膜,4-导尿口,5-出尿口,6-导尿孔,7-通孔,8-充液支管,9-充气支管,10-充液管,11-充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和2所示,一种新型男用导尿管,包括管体1、充气球囊2、封套膜3、充液管10、充气管11,管体1的上端设有导尿口4,管体1的底端设有出尿口5,所述充气球囊2靠近导尿口4套设在管体1上,充气球囊2上方的管体1侧壁上均匀设有至少一个导尿孔6,充气球囊2下方的管体1侧壁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7,所述充液管10、充气管11分别设置在管体1的内壁上,充液管10一端与导尿口4连通,充气管11的一端与充气球囊2连通,管体 1靠近出尿口5的侧壁上还分别设有充液支管8、充气支管9,所述充液支管8与充液管10 连通,充气支管9与充气管11连通;所述封套膜3为避孕套形封套膜,且套设在管体1上,设置在充气球囊2的下方,开口朝向导尿口4;所述充液支管8、充气支管9分别设置在封套膜3的下方。

进一步地,以充气球囊2下界为零刻度线,沿管体1向出尿口5方向的管体1的侧壁上均匀设有刻度标记。

进一步地,所述刻度标记为刻度槽。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球囊2上方的管体1侧壁上均匀两个导尿孔6。

进一步地,所述管体1上设有通孔7的一段管体1为通孔段,以充气球囊2下界为起始长度,通孔段的长度为14cm。

进一步地,以充气球囊2下界为参照点,所述封套膜3的头部套设在充气球囊2下方24cm 的管体1上。

进一步地,所述充液管10、充气管11分别与管体1的内壁贴合。

使用时,首先留置导尿术术前准备,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的导尿管插入,并夹住导尿管尾端,然后采用双/三腔气囊导尿管固定法固定,固定封套膜在阴茎上,出尿口接集尿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导尿管插入过程中,医师能够根据管体上的刻度和男性尿道平均长度大致判断球囊是否抵达膀胱,避免球囊异位膨大引起的尿道撕裂出血等不良情况,减少了部分医生由于经验不足而带来的手术风险;而类似避孕套的包裹外阴的封套膜的设计阻止了外部细菌通过尿道口进入尿道,进而大大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可能性;而封套膜的设计也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繁复性,减少外阴部清洗次数也一定程度上满足病人对自身隐私权保护的心理需求;此外,由于尿液在不受外界的侵扰下是无菌的,因而现在认为尿液本身就能很好地冲洗尿道;通孔的设计达到通过无菌尿液冲洗小孔处的尿道内壁,同时使尿道上皮细胞分泌的粘液进入导尿管主体而后被引流,以上措施带走部分细菌体,降低生物膜的生成的可能性,起到很好地防止细菌感染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