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4029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然而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存在很多缺点,导致操作复杂,具体如下:1、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因材质较软,再穿入患者的胸腔内时,需要以辅助工具夹住引流管的引流头才能塞入,这种送入的方法,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即使在较为充分的局麻条件下,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也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增加胸壁血管、肋间血管损伤的概率,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误伤膈肌、肝脏和脾脏;2、由于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为柱形半软直管,在其头端被钳夹塞入胸腔后,无法使其及时固定,极容易滑脱出胸腔,可能需要反复放置定位才能达到临床使用要求,既拖延施救时间,也存在较大的风险;3、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壁有数个侧孔,最远的侧孔距头端约5cm,在用钳夹塞放的过程中,空气很容易经侧孔进入胸腔导致肺萎陷加重,即使随后的闭式引流能迅速将气体引出,这个过程导致的肺萎陷与复张对呼吸循环仍有一定不利的影响;4、由于现有的引流管在留置的过程中无法自行固定,需要和患者的皮肤缝合连接在一起才能固定,由于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引流管缝合固定于皮肤后,在胸管受外力牵拉时侧孔可能后退至皮下,导致皮下气肿,当患者皮肤松弛、或缝合欠牢固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伸缩囊锁紧式胸腔穿刺用胸腔闭式引流管[申请号:CN201610775269.6],包括穿刺针和引流管,引流管头部带有锥形前端口,在锥形前端口内设置有穿刺针卡环,靠近套管头部的侧壁设置有侧孔,末端为排液口,在靠近引流管管体头部的外管壁设置有用于充气或充液的环状伸缩囊,其特征在于:在引流管管壁内设置有与伸缩囊连通的伸缩囊气/液通道;在管壁内设置有胸腔通道,胸腔通道前端口设置在靠近管体头部的外管壁,伸缩囊气/液通道后端口和胸腔通道后端口均也带有封闭接头。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但是引流管材质较软,穿入患者的胸腔内时,需要以辅助工具夹住引流管的引流头才能塞入,这种送入的方法,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即使在较为充分的局麻条件下,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也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增加胸壁血管、肋间血管损伤的概率,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甚至误伤膈肌、肝脏和脾脏;引流管的前端不具有摄像头,不能够直接观察引流情况,整体设计还不够合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内外可锁定,避免引流管脱落或是皮下气肿,方便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且能够直接观察胸腔内部引流情况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插于引流管一端且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以及设于引流管外侧的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所述的外定位机构能沿着引流管轴向靠近或远离内定位机构且能轴向锁止于引流管,所述的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之间形成定位区间,所述的管芯的硬度大于引流管的硬度,所述的管芯与引流管之间设有当管芯插于引流管后能防止管芯从引流管的前端脱离的限位结构,在管芯的前端设有能露出于引流管前端的图像采集组件。

在引流管中插入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使得引流管不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夹持即可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不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减少了医生所需要进行的医疗操作,避免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内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头部在胸腔内的定位,外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在人体外部的定位,两端定位实现了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引流管脱落或是皮下气肿,限位结构能防止管芯从引流管的前端脱离,结构稳固,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灵活性强,图像采集组件能够对引流图像进行采集,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引流情况,整体设计合理。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图像采集组件包括固定在管芯前端的摄像头和发光体,所述的摄像头和发光体的连接线沿着管芯轴向延伸至管芯的后端。发光体提供光照,医生通过摄像头直接观察内部的引流情况。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摄像头和发光体的连接线轴向穿设于管芯内或者沿着开于管芯表面的布线槽延伸设置。利于线路的安全设置。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内定位机构包括设于引流管外侧的气囊,所述的气囊与充放气机构相连;所述的充放气机构包括与气囊相连通的通气管,所述的通气管与充气装置相连,且在通气管上设有能防止气囊中气体排出的单向阀。气囊充放气即可实现其体积的改变,当气囊增大时,其外壁与胸腔内肌层相接触,通过摩擦力以及挤压力实现定位,定位方式较为灵活,当需要定位时,只需要放出气体即可,使用方便,单向阀实现气体单向进入,避免气囊中的气体通过通气管漏出。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外定位机构包括套于引流管外围且均能沿着引流管轴向移动的定位筒和锁定管套,所述的定位筒包括能够径向缩放的自锁管卡,在自锁管卡的一端具有朝向内定位机构的定位盘,所述的自锁管卡与锁定管套之间设有当自锁管卡插于锁定管套内后能迫使自锁管卡径向收缩从而使自锁管卡轴向定位在引流管上的引导结构。当锁定管套紧套于定位筒上时,定位筒与引流管相固定,定位筒的定位盘与人体相贴合,实现外部定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自锁管卡远离定位盘的一端具有若干在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卡板且当各卡板插于锁定管套内后所述的卡板能在引导结构的作用下相互收拢;所述的引导结构包括设于锁定管套内壁的圆锥面且圆锥面的尺寸较大的一端朝向定位盘。通过卡板之间的相互收拢,从而改变定位筒的大小,使得各个卡板紧贴于引流管上,通过摩擦力实现固定,引导结构利于卡板的定向合拢。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定位盘为吸盘且吸盘的吸附面朝向内定位机构。通过吸盘方式,定位盘吸附在人体上,进一步加强了定位的效果,定位更为稳固,避免引流管滑脱。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限位结构包括设于引流管前端的引流头,所述的引流头的前端具有能供图像采集组件露出于引流管的敞口,所述的敞口的内径尺寸不超过管芯前端的外径尺寸;所述的引流头的外表面呈前端小后端大且呈锥台型的钝头结构,所述的引流头的表面平滑。图像采集组件从引流管的敞口露出,利于医生观察引流管前端的引流情况。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引流头上具有至少一个引流孔,且引流管的所有引流孔均设置在引流头上。空气不容易经引流孔进入胸腔,避免肺萎陷的情况。

在上述的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中,所述的内定位机构与引流头相邻设置;所述的管芯的前端具有前端小后端大且呈锥台型的头部,所述的头部的外形与引流头的内壁形状相适应,所述的图像采集组件固定在头部的外端面。内定位机构设置在引流头相邻的位置,利于引流头的定位,图像采集组件固定在头部的外端面,能够直接观察到前端的引流情况。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的优点在于:

第一,在引流管中插入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使得引流管不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夹持即可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不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减少了医生所需要进行的医疗操作,避免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第二,内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头部在胸腔内的定位,外定位机构利于引流管在人体外部的定位,两端定位实现了引流管的固定,避免引流管脱落或是皮下气肿,限位结构能防止管芯从引流管的前端脱离,结构稳固,内定位机构和外定位机构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灵活性强。

第三,图像采集组件能够对引流图像进行采集,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引流情况;所有引流孔均设置在引流头上。空气不容易经引流孔进入胸腔,避免肺萎陷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引流管1、管芯2、内定位机构3、外定位机构4、定位区间5、限位结构6、图像采集组件7、摄像头8、发光体9、气囊10、通气管11、单向阀12、定位筒13、锁定管套14、自锁管卡15、定位盘16、卡板17、圆锥面18、吸附面19、引流头20、敞口21、引流孔22、头部23、充放气机构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可视型自锁固定的腔闭式引流管置放器包括能够插于引流管1一端且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2,以及设于引流管1外侧的内定位机构3和外定位机构4,外定位机构4能沿着引流管1轴向靠近或远离内定位机构3且能轴向锁止于引流管1,内定位机构3和外定位机构4之间形成定位区间5,管芯2的硬度大于引流管1的硬度,管芯2与引流管1之间设有当管芯2插于引流管1后能防止管芯2从引流管1的前端脱离的限位结构6,在管芯2的前端设有能露出于引流管1前端的图像采集组件7。

在引流管1中插入由硬质材料制成的管芯2,使得引流管1不需要借助辅助工具夹持即可直接穿入患者的胸腔,不需要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以建立足够的隧道空间,减少了医生所需要进行的医疗操作,避免过多的钝性分离胸壁肌层及肋间肌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内定位机构3利于引流管1头部在胸腔内的定位,外定位机构4利于引流管1在人体外部的定位,两端定位实现了引流管1的固定,避免引流管1脱落或是皮下气肿,限位结构6能防止管芯从引流管1的前端脱离,结构稳固,内定位机构3和外定位机构4之间的距离能够根据情况进行调节,灵活性强,图像采集组件7能够对引流图像进行采集,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引流情况,整体设计合理。

其中,图像采集组件7包括固定在管芯2前端的摄像头8和发光体9,摄像头8和发光体9的连接线沿着管芯2轴向延伸至管芯2的后端。发光体9提供光照,医生通过摄像头8直接观察内部的引流情况。摄像头8和发光体9的连接线轴向穿设于管芯2内或者沿着开于管芯2表面的布线槽延伸设置。利于线路的安全设置。

其中,内定位机构3包括设于引流管1外侧的气囊10,气囊10与充放气机构24相连;充放气机构24包括与气囊10相连通的通气管11,通气管11与充气装置相连,且在通气管11上设有能防止气囊10中气体排出的单向阀12。气囊10充放气即可实现其体积的改变,当气囊10增大时,其外壁与胸腔内肌层相接触,通过摩擦力以及挤压力实现定位,定位方式较为灵活,当需要定位时,只需要放出气体即可,使用方便,单向阀12实现气体单向进入,避免气囊10中的气体通过通气管11漏出。内定位机构3与引流头20相邻设置;管芯2的前端具有前端小后端大且呈锥台型的头部23,头部23的外形与引流头20的内壁形状相适应,图像采集组件7固定在头部23的外端面。内定位机构3设置在引流头20相邻的位置,利于引流头20的定位,图像采集组件7固定在头部23的外端面,能够直接观察到前端的引流情况。

其中,外定位机构4包括套于引流管1外围且均能沿着引流管1轴向移动的定位筒13和锁定管套14,定位筒13包括能够径向缩放的自锁管卡15,在自锁管卡15的一端具有朝向内定位机构3的定位盘16,自锁管卡15与锁定管套14之间设有当自锁管卡15插于锁定管套14内后能迫使自锁管卡15径向收缩从而使自锁管卡15轴向定位在引流管1上的引导结构。当锁定管套14紧套于定位筒13上时,定位筒13与引流管1相固定,定位筒13的定位盘16与人体相贴合,实现外部定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自锁管卡15远离定位盘16的一端具有若干在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卡板17且当各卡板17插于锁定管套14内后卡板17能在引导结构的作用下相互收拢;引导结构包括设于锁定管套14内壁的圆锥面18且圆锥面18的尺寸较大的一端朝向定位盘16。通过卡板17之间的相互收拢,从而改变定位筒13的大小,使得各个卡板17紧贴于引流管1上,通过摩擦力实现固定,引导结构利于卡板17的定向合拢。作为一种改进,定位盘16为吸盘且吸盘的吸附面19朝向内定位机构3。通过吸盘方式,定位盘16吸附在人体上,进一步加强了定位的效果,定位更为稳固,避免引流管1滑脱。

其中,限位结构6包括设于引流管1前端的引流头20,引流头20的前端具有能供图像采集组件7露出于引流管1的敞口21,敞口21的内径尺寸不超过管芯2前端的外径尺寸;引流头20的外表面呈前端小后端大且呈锥台型的钝头结构,引流头20的表面平滑。图像采集组件7从引流管1的敞口21露出,利于医生观察引流管1前端的引流情况。引流头20上具有至少一个引流孔22,且引流管1的所有引流孔22均设置在引流头20上。空气不容易经引流孔22进入胸腔,避免肺萎陷的情况。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引流管1、管芯2、内定位机构3、外定位机构4、定位区间5、限位结构6、图像采集组件7、摄像头8、发光体9、气囊10、通气管11、单向阀12、定位筒13、锁定管套14、自锁管卡15、定位盘16、卡板17、圆锥面18、吸附面19、引流头20、敞口21、引流孔22、头部23、充放气机构2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