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9156阅读:9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胃残余检测设备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监测常被作为胃动力障碍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最常用的方法[1]。最初监测GRV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肠内营养的安全实施,防止GRV过多导致吸人性肺炎的发生,但因此引起的肠内营养摄入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却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2],从而使GRV监测在临床上的应用成为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最棘手的问题。监测GRV评估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已是许多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做法。然而,这种做法从来没有被标准化,根据何种GRV阈值调整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或停止肠内营养尚存在争议。鹿振辉[3]指出每2h测定GRV,评估肠内营养吸收及下行情况,GRV>200ml持续4h则认为喂养不耐受,应暂停肠内营养并报告医生。王小松[4]则认为每4h监测GRV,当GRV<100ml可维持原滴速;若GRV≥100ml则暂停肠内营养并给予胃肠动力药;若4h后GRV仍≥100ml,则停止肠内营养。国外一项调查显示[5],对GRV阈值的定义范围为50~400ml。有专家建议连续喂食者每4~8h测量1次GRV,间歇喂食者每次喂食前测量GRV[6]。在目前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重点是考虑患者的个性化,对于连续喂养的患者要注重GRV的变化趋势,动态评价肠内营养的耐受性,而对于间歇喂养患者在每次喂养前测量GRV较为可靠并且安全。

目前现有监测GRV的方法有:回抽法、y一闪烁扫描法、对乙酰氨基酚吸收试验、折射法折、胃阻抗监测等,而用针筒回抽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但回抽出来胃残余液常规被注入至一次性杯子内以便观察液体量,然后再回输注入鼻饲管。此方法缺点:一方面回抽出来的胃残余液不良气味会给患者、家属和工作人员带来不愉快的体验;第二容易受到环境等各方面的污染,造成病人腹泻的原因之一;第三用针筒将胃残余液回输注入鼻饲管耗时之久,注入速度过快也会引起腹泻;第四临床上有的甚至弃去胃残余液导致已消化后的肠内营养摄入减少、能量供应不足,达不到营养目标值,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2]。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检测胃残余量的装置,达到既能有效监测胃残余量,又能清洁无污染,并且能够自动、控制速度后回输的功能。

以上引用文献如下:

[1]Moreira TV,McQuiggan M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 of gastric emptying in critically ill,enterally fed adults[J'].Nutr Clin Pract,2009。24(2)1 261--273.

[2]Poulard F,Dimet J.Impact of not measuring residual gastric volume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receiving early an—teral feeding:a prospective before--after study[J].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0,34(2):125—130.

[3]鹿振辉.肠内营养过程中测定胃残余量的意义[J1.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5(1):39—40.

[4]王小松.监测胃残余量在COPD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l临床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6):707—708.

[5]Marshal AP,West SH.Enteral feeding in the critically ill:are nursing practices contributing to hypocaloric feeding[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6,22(2):95—105.

[6]李勤.神经外科ICU病人鼻饲的管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i8):2862—2864.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采用改良后的引流装置进行密闭式胃残余液的回抽、监测计量以及回输滴注式注入鼻饲管,达到既能有效监测残余量又能操作过程中清洁无污染、密闭、方便临床以及能够根据病人情况和需求调节滴速后自动回输的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所述引流装置包括储液袋、连接于所述储液袋上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端部接鼻饲管的管口;

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一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两端连接在引流管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外部一负压装置;

胃残余量检测时,将引流管连接鼻饲管,三通阀换向,负压装置与鼻饲管相通,抽取胃残余至负压装置内;之后三通阀换向,负压装置与储液袋相通,将负压装置内的胃残余注入储液袋,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观察胃残余量的刻度线。

优选的,所述三通阀为一三通管,所述引流装置还包括一开关夹,所述开关夹交替夹紧于三通阀两端的引流管上以截流,使得负压装置与鼻饲管相通或负压装置与储液袋相通,实现胃残余依次经引流管、三通阀、负压装置、三通阀、引流管至储液袋。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连通储液袋与鼻饲管,用于胃残余的抽取检测和再次输入,抽取胃残余时,储液袋位于引流管的下方,将储液袋中的胃残余再次输入至胃内时,储液袋倒置,所述储液袋位于引流管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负压装置为注射器。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用以将胃残余抽取至储液袋内,所述储液袋上还连接有一根用于将储液袋内胃残余输入至胃内的输液管,所述引流管与输液管交替与鼻饲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液管与引流管位于储液袋同一侧或分布于储液袋两侧。

优选的,所述输液管上设置有墨菲式滴管与滴速调节器。

优选的,所述储液袋上还设置有悬挂部,所述储液袋通过该悬挂部挂接于高处,至少所述输液管位于所述储液袋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改良后的引流装置进行密闭式胃残余液的回抽、监测计量以及回输滴注式注入鼻饲管,达到既能有效监测残余量又能操作过程中清洁无污染、密闭、方便临床以及能够根据病人情况和需求调节滴速后自动回输的功能。

对于ICU科室收治这类需要留置鼻饲管长期进行肠内营养,并且需要定时监测胃残余量,防止误吸以及胃肠动力障碍、需要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的危重症患者有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储液袋 2、引流管 3、输液管 11、悬挂部 21、三通阀 22、注射器 23、开关夹 31、墨菲式滴管 32、滴速调节器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目前现有的监测GRV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采用改良后的引流装置进行密闭式胃残余液的回抽、监测计量以及回输滴注式注入鼻饲管,达到既能有效监测残余量又能操作过程中清洁无污染、密闭、方便临床以及能够根据病人情况和需求调节滴速后自动回输的功能。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如图所示,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该引流装置包括储液袋1、连接于储液袋1上的引流管2,引流管2的端部接鼻饲管的管口。引流管2上设置有一三通阀21,三通阀21的两端连接在引流管管路上,另一端连接外部一负压装置。通过设置三通阀可选择的实现储液袋通过引流管与鼻饲管相通,或储液袋通过引流管与负压装置相通,或鼻饲管通过引流管与负压装置相通。

胃残余量检测时,将引流管连接鼻饲管,三通阀换向,负压装置与鼻饲管相通,此时通过负压作用抽取胃残余至负压装置内;之后三通阀换向,负压装置与储液袋相通,将负压装置内的胃残余注入储液袋,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观察胃残余量的刻度线。在检测完毕后,三通阀换向,使得储液袋与鼻饲管直接通过引流管连通,将储液袋内的胃残余在输注至胃部内。这样设置一方面可根据需要定时检测胃残余量,在检测完成后可将胃残余再次输入胃部内,保证营养摄入量,整个检测过程均在密闭装置内操作,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减少患者感染,同时不会散发异味影响环境质量。

优选的,三通阀21为一三通管,内部没有阀门,引流装置还包括一开关夹23,通过将开关夹23交替夹紧于三通阀21两端的引流管上以截流,使得负压装置与鼻饲管相通或负压装置与储液袋相通,起到阀门切换的作用,实现胃残余依次经引流管、三通阀、负压装置、三通阀、引流管至储液袋。其中三通阀也可为电磁换向阀,具体不做限制。

由于本实施例中仅选用一个引流管,引流管既起到回抽胃残余的作用,又起到将胃残余再次输入至胃部内的作用。引流管2连通储液袋1与鼻饲管,用于胃残余的抽取检测和再次输入,抽取胃残余时,储液袋位于引流管的下方,将储液袋中的胃残余再次输入至胃内时,储液袋倒置,储液袋位于引流管的上方,通过重力作用实现胃残余的输入。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负压装置为注射器。在回抽胃残余时,主要通过注射器的抽吸作用产生负压将胃部内的胃残余抽取至注射器内,后通过推动注射器将胃残余推出至储液袋内。负压装置不限于注射器。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引流管2用以将胃残余抽取至储液袋1内,储液袋1上还连接有一根用于将储液袋内胃残余输入至胃内的输液管3,引流管2与输液管3交替与鼻饲管连接。

输液管3与引流管2位于储液袋同一侧或分布于储液袋两侧。本实施例优选设置于同一侧上。

输液管3上设置有墨菲式滴管与滴速调节器,用以调节胃残余输入到胃部内的速度,防止滴速过快引起患者不适。

储液袋1上还设置有悬挂部11,储液袋1通过该悬挂部11挂接于高处,输液管位于储液袋1的下方。

采用该一次性引流装置进行密闭式胃残余液的回抽、监测计量以及回输滴注式注入鼻饲管,达到既能有效监测残余量又能操作过程中清洁无污染、密闭、方便临床以及能够根据病人情况和需求调节滴速后自动回输的功能。

具体使用方式如下:

①回抽:将引流管2的端口连接鼻饲管,在三通阀21的另一端连接60ml(具体容积不做限制)注射器22,利用开关夹23关闭储液袋1的方向,使鼻饲管与注射器22两个方向相通,先回抽胃残余量。

②注入储液袋:回抽液体量满60ml后利用开关夹23关闭鼻饲管处,使注射器22与储液袋方向相通,将液体注入储液袋内,再重复①过程继续回抽然后再注入储液袋(②过程),直至回抽无残余液。

③回输滴注:将储液袋倒置,输液管3端口连接鼻饲管,挤捏墨菲式滴管31至1/3,打开滴速调节器32开关,根据需要调节滴速,利用重力作用进行滴注回输。

④终末处理:滴注结束后撤去装置,一次性废物处置。

该引流装置对于ICU科室收治这类需要留置鼻饲管长期进行肠内营养,并且需要定时监测胃残余量,防止误吸以及胃肠动力障碍、需要进行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的危重症患者有市场需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胃残余量的引流装置,采用改良后的引流装置进行密闭式胃残余液的回抽、监测计量以及回输滴注式注入鼻饲管,达到既能有效监测残余量又能操作过程中清洁无污染、密闭、方便临床以及能够根据病人情况和需求调节滴速后自动回输的功能。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