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138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其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开放手术和保守治疗外,微创手术治疗一直是发展的方向。微创手术需要先进行穿刺,以便建立合适的通道后,再把椎间孔镜导到靶点,再进行后续手术。

目前,在进行穿刺时,一般是使用引导针从患侧的腰背后外侧刺入,按照一定的角度需求,把引导针刺入到靶点,再放置各级工作通道。而在此过程中,穿刺的位置经常不准确,特别地,当引导针是从腰椎后外侧刺入时,定位更难,需要多次穿刺后调整,这使得穿刺通常要花费40分钟到150分钟的时间,病人痛苦,难于长时间坚持,此外,每次穿刺后需要X射线透视验证位置是否准确,反复调整穿刺、X射线透视对患者和医生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因此,如何缩短腰椎微创手术穿刺时间,提高穿刺精准度,成为本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其可指导精准穿刺,减少无效穿刺,缩短穿刺所费时间,减少X射线对患者和医生的伤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置有旋转轴通道,所述旋转轴通道适于套设在定位针的末段,所述定位针适于从患者的腰椎正后侧植入至靶点;所述导向板设置有多个贯通所述导向板的引导针通道,各个所述引导针通道的轴线均指向所述靶点,所述引导针通道适于供引导针穿过并为其导向;当所述导向板借助于所述旋转轴通道套设在所述定位针并放置在患者的腰背部时,所述旋转轴通道位于患者的腰椎正后侧,所述引导针通道位于患者的腰椎后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的旋转轴通道的表面设置有刻度,刻度表示为该刻度所在的点到所述定位针通过的靶点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的正反面均设置有多条带V形槽的易折线,所述易折线沿所述导向板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易折线的形状与病人的左后侧腰部、右后侧腰部、左后侧背部、右后侧背部中的其中至少一个的截面形状相仿。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向板上,与所述旋转轴通道角度成55°-75°之间的范围内设置所述引导针通道。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向板上,与所述旋转轴通道角度成55°-60°之间的范围内设置3-5个所述引导针通道。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向板上,与所述旋转轴通道角度成60°-70°之间的范围内设置10-20个所述引导针通道。

进一步的,在所述导向板上,与所述旋转轴通道角度成70°-75°之间的范围内设置3-5个所述引导针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轴通道内可拆卸地安装有定位针,所述旋转轴通道的两端均为开口,所述定位针的末段位于所述旋转轴通道内,所述定位针设置有限深夹。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针设置有刻度,当所述定位针的针尖正好指到靶点时,刻度表示为该刻度所在的点到所述靶点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的厚度为3-6mm,所述引导针通道的孔径为1.5-2.5mm,所述旋转轴通道的孔径为1.5-2.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其设置有旋转轴通道和引导针通道若干条。使用前,根据病人的腰椎CT片,画出经靶点的后正中线,测量靶点距皮肤的大概距离以及后续将建立的孔镜通道与后正中线之间的夹角,并根据该夹角模拟出一条直线,经过该直线以及后正中线所作的平面即椎间孔镜通道矢状位平面,也即后续导向板所将处在的平面。术前粗略估算此平面与腰背部皮肤的交线,根据该交线,结合靶点距皮肤的大概距离将导向板进行裁折。手术时取俯卧位,在X射线透视下,根据定位网格显影在腰背部皮肤上画出上述的矢状位平面与腰背部皮肤的交线,并经过靶点的后正中线植入定位针1枚,将裁折好的导向板的旋转轴通道套入该定位针,使导向板与腰背部皮肤的交线尽量重合,然后选择导向板上的其中几个较为合适的引导针通道,并在上述的引导针通道的导向下植入引导针数枚,再经腰椎侧位透视,确定最佳植入位置最佳的引导针,并沿着该位置最佳的引导针建立椎间孔镜通道。

相对于现有技术,使用该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时,先从经靶点的后正中线植入定位针,确定该后正中线与孔镜通道所在的平面。然后在透视腰椎侧位像下,对多枚引导针显影,可轻易找到最佳的引导针。因此,使用该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进行穿刺时,一般仅需要X射线透视2-3次,大大减少透视的次数,降低放射线对患者和医生的伤害,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如图1所示,包括导向板2和设置在导向板2上的旋转轴通道23以及引导针通道21,旋转轴通道23适于套设在定位针1上,定位针1优选使用克氏针,引导针通道21用于为引导针3导向,引导针3也优选使用克氏针,导向板2优选使用易裁折的有机玻璃板。

导向板2设置有1条旋转轴通道23,定位针1的末段可转动地安装在旋转轴通道23,导向板2设置有多个贯通导向板2的引导针通道21,各个引导针通道21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并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为靶点。引导针通道21适于供引导针3穿过并为引导针3导向。当导向板2套设在定位针1并放置在患者的腰背部时,旋转轴通道23位于患者的腰椎正后侧,引导针通道21位于患者的腰椎后外侧。

使用前,据腰椎CT,准备形状合适的导向板2。使用时,在X射线透视下,通过靶点后正中线,经腰背,向靶点方向刺入定位针1,定位针1定位完成后,把旋转轴通道23套进定位针1的末段,之后摆动导向板2到合适的位置。腰椎正位透视使引导针通道21所在平面(即导向板平面)通过靶点。据术前CT定位角度,选择数个角度适宜的导向孔21,从这些引导针通道21插入引导针3。在腰椎侧位的透视下,确定位置最佳位置引导针。据此引导针逐级扩张,建立椎间孔镜通道导向。

相对于现有技术,使用该种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时,定位针1是从腰背部的后正中线朝向前方刺入,该种刺入相对于侧向刺入容易很多,且定位准确,一般只需1-2次便可刺入到正确的位置,对应地,定位针1刺入时需要拍片1-2次,而刺入多根引导针3后,再进行1次拍片便可挑选出刺入角度最佳的引导针。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板2的靠近定位针1的针头的一侧边(即图中的AB弧线)的形状与病人的左后侧腰部、右后侧腰部、左后侧背部、右后侧背部中的其中至少一个的截面形状相仿,这样,在使用时导向板2与患者的腰背部皮肤尽量紧密贴合,使导向板2稳定,提高手术成功率。而患者的体型不一,因此导向板2选用易裁折的有机玻璃板,在手术前根据腰椎CT测量值以及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裁折。优选地,导向板1的正反面均设置有多条带V形槽的易折线22,易折线22沿导向板2的宽度方向排列,医护人员可沿着易折线22进行快速裁折,处理后的导向板2的底边的形状与病人的左后侧腰部、右后侧腰部、左后侧背部、右后侧背部中的其中至少一个的截面形状相仿。医护人员也可根据病人的体型掰下多余的部分,快速实现导向板2匹配病人的体型。或者,如图2所示,易折线22设置成纵横交错的形式,使用时医护人员用尖嘴钳即可进行裁折。优选地,导向板2的表面设置有刻度,刻度表示为该刻度所在的点到靶点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在导向板2上与旋转轴通道23角度成55°-75°之间的范围内设置引导针通道21。优选地,在导向板2上与旋转轴通道23角度成55°-60°之间的范围内设置3-5个引导针通道21。优选地,在导向板2上与旋转轴通道23角度成60°-70°之间的范围内设置10-20个引导针通道21。优选地,在导向板2上与旋转轴通道23角度成70°-75°之间的范围内设置3-5个引导针通道21。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所示,在导向板2上与旋转轴通道23角度成55°-60°之间的范围内设置5个引导针通道21,在导向板2上与旋转轴通道23角度成60°-70°之间的范围内设置14个引导针通道21,在导向板2上与旋转轴通道23角度成70°-75°之间的范围内设置4个引导针通道21,经实践验证,从55°-75°之间的范围内插入的引导针3正好指向靶点的概率较高,尤其在60°-70°之间的范围内插入的引导针3正好指向靶点的概率甚高,因此在55°-75°之间的范围内设置引导针通道21,并在60°-70°之间的范围内高密度地设置引导针通道2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导向板2可拆卸地安装在定位针1的末段,旋转轴通道23的两端为开口,定位针1位于旋转轴通道之内,同时在定位针1设置有限深夹12,当导向板2的位置确定后,通过限深夹12使定位针1相对导向板2固定。优选地,定位针1设置有刻度,当定位针1的针尖正好指到靶点时,刻度表示为该刻度所在的点到靶点的距离。例如,使用时测量出皮肤表面与靶点距离为8cm,导向板2应裁折在8cm处,使用时导向板2与腰背部皮肤紧贴;当然也可以裁折在9cm处,当使用后者时,导向板2与腰背部皮肤不紧贴,但可用限深夹12将导向板2的A点限定在定位针1的9cm的刻度上,这时所有的引导针通道21仍通过靶点。

使用时,导向板2和定位针1是分开的,先把定位针1定位到正确的位置,再把裁折后的导向板2套入定位针1,之后把导向板2旋转至合适的角度,再选择数个引导针通道21并往内插入引导针3,再透视确定最佳位置的引导针3,然后据此引导针3建立最佳的椎间孔镜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板2的厚度为3-6mm;引导针通道21的孔径为1.5-2.5mm,旋转轴通道21的孔径为1.5-2.5mm。优选地,定位针及引导针3的直径为1.0-2.0mm。优选地,导向板2的厚度为5mm。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