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型可移动及定位式悬灸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7323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自助型可移动及定位式悬灸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艾灸工具,具体地,涉及自助型可移动及定位式悬灸盒。



背景技术: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或通过针体传热至体表腧穴的灸法,是中国的传统特色疗法。艾灸疗法是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肌肤,可以广泛用于中医所属的脏腑病和经络病,尤其对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背腿痛以及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的疾患具有显著的疗效。

灸盒是临床中用于施灸的器具,其方法是用灸盒盛放点燃的艾绒或艾条在穴位或特定部位上进行熨灸或熏灸,对慢性虚弱性病症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灸盒的种类很多,有的是仅针对局部腧穴、病变或一个穴位进行施灸的体积较小的器具,还有的是针对需要多经络多腧穴大面积施灸的体积较大的器具。

但目前的灸盒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用于背部施灸的灸盒常常要针对人体多个经络穴位,因此就需要大型的长体灸盒,这就导致艾条的浪费。此外,传统灸盒底部较平直,不能贴合不同患者的生理弧度,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或者骨退行性病变的老年人,随着病程的发展背部会呈S形驼背,无法放置底部平直的灸盒。同时传统的背部施灸通常都要借助于理疗师或者家人的协助,使用不方便。因此针对目前的灸盒,有待提高其便携性,安全性以及简化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助型可移动及定位式悬灸盒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助型可移动及定位式悬灸盒,包括灸盒、灸盒底座;其中所述灸盒底座的底面为弧形面,所述灸盒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灸盒底座的顶面;所述灸盒底座设置有贯穿灸盒底座顶面与底面的镂空区域,镂空区域位于所述灸盒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灸盒底座包括轨道,所述灸盒安装于轨道上,并能够沿轨道滑行,其中,所述灸盒底座的底面为摩擦面。

优选地,所述灸盒下方安装有滑轮,所述滑轮在所述灸盒底座的轨道上滚动;所述灸盒上方设有万向接头,万向接头上设置有艾灸插入安装孔,所述万向接头在艾灸插入后能够控制艾条的方向,使得艾灸时能够调节施灸的角度。

具体地,所述滑轮为六角滚轮,滑轮每滑过与边长相等的距离就能保持静止,这样有利于固定艾灸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灸盒底座的底面具有弧度。

优选地,所述灸盒底座包括多个底座片段,其中,所述多个底座片段之间以铰接方式依次连接,所述底座片段的顶面设置有轨道段,所述多个底座片段的轨道段构成所述轨道,相邻底座片段的轨道段之间相对端的最大间隙小于所述滑轮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摩擦面由软性材料制成;所述灸盒底座的顶面设置有构成所述轨道的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的底面平行于所述摩擦面,所述滑轮装配于所述矩形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灸盒还包括与所述灸盒可拆卸连接的握杆,其中,所述握杆安装在所述灸盒盒体的侧面上,且所述握杆的长度能够伸缩。

优选地,所述握杆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灸盒底座的轴向方向,所述灸盒盒体水平四面均能够通过如下任一种方式与握杆相连:

-通过磁铁连接;

-以螺口拧入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握杆包括第一磁铁头和杆棒,所述灸盒盒体上设置有第二磁铁头,所述第一磁铁头的一端安装在杆棒的一端,所述第一磁铁头的另一端吸附在位于所述灸盒的侧面上的第二磁铁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灸盒能够在灸盒底座上滑动,提高了施灸的面积和艾条的利用率,并且可以均匀地向多处经络穴位进行施灸,避免肌肤灼伤。

2、灸盒底座是可调节弧度的,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生理情况方便地调节灸盒的运行轨道,提升了灸盒的使用范围。

3、灸盒底座的底面是摩擦面,依附在人体上,不会滑落,提高了施灸时的安全性。

4、灸盒的侧面装有可拆卸的握杆,握杆的轴向平行于灸盒底座的轴向,使用者能够通过握杆自行施灸而不再需要依靠他人,提高了灸盒使用时的方便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铰接式轨道底座示意图。

图中:

1-人体生理曲度;

2-灸盒底座;

3-灸盒;

4-滚轮;

5-握杆;

501-杆棒;

502-第一磁铁头;

6-第二磁铁头;

7-底座片段;

8-可活动节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助型可移动及定位式悬灸盒,包括灸盒3、灸盒底座2;其中所述灸盒底座2的底面为弧形面,所述灸盒3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灸盒底座2的顶面;所述灸盒底座2设置有贯穿灸盒底座顶面与底面的镂空区域,镂空区域位于所述灸盒的下方。所述灸盒底座2底面的弧形设计,能够更加贴合人体的生理曲度,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加底座与皮肤的摩擦力。此外,所述灸盒底座2设置有的贯穿其顶面与底面的镂空区,这种设计能够更好地传送所述灸盒施灸时的热量和药力。所述灸盒3与所述灸盒底座2之间的可拆卸设计,能够更方便清理灸灰,节省携带时所占用的空间,并且更广泛地运用于患者身体得其他部位得治疗。此外,通过该可拆卸设计,可以将灸盒装配于灸盒底座的不同位置处,从而可以针对相应位置处的穴位进行施灸,例如可以首先将灸盒装配于灸盒底座的第一位置处进行施灸,在第一位置处的施灸结束后,可以将灸盒才能够第一位置处拆卸,然后装配至灸盒底座的第二位置处,以实现对第二位置处的施灸,在此过程中,灸盒底座可以始终与患者的身体保持相对静止。这里提及的可拆卸方式,例如在所述灸盒底座2顶面设置所述灸盒3的运行轨道,同时在所述灸盒3的底面设置滑块,并且在所述轨道上设置活动式卡扣,用于限定所述灸盒3的运行范围。治疗结束时打开卡扣,将所述灸盒3推出所述灸盒底座的轨道即可完成两者的拆分。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第二实施例为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优选例。优选地,所述灸盒底座2包括轨道,所述灸盒3安装于轨道上,并能够沿轨道滑行,其中,所述灸盒底座2的底面为摩擦面。在所述灸盒底座2的顶面上设置有轨道,是为了更好地移动所述灸盒,使其在施灸过程中更加均匀,操作更简便,且对灸盒的移动方向起到导向的作用,例如需要对患者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进行施灸时,轨道可以使得灸盒的移动路径始终位于经脉所在的人体冠状面内。所述灸盒底座2底面的摩擦面是指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粗糙表面。所述摩擦面提供与人体皮肤的静摩擦力,能够有效地粘附在人体上,不易滑落。此外,所述摩擦面由软性材料制成,具体足够的厚度,以使得能够充分凹陷以贴合于人体,这里的软性材料特指具有一定弹性,软度的亲肤材料,例如橡胶、水凝胶体、记忆海绵等。更具体地,所述灸盒3下方安装有滑轮4,所述滑轮4在所述灸盒底座2的轨道上滚动,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地推动所述灸盒3,使得施灸过程更加简便。灸盒底座2的顶面设置有构成所述轨道的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的底面平行于所述摩擦面,所述滑轮4装配于所述矩形凹槽内。这样的设计能够使所述灸盒沿着人体生理曲度施灸,使得艾灸准确地到达目标经络。所述灸盒底座2的底面具有弧度,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不同的患者。为了使患者可以自行施灸,在所述灸盒3侧面还装有可拆卸连接的握杆5,其中握杆5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灸盒底座2的轴向方向。所述灸盒3盒体与握杆5之间通过磁铁连接;所述握杆5包括第一磁铁头501和杆棒502,所述灸盒3盒体上设置有第二磁铁头6,所述第一磁铁头501的一端安装在杆棒的一端,所述第一磁铁头501的另一端吸附在位于所述灸盒3的侧面上的第二磁铁头6。

在图2所示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所述灸盒3盒体与握杆5之间通过螺接方式连接。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中第三实施例为第二实施例灸盒底座轨道的优选例。优选地,所述灸盒底座2包括多个底座片段7,其中,所述多个底座片段7之间以铰接方式依次连接,所述底座片段7的顶面设置有轨道段,所述多个底座片段7的轨道段构成所述轨道,相邻底座片段7的轨道段之间相对端的最大间隙小于所述滑轮4的直径。这种铰链式轨道,利用铰链连接的可活动性,利用多个所述底座片段7依次连接的方式达到轨道弧度调节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生理曲度调整所述灸盒3的施灸轨迹。更具体地,相邻底座片段7的轨道段之间相对端的最大间隙小于所述滑轮4的直径,这样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所述滑轮4在滑过轨道节点时出现脱轨和卡死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艾条利用率高,适用性强,安装携带方便的自助型可移动及定位式悬灸盒。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