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球囊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7184发布日期:2018-12-25 20:30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双球囊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血管栓塞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如脑血管的缺血性中风等,其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机械取栓等。从目前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药物溶栓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需要全身给药,这容易引起出血并发症。并且在溶栓过程中,栓子体积缩小后容易堵塞下游直径更小的血管。机械取栓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抓捕器捕获栓子的过程中容易破坏栓子,从而产生更小的栓子。抓捕器捕获栓子之后,在抽取过程中也容易使栓子产生破碎,细小的栓子会继续堵塞细小的血管。抓捕器与血管壁的紧密接触也有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其它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双球囊导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双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第二球囊、内导管、外导管、第一球囊充盈管、第二球囊充盈管和给药管,所述第一球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导管的前端,所述内导管的前端设置有多个连通所述内导管和所述第一球囊的第一通孔,所述外导管的中心设置有插孔,所述内导管设置在所述插孔内,所述第二球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导管的前端,所述外导管的侧壁内设置有充盈通道腔和给药通道腔,所述充盈通道腔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球囊内部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给药通道腔的前端贯穿所述外导管,所述第一球囊充盈管与所述内导管的后端连接,所述第二球囊充盈管与所述充盈通道腔的后端连接,所述给药管与所述给药通道腔的后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充盈通道腔和所述给药通道腔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充盈通道腔的后端通过充盈环形通腔连通,多个所述给药通道腔的后端通过给药环形通腔连通。

优选地,多个所述充盈通道腔和多个所述给药通道腔沿所述外导管的中轴线呈环形分布。

具体地,所述内导管的外径与所述外导管的插孔的直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球囊导管通过两个球囊在栓塞处设置一个封闭的空间,然后对该空间注入溶栓药物,对血栓进行溶解,不需要进行全身给药,同时能够对血栓进行彻底溶解,避免了出现并发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双球囊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外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1、第二球囊2、内导管3、外导管4、第一球囊充盈管8、第二球囊充盈管7和给药管9,第一球囊1固定设置在内导管3的前端,内导管3的前端设置有多个连通内导管3和第一球囊1的第一通孔11,外导管4的中心设置有插孔,内导管3设置在插孔内,第二球囊2固定设置在外导管4的前端,外导管4的侧壁内设置有充盈通道腔6和给药通道腔5,充盈通道腔6的前端设置有与第二球囊2内部连通的第二通孔12,给药通道腔5的前端贯穿外导管4,第一球囊充盈管8与内导管3的后端连接,第二球囊充盈管7与充盈通道腔6的后端连接,给药管9与给药通道腔5的后端连接,充盈通道腔6和给药通道腔5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充盈通道腔6的后端通过充盈环形通腔10连通,多个给药通道腔5的后端通过给药环形通腔13连通,多个充盈通道腔6和多个给药通道腔5沿外导管4的中轴线呈环形分布,内导管3的外径与外导管4的插孔的直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球囊导管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使用前,先确定栓塞的位置,先将第一球囊1伸至栓塞的后侧,然后将外导管4与内导管3进行相对移动,确定第二球囊2的位置,使其置于栓塞的前侧,然后通过第一球囊充盈管8和第二球囊充盈管7向第一球囊1和第二球囊2内注入充盈物质,使第一球囊1和第二球囊2膨胀,为血栓制造一个封闭的空间,然后通过给药管9向封闭空间注入药剂,对血栓进行溶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