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球囊导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心内科用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球囊导管是一种介入型医疗器械,是一次性使用的,它的作用就好比下水道堵住了或者变窄,导致水流(血液)流动不通畅的时候,将工具送到堵住/狭窄的位置去疏通,球囊导管(如果没有支架的话),是单纯的扩张堵塞部位的血管,使其变小的内径恢复到正常血管内径或者比正常的小一点,但是一定会比术前好;每个病人情况不同,如果医生判断有的人单纯靠球囊导管扩张一下无法达到扩大血管内径的目的,会选择支架,通过金属将病变处血管内径扩大(持续给血管作用力)。通常,心内科直视下修补动脉导管及室间隔缺损时,心脏出血常使手术野显露不清,手术操作时易发生组织撕裂,神经损伤,缝合不严密,术后易发生残余分流等。球囊后扩张是指在支架释放后使用高于释放压的压力于支架内再次扩张球囊,以保证支架的完全贴壁,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降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及靶病变的血运重建。然而现有的心内科用球囊导管使用不方便,不具备相应的定位功能以及止血功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们需要一款新型的心内科用球囊导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内科用球囊导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内科用球囊导管,包括球囊导管本体、注射器、应变释放套管、定位翼、通液腔、显影环、膨胀体、排气管、内管、球囊、止血凝胶层、连接硬管、导丝出口,所述注射器设置在球囊导管本体的左端,所述排气管设置在注射器的右侧,所述排气管的右侧设有接头,所述应变释放套管设置在接头的右侧,所述应变释放套管的右侧连接有连接软管,所述内管设置在连接软管的内部,所述连接软管的表面设有导丝入口,所述定位翼设置在导丝入口的右侧,所述球囊设置在连接软管的右侧,所述通液腔设置在球囊的内部,所述止血凝胶层设置在球囊的表面,所述显影环设置在通液腔的内部,所述连接硬管连接在球囊的右侧,所述膨胀体设置在连接硬管的表面,所述导丝出口设置在连接硬管的右端。
优选的,所述定位翼设有2个。
优选的,所述膨胀体设有2个。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心内科用球囊导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安全高效;应变释放套管的设置能够方便该球囊导管的使用,并且提高了安全性;定位翼的设置能够提高球囊本体的定位准确性,提高了医生操作的准确性;显影环的设置能够提高手术时的可视性,方便医生的操作;膨胀体的设置能够方便球囊导管的使用;止血凝胶层的设置能够提供相应的止血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球囊导管本体;2、注射器;3、接头;4、应变释放套管;5、定位翼;6、连接软管;7、通液腔;8、显影环;9、膨胀体;10、排气管;11、导丝入口;12、内管;13、球囊;14、止血凝胶层;15、连接硬管;16、导丝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心内科用球囊导管,包括球囊导管本体1、注射器2、应变释放套管4、定位翼5、通液腔7、显影环8、膨胀体9、排气管10、内管12、球囊13、止血凝胶层14、连接硬管15、导丝出口16,所述注射器2设置在球囊导管本体1的左端,所述排气管10设置在注射器2的右侧,所述排气管10的右侧设有接头3,所述应变释放套管4设置在接头3的右侧,所述应变释放套管4的右侧连接有连接软管6,所述内管12设置在连接软管6的内部,所述连接软管6的表面设有导丝入口11,所述定位翼5设置在导丝入口11的右侧,所述定位翼5设有2个,所述球囊13设置在连接软管6的右侧,所述通液腔7设置在球囊13的内部,所述止血凝胶层14设置在球囊13的表面,所述显影环8设置在通液腔7的内部,所述连接硬管15连接在球囊13的右侧,所述膨胀体9设置在连接硬管15的表面,所述膨胀体9设有2个,所述导丝出口16设置在连接硬管15的右端。
工作原理:该心内科用球囊导管在使用时,将导丝通过导丝入口11插入球囊导管内,从导丝出口16穿出,定位翼5进行定位,当头端移动至相应的需要进行操作的位置时,通过接头3向球囊导管内注射显影液,显影液进入到通液腔7内,使球囊13膨胀,从而将血管支架完全打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