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辅助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9150发布日期:2018-07-13 17:48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耳部治疗器材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耳聋辅助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对于耳聋的治疗所采用的药物多为西药,副作用较大,刺激耳部神经,会对耳部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治疗后多反复,对药物的依赖性很大,治标不治本,甚至有些药物发挥不出疗效,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310670774.0所提到的一种治疗耳聋的药枕,包括:枕体,所述枕体内侧设有夹层,该夹层内装有药液,药液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肉桂30~58份,木香11~25份、大茴香11~23份、艾绒19~21份、升麻14~17份、川楝8~14份、川椒5~8份、补骨脂10~18份、附子6~17份、丁香4~7份;夹层设有电加热丝;枕体的外侧上安装有温控开关。该药枕中的药液药性温和,无副作用,对耳部神经无刺激,不会对耳部神经造成损伤,在耳聋患者睡觉过程中即可对耳聋进行治疗,无需患者费时费神,长时间使用可以达到对耳聋的根治。

又类似于中国发明申请号为200820111138.9所提到耳鸣、耳聋辅助治疗仪。包括:佩戴机构、种耳鸣、耳聋辅助治疗仪,耳麦理疗组件,一对耳麦理疗组件分别连接在佩戴按摩机构的两侧,耳麦理疗组件包括耳麦外壳、膜、红外电热膜和电动振子,盒式的耳麦外壳的开口端装有按摩膜,该按摩膜的形状与人耳的形状大致吻合,在该按摩膜与耳麦外壳构成的腔体内装有电动振子,该电动振子与所述的按摩膜连接;在按摩膜的内侧复合有红外电热膜,该红外电热膜和电动振子与安装在耳麦外壳内的电池连接或通过电源插座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在使用上述所提到的一号发明时,部分药物发挥不出实际疗效,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并且只能在睡觉时间对人员耳部进行康复治疗,比较浪费其他空闲时间。

在使用上述所提到的二号发明时,对单一耳部穴位按压效果较差,力度较轻,导致耳聋的治愈效果较差,并且装置无法根据人员头部大小进行调节,容易导致人员使用不便,影响人员的使用效果。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耳聋辅助治疗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耳聋辅助治疗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药物治疗时,药物发挥不出实际疗效,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并且只能在睡觉时间对人员耳部进行康复治疗,比较浪费其他空闲时间;装置治疗时,对单一耳部穴位按压效果较差,力度较轻,导致耳聋的治愈效果较差,并且装置无法根据人员头部大小进行调节,容易导致人员使用不便,影响人员的使用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耳聋辅助治疗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耳聋辅助治疗装置,包括主体、电源开关、前固定块、充电插孔、蓄电池、电源防护盖、玻璃钢弯柱、滑动柱、压合柱、马达装饰罩、微型电动马达、不规则金属块、主板、红外线灯、橡胶套和磁石柱,所述主体内部安装有一处蓄电池,且主体后端面上安装有一处电源防护盖,所述主体顶部端面安装有一处电源开关,且主体前端面安装有一处前固定块,所述主体后端面镶嵌有一处充电插孔,且玻璃钢弯柱安装在主体左右两端,所述压合柱安装在滑动柱底部,且马达装饰罩安装在压合柱外壁上,所述微型电动马达有两处,且两处微型电动马达均安装在两压合柱外端面上,所述红外线灯和橡胶套均安装在主板上,且磁石柱通过橡胶套安装在主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前端安装有一处前固定块,且主体底部端面与前固定块底部端面均为圆弧结构,并且主体右端面为垂直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左右两端均安装有一处玻璃钢弯柱,且两处玻璃钢弯柱呈向下弯曲状态,并且两处玻璃钢弯柱与主体形成一处半圆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柱底部滑动连接于压合柱内部顶端,且滑动柱顶端均安装在玻璃钢弯柱底部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压合柱为两处,且两处压合柱一侧均安装有一处微型电动马达,并且微型电动马达上安装有一处不规则金属块,且微型电动马达处均安装有一处马达装饰罩。

进一步的,所述主板为两处,且两处主板均为十字状结构,并且每处主板外围均安装有一处红外线灯,且红外线灯均向主板中间部位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磁石柱分为两种,一种磁石柱为单一圆头结构,另一种为多圆头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橡胶套为两处,且两处橡胶套分别安装在主板中心部位,并且磁石柱安装在橡胶套内,且两处橡胶套分别安装在主板中心部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主体和前固定块的设置,有利于将装置固定到人员头部,方便人员在空闲时间进行耳部按压治疗,降低治疗时间的消耗,并且配合玻璃钢弯柱的使用,可通过磁石柱对人员耳部听会穴进行按压,提升人员对耳聋的治疗效果。

滑动柱和压合柱的设置,有利于对磁石柱位置进行调节,使磁石柱位于听会穴部位,满足不同人员使用需求,并且配合微型电动马达和不规则金属块,可以产生具有一定规律震动,对听会穴进行震动按压,进一步提升人员听觉的治疗效果。

磁石柱的设置,因磁石柱分为单头和双头两种,有利于使用人员对磁石柱施加在听会穴部位上的压力进行调节,使按压的力度更加舒适,降低按压疼痛感,并且配合红外线灯的使用,可在按压时对听会穴部位进行照射,促进听会穴部位血液循环,提升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人员佩戴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支后侧局部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压合柱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微型电动马达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主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单头磁石柱与多头磁石柱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电路流程框图。

图中:主体-1、电源开关-2、前固定块-3、充电插孔-4、蓄电池-5、电源防护盖-6、玻璃钢弯柱-7、滑动柱-8、压合柱-9、马达装饰罩-10、微型电动马达-11、不规则金属块-12、主板-13、红外线灯-14、橡胶套-15、磁石柱-1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8所示:

本发明提供耳聋辅助治疗装置,包括主体1、电源开关2、前固定块3、充电插孔4、蓄电池5、电源防护盖6、玻璃钢弯柱7、滑动柱8、压合柱9、马达装饰罩10、微型电动马达11、不规则金属块12、主板13、红外线灯14、橡胶套15和磁石柱16,所述主体1内部安装有一处蓄电池5,且主体1后端面上安装有一处电源防护盖6,所述主体1顶部端面安装有一处电源开关2,且主体1前端面安装有一处前固定块3,所述主体1后端面镶嵌有一处充电插孔4,且玻璃钢弯柱7安装在主体1左右两端,所述压合柱9安装在滑动柱8底部,且马达装饰罩10安装在压合柱9外壁上,所述微型电动马达11有两处,且两处微型电动马达11均安装在两压合柱9外端面上,所述红外线灯14和橡胶套15均安装在主板13上,且磁石柱16通过橡胶套15安装在主板13上。

其中,所述主体1前端安装有一处前固定块3,且主体1底部端面与前固定块3底部端面均为圆弧结构,并且主体1右端面为垂直端面,具体作用,通过主体1和前固定块3将装置固定到佩戴者头部上,方便人在休息空闲时进行耳聋治疗工作,降低了治疗对工作时间的消耗。

其中,所述主体1左右两端均安装有一处玻璃钢弯柱7,且两处玻璃钢弯柱7呈向下弯曲状态,并且两处玻璃钢弯柱7与主体1形成一处半圆形结构,具体作用,通过两处玻璃钢弯柱7向内部施加压力,使磁石柱16按压在人体耳部听会穴上,间接性的提升人员听觉效果。

其中,所述滑动柱8底部滑动连接于压合柱9内部顶端,且滑动柱8顶端均安装在玻璃钢弯柱7底部端面上,具体作用,方便人员对磁石柱16高度进行调节,使磁石柱16所在位置保持在人体耳部听会穴上,提升装置对人员耳部的治疗效果。

其中,所述压合柱9为两处,且两处压合柱9一侧均安装有一处微型电动马达11,并且微型电动马达11上安装有一处不规则金属块12,且微型电动马达11处均安装有一处马达装饰罩10,具体作用,通过微型电动马达11震动,连续不断的对听会穴进行按压,打通血脉淤阻,提升人员的听觉质量。

其中,所述主板13为两处,且两处主板13均为十字状结构,并且每处主板13外围均安装有一处红外线灯14,且红外线灯14均向主板13中间部位倾斜,具体作用,通过红外线灯14对人体两侧耳部进行红外照射,促进耳部血液循环,提升治疗效果。

其中,所述磁石柱16分为两种,一种磁石柱16为单一圆头结构,另一种为多圆头结构,具体作用,方便人员对磁石柱16所按压的力度进行调节,使磁石柱16所按压的力度,符合个人的承受范围,使人员保持舒适的治疗环境。

其中,所述橡胶套15为两处,且两处橡胶套15分别安装在主板13中心部位,并且磁石柱16安装在橡胶套15内,具体作用,方便后期人员对不同类型的磁石柱16进行更换,提升磁石柱16按压的舒适感,帮助人员耳部听觉更好的恢复。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发明中,使用者将充电完成后的耳聋辅助治疗装置,通过主体1和前固定块3安装在治疗者头部上,工作人员通过调节压合柱9位置,使磁石柱16处于治疗者耳部两侧听会穴部位;玻璃钢弯柱7向两处磁石柱16施加向内收紧力,两磁石柱16紧贴合于听会穴部位;接下来,工作人员按下顶部电源开关2,微型电动马达11开始震动,磁石柱16循序不断的对听会穴部位进行按压,提升耳部治疗效果;在微型电动马达11震动按压时,红外线灯14对按压部位进行照射,促进内部血压循环,进一步的提升耳部治疗效果,当磁石柱16按压力度过大时,使用者可将磁石柱16更换为多圆头结构磁石柱16,使按压更加舒适,提升人员耳部治疗效果。

需要说明的时,本发明所采用的所有电性连接均为现有成熟技术,并且所采有的蓄电池5为锂电池,本发明人不在具体进行讲述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