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60727发布日期:2018-06-22 23:2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特别是供痛风患者使用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据文献资料显示: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肾功能异常时,由于肾脏的尿酸清除率下降也会引起尿酸水平上升。血浆中的尿酸达到饱和,导致尿酸单钠结晶沉积在远端关节周围相对缺乏血管的组织中。这种结晶的出现可导致单关节或者多关节的急性炎性滑膜炎,痛风在男性中较为多见,拇趾是最常见的受累区域,50%~70%的初次发病就在于此。90%的痛风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发生第一跖趾关节受累。其他可能受累的足部区域有足背部、足跟以及踝部。除了累及关节之外,尿酸结晶还可以沉积在皮下,被称作痛风结节。

目前,痛风尚无根治的方法,临床上多用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别嘌呤醇、秋水仙碱等,这类药品能迅速缓解疼痛。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治标不治本,副作用大,长期服用,还对人体的胃肠道、肝肾功能有较大的损害。

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痛风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痛风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疗效好、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痛风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以解决痛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通过选择合理的药物及质量份比,可有效治疗上述痛风。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25~56g、黄茋10~36g、附子3~16g、羌活10~26g、制半夏3~10g、川牛膝6~12g、白芍5~15g、仙灵脾3~10g、莪术3~12g、萆薢5~15g、当归6~15g、山慈姑3~10g、枣仁10~16g、细辛1~4g、茯苓10~16g、防风5~12g、牛蒡子5~10g、独活3~12g、炙甘草2~12g、肉桂2~6g、三梭5~12g、川芎5~12g、威灵仙6~12g。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28~50g、黄茋11~32g、附子5~14g、羌活11~23g、制半夏4~9g、川牛膝7~11g、白芍6~13g、仙灵脾5~9g、莪术4~11g、萆薢6~14g、当归7~13g、山慈姑4~9g、枣仁11~15g、细辛2~3.5g、茯苓11~14g、防风6~11g、牛蒡子6~9g、独活5~11g、炙甘草3~11g、肉桂3~5g、三梭6~11g、川芎6~11g、威灵仙7~11g。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43g、黄茋28g、附子13g、羌活20g、制半夏8g、川牛膝10g、白芍12g、仙灵脾8g、莪术10g、萆薢13g、当归12g、山慈姑8g、枣仁13g、细辛3g、茯苓13g、防风10g、牛蒡子8g、独活10g、炙甘草10g、肉桂4g、三梭10g、川芎10g、威灵仙10g。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①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40min,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砂锅内,注入过药65mm的冷开水进行第一次武火煎煮,待煎煮到15min时,转文火熬制35 min,滤取药液;②药渣中再次注入过药60mm的微温开水进行第二次武火煎煮,待煎煮到10min时,转文火熬制30 min,滤取药液;③将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50%的中药液600ml(毫升)即可。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以一天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200ml(毫升)/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烟、酒、生葱、生蒜、辛辣刺激性食物)。3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5个疗程后,检查: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其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之功效,用于治疗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等症;

黄茋,性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症;

附子,性味: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羌活,性味:辛苦、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之功效,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制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川牛膝,性味:甘、微苦、性平,具有活血祛瘀、祛风利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热淋、石淋、痛经、风湿腰膝疼痛;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之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症;

仙灵脾,性味:味辛、甘、性温,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强筋键骨之功效,用于治疗阳痿遗精、虚冷不育、尿频失楚、肾虚喘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四肢不仁;

莪术,性味:味辛、苦、性温,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症瘕瘤痞块、跌打损伤;

萆薢,性味:苦甘、平,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之功效,用于治疗淋浊白带、腰膝痹痛、湿热疮毒;

当归,性味:味甘、辛、苦、性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山慈姑,性味:甘、微辛、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瘸瘕痞块;

枣仁,性味:甘、酸、平,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之功效,用于治疗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细辛,性味:辛、温,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等症;

茯苓,性味: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防风,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等病症;

牛蒡子,性味:味辛、苦、性寒,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荨麻疹、疹出不畅、咽喉肿痛、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丹毒、痈肿疮毒;

独活,性味:味辛、苦、性微温,具有祛风除湿、痛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要洗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

炙甘草,性味:性温、味甘,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等症;

肉桂,性味:辛、甘、热,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之功效,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 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三梭,性味:辛、苦、平,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症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

川芎,性味:辛、温,具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月经不调、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风湿痹痛;

威灵仙,性味:味辛、咸、性温,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

本发明药物是基于中医治疗痛风的原则,从依据痛风的病理机制及药理作用认为:就痛风,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中的各原料中药药效共奏,对上述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痛风的治疗而提出的一种中药配方,采用该配方制备的药物药效好,见效快,是一个很好的中药组方,特别适合临床使用。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43g、黄茋28g、附子13g、羌活20g、制半夏8g、川牛膝10g、白芍12g、仙灵脾8g、莪术10g、萆薢13g、当归12g、山慈姑8g、枣仁13g、细辛3g、茯苓13g、防风10g、牛蒡子8g、独活10g、炙甘草10g、肉桂4g、三梭10g、川芎10g、威灵仙10g。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50g、黄茋32g、附子14g、羌活23g、制半夏9g、川牛膝11g、白芍13g、仙灵脾9g、莪术11g、萆薢14g、当归13g、山慈姑9g、枣仁15g、细辛3.5g、茯苓14g、防风11g、牛蒡子9g、独活11g、炙甘草11g、肉桂5g、三梭11g、川芎11g、威灵仙11g。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汤剂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土茯苓56g、黄茋36g、附子16g、羌活26g、制半夏10g、川牛膝12g、白芍15g、仙灵脾10g、莪术12g、萆薢15g、当归15g、山慈姑10g、枣仁16g、细辛4g、茯苓16g、防风12g、牛蒡子10g、独活12g、炙甘草12g、肉桂6g、三梭12g、川芎12g、威灵仙12g。

典型病例:

经临床诊断治疗痛风患者共1630例,年龄为54岁以上的995例,只有635例为54岁以下。1630例患者中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的有1004例,有效的544例,无效的82例。总有效率达9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