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95892发布日期:2018-06-15 21:28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常为搏动性的头痛,多呈单侧分布,常伴恶心和呕吐,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本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故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是对症治疗,患者常常因药物不良反应和反复发作而痛苦不堪。偏头痛属中医学“首风”“脑风”“厥逆”“真头痛”“厥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风”等范畴。多见于胆经循行之处,故治疗上局部取穴配合胆经穴位使用。阳陵泉是足少阳经合穴,足少阳胆经上经额角,下耳后,行头之侧,其“主骨所生病者,头痛……”故善治本经病偏头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活血祛瘀、通窍止痛之功效,且疗效确切的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按照重量份计算,本发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是由中药原料鬼针草25-35克,天麻25-35克,升麻25-35克,钩藤25-35克,丹参25-35克,苍术15-25克,龙胆草12-18克,当归12-18克,窝革里(泽泻)15-25克,车前草15-25克,柴胡15-25克,生地25-35克,金银花15-25克,荷叶15-25克,半夏15-25克,黄荆子15-25克,土鳖虫15-25克,郁金25-35克,香附25-35克,川芎15-25克,地肤子15-25克,红花15-25克,细辛15-25克,白芷15-25克,荆芥15-25克,防风15-25克,决明子15-25克,杜仲15-25克,桃仁15-25克,全竭15-25克,土茯苓25-35克,蔓荆子15-25克,甘草15-25克制备而成。

优选为:按照重量份计算,它是由中药原料鬼针草30克,天麻30克,升麻30克,钩藤30克,丹参30克,苍术20克,龙胆草15克,当归15克,窝革里(泽泻)20克,车前草20克,柴胡20克,生地30克,金银花20克,荷叶20克,半夏20克,黄荆子20克,土鳖虫20克,郁金30克,香附30克,川芎20克,地肤子20克,红花20克,细辛20克,白芷20克,荆芥20克,防风20克,决明子20克,杜仲20克,桃仁20克,全竭20克,土茯苓30克,蔓荆子20克,甘草20克制备而成。

前述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取质检合格的鬼针草25-35克,天麻25-35克,升麻25-35克,钩藤25-35克,丹参25-35克,苍术15-25克,龙胆草12-18克,当归12-18克,窝革里(泽泻)15-25克,车前草15-25克,柴胡15-25克,生地25-35克,金银花15-25克,荷叶15-25克,半夏15-25克,黄荆子15-25克,土鳖虫15-25克,郁金25-35克,香附25-35克,川芎15-25克,地肤子15-25克,红花15-25克,细辛15-25克,白芷15-25克,荆芥15-25克,防风15-25克,决明子15-25克,杜仲15-25克,桃仁15-25克,全竭15-25克,土茯苓25-35克,蔓荆子15-25克,甘草15-25克以上诸药择净,放入锅中,每次加清水5000mL,共水煎3次,合并3次煎液,文火浓缩,调入半量蜂蜜,收膏即成,共制成膏剂300mL。

本发明在临床观察中针对偏头痛取得满意效果。

本发明方中方中鬼针草、金银花、土茯苓、升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天麻、钩藤、黄荆子、荆芥、全竭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丹参、当归、生地、香附、川芎、红花、桃仁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散淤止痛;苍术、泽泻、车前草、龙胆草、荷叶、地肤子、决明子:燥湿健脾,利水渗湿、泻肝定惊;柴胡、防风、蔓荆子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之功;半夏:燥湿化痰,消疖散肿;土鳖虫、郁金:破血逐瘀,舒通经络;细辛、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杜仲调理冲任,固经通窍;甘草补脾益气,缓急解毒。诸药共奏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活血祛瘀、通窍止痛之功效。

本发明的药材质量标准如下:

药材来源:全部来源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地产的水药。

药材质量标准:

1.鬼针草:本品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aeus的干燥全草。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鬼针草”项下规定。

2.天麻:本品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天麻”项下规定。

3.升麻: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升麻”项下规定。

4.钩藤: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钩藤”项下规定。

5.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丹参”项下规定。

6.苍术:本品为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苍术”项下规定。

7.龙胆草:本品龙胆草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龙胆草”项下规定。

8.当归:本品为Angelica sinensis多年生草本。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当归”项下规定。

9.窝革里(中药名:泽泻)本品本品为泽泻科(Alismataceae)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uels)Juzep.的干燥块茎。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泽泻”项下规定。

10.车前草:本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大车前及平车前的种子和全草。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车前草”项下规定。

11.柴胡: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或全草。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柴胡”项下规定。

12.生地: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生地”项下规定。

13.金银花: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金银花”项下规定。

14.荷叶: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叶。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荷叶”项下规定。

15.半夏: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半夏”项下规定。

16.黄荆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的果实。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黄荆子”项下规定。

17.土鳖虫: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的雌虫干燥体。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土鳖虫”项下规定。

18.郁金: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rcenyujin Y,H.Chenet C.Ling、姜黄Curcuma longa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 pha eocaulis Val.的干燥块根。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郁金”项下规定。

19.香附:本品为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香附”项下规定。

20.川芎: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川芎”项下规定。

21.地肤子:本品为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L.)Schrad.的果实。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地肤子”项下规定。

22.红花:本品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筒状花冠。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红花”项下规定。

23.细辛:本品为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细辛”项下规定。

24.白芷:本品为伞形科当归属的植物。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白芷”项下规定。

25.荆芥:本品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荆芥”项下规定。

26.防风:本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防风”项下规定。

27.决明子:本品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决明子”项下规定。

28.杜仲: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杜仲”项下规定。

29.桃仁: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或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桃仁”项下规定。

30.全竭: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全竭”项下规定。

31.土茯苓: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土茯苓”项下规定。

32.蔓荆子: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的果实。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蔓荆子”项下规定。

33.甘草:本品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质量标准参见《中国药典》2010版“甘草”项下规定。

本发明的产品名称:水药骂龙定蒙镇痛膏。

性状:本发明的产品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具有香气、味甜、辛凉。

功效: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活血祛瘀、通窍止痛。

用法: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

规格:每瓶300mL。

有效期:12个月。

本发明的临床试验: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偏头痛患者。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02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脑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乳廦辨证标准。

1.3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45岁的患者;(3)每月发作次数>2次者;(4)未伴有其它影响治疗的疾病;(5)愿接受检查治疗者;(6)患者签署的同意参加本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能接受试验药物剂型,保证完成疗程者。

1.4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2)除规定用药外,长期服用治疗本病的西药或其他药物未停服者;(3)合并有心、脑、肝、肾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4)年龄在18岁以下或45岁以上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6)虽有头痛但作为其他病的一个症状表现如高血压病、脑外伤后综合征及脑内器质性病变患者;(6)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7)根据研究者的判断,认为不宜入选者。(7)未严格按要求参加研究,或重要资料不全者。

1.5终止研究标准(1)实验中未能坚持按医嘱用药或自行换用其他药物治疗者;(2)实验中偏头痛加重不能继续治疗者;(3)出现严重不良事件;(4)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分组 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水药骂龙定蒙镇痛膏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2.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缓解期给予口服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37022778,山东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30mg,每日3次,以预防发作,治疗1个月为1疗程。发作期服用麦角胺咖啡因(沪卫药准字(1995)第249039号,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片止痛,必要时30min后再服用1~2片,24h不可超过6片。治疗组口服水药骂龙定蒙镇痛膏,每次20mL,每日3次。治疗1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治疗后第6个月后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

2.2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2.1.安全性观测

在用药前及疗程结束时各检测一次,如试验过程中出现试验指标的异常,应复查至正常。

(1)一般体格检查;

(2)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检测;

2.2.3疗效标准 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计分法。根据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度的缓解情况计分。①疼痛程度计分:采用目前国际目临床通用的直观模标准尺法(VAS),受试者在一支长10cm,一端标“不痛”,另一端标“最痛”的尺子上,指出受试者疼痛程度。计分方法为:≤2cm为1分;>2cm≤4cm为2分;>4cm而≤6cm者计3分;>6cm而≤8cm计4分;>8cm而≤10cm者计5分;②疼痛时间计分:6min~2h(含2h)计1分:2~6h(含6h)计2分;6~24h(含24h)计3分;24~72h(含72h)计4分;超过72h计5分;③头痛指数:每发作的疼痛计分乘以每次疼痛持续时间计分之积相加,例如某患者3d内头痛2次,第1次疼痛程度计分为5分,疼痛持续时间计分为1分,第2次疼痛程度计分为3分,持续时间计分为2分,则头痛指数=5×1+3×2=10(分)。疗效判定标准:①基本恢复:疗效百分数为90%~100%(含90%);②显效:疗效百分数为55%~90%(含55%,不含90%);③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55%(含20%,不含55%);④无效:疗效百分数为20%以下。疗效百分数=治疗前头痛指数-治疗后头痛指数治疗前头痛指数×100%。

2.3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均在计算机上由SPSS20.0版本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治疗1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100例,基本恢复39例,显效43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100例,基本恢复20例,显效15例、有效4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5.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两组治疗6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100例,基本恢复36例,显效40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8.00%;对照组100例,基本恢复7例,显效10例、有效41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5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反应1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反应10例,两组不良反应病例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苗药偏头痛散结膏治疗偏头痛(乳腺小叶增生)的具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活血祛瘀、通窍止痛之功效。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原料:鬼针草30克,天麻30克,升麻30克,钩藤30克,丹参30克,苍术20克,龙胆草15克,当归15克,窝革里(泽泻)20克,车前草20克,柴胡20克,生地30克,金银花20克,荷叶20克,半夏20克,黄荆子20克,土鳖虫20克,郁金30克,香附30克,川芎20克,地肤子20克,红花20克,细辛20克,白芷20克,荆芥20克,防风20克,决明子20克,杜仲20克,桃仁20克,全竭20克,土茯苓30克,蔓荆子20克,甘草20克。

制备方法:将鬼针草30克,天麻30克,升麻30克,钩藤30克,丹参30克,苍术20克,龙胆草15克,当归15克,窝革里(泽泻)20克,车前草20克,柴胡20克,生地30克,金银花20克,荷叶20克,半夏20克,黄荆子20克,土鳖虫20克,郁金30克,香附30克,川芎20克,地肤子20克,红花20克,细辛20克,白芷20克,荆芥20克,防风20克,决明子20克,杜仲20克,桃仁20克,全竭20克,土茯苓30克,蔓荆子20克,甘草20克以上诸药择净,放入锅中,每次加清水5000mL,共水煎3次,合并3次煎液,文火浓缩,调入半量蜂蜜,收膏即成,共制成膏剂300mL。

实施例2:原料:鬼针草25克,天麻25克,升麻25克,钩藤25克,丹参25克,苍术15克,龙胆草12克,当归12克,窝革里(泽泻)15克,车前草15克,柴胡15克,生地25克,金银花15克,荷叶15克,半夏15克,黄荆子15克,土鳖虫15克,郁金35克,香附35克,川芎25克,地肤子25克,红花25克,细辛5克,白芷25克,荆芥25克,防风25克,决明子25克,杜仲25克,桃仁25克,全竭25克,土茯苓35克,蔓荆子25克,甘草25克。

制备方法:将鬼针草25克,天麻25克,升麻25克,钩藤25克,丹参25克,苍术15克,龙胆草12克,当归12克,窝革里(泽泻)15克,车前草15克,柴胡15克,生地25克,金银花15克,荷叶15克,半夏15克,黄荆子15克,土鳖虫15克,郁金35克,香附35克,川芎25克,地肤子25克,红花25克,细辛5克,白芷25克,荆芥25克,防风25克,决明子25克,杜仲25克,桃仁25克,全竭25克,土茯苓35克,蔓荆子25克,甘草25克以上诸药择净,放入锅中,每次加清水5000mL,共水煎3次,合并3次煎液,文火浓缩,调入半量蜂蜜,收膏即成,共制成膏剂300mL。

实施例1:原料:鬼针草35克,天麻35克,升麻35克,钩藤35克,丹参35克,苍术25克,龙胆草20克,当归20克,窝革里(泽泻)25克,车前草25克,柴胡25克,生地35克,金银花25克,荷叶25克,半夏205克,黄荆子25克,土鳖虫25克,郁金25克,香附25克,川芎15克,地肤子15克,红花15克,细辛15克,白芷15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决明子15克,杜仲15克,桃仁15克,全竭15克,土茯苓25克,蔓荆子15克,甘草15克。

制备方法:将鬼针草35克,天麻35克,升麻35克,钩藤35克,丹参35克,苍术25克,龙胆草20克,当归20克,窝革里(泽泻)25克,车前草25克,柴胡25克,生地35克,金银花25克,荷叶25克,半夏205克,黄荆子25克,土鳖虫25克,郁金25克,香附25克,川芎15克,地肤子15克,红花15克,细辛15克,白芷15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决明子15克,杜仲15克,桃仁15克,全竭15克,土茯苓25克,蔓荆子15克,甘草15克以上诸药择净,放入锅中,每次加清水5000mL,共水煎3次,合并3次煎液,文火浓缩,调入半量蜂蜜,收膏即成,共制成膏剂300mL。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